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一苇过江 教理篇 简介缘起性空义▪P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

  一切法不离因缘生,生法又不离当前一念而作意成形,故一切法亦不离唯识现。因缘生即唯识现,唯识现即因缘生。能了解此因缘生与唯识现,则宇宙一切变化可尽归掌握矣!

  

  「我说即是空」,一般众生在生活日用之间,总觉得存在一个可超凡孤立,永恒不变的精神实体———灵魂。这个精神实体,或说有形相,或说无形相;或长居肉体内,或出游肉体外,有种种感觉、分别、记忆、判断、情绪、意志等心理现象。

  

  如今我们检点这个精神实体,若是无形相,则同虚空如何有分别作用?若说有形相,则不外乎此形相比人之肉体或小或等或大。若说比人肉体大,偏满虚空,则各各人之精神互相为碍,如是一切世间的变化亦为不可能矣!若说此精神实体和人身相等,则那残手断足,或经过外科手术的众生,他精神实体是否因此被削减

  又人一生不断地新陈代谢,此精神实体是否跟着生灭变化

  若是变化则此精神实体已非超然不变的存在体;若不是则何能言精神实体与人相等?若说此精神实体比人小,则人应一部分有知觉,而另一部分无知觉,可是事实并非如此,因此说人之精神实体比人小,亦无是处。又精神实体若是有形相,则与物何别

  如何又能有精神作用?又有为法是无常变化的,有形相的灵魂的实体如何能常?

  

  若说灵魂长居身内,则人死时与之同朽,终不得言灵魂可孤立长存。若说灵魂可出游体外,与身相分离则离身相有灵魂,离灵魂有身相;身相之冷暖触觉,灵魂不得知,灵魂之苦乐舍受,身相不必觉。

  

  又我们知道一切的作用是从变化中有。火是因燃烧原料而放射光与热;水因向下流,减低位能以转为动能,才能推动沙石。那么不变孤立的灵魂又凭借什么而能发挥它的作用呢?有作用则不能孤立常住,孤立常住则不能有作用。说有孤立常住的灵魂,又能发挥种种见闻觉知的功用,根本是行不通的。

  

  又六根须灵魂才能发挥作用,灵魂又靠什么而发挥作用?如此问之则无穷。以缘起观,六根的作用是种种因缘和合而有,并不在于什么灵魂之类。

  

  如上所说,只有建立无我缘起的业果论,才能合情合理的解释世间人心的现象。无我、无作者、无受者,而因缘果报不失。

  

  「我说即是空」,空是遮用的名相,因相待而有的假名。如因长有短;因小有大;因有生死苦恼,生死苦恼消散而有涅槃;因有有为法,非有为之法则称之无为法;同样,因有实有之执着,否定了实有即是空理的显现,而实用的执着即是自性见。

  

  我们常说学佛的目的就是要去我执、除法执、破烦恼、断生死、生大智慧、得大解脱。生死烦恼的根本,在我执与法执,而我执与法执的根源为无明。然而若再追问无明的本源是什么?明与无明之间又有何差异

  则恐怕莫衷一是。以我的看法,那必属自性见无疑。学佛的人,若不能以中观的智慧销融自性见的缚结,那不管已读诵了多少经论,曾熟记了多少名相,参禅也罢,念佛也罢,甚至四禅齐照,八定毕现,那还是佛学的门外汉,还是有漏的人天外道而已!

  

  自性见———好一个陌生的名词,怎么会是众生生死烦恼的根本呢

  自性见,以字面的文意来分析,是说这世间上的万事万物,样样都有他固定的形体与不变的本质。以物来说,每样存在的物体,都占有这宇宙中某一固定的时间与空间,每样都有他特殊的性质与作用。以人来说,人有人的自体,人有人不共世间其他动物、自然物的属性。然而自性见若再细剖详研,实包含下列三点本质;一自生、二孤立、三常住。一、此物的本质天生俱成,不从他物体中变化而生。二、此物的本质单尔而立,不待他物的相衬而存。三、此物的本质永恒不变,不随他物的造化而迁。

  

  这样说,也许还玄之又玄,那么我们不妨先举几个例子,以证明此自性见,是从贩夫走卒到专家博士无不具足。山河大地,日月星辰,尽虚空,穷法界,无不周揽。

  

  如一般人,看到一个玻璃杯时,他就坚决的认定:这个世间有一个玻璃杯,而玻璃杯的作用,不外乎作为装填液体的容器。若再问此玻璃杯从何而来,他必然两手一摊,两肩一耸,「买来的!」。此中玻璃杯的存在是孤立的,玻璃杯的作用是常住的,而玻璃杯的来由是自生的。虽然没有人会认为玻璃杯将百世长存,但他总以为今天杯的相用同昨日的杯,虽然也没有人会以为杯能随念而生,然他总以为只要有钱,就必能买到杯。

  

  又如我们总认为有一个不变的我,虽然我们也知道我是父母所生,天地所养,师长所教。在人生的旅途中有不断的波折变化、幼稚、壮年、衰老。心境中有喜怒哀乐的变迁,处境中有穷、富、贱、贵的推移。然而人总以为十年前是我,十年后也是我,富贵的是我,贫贱的也是我。即使人生百年之后,枯骨已销亡,神识已惘然,仅存于别人记忆中的还是我。

  

  有人信神,有人认定有灵魂。神与灵魂从何而生?自生!神与灵魂,依何而立?孤立!神与灵魂,何时而住?常住!自生、孤立、常住,这又是自性见了。又有人说宿命、有人说运气,宿命、运气怎样生?怎样存

  则不外又是自生、孤立、常存,不外又是自性见,其他如聪明、才智等观念,都不外是自性见的现形而已。

  

  以上所论,即可知自性见实是尽虚空,遍法界。二十世纪更由于人类教育文化的发达,大众传播的垄断,各项知识学说便像泛滥的潮流,漫天涌来。而其中夹杂着各式各样的自性见,更像那水中耿耿的顽木厉石,封闭着众生的心灵,窒塞了百姓的生机。

  

  西方文化由于民族性的关系,普遍有外延唯物的倾向。因此一切的语言,一切的观念,莫不深具浓厚的自性思想,而把一个妙趣横生,朝气蓬勃的世界,描绘成一个刻板、机械的模式。现在我以从外而内的方向,大略描述其中主要的思想型态

  

  一般言之,西方科学讨论到自然物的生成变化,虽有化学、天文学、地质学等,而其中最具代表的则为物理学。物理学的原理虽多,它的精神总不外乎质能不灭定律。尽管于原子弹的作用中见质能关系互为变化,然总不外有一个不变的属性在;又尽管组成物质的最小单位本由原子,后再剖析为电子、中子及质子,最近再加上什么介子、 子、β子,甚至说乙太也罢!波动也罢!总不外还有一个最后的本质。这种希求一个不变的属性,追寻那最初的元质,基本上都是自性见的转形而已。

  

  西方科学讨论到植物、动物等,世代相传,种性不变。于是再以方便善巧,去剖析分证,结果又提出「基因」的观念。基因在生物的染色体中,不断地重组排列,于是各类生物,既同又异,既异又同。虽不断的生死,然而基因的型态,却是万世不移。虽然他们也承认生物的进化,基因的突变(不可思议),然而观念中的基因,还是基因,完美无缺。

  

  再如当西方科学讨论到人类,维持生命,滋长形体,必须从外界中不断地补充各式各样的饮食时,他们又以一向的思考模式,再从各式的饮食中分析出其中的元质,如脂肪、蛋白质、醣类、维他命、矿物质等,再套用物理上质能不灭定律的观念,敷衍出卡洛里的计算方法。于是每样食物都被检析判定成一种绝对的数值,如此更演绎出一连串的食谱;于是本来优雅闲逸的吃饭心态,已变成刻板烦复的工作。

  

  心理学家也以同样的善巧,同样的步骤,将人类心理的元素一一提炼出来,那就是各式各样的本能。如求生本能,求爱本能,母性本能,社会本能‥‥等等,虽然每个专家学者所列举的不尽相同。尽管他们也知道,工业社会下人类的本能是不同于农业社会的本能,农业社会中人类的本能也不同于游牧社会的本能,东西文化所结构的人类本能也不一样,热带的印度人与寒带的爱斯基摩人也不一样,然而他们对于本能的执着却都一样。

  

  以上所说,我们不难发现,不管从物理、从生理,或从心理,人类自性见不除,对于元质概念将永远穷追不舍,世世不离。除此元素的观念外,还有一个类似的心结,那便是第一因的探索。

  

  远在希腊时,当问到此世界生长变化中不变的根源是什么?有人说水,也有人说火,更有人说气,最后说是神———耶和华。当讨论到历史进化的驱动力是什么?有人说是竞争,也有人说是合作。又讨论到一切人类行为的动机,佛洛伊德主张性本能,后来的阿德勒却主张自卑情结。如此企图以一个原因去解释无常迁异,瞬息万化的宇宙,都只是自性见的现形而已。

  

  其他如人性是善是恶,人生是苦是乐,众生是智是愚,世界是净是染,理智与情感的分野,遗传与环境之差异,一切如此的思想模式———二分法,都是自性见的遗孽。

  

  不只是世间外道如此,即使圣教中颇多的不了论师也是如此。如苦是主观的,或客观的

  因果是刻板机械,或随机变化?种子是清净的,还是杂染的?是本有的,还是后起的

  念佛有多少功德

  布施得多少果报

  所谓众生皆有佛性,佛性是什么呢

  所谓三界唯心,万法唯识,心识又是什么?唯识上所谓性境,远个性如何解释?带质境,这个质又如何说明?八识是同识,还是异识?十八界种子,界与界的分野又在那裹

  

  

  如此的名言章句,像冬天的雪花,飘逸天下,毕竟无实;像大海的波涛,汹涌浪转,毕竟无体;如满天星斗,青眼所出;如狂语浪行,醉酒所致。圆觉经所谓:未出轮回而辨圆觉,圆觉即同轮转。自性见不除,而想求大菩提,大菩提亦成自性见。没有智慧而想办道,如同盲人瞎马,夜半秋池,实在危险得很。求道而不知道,参禅而不解禅,头上按头,马上找马,怎么不令人悲念同情呢?

  

  若以缘起观诸法,一切法,因缘所生,故非自生;待缘而立,故非孤立;随缘而转,不可常住。非自生,非孤立,非常住,即是空义。也因一切法是无自性,故能与诸法和合,生灭变化,推移万态…

《一苇过江 教理篇 简介缘起性空义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