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切法不離因緣生,生法又不離當前一念而作意成形,故一切法亦不離唯識現。因緣生即唯識現,唯識現即因緣生。能了解此因緣生與唯識現,則宇宙一切變化可盡歸掌握矣!
「我說即是空」,一般衆生在生活日用之間,總覺得存在一個可超凡孤立,永恒不變的精神實體———靈魂。這個精神實體,或說有形相,或說無形相;或長居肉體內,或出遊肉體外,有種種感覺、分別、記憶、判斷、情緒、意志等心理現象。
如今我們檢點這個精神實體,若是無形相,則同虛空如何有分別作用?若說有形相,則不外乎此形相比人之肉體或小或等或大。若說比人肉體大,偏滿虛空,則各各人之精神互相爲礙,如是一切世間的變化亦爲不可能矣!若說此精神實體和人身相等,則那殘手斷足,或經過外科手術的衆生,他精神實體是否因此被削減
又人一生不斷地新陳代謝,此精神實體是否跟著生滅變化
若是變化則此精神實體已非超然不變的存在體;若不是則何能言精神實體與人相等?若說此精神實體比人小,則人應一部分有知覺,而另一部分無知覺,可是事實並非如此,因此說人之精神實體比人小,亦無是處。又精神實體若是有形相,則與物何別
如何又能有精神作用?又有爲法是無常變化的,有形相的靈魂的實體如何能常?
若說靈魂長居身內,則人死時與之同朽,終不得言靈魂可孤立長存。若說靈魂可出遊體外,與身相分離則離身相有靈魂,離靈魂有身相;身相之冷暖觸覺,靈魂不得知,靈魂之苦樂舍受,身相不必覺。
又我們知道一切的作用是從變化中有。火是因燃燒原料而放射光與熱;水因向下流,減低位能以轉爲動能,才能推動沙石。那麼不變孤立的靈魂又憑借什麼而能發揮它的作用呢?有作用則不能孤立常住,孤立常住則不能有作用。說有孤立常住的靈魂,又能發揮種種見聞覺知的功用,根本是行不通的。
又六根須靈魂才能發揮作用,靈魂又靠什麼而發揮作用?如此問之則無窮。以緣起觀,六根的作用是種種因緣和合而有,並不在于什麼靈魂之類。
如上所說,只有建立無我緣起的業果論,才能合情合理的解釋世間人心的現象。無我、無作者、無受者,而因緣果報不失。
「我說即是空」,空是遮用的名相,因相待而有的假名。如因長有短;因小有大;因有生死苦惱,生死苦惱消散而有涅槃;因有有爲法,非有爲之法則稱之無爲法;同樣,因有實有之執著,否定了實有即是空理的顯現,而實用的執著即是自性見。
我們常說學佛的目的就是要去我執、除法執、破煩惱、斷生死、生大智慧、得大解脫。生死煩惱的根本,在我執與法執,而我執與法執的根源爲無明。然而若再追問無明的本源是什麼?明與無明之間又有何差異
則恐怕莫衷一是。以我的看法,那必屬自性見無疑。學佛的人,若不能以中觀的智慧銷融自性見的縛結,那不管已讀誦了多少經論,曾熟記了多少名相,參禅也罷,念佛也罷,甚至四禅齊照,八定畢現,那還是佛學的門外漢,還是有漏的人天外道而已!
自性見———好一個陌生的名詞,怎麼會是衆生生死煩惱的根本呢
自性見,以字面的文意來分析,是說這世間上的萬事萬物,樣樣都有他固定的形體與不變的本質。以物來說,每樣存在的物體,都占有這宇宙中某一固定的時間與空間,每樣都有他特殊的性質與作用。以人來說,人有人的自體,人有人不共世間其他動物、自然物的屬性。然而自性見若再細剖詳研,實包含下列叁點本質;一自生、二孤立、叁常住。一、此物的本質天生俱成,不從他物體中變化而生。二、此物的本質單爾而立,不待他物的相襯而存。叁、此物的本質永恒不變,不隨他物的造化而遷。
這樣說,也許還玄之又玄,那麼我們不妨先舉幾個例子,以證明此自性見,是從販夫走卒到專家博士無不具足。山河大地,日月星辰,盡虛空,窮法界,無不周攬。
如一般人,看到一個玻璃杯時,他就堅決的認定:這個世間有一個玻璃杯,而玻璃杯的作用,不外乎作爲裝填液體的容器。若再問此玻璃杯從何而來,他必然兩手一攤,兩肩一聳,「買來的!」。此中玻璃杯的存在是孤立的,玻璃杯的作用是常住的,而玻璃杯的來由是自生的。雖然沒有人會認爲玻璃杯將百世長存,但他總以爲今天杯的相用同昨日的杯,雖然也沒有人會以爲杯能隨念而生,然他總以爲只要有錢,就必能買到杯。
又如我們總認爲有一個不變的我,雖然我們也知道我是父母所生,天地所養,師長所教。在人生的旅途中有不斷的波折變化、幼稚、壯年、衰老。心境中有喜怒哀樂的變遷,處境中有窮、富、賤、貴的推移。然而人總以爲十年前是我,十年後也是我,富貴的是我,貧賤的也是我。即使人生百年之後,枯骨已銷亡,神識已惘然,僅存于別人記憶中的還是我。
有人信神,有人認定有靈魂。神與靈魂從何而生?自生!神與靈魂,依何而立?孤立!神與靈魂,何時而住?常住!自生、孤立、常住,這又是自性見了。又有人說宿命、有人說運氣,宿命、運氣怎樣生?怎樣存
則不外又是自生、孤立、常存,不外又是自性見,其他如聰明、才智等觀念,都不外是自性見的現形而已。
以上所論,即可知自性見實是盡虛空,遍法界。二十世紀更由于人類教育文化的發達,大衆傳播的壟斷,各項知識學說便像泛濫的潮流,漫天湧來。而其中夾雜著各式各樣的自性見,更像那水中耿耿的頑木厲石,封閉著衆生的心靈,窒塞了百姓的生機。
西方文化由于民族性的關系,普遍有外延唯物的傾向。因此一切的語言,一切的觀念,莫不深具濃厚的自性思想,而把一個妙趣橫生,朝氣蓬勃的世界,描繪成一個刻板、機械的模式。現在我以從外而內的方向,大略描述其中主要的思想型態
一般言之,西方科學討論到自然物的生成變化,雖有化學、天文學、地質學等,而其中最具代表的則爲物理學。物理學的原理雖多,它的精神總不外乎質能不滅定律。盡管于原子彈的作用中見質能關系互爲變化,然總不外有一個不變的屬性在;又盡管組成物質的最小單位本由原子,後再剖析爲電子、中子及質子,最近再加上什麼介子、 子、β子,甚至說乙太也罷!波動也罷!總不外還有一個最後的本質。這種希求一個不變的屬性,追尋那最初的元質,基本上都是自性見的轉形而已。
西方科學討論到植物、動物等,世代相傳,種性不變。于是再以方便善巧,去剖析分證,結果又提出「基因」的觀念。基因在生物的染色體中,不斷地重組排列,于是各類生物,既同又異,既異又同。雖不斷的生死,然而基因的型態,卻是萬世不移。雖然他們也承認生物的進化,基因的突變(不可思議),然而觀念中的基因,還是基因,完美無缺。
再如當西方科學討論到人類,維持生命,滋長形體,必須從外界中不斷地補充各式各樣的飲食時,他們又以一向的思考模式,再從各式的飲食中分析出其中的元質,如脂肪、蛋白質、醣類、維他命、礦物質等,再套用物理上質能不滅定律的觀念,敷衍出卡洛裏的計算方法。于是每樣食物都被檢析判定成一種絕對的數值,如此更演繹出一連串的食譜;于是本來優雅閑逸的吃飯心態,已變成刻板煩複的工作。
心理學家也以同樣的善巧,同樣的步驟,將人類心理的元素一一提煉出來,那就是各式各樣的本能。如求生本能,求愛本能,母性本能,社會本能‥‥等等,雖然每個專家學者所列舉的不盡相同。盡管他們也知道,工業社會下人類的本能是不同于農業社會的本能,農業社會中人類的本能也不同于遊牧社會的本能,東西文化所結構的人類本能也不一樣,熱帶的印度人與寒帶的愛斯基摩人也不一樣,然而他們對于本能的執著卻都一樣。
以上所說,我們不難發現,不管從物理、從生理,或從心理,人類自性見不除,對于元質概念將永遠窮追不舍,世世不離。除此元素的觀念外,還有一個類似的心結,那便是第一因的探索。
遠在希臘時,當問到此世界生長變化中不變的根源是什麼?有人說水,也有人說火,更有人說氣,最後說是神———耶和華。當討論到曆史進化的驅動力是什麼?有人說是競爭,也有人說是合作。又討論到一切人類行爲的動機,佛洛伊德主張性本能,後來的阿德勒卻主張自卑情結。如此企圖以一個原因去解釋無常遷異,瞬息萬化的宇宙,都只是自性見的現形而已。
其他如人性是善是惡,人生是苦是樂,衆生是智是愚,世界是淨是染,理智與情感的分野,遺傳與環境之差異,一切如此的思想模式———二分法,都是自性見的遺孽。
不只是世間外道如此,即使聖教中頗多的不了論師也是如此。如苦是主觀的,或客觀的
因果是刻板機械,或隨機變化?種子是清淨的,還是雜染的?是本有的,還是後起的
念佛有多少功德
布施得多少果報
所謂衆生皆有佛性,佛性是什麼呢
所謂叁界唯心,萬法唯識,心識又是什麼?唯識上所謂性境,遠個性如何解釋?帶質境,這個質又如何說明?八識是同識,還是異識?十八界種子,界與界的分野又在那裹
如此的名言章句,像冬天的雪花,飄逸天下,畢竟無實;像大海的波濤,洶湧浪轉,畢竟無體;如滿天星鬥,青眼所出;如狂語浪行,醉酒所致。圓覺經所謂:未出輪回而辨圓覺,圓覺即同輪轉。自性見不除,而想求大菩提,大菩提亦成自性見。沒有智慧而想辦道,如同盲人瞎馬,夜半秋池,實在危險得很。求道而不知道,參禅而不解禅,頭上按頭,馬上找馬,怎麼不令人悲念同情呢?
若以緣起觀諸法,一切法,因緣所生,故非自生;待緣而立,故非孤立;隨緣而轉,不可常住。非自生,非孤立,非常住,即是空義。也因一切法是無自性,故能與諸法和合,生滅變化,推移萬態…
《一葦過江 教理篇 簡介緣起性空義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