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一苇过江 教理篇 简介缘起性空义

  简介缘起性空义

  

  

  「众因缘生法,我说即是空,亦为是假名.亦是中道义。」

  

  (中论ž观因缘品)

  

  

  我们知道佛法中不共外道的特质,是缘起的般若空慧,在三藏中开示阐明此缘起般若空慧的经论当然很多,而其中能以最精辟的方式说明空理的,当为龙树菩萨的《中观论颂》。而中论偈颂中最是有口皆碑,广为后人所称传述者,又为此观因缘品中的四句偈。

  

  「众因缘生法」,简单的说,就是一切世间存在的事物,都是从种种关系,种种条件凑合辗转变化而有的。如一花果,是由种子、土壤、水分、阳光、温度、养料等种种基素匹配和合而有的。其中各各基素或缺乏、或差异,则所和合的结果,就将有种种的不同。此即是说这花果的体性、相用都是由以上所说种种基素共同决定,这情形就好比数学中的函数概念,一个函数值是由种种变数所共映射而成。

  

  又我们眼前的花果,它除了要农人经过种种劳碌,花尽心血,然后有所生成,要商人整日奔波逢迎,而能到此。更且要有日光照明,要空无质疑,要人眼根健全,且作意于此。如此具足之后,才会有一个花果的影相呈现在我们的意识里。而这花果,是名为桃、李、苹果?或是石榴?它的滋味如何?营养高低及适合什么体质的人食用。这些名词的使用,概念的分别,又是我们从小于个人的经验、师长的教诲、社会的暗示中,所共同累积消化而成的。

  

  以上所说,是「众因缘生法」的简单说明,现更详细析论。

  

  「众因缘生法」的众字,即众多,众即否定世俗一因一果、因果实有的机械论。世俗中谈因果,胜义谛亦不离因果。世俗因果与胜义因果有何差异?此「众」字即关键之一。

  

  世俗因果,表现最清晰鲜明的,是我们口语中的「因为,所以」「若、则」,「若我有钱,则我必将快乐」、「因为他聪明,所以成绩好!」、「若水温超过摄氏一百度,则水升华成气。」、「若布施,则有功德。」、「种瓜得瓜,种豆得豆。」、「善有善报,恶有恶报;不是不报,时候未到。」,这些都是世俗中的常用语。然若我们仔细思惟,便觉未必如此。有钱不一定快乐,快乐也不待有钱。聪明未必好学,好学者也不尽是聪明。若在高山低压中,水温不到摄氏一百度即升华成蒸气;反之过一百度仍为水。若三轮不净,施者不净,施物不净,施田不净,则无所谓功德。种瓜未必得瓜,也许种子入土,即已腐蚀了;也许种子突变,长出另一种东西。善未必有善报,善因和合善缘才有善果,故善缘不具足,时间便永远不到了。

  

  世俗的因果,一言以蔽之,即因中有果论。然而现实中一颗种子里是无有花果的影子,一粒鸡蛋中也是找不到鸡毛和鸡骨的,因待缘而后成果,因待果而后成因。

  

  胜义因果,因果是相待假名,因为一果是由无穷的因中生来,如上述花果之喻。又一因将敷衍无穷的果用:如一花果,可用眼观赏,可用鼻品香,可用手玩弄,将引起诗人的文藻,将牵动画家的彩笔,将谱出乐者的乐章。如此无穷的生因,繁衍无尽的果用,因果如网重重交涉,绵绵不尽。在此错综复杂的梵网中,拈其二者,量彼关系,诘其称谓,即成因果。如同一人,对父称子,对妻为夫,在乡乡民,在国国民,亦是工程师,亦是音乐家。如此攀缘于不同的场合,即有不同的称谓。

  

  众因缘,除否定世俗一因一果,因果实有的宿命论外,更否定哲学上一元生因,一向成行的机械论。许多研究哲学的人,都在探讨此世界的初因、原质、进化方向,及究竟目的。或说神造万物;或说道生一,一生二,三成万物,先有无极太极,后生两仪四象,再成八卦万物;或说此世界的原质是水!是火!是气!是原子!是四大!是五行!是八卦!或唯心,或唯物,或唯根,或唯识。有谓世界是物竞天择的进化论,有谓社会是唯物史观的辩证论,有谓人类是以性本能而有的动力论,有谓动物是以制约心向而有的行为论。凡此妄想以一因说明世界的成因、历史的演化及人类的心向者,皆为扫荡之类。单因是不能成果的,单因成果,即成因中有果,诸法自生,无因生的谬言。

  

  众因缘生果,因和缘在生果的过程中虽同为必要,然而在来由和作用上,因和缘,还是有种种不同。如在花果的成长中,阳光、水分、温度等虽亦不可缺乏,然而最重要的还是在种子。所谓「种瓜得瓜,种豆得豆」即由此立名。因此在无穷的生因中,分别亲者。说名为因;分别疏者,假名为缘。

  

  然而若就人类在生活日用、应事待物之中的因缘变化而言,又可谓内识为因,外境为缘。何以说?如一盘食物,若能原料新鲜,菜色匹配得宜,厨师火候到家,三者俱全,已成色香味俱全的食品,而我以心绪不宁,胃口不佳,亦只难以下咽而已。反之,若怡情悦性,胃口特开,则即使清茶淡饭,亦能津津有味。又如颜回一箪食,一瓢饮,在陋巷,人不堪其忧,回不改其乐。心能转物,心能造境,一切人世间的忧悲愁苦、喜怒哀乐,只在这一念分别而已。外道之所以为外道,佛学之所以为内学,亦在此一念回光返照而已。

  

  因缘又可权判:过去为因,现在为缘。俗话说;「善有善报,恶有恶报,不是不报,时候未到。」善有善报,即过去的善因种子,若得助缘,则形长成善报。不是不报,「时候未到」,即是现缘未足故不成形。

  

  从众因缘中,即不难肯定,意志论与宿命论之不可得。过去因已不可改变,现在的外缘又不能尽归掌握,因此绝对的自由意志不可能。现在虽内识业种已存在每人的意识当中,然犹可取舍以塑造外境,故机械宿命亦不可得。

  

  「空即无生,是大忏悔」,从因缘果报的相待性看,每个人都具足能力以改造自己的命运。恶因加恶缘,才有恶果;故即使曾于过去造了无穷的恶因,只要现在不再攀染恶缘,恶因即无所现形。能精勤修学佛法,努力修善,恶因加上善缘,恶因亦将被转变无形了。

  

  当今颇有些学佛的不了论师,整日高叹;业障深重,把一切人生不如意事尽推衍于过去。其实不知于当下一念中顿断恶缘,普种善根,那才是真的无明熏习,业障深重呢!

  

  因果的世界,是最公平、最生动、最为合情合理的,因果给人生命最大的自由,给人生命最大的肯定。以每人都能在因果的梵网中,开放自己,投向未来,各凭毅力、愿力,开拓自己的世界,奔赴各人的前程。因此神造万物,神救世人,根本是无稽之谈。唯有各人能救各人,唯有各人能造各人的世界。而这唯有透过佛法的助缘,人才能认识自己,才能有能力去拯救自己,创造自己。

  

  「众因缘生法」,「生」一般的概念是前无今有为生。比如说,以前没有草,今天突然从土中冒出几片枝叶,于是我们说,有棵小草出生了。比如以前没这小孩,昨天突然出现在此世界中,于是我们又说此小孩子出生了。这以世间的语言来传述意见,当然无有不可,但若把他当作真理看待,则所失大矣!

  

  这棵草,为什么从土中冒出呢

  不从书本中,不从灯泡中,不从天花板中冒出;不在前天,不在上个月,不在秋冬季节,而偏巧在春风吹过的今天,从土中冒出?乃因草的因缘在此时、此处具足,而有草的相现。说以前没有草的相用,可!说以前没有草的因缘即不可———无中不能生有。

  

  假如我们再仔细推敲,则又不可说这棵花草,是我们看到的那一刻才出现的,也许它已出土好几天了,也许从发芽到出土又需好几天,从种子下土到破皮出芽又得好几天。如此寻绎下去,无穷无尽。总之一切事物在因缘交会中作不断的变化现形,它的存在是连续不可分的,然而人类的意识分别,人类的语言作用,只能间断地区分种子、发芽、出土、现形。

  

  因此「生住异灭」并不是世间万物的真相,只是人类所惯用的字句而已。因为一切事物都是相续变化,无始亦无终,故就前作意分别的影像消失称名为灭;就后作意分别的影像现形假名为生;以前后影像中相同部分,称名为住;以前后影像中相异部分,假名为异。如此一切事物,前后非绝然的同,亦非绝然的异,非绝然前后不变,亦非前后间断顿别,说来非真有来处,说去也非消逝无痕。如此即是八不中道:不生亦不灭,不断亦不常,不一亦不异,不去亦不来。

  

  花草如此,人生亦如此,说人出生,不是此时才生,只是此时方为人所认识;说死,也不是一死了之,只是现存的人类意识有所不及。若有神通异能者,对六道轮回众生的行踪,无不前后连贯,了了分明。

  

  「众因缘生法」,此法即六根所感受的对象,简单地说就是存在的事物。存在于西方哲学有种种的学说,代表者有主观的意识论及客观的宝在论。

  

  若就客观的实在来论,一个苹果的存在若是客观实有,那么所有的人对它应有同样的喜好:吃在口里,感受同样的滋味;食到肚内,产生同样的功能,可是事实不然。

  

  若存在是主观的意识造作,则一切人又何必辛苦工作而后挣得一些资财,老远跑到市场,才能买到苹果。又我买一个,水果摊中少一个,吃下去一个,这世界的苹果便少了一个,所以这世界也不是主观所能造作的。

  

  「众因缘生法」一切法是由内因外缘共同交会而展现的,由内因分别故非客观,由外缘现形故非主观。佛学所说正报、依报,别业、共业即如此。「人见为水,天见琉璃,鬼见脓血」,各道众生,有各道众生的共业、依报。有人旱鸭子,具恐水症,有人善游泳,好炫耀,同道众生亦各有其别业、正报,故种种现形不同。

  

  一切法,非一因所出,非主观能造,说诸法不自生;一切法,非外缘所生,非客观所现,说诸法不他生;非自生,非他生,亦非共生———自他相待假名,不是孤立常住的别体;诸法当非无因生。不自生,不他生,不共生,不无因生,为四门不生。

  …

《一苇过江 教理篇 简介缘起性空义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