簡介緣起性空義
「衆因緣生法,我說即是空,亦爲是假名.亦是中道義。」
(中論觀因緣品)
我們知道佛法中不共外道的特質,是緣起的般若空慧,在叁藏中開示闡明此緣起般若空慧的經論當然很多,而其中能以最精辟的方式說明空理的,當爲龍樹菩薩的《中觀論頌》。而中論偈頌中最是有口皆碑,廣爲後人所稱傳述者,又爲此觀因緣品中的四句偈。
「衆因緣生法」,簡單的說,就是一切世間存在的事物,都是從種種關系,種種條件湊合輾轉變化而有的。如一花果,是由種子、土壤、水分、陽光、溫度、養料等種種基素匹配和合而有的。其中各各基素或缺乏、或差異,則所和合的結果,就將有種種的不同。此即是說這花果的體性、相用都是由以上所說種種基素共同決定,這情形就好比數學中的函數概念,一個函數值是由種種變數所共映射而成。
又我們眼前的花果,它除了要農人經過種種勞碌,花盡心血,然後有所生成,要商人整日奔波逢迎,而能到此。更且要有日光照明,要空無質疑,要人眼根健全,且作意于此。如此具足之後,才會有一個花果的影相呈現在我們的意識裏。而這花果,是名爲桃、李、蘋果?或是石榴?它的滋味如何?營養高低及適合什麼體質的人食用。這些名詞的使用,概念的分別,又是我們從小于個人的經驗、師長的教誨、社會的暗示中,所共同累積消化而成的。
以上所說,是「衆因緣生法」的簡單說明,現更詳細析論。
「衆因緣生法」的衆字,即衆多,衆即否定世俗一因一果、因果實有的機械論。世俗中談因果,勝義谛亦不離因果。世俗因果與勝義因果有何差異?此「衆」字即關鍵之一。
世俗因果,表現最清晰鮮明的,是我們口語中的「因爲,所以」「若、則」,「若我有錢,則我必將快樂」、「因爲他聰明,所以成績好!」、「若水溫超過攝氏一百度,則水升華成氣。」、「若布施,則有功德。」、「種瓜得瓜,種豆得豆。」、「善有善報,惡有惡報;不是不報,時候未到。」,這些都是世俗中的常用語。然若我們仔細思惟,便覺未必如此。有錢不一定快樂,快樂也不待有錢。聰明未必好學,好學者也不盡是聰明。若在高山低壓中,水溫不到攝氏一百度即升華成蒸氣;反之過一百度仍爲水。若叁輪不淨,施者不淨,施物不淨,施田不淨,則無所謂功德。種瓜未必得瓜,也許種子入土,即已腐蝕了;也許種子突變,長出另一種東西。善未必有善報,善因和合善緣才有善果,故善緣不具足,時間便永遠不到了。
世俗的因果,一言以蔽之,即因中有果論。然而現實中一顆種子裏是無有花果的影子,一粒雞蛋中也是找不到雞毛和雞骨的,因待緣而後成果,因待果而後成因。
勝義因果,因果是相待假名,因爲一果是由無窮的因中生來,如上述花果之喻。又一因將敷衍無窮的果用:如一花果,可用眼觀賞,可用鼻品香,可用手玩弄,將引起詩人的文藻,將牽動畫家的彩筆,將譜出樂者的樂章。如此無窮的生因,繁衍無盡的果用,因果如網重重交涉,綿綿不盡。在此錯綜複雜的梵網中,拈其二者,量彼關系,诘其稱謂,即成因果。如同一人,對父稱子,對妻爲夫,在鄉鄉民,在國國民,亦是工程師,亦是音樂家。如此攀緣于不同的場合,即有不同的稱謂。
衆因緣,除否定世俗一因一果,因果實有的宿命論外,更否定哲學上一元生因,一向成行的機械論。許多研究哲學的人,都在探討此世界的初因、原質、進化方向,及究竟目的。或說神造萬物;或說道生一,一生二,叁成萬物,先有無極太極,後生兩儀四象,再成八卦萬物;或說此世界的原質是水!是火!是氣!是原子!是四大!是五行!是八卦!或唯心,或唯物,或唯根,或唯識。有謂世界是物競天擇的進化論,有謂社會是唯物史觀的辯證論,有謂人類是以性本能而有的動力論,有謂動物是以製約心向而有的行爲論。凡此妄想以一因說明世界的成因、曆史的演化及人類的心向者,皆爲掃蕩之類。單因是不能成果的,單因成果,即成因中有果,諸法自生,無因生的謬言。
衆因緣生果,因和緣在生果的過程中雖同爲必要,然而在來由和作用上,因和緣,還是有種種不同。如在花果的成長中,陽光、水分、溫度等雖亦不可缺乏,然而最重要的還是在種子。所謂「種瓜得瓜,種豆得豆」即由此立名。因此在無窮的生因中,分別親者。說名爲因;分別疏者,假名爲緣。
然而若就人類在生活日用、應事待物之中的因緣變化而言,又可謂內識爲因,外境爲緣。何以說?如一盤食物,若能原料新鮮,菜色匹配得宜,廚師火候到家,叁者俱全,已成色香味俱全的食品,而我以心緒不甯,胃口不佳,亦只難以下咽而已。反之,若怡情悅性,胃口特開,則即使清茶淡飯,亦能津津有味。又如顔回一箪食,一瓢飲,在陋巷,人不堪其憂,回不改其樂。心能轉物,心能造境,一切人世間的憂悲愁苦、喜怒哀樂,只在這一念分別而已。外道之所以爲外道,佛學之所以爲內學,亦在此一念回光返照而已。
因緣又可權判:過去爲因,現在爲緣。俗話說;「善有善報,惡有惡報,不是不報,時候未到。」善有善報,即過去的善因種子,若得助緣,則形長成善報。不是不報,「時候未到」,即是現緣未足故不成形。
從衆因緣中,即不難肯定,意志論與宿命論之不可得。過去因已不可改變,現在的外緣又不能盡歸掌握,因此絕對的自由意志不可能。現在雖內識業種已存在每人的意識當中,然猶可取舍以塑造外境,故機械宿命亦不可得。
「空即無生,是大忏悔」,從因緣果報的相待性看,每個人都具足能力以改造自己的命運。惡因加惡緣,才有惡果;故即使曾于過去造了無窮的惡因,只要現在不再攀染惡緣,惡因即無所現形。能精勤修學佛法,努力修善,惡因加上善緣,惡因亦將被轉變無形了。
當今頗有些學佛的不了論師,整日高歎;業障深重,把一切人生不如意事盡推衍于過去。其實不知于當下一念中頓斷惡緣,普種善根,那才是真的無明熏習,業障深重呢!
因果的世界,是最公平、最生動、最爲合情合理的,因果給人生命最大的自由,給人生命最大的肯定。以每人都能在因果的梵網中,開放自己,投向未來,各憑毅力、願力,開拓自己的世界,奔赴各人的前程。因此神造萬物,神救世人,根本是無稽之談。唯有各人能救各人,唯有各人能造各人的世界。而這唯有透過佛法的助緣,人才能認識自己,才能有能力去拯救自己,創造自己。
「衆因緣生法」,「生」一般的概念是前無今有爲生。比如說,以前沒有草,今天突然從土中冒出幾片枝葉,于是我們說,有棵小草出生了。比如以前沒這小孩,昨天突然出現在此世界中,于是我們又說此小孩子出生了。這以世間的語言來傳述意見,當然無有不可,但若把他當作真理看待,則所失大矣!
這棵草,爲什麼從土中冒出呢
不從書本中,不從燈泡中,不從天花板中冒出;不在前天,不在上個月,不在秋冬季節,而偏巧在春風吹過的今天,從土中冒出?乃因草的因緣在此時、此處具足,而有草的相現。說以前沒有草的相用,可!說以前沒有草的因緣即不可———無中不能生有。
假如我們再仔細推敲,則又不可說這棵花草,是我們看到的那一刻才出現的,也許它已出土好幾天了,也許從發芽到出土又需好幾天,從種子下土到破皮出芽又得好幾天。如此尋繹下去,無窮無盡。總之一切事物在因緣交會中作不斷的變化現形,它的存在是連續不可分的,然而人類的意識分別,人類的語言作用,只能間斷地區分種子、發芽、出土、現形。
因此「生住異滅」並不是世間萬物的真相,只是人類所慣用的字句而已。因爲一切事物都是相續變化,無始亦無終,故就前作意分別的影像消失稱名爲滅;就後作意分別的影像現形假名爲生;以前後影像中相同部分,稱名爲住;以前後影像中相異部分,假名爲異。如此一切事物,前後非絕然的同,亦非絕然的異,非絕然前後不變,亦非前後間斷頓別,說來非真有來處,說去也非消逝無痕。如此即是八不中道:不生亦不滅,不斷亦不常,不一亦不異,不去亦不來。
花草如此,人生亦如此,說人出生,不是此時才生,只是此時方爲人所認識;說死,也不是一死了之,只是現存的人類意識有所不及。若有神通異能者,對六道輪回衆生的行蹤,無不前後連貫,了了分明。
「衆因緣生法」,此法即六根所感受的對象,簡單地說就是存在的事物。存在于西方哲學有種種的學說,代表者有主觀的意識論及客觀的寶在論。
若就客觀的實在來論,一個蘋果的存在若是客觀實有,那麼所有的人對它應有同樣的喜好:吃在口裏,感受同樣的滋味;食到肚內,産生同樣的功能,可是事實不然。
若存在是主觀的意識造作,則一切人又何必辛苦工作而後掙得一些資財,老遠跑到市場,才能買到蘋果。又我買一個,水果攤中少一個,吃下去一個,這世界的蘋果便少了一個,所以這世界也不是主觀所能造作的。
「衆因緣生法」一切法是由內因外緣共同交會而展現的,由內因分別故非客觀,由外緣現形故非主觀。佛學所說正報、依報,別業、共業即如此。「人見爲水,天見琉璃,鬼見膿血」,各道衆生,有各道衆生的共業、依報。有人旱鴨子,具恐水症,有人善遊泳,好炫耀,同道衆生亦各有其別業、正報,故種種現形不同。
一切法,非一因所出,非主觀能造,說諸法不自生;一切法,非外緣所生,非客觀所現,說諸法不他生;非自生,非他生,亦非共生———自他相待假名,不是孤立常住的別體;諸法當非無因生。不自生,不他生,不共生,不無因生,爲四門不生。
…
《一葦過江 教理篇 簡介緣起性空義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