禅修與八正道
序言
修行最容易─把垃圾丟出去
佛法,從釋迦牟尼佛成佛說法到現在,其實沒有很大的改變。故每次請法師開示,也只能「老生常談」而已!因爲佛法本質上,不會有太多的新奇,所以如果你常有很多偉大的發現,這反才是問題。然衆生在修行的過程中,雖是同樣的道理、原則,還得經常地耳提面命,不斷地再提醒,才不會不經意地又被習氣業障抓走了。
記得好幾年前,曾在嘉義某次的禅叁開示說道:「修行最容易─把垃圾丟出去!」一般人都認爲修行很難,要把叁藏十二部經厘清楚,就很不容易了。何況還得精進修行,既禅坐,也念佛,更持戒,甚至還得參禅、開悟。而悟的話,又有小悟、大悟、徹悟,破初參、透重關、過牢關的差別。因此大乘佛法乃說:從發心修行到圓滿成道,乃要經過叁大阿僧祇劫。真是愈說愈難了!
然我還是認爲:修行很容易─把垃圾丟出去!這垃圾當是指心理的垃圾。故垃圾能丟得愈多,身心就愈清淨。待將垃圾丟光了,事實上就已成道了。掃地、丟垃圾,我們從小習以爲之,所以這並非什麼困難的事,也非什麼新奇、神秘的事。
故如要你開車,你卻不會;因爲開車也是一項專門的技術。如要你用電腦,你說不會;因爲用電腦也是一項較專門的技術。但如說連掃地、丟垃圾,也不會;這就說不過去了。
然而難在那裏?乃把垃圾當寶貝。故不只丟不出去;且還繼續製造.收集更多的垃圾。
然而又何以我們從無始以來修到現在,卻未有什麼成就呢?甚至還暈頭轉向地搞不清楚要如何修呢?這關鍵乃:很多人根本分不清楚,什麼是垃圾?什麼是寶貝?于是若把垃圾當寶貝,則不只丟不出去;且還繼續製造、收集更多的垃圾。所以很多人貌似很努力、很認真地在修行,但以明眼人觀之,卻唯南轅北轍、離途愈遠而已!
因此修行的首要任務:就是得先清楚分辨:何者是垃圾?何者非垃圾?如果已能判定何者爲垃圾?雖不能即時將垃圾清除幹淨;但至少已不會再製造、收集垃圾矣!
于是乎用什麼原則來判定:何者是垃圾?何者非垃圾?便是修行首要的課題!故我們今天就以「八正道」爲原則,來判定何者是垃圾?以及如何丟出去?
八正道
正見:關于何爲正見?其實衆說紛纭!我們且從世尊何以出家說起!
關于何爲正見?從原始佛法到大乘佛教,甚至各宗各派的說法,皆有參差。至于何者最正確?我想我們還是先回歸到世尊最初何以出家吧!
生老病死與四聖谛
衆所皆知:世尊最初乃是一位太子,因見人生有「生、老、病、死」等衆苦而發心出家的。于是乎:認清生老病死的現象,探討生老病死的成因,以及如何才能對治消除?便是學佛修行始終一貫的宗旨。
關于認清生老病死的現象,這一部分乃相當于「四聖谛」中的苦谛。然這一部分,我卻不想作詳細的描述。
其次,生老病死苦的成因爲何?這一部分乃相當于「四聖谛」中的集谛。以原因確認了,才能進一步去對治消除。生老病死的原因,其實真看透了,也只是爲「諸行無常」而有「法爾如是」的現象也!既有成、住,就有壞、空,既有生,就有病、老、死。這乃法爾如是而已!
然既法爾如是,而人雲何又以之爲苦呢?爲「求不得」故苦!求什麼而不得?求免于老病死的現象而不得。這從我們本身及周邊的人去看都一樣:人年紀愈大,就愈怕老。雖然心裏明知:人總是會老的。但輪到自己時,總還是有罣礙。同理,心裏也明知:衆生無有不死的。但輪到自己時,總還是害怕和求免。但不管用什麼辦法求免,終究還是難逃老病死的到來。于是乎,既有所求,即已是負擔;更何況求不得,乃苦上加苦爾!
至于如何對治消除?這乃相當于「四聖谛」中的道谛和滅谛。既生老病死的現象,乃法爾如此;即不可能對治消除也。然現象雖不能對治消除,但由之而産生的苦,卻可對治消除。問曰:「何以對治消除?」
答雲:「從確認諸行無常的原則,而接受、順從之;即能對治消除也。」這也就說:既覺悟生老病死的現象,乃法爾如是。即順從之,而不複求免!以無所求故,即無「求不得」之苦矣!
以上的原則,聽起來似很容易;但事實上,真要相應還真難哩!所以不管于禅修時,或日常生活間,都要經常提起「諸行無常」的法印,用來對治消除衆生對老病死的畏懼與抗拒。
後來的佛法,卻以順應衆生畏懼、抗拒老病死的心態,而說有「平安燈」或「延壽法」等,即非正見也。
貪瞋癡慢
人生的苦,除了有「生老病死」之外;其實更切身的是,人有「貪瞋癡慢」等纏繞不休的煩惱。「生老病死」的苦,雖然從學佛以來,即耳熟能詳,但感覺上,還沒有那麼切要、逼迫。以我個人而言,雖年紀也有五十多了,但身體還算健康;既未有病,也不覺得有多衰老。死雖不知那天會降臨,但至少目前也沒什麼迹象。所以對老病死的感受,未覺得有那麼切身。
但如就「貪瞋癡慢」的煩惱而言,可能一天之中就會現行了幾十次,甚至上百次。于是乎,更進一步去:認清貪瞋癡慢的現象,探討貪瞋癡慢的成因,以及如何去對治消除?也是學佛修行始終一貫的課題。
關于貪瞋癡慢的現象,如前所謂:我卻不想作詳細的描述。至于貪瞋癡慢的成因,表面似有很多。然根本的原因:乃爲衆生有「我見」爾。于是從「我見」而更衍生有「我愛.我慢」等煩惱。
首先說「我愛」,如前所謂:人不只消極地求免于老病死,不只要繼續活下去;而且要活得更健康、更舒適、更快樂,甚至更體面。于是爲了更健康,就必與老病死抗爭。爲了更舒適,就得與大自然的冷、熱、濕、燥等抗爭。爲了更快樂,就得擁有更多的生活享受。
其次,說到「我慢」,常言:活著,就是爲爭一口氣。故人活著,不只爲圖社會所接受、認同;更且還希望得到衆人的愛戴、尊重、羨慕。所以人活著,就得經常地「比來比去」。
于是乎,老病死乃是與大自然的抗爭;而貪瞋癡慢,則多是與人抗爭。尤其是慢心,我不會去跟天比,不會去跟地比,而是與人比爾!在過去的時代,人口較稀疏,互動也非那麼頻繁,因此而滋生的煩惱也就有限了。
而今不只人口愈來愈密集,且互動性更加頻繁。過去的農村,多保持著「自給自足」的生活方式,故不須與他人有太多的互動。而今的工商時代,很多事情,都得靠衆人的同心協力才能完成。很多物品,也得靠與他人交易才能取得。因此既人際的互動,愈來愈頻繁;人際的溝通協調,也愈來愈重要。
而在溝通協調的過程中,如果每個人都以「自我」爲中心,極力地爲自己爭名、爭利;這因抗爭而有的煩惱,便愈發不可收拾。所以在這個時代中,來自于食衣住行等資生受用的煩惱,雖多但不會太多。而來之于與人溝通協調,而有的煩惱便多得太多了。
至于雲何對治消除?既煩惱的根源來之于「我見」。則對治者,也不過從觀五蘊的緣起,而消除我見爾!人都直覺地以爲、錯誤地以爲:內在中,有一個本存、孤立、不變的我。然透過緣起的分析,我們所謂的我,乃包括肉體、感覺、認知、思惟、意志、抉擇等因素,所組合而成。且這些因素,還得與外在不斷地交互作用。因此既非本存,亦非孤立和不變也。
所以透過緣起的分析,我們所謂的我,乃是無常、無我爾!于是我見既消,附帶的貪瞋癡慢等煩惱,也就跟著瓦解矣!于是乎,能有助于「消融自我」的知見,才是正見。反之,則爲邪見。
疑惑矛盾
其實更緊迫盯人的煩惱,乃是人于動心起念中,常不免有疑惑和矛盾。譬如生從何來?死往何去?譬如生命的意義爲何?人間有是非的標准嗎?社會的禁忌,其來有自嗎?人活著,應以自利爲先,還是以利他爲尚?尤其在此資訊泛濫、百家爭鳴的社會中,我們每天所接受的訊息裏,就有很多矛盾與疑惑,真是「剪不斷、理還亂」。
于是乎,有關生老病死,乃人要跟天爭。有關貪瞋癡慢,乃人跟人爭。至于疑惑矛盾者,卻跟自己爭也。跟天爭,天未必逼得那麼緊。跟人爭,如跑到深山、孤島去隱居,庶幾能免。但跟自己爭者,卻如影隨形地緊跟著你。
至于雲何對治消除?從正觀緣起中道,而能消除。然何以從正觀緣起中道,而能消除矛盾與疑惑?今天因時間的關系,無法詳細說明。各位有興趣者,請參考有關「中觀」的書籍。
因此,何爲正見?相應于「緣起中道」者,則爲正見。反之,則爲邪見爾!
小結:
爲何修行,就要學佛呢?因爲佛陀是過來人。故透過佛陀的慈悲教誨,能讓我們觀察得更仔細,探究得更徹底,也對治得更直接、俐落。簡單講,以學佛能幫助我們建立正見,故有益于修行也!
但事實上,皈依的佛教徒雖多,有正見的卻微乎其微!譬如對種種的疑惑與矛盾,我們真有能力去面對和抉擇嗎?如不能,即表示正見,尚未落實也。問:「何以皈依的佛教徒雖多,有正見的卻微乎其微?」
答雲:我認爲主要有兩個原因。一、從信仰的觀點而皈依,故不肯多聞熏習。有的人以佛菩薩很靈驗,能「千處祈求千處應」,所以來皈依。是以皈依後,多以念佛、誦經、拜願,而祈求更多的感應道交;因未深入經藏故,所以正見不足也。
二、因偏于行門,而未曾多聞熏習。很多人相反地以爲:學佛後,就得「老實修行」。也就是努力于一些所謂「行門」的功課,譬如念佛、禅坐、數息、持咒等,而不肯深入佛法的知見。其實這些「行門」的功課,卻非佛教所獨有。譬如數息,外道也數息啊!持咒,外道的咒才更多哩!誦經,外道就無經可誦嗎?甚至默照,…
《禅修與八正道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