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禅修与八正道

  禅修与八正道

  

  序言

  

  修行最容易─把垃圾丢出去

  

  佛法,从释迦牟尼佛成佛说法到现在,其实没有很大的改变。故每次请法师开示,也只能「老生常谈」而已!因为佛法本质上,不会有太多的新奇,所以如果你常有很多伟大的发现,这反才是问题。然众生在修行的过程中,虽是同样的道理、原则,还得经常地耳提面命,不断地再提醒,才不会不经意地又被习气业障抓走了。

  

  记得好几年前,曾在嘉义某次的禅三开示说道:「修行最容易─把垃圾丢出去!」一般人都认为修行很难,要把三藏十二部经厘清楚,就很不容易了。何况还得精进修行,既禅坐,也念佛,更持戒,甚至还得参禅、开悟。而悟的话,又有小悟、大悟、彻悟,破初参、透重关、过牢关的差别。因此大乘佛法乃说:从发心修行到圆满成道,乃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。真是愈说愈难了!

  

  然我还是认为:修行很容易─把垃圾丢出去!这垃圾当是指心理的垃圾。故垃圾能丢得愈多,身心就愈清净。待将垃圾丢光了,事实上就已成道了。扫地、丢垃圾,我们从小习以为之,所以这并非什么困难的事,也非什么新奇、神秘的事。

  

  故如要你开车,你却不会;因为开车也是一项专门的技术。如要你用电脑,你说不会;因为用电脑也是一项较专门的技术。但如说连扫地、丢垃圾,也不会;这就说不过去了。

  

  然而难在那里?乃把垃圾当宝贝。故不只丢不出去;且还继续制造.收集更多的垃圾。

  

  然而又何以我们从无始以来修到现在,却未有什么成就呢?甚至还晕头转向地搞不清楚要如何修呢?这关键乃:很多人根本分不清楚,什么是垃圾?什么是宝贝?于是若把垃圾当宝贝,则不只丢不出去;且还继续制造、收集更多的垃圾。所以很多人貌似很努力、很认真地在修行,但以明眼人观之,却唯南辕北辙、离途愈远而已!

  

  因此修行的首要任务:就是得先清楚分辨:何者是垃圾?何者非垃圾?如果已能判定何者为垃圾?虽不能即时将垃圾清除干净;但至少已不会再制造、收集垃圾矣!

  

  于是乎用什么原则来判定:何者是垃圾?何者非垃圾?便是修行首要的课题!故我们今天就以「八正道」为原则,来判定何者是垃圾?以及如何丢出去?

  

  八正道

  

  正见:关于何为正见?其实众说纷纭!我们且从世尊何以出家说起!

  

  关于何为正见?从原始佛法到大乘佛教,甚至各宗各派的说法,皆有参差。至于何者最正确?我想我们还是先回归到世尊最初何以出家吧!

  

  生老病死与四圣谛

  

  众所皆知:世尊最初乃是一位太子,因见人生有「生、老、病、死」等众苦而发心出家的。于是乎:认清生老病死的现象,探讨生老病死的成因,以及如何才能对治消除?便是学佛修行始终一贯的宗旨。

  

  关于认清生老病死的现象,这一部分乃相当于「四圣谛」中的苦谛。然这一部分,我却不想作详细的描述。

  

  其次,生老病死苦的成因为何?这一部分乃相当于「四圣谛」中的集谛。以原因确认了,才能进一步去对治消除。生老病死的原因,其实真看透了,也只是为「诸行无常」而有「法尔如是」的现象也!既有成、住,就有坏、空,既有生,就有病、老、死。这乃法尔如是而已!

  

  然既法尔如是,而人云何又以之为苦呢?为「求不得」故苦!求什么而不得?求免于老病死的现象而不得。这从我们本身及周边的人去看都一样:人年纪愈大,就愈怕老。虽然心里明知:人总是会老的。但轮到自己时,总还是有罣碍。同理,心里也明知:众生无有不死的。但轮到自己时,总还是害怕和求免。但不管用什么办法求免,终究还是难逃老病死的到来。于是乎,既有所求,即已是负担;更何况求不得,乃苦上加苦尔!

  

  至于如何对治消除?这乃相当于「四圣谛」中的道谛和灭谛。既生老病死的现象,乃法尔如此;即不可能对治消除也。然现象虽不能对治消除,但由之而产生的苦,却可对治消除。问曰:「何以对治消除?」

  

  答云:「从确认诸行无常的原则,而接受、顺从之;即能对治消除也。」这也就说:既觉悟生老病死的现象,乃法尔如是。即顺从之,而不复求免!以无所求故,即无「求不得」之苦矣!

  

  以上的原则,听起来似很容易;但事实上,真要相应还真难哩!所以不管于禅修时,或日常生活间,都要经常提起「诸行无常」的法印,用来对治消除众生对老病死的畏惧与抗拒。

  

  后来的佛法,却以顺应众生畏惧、抗拒老病死的心态,而说有「平安灯」或「延寿法」等,即非正见也。

  

  贪瞋痴慢

  

  人生的苦,除了有「生老病死」之外;其实更切身的是,人有「贪瞋痴慢」等缠绕不休的烦恼。「生老病死」的苦,虽然从学佛以来,即耳熟能详,但感觉上,还没有那么切要、逼迫。以我个人而言,虽年纪也有五十多了,但身体还算健康;既未有病,也不觉得有多衰老。死虽不知那天会降临,但至少目前也没什么迹象。所以对老病死的感受,未觉得有那么切身。

  

  但如就「贪瞋痴慢」的烦恼而言,可能一天之中就会现行了几十次,甚至上百次。于是乎,更进一步去:认清贪瞋痴慢的现象,探讨贪瞋痴慢的成因,以及如何去对治消除?也是学佛修行始终一贯的课题。

  

  关于贪瞋痴慢的现象,如前所谓:我却不想作详细的描述。至于贪瞋痴慢的成因,表面似有很多。然根本的原因:乃为众生有「我见」尔。于是从「我见」而更衍生有「我爱.我慢」等烦恼。

  

  首先说「我爱」,如前所谓:人不只消极地求免于老病死,不只要继续活下去;而且要活得更健康、更舒适、更快乐,甚至更体面。于是为了更健康,就必与老病死抗争。为了更舒适,就得与大自然的冷、热、湿、燥等抗争。为了更快乐,就得拥有更多的生活享受。

  

  其次,说到「我慢」,常言:活着,就是为争一口气。故人活着,不只为图社会所接受、认同;更且还希望得到众人的爱戴、尊重、羡慕。所以人活着,就得经常地「比来比去」。

  

  于是乎,老病死乃是与大自然的抗争;而贪瞋痴慢,则多是与人抗争。尤其是慢心,我不会去跟天比,不会去跟地比,而是与人比尔!在过去的时代,人口较稀疏,互动也非那么频繁,因此而滋生的烦恼也就有限了。

  

  而今不只人口愈来愈密集,且互动性更加频繁。过去的农村,多保持着「自给自足」的生活方式,故不须与他人有太多的互动。而今的工商时代,很多事情,都得靠众人的同心协力才能完成。很多物品,也得靠与他人交易才能取得。因此既人际的互动,愈来愈频繁;人际的沟通协调,也愈来愈重要。

  

  而在沟通协调的过程中,如果每个人都以「自我」为中心,极力地为自己争名、争利;这因抗争而有的烦恼,便愈发不可收拾。所以在这个时代中,来自于食衣住行等资生受用的烦恼,虽多但不会太多。而来之于与人沟通协调,而有的烦恼便多得太多了。

  

  至于云何对治消除?既烦恼的根源来之于「我见」。则对治者,也不过从观五蕴的缘起,而消除我见尔!人都直觉地以为、错误地以为:内在中,有一个本存、孤立、不变的我。然透过缘起的分析,我们所谓的我,乃包括肉体、感觉、认知、思惟、意志、抉择等因素,所组合而成。且这些因素,还得与外在不断地交互作用。因此既非本存,亦非孤立和不变也。

  

  所以透过缘起的分析,我们所谓的我,乃是无常、无我尔!于是我见既消,附带的贪瞋痴慢等烦恼,也就跟着瓦解矣!于是乎,能有助于「消融自我」的知见,才是正见。反之,则为邪见。

  

  疑惑矛盾

  

  其实更紧迫盯人的烦恼,乃是人于动心起念中,常不免有疑惑和矛盾。譬如生从何来?死往何去?譬如生命的意义为何?人间有是非的标准吗?社会的禁忌,其来有自吗?人活着,应以自利为先,还是以利他为尚?尤其在此资讯泛滥、百家争鸣的社会中,我们每天所接受的讯息里,就有很多矛盾与疑惑,真是「剪不断、理还乱」。

  

  于是乎,有关生老病死,乃人要跟天争。有关贪瞋痴慢,乃人跟人争。至于疑惑矛盾者,却跟自己争也。跟天争,天未必逼得那么紧。跟人争,如跑到深山、孤岛去隐居,庶几能免。但跟自己争者,却如影随形地紧跟着你。

  

  至于云何对治消除?从正观缘起中道,而能消除。然何以从正观缘起中道,而能消除矛盾与疑惑?今天因时间的关系,无法详细说明。各位有兴趣者,请参考有关「中观」的书籍。

  

  因此,何为正见?相应于「缘起中道」者,则为正见。反之,则为邪见尔!

  

  小结:

  

  为何修行,就要学佛呢?因为佛陀是过来人。故透过佛陀的慈悲教诲,能让我们观察得更仔细,探究得更彻底,也对治得更直接、俐落。简单讲,以学佛能帮助我们建立正见,故有益于修行也!

  

  但事实上,皈依的佛教徒虽多,有正见的却微乎其微!譬如对种种的疑惑与矛盾,我们真有能力去面对和抉择吗?如不能,即表示正见,尚未落实也。问:「何以皈依的佛教徒虽多,有正见的却微乎其微?」

  

  答云:我认为主要有两个原因。一、从信仰的观点而皈依,故不肯多闻熏习。有的人以佛菩萨很灵验,能「千处祈求千处应」,所以来皈依。是以皈依后,多以念佛、诵经、拜愿,而祈求更多的感应道交;因未深入经藏故,所以正见不足也。

  

  二、因偏于行门,而未曾多闻熏习。很多人相反地以为:学佛后,就得「老实修行」。也就是努力于一些所谓「行门」的功课,譬如念佛、禅坐、数息、持咒等,而不肯深入佛法的知见。其实这些「行门」的功课,却非佛教所独有。譬如数息,外道也数息啊!持咒,外道的咒才更多哩!诵经,外道就无经可诵吗?甚至默照,…

《禅修与八正道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行门的切要处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