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也非禅家所独有。故行门却非佛法的特胜,唯正知见才是佛法的特胜。也唯有以正知见为前提,而深入行门的功课,才能证果、解脱也。
于是乎,若不从深入闻思而建立正知见,则很多佛教徒乃名不符实─因为他的观念、行为和修行方法,却和外道没两样。以上乃略述正见而已!至于详细的解说,则非短时间所能为也。
但对于八正道之首务,我要说:没有正见者,便非真正的佛教徒!没有正见者,也不可能成为脚踏实地的禅修者。
正思惟(正志)
依正见的原则而作的思惟,即称为正思惟─在经典上亦有称之为正志也。云何谓:依正见的原则而作的思惟?譬如:
1.因「诸行无常」,而不作常的期待、常的忧虑:如见到一位姣好的异性,一般人初希望有机会去亲近认识,继而期待能天长地久地厮守在一起。这期待能天长地久地厮守在一起,便是常的期待。又如那年事业顺利,一切得心应手。于是我们又期待,这情景能永远维持下去;这也是常的期待。
相反地,如碰到身心不顺,逆障重重时。我们又担心:它是否会永远如此?这便是常的忧虑。事实上,不管顺逆之境,乃都是无常的。
2.因「诸受是苦」,而能堪忍一切逆障:譬如天气的冷热变化,甚至台风或地震,交通紊乱或物价上扬等,若从诸受是苦的原则去看待它,反没什么可抱怨的。
3.因「诸法无我」,而不作自我中心的主宰或界别:如前所谓的贪瞋慢等,乃是多从自我中心而作的思惟。故既顺「诸法无我」的知见而作思惟,即能减却贪瞋慢也。
故我们得经常地自我检点:我是顺「贪生怕死」的习气,而作反应;还是依「了生脱死」的正见,而作思惟?比如我们每天都得饮食,甚至每餐都得饮食。我们是为了贪求享受,而受用饮食呢?还是为了维持色身的健康,以作为修道的工具,而受用饮食呢?
同样,我们每天都得工作,甚至我也每天都在工作。但是我们是为何工作呢?是被「贪名、贪利」的业习所左右,还是从「出离、断灭」的知见,而作考量呢?甚至真的是为佛法、为众生而奋不顾身呢?
有很多佛教徒,开口也慈悲,闭口也慈悲。然而我是真发慈悲心?还只是好管闲事、不甘寂寞的习气在作祟?甚至高唱慈悲,却是要胁别人得慈悲我呀!
在人间常不免有一些争执,而形成「公说公有理,婆说婆有理」的现象。于是在争执当下,我们能否虚心检点:这意见是合乎中道?还是属于偏执、或极端?
事实上,要作正思惟,并不容易。一方面因正见不具足,二方面人又常将自己的习气、业障合理化。但若能掌握一个大方向,庶几能无惑矣!这大方向,即是所谓的「正志」─正确的人生方向、正确的人生规划!
大致而言,众生能作的思惟,只有两个大方向:一是顺生死流,一是逆生死流。云何为顺生死流?从「增长自我」的前提,而作的思惟与造作。云何能逆生死流?从「消融自我」的前提,而修的出离与断灭。因此以逆生死流为导向者,才是正确的人生方向,正确的人生规划!
故何以学佛要从「闻思」中着手呢?首从闻中,建立正见。其次于思中,确认其为正思惟也。正见如大纲,正思惟则为细目。正见乃重点的突破,正思惟则是地毡式的搜索与扫荡也。
正语.正业.正命
既从正见而知宇宙、人生的真理,复从正思惟而确认生命的方向,即应将之确确地落实在生活中;这即是「合律」的行为。故戒定慧三学的戒,非仅于持五戒、八戒、比丘戒或菩萨戒等逐条列示的戒法。而是泛指一切合乎正见、正思惟的行为。何以我们常将「法、律」并用,而称为「法律」呢?因为法与律,乃一体的两面。法是形上的准则,而律则落实的行为。
在佛法中,乃将生活的行为,简分为身口意三业。因此下面就从身、口、意三业,来分别说明:
身者,为「正业」,粗略说就是不作杀、盗、淫等行为。如更精确地说,乃是不作妨碍修行、无益修行的事。于是这范围就很广了,近如云何饮食、穿著之类?远如交何种朋友?到何处旅游等,都得重新思考、重新定位。
如饮食者,乃为维持身体的健康,以作为修行的道具。而衣着者,乃为保暖或蔽身而已。至于交朋友,当以有助于修行者为尚。有些人虽口若悬河、滔滔不绝,但谈的仅是「好行小慧」而已!这种人就不值得交作朋友。同样,目前因经济繁荣、交通方便,所以很多人流行到各处去观光旅游。然观光旅游对修行究竟有何助益?这就少人去深思矣!
口者,为「正语」,粗略说为不妄语、不两舌、不恶口、不绮语。如更精确地说,乃是不说妨碍修行、无益修行的话。譬如有些人好聊天、说八卦。也有些杂志专门在搬弄是非、挖人疮疤。说这些、听这些,不只无益修行,甚至会惹人情绪;但很多人还是趋之若鹜,穷追不舍。
又如好炫耀、爱抬杠,甚至只是说笑话等,皆非正语也。问曰:只是说些笑话,又不伤人,有什么关系呢?答:虽没什么大关系,但仍属「绮语」也。
生活者,为「正命」。虽传统上都说:要有正当的行业。然除有正当的行业外,还要有正当的消遣与娱乐。而所谓「正当的行业」,除了能被社会所认可外,还得不妨碍于修行。
故我以前曾说:就修行的立场而言,乃不鼓励作尖端的行业。何以故?因竞争较激烈,身心不容易放松、安定;故何有余力,在修道中更上一着呢?而传统的行业,虽赚不了大钱;但身心较悠闲、安定,而有余力用功也。
其次,说到正当的消遣与娱乐。虽很多人都把看电视,当作日常中主要的消遣;其实我很少看电视,可以说几乎不看电视。除非有什么台风过境,才关心一下各地灾情如何!同样,我可几乎不看报纸,因为如体育版,谁输谁赢关我何事呢?如影视娱乐版,也只是一片「风骚」而已!而政治版者,殆不出「口水战」的争端;至于社会版,杀盗淫者看多了,也就麻木不仁了!
故很多人虽常问:「如何将佛法落实于生活当中?」表面上似问得很迫切。但仔细想想,也问得很荒唐。为什么呢?因为我们学佛的动机,本就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烦恼、生命中的迷惑。则岂有学了佛后,还不知当如何来应用呢?
如你还是要问:如何将佛法落实于生活当中?则我只好回答:过着正见、正思惟的生活。故所谓「正信的佛教徒」,不只要皈依三宝,并要从闻思中建立正见与正思惟,且能将之落实于生活中,而有正语、正业与正命。
于是乎,从正见到正命的过程中,身心就能一次比一次地安定、和谐。因为正见既能消除我们的迷惑,也能减免贪瞋痴慢等较粗重的烦恼、和对死亡的恐惧等。尤其生活有条理、有规律,身心即能更安定、和谐也。
正方便、正念、正定
正方便、正精进:选择对机有效的禅修方法去练心。正念:于禅修时,不离当下的方法。正定:方法用到「不用而用,用而不用」时,即为正定。
其实严格说来,要从正见的前提去抉择方法,才会是「正方便、正精进」。于动心起念中,不离「正见、正思惟」,才会是「正念」。最后,心始终不离「正见、正思惟」,才会是「正定」。
相信,各位对如何以正方便、正精进而入禅修之门,会有更大的兴趣;但这却非我这次演讲的重点!因为从「八正道」的修行次第来看,当先有正见、正思惟,其次能过着安定、和谐的生活;然后再精益求精,才有禅修的功课。
而现在很多人的修行次第,却刚好相反。在完全无正见的基础下,就去参「话头」。以为参得话头,就具足一切正见了。或为生活太紧张、紊乱,所以去禅修;以为禅修后,一切生活就能改善了。当然在禅修时,能得到一时的压抑与回避;但如再回到生活中,乃必原形毕露尔!
尤其我们日常生活的时间长,而能专心禅修的时间少。因此冀望以禅修来改善生活的品质,便如「杯水车薪」般地渺不可及。这种情况,即使亲近、教导的是名师,也不可能得到更好的结果。
以建筑作比喻
对于八正道的修行次第,我们且以建筑作比喻:「正见」为蓝图中的总图,乃略作格局与配置也。「正思惟」则为蓝图中的分图与施工图。虽皆属于图面作业而已!然而若图面作业,皆已清楚明了;则以下的施工,才能按部就班也。
其次,「正语.正业.正命」则为按图施工,而完成结构中的「粗胚」。为何说是粗胚呢?因为身业、语业,比起动心起念,乃更为粗糙而易于控制。比如我们于人际互动中,虽难免有瞋心的现行;但至少能控制在不打人,甚至不骂人的范围里。或者见到姣美,甚至淫荡的异性,也难免有贪念的现行;但至少能控制在不唐突、不攀缘的范围里。至于「正精进.正念.正定」,则为完成粗胚后的细部装潢。
故未能将正见落实于生活中者,则虽很努力禅修,也无从着落。这就像于建筑未完工前,就急着去买名贵、典雅的家俱。于是乎这些家俱,也只能暴露在旷野中,而任其日晒与风吹雨打;故不久这些家俱,也就很快斑驳而失去光彩,甚至脱落而不复原形。
有些人虽于禅修时,能得一时的宁静、安乐。但当得重新面对生活时,心里却更不能适应。于是长此以往,禅修乃必与生活脱节。而禅修既与生活脱节,则你愈精进于禅修,生活乃愈草率、混乱。于是乎,寄望从禅修来改善生活的初衷,便愈渺不可得矣!虽一再地进出禅堂,也只是重蹈覆辙而已!甚至还是恶性循环哩!
生活禅、动中禅
于是有人谓:非只有盘腿禅坐,才是禅。以「行、住、坐、卧」都是禅故,乃另提倡「生活禅」或「动中禅」。然如离开现实的生活外,另去修者,即非生活禅也。同理,生活的活动外,另去修者,也非动中禅。因为结果还是与生活脱节尔!其次,若离开正见而修者,即非禅也。
说到这里,我似乎全然不赞成初学佛者,修习禅定。其实不然,因为心里的安定、专注,乃有助于听经、闻法,以及沉淀、统合。故对正见的建立及正思惟的敷演,还是有极正面的帮助,此即所谓「由定发慧」也。
其次,禅修的训练也使我们对动心起念,能有更灵敏的内省能力。前云:要将正见落实于生活当中,于是乎便得对动心起念,能有灵敏的观照和内省能力。故若起了不合正见的思惟,才能立即「回向」也─回到正法的方向。而能回向者,才有功德也─与解脱相应,故有功德。
总结
简言之,初期禅修的训练,不以入定,或心专一境为目标。而是要以建立正见,落实生活为目标。尤其在这动态的社会中,要从修定的觉受或体验中,来建立起对修行的信心,乃更不容易也。很多人反会因此而退转。甚至因为知见不正、心态偏差,而容易着魔发狂。
但是要从正见的理则,及正业的生活方式来建立起对修行的信心,应该是比较容易的。尤其现代人所受思想的训练,如有善知识的教导、启发;则对正见的建立,应比过去人更方便才是。同样,如能不断地去观照、回向,则我们的行为也必和佛法愈来愈相应,身心也能愈来愈安定、和谐也。于是乎,就不必担心:参禅是否能开悟?
当今虽很多人曾精进于禅修,但十有八九是不得力的。主要为不合乎八正道的修行程序也。反过来说,如以八正道为标竿,而按部就班地去努力;则既道路能愈来愈宽广,也能如「倒吃甘蔗」般地,愈来愈甜。
《禅修与八正道》全文阅读结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