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也非禅家所獨有。故行門卻非佛法的特勝,唯正知見才是佛法的特勝。也唯有以正知見爲前提,而深入行門的功課,才能證果、解脫也。
于是乎,若不從深入聞思而建立正知見,則很多佛教徒乃名不符實─因爲他的觀念、行爲和修行方法,卻和外道沒兩樣。以上乃略述正見而已!至于詳細的解說,則非短時間所能爲也。
但對于八正道之首務,我要說:沒有正見者,便非真正的佛教徒!沒有正見者,也不可能成爲腳踏實地的禅修者。
正思惟(正志)
依正見的原則而作的思惟,即稱爲正思惟─在經典上亦有稱之爲正志也。雲何謂:依正見的原則而作的思惟?譬如:
1.因「諸行無常」,而不作常的期待、常的憂慮:如見到一位姣好的異性,一般人初希望有機會去親近認識,繼而期待能天長地久地厮守在一起。這期待能天長地久地厮守在一起,便是常的期待。又如那年事業順利,一切得心應手。于是我們又期待,這情景能永遠維持下去;這也是常的期待。
相反地,如碰到身心不順,逆障重重時。我們又擔心:它是否會永遠如此?這便是常的憂慮。事實上,不管順逆之境,乃都是無常的。
2.因「諸受是苦」,而能堪忍一切逆障:譬如天氣的冷熱變化,甚至臺風或地震,交通紊亂或物價上揚等,若從諸受是苦的原則去看待它,反沒什麼可抱怨的。
3.因「諸法無我」,而不作自我中心的主宰或界別:如前所謂的貪瞋慢等,乃是多從自我中心而作的思惟。故既順「諸法無我」的知見而作思惟,即能減卻貪瞋慢也。
故我們得經常地自我檢點:我是順「貪生怕死」的習氣,而作反應;還是依「了生脫死」的正見,而作思惟?比如我們每天都得飲食,甚至每餐都得飲食。我們是爲了貪求享受,而受用飲食呢?還是爲了維持色身的健康,以作爲修道的工具,而受用飲食呢?
同樣,我們每天都得工作,甚至我也每天都在工作。但是我們是爲何工作呢?是被「貪名、貪利」的業習所左右,還是從「出離、斷滅」的知見,而作考量呢?甚至真的是爲佛法、爲衆生而奮不顧身呢?
有很多佛教徒,開口也慈悲,閉口也慈悲。然而我是真發慈悲心?還只是好管閑事、不甘寂寞的習氣在作祟?甚至高唱慈悲,卻是要脅別人得慈悲我呀!
在人間常不免有一些爭執,而形成「公說公有理,婆說婆有理」的現象。于是在爭執當下,我們能否虛心檢點:這意見是合乎中道?還是屬于偏執、或極端?
事實上,要作正思惟,並不容易。一方面因正見不具足,二方面人又常將自己的習氣、業障合理化。但若能掌握一個大方向,庶幾能無惑矣!這大方向,即是所謂的「正志」─正確的人生方向、正確的人生規劃!
大致而言,衆生能作的思惟,只有兩個大方向:一是順生死流,一是逆生死流。雲何爲順生死流?從「增長自我」的前提,而作的思惟與造作。雲何能逆生死流?從「消融自我」的前提,而修的出離與斷滅。因此以逆生死流爲導向者,才是正確的人生方向,正確的人生規劃!
故何以學佛要從「聞思」中著手呢?首從聞中,建立正見。其次于思中,確認其爲正思惟也。正見如大綱,正思惟則爲細目。正見乃重點的突破,正思惟則是地氈式的搜索與掃蕩也。
正語.正業.正命
既從正見而知宇宙、人生的真理,複從正思惟而確認生命的方向,即應將之確確地落實在生活中;這即是「合律」的行爲。故戒定慧叁學的戒,非僅于持五戒、八戒、比丘戒或菩薩戒等逐條列示的戒法。而是泛指一切合乎正見、正思惟的行爲。何以我們常將「法、律」並用,而稱爲「法律」呢?因爲法與律,乃一體的兩面。法是形上的准則,而律則落實的行爲。
在佛法中,乃將生活的行爲,簡分爲身口意叁業。因此下面就從身、口、意叁業,來分別說明:
身者,爲「正業」,粗略說就是不作殺、盜、淫等行爲。如更精確地說,乃是不作妨礙修行、無益修行的事。于是這範圍就很廣了,近如雲何飲食、穿著之類?遠如交何種朋友?到何處旅遊等,都得重新思考、重新定位。
如飲食者,乃爲維持身體的健康,以作爲修行的道具。而衣著者,乃爲保暖或蔽身而已。至于交朋友,當以有助于修行者爲尚。有些人雖口若懸河、滔滔不絕,但談的僅是「好行小慧」而已!這種人就不值得交作朋友。同樣,目前因經濟繁榮、交通方便,所以很多人流行到各處去觀光旅遊。然觀光旅遊對修行究竟有何助益?這就少人去深思矣!
口者,爲「正語」,粗略說爲不妄語、不兩舌、不惡口、不绮語。如更精確地說,乃是不說妨礙修行、無益修行的話。譬如有些人好聊天、說八卦。也有些雜志專門在搬弄是非、挖人瘡疤。說這些、聽這些,不只無益修行,甚至會惹人情緒;但很多人還是趨之若鹜,窮追不舍。
又如好炫耀、愛擡杠,甚至只是說笑話等,皆非正語也。問曰:只是說些笑話,又不傷人,有什麼關系呢?答:雖沒什麼大關系,但仍屬「绮語」也。
生活者,爲「正命」。雖傳統上都說:要有正當的行業。然除有正當的行業外,還要有正當的消遣與娛樂。而所謂「正當的行業」,除了能被社會所認可外,還得不妨礙于修行。
故我以前曾說:就修行的立場而言,乃不鼓勵作尖端的行業。何以故?因競爭較激烈,身心不容易放松、安定;故何有余力,在修道中更上一著呢?而傳統的行業,雖賺不了大錢;但身心較悠閑、安定,而有余力用功也。
其次,說到正當的消遣與娛樂。雖很多人都把看電視,當作日常中主要的消遣;其實我很少看電視,可以說幾乎不看電視。除非有什麼臺風過境,才關心一下各地災情如何!同樣,我可幾乎不看報紙,因爲如體育版,誰輸誰贏關我何事呢?如影視娛樂版,也只是一片「風騷」而已!而政治版者,殆不出「口水戰」的爭端;至于社會版,殺盜淫者看多了,也就麻木不仁了!
故很多人雖常問:「如何將佛法落實于生活當中?」表面上似問得很迫切。但仔細想想,也問得很荒唐。爲什麼呢?因爲我們學佛的動機,本就是爲了解決生活中的煩惱、生命中的迷惑。則豈有學了佛後,還不知當如何來應用呢?
如你還是要問:如何將佛法落實于生活當中?則我只好回答:過著正見、正思惟的生活。故所謂「正信的佛教徒」,不只要皈依叁寶,並要從聞思中建立正見與正思惟,且能將之落實于生活中,而有正語、正業與正命。
于是乎,從正見到正命的過程中,身心就能一次比一次地安定、和諧。因爲正見既能消除我們的迷惑,也能減免貪瞋癡慢等較粗重的煩惱、和對死亡的恐懼等。尤其生活有條理、有規律,身心即能更安定、和諧也。
正方便、正念、正定
正方便、正精進:選擇對機有效的禅修方法去練心。正念:于禅修時,不離當下的方法。正定:方法用到「不用而用,用而不用」時,即爲正定。
其實嚴格說來,要從正見的前提去抉擇方法,才會是「正方便、正精進」。于動心起念中,不離「正見、正思惟」,才會是「正念」。最後,心始終不離「正見、正思惟」,才會是「正定」。
相信,各位對如何以正方便、正精進而入禅修之門,會有更大的興趣;但這卻非我這次演講的重點!因爲從「八正道」的修行次第來看,當先有正見、正思惟,其次能過著安定、和諧的生活;然後再精益求精,才有禅修的功課。
而現在很多人的修行次第,卻剛好相反。在完全無正見的基礎下,就去參「話頭」。以爲參得話頭,就具足一切正見了。或爲生活太緊張、紊亂,所以去禅修;以爲禅修後,一切生活就能改善了。當然在禅修時,能得到一時的壓抑與回避;但如再回到生活中,乃必原形畢露爾!
尤其我們日常生活的時間長,而能專心禅修的時間少。因此冀望以禅修來改善生活的品質,便如「杯水車薪」般地渺不可及。這種情況,即使親近、教導的是名師,也不可能得到更好的結果。
以建築作比喻
對于八正道的修行次第,我們且以建築作比喻:「正見」爲藍圖中的總圖,乃略作格局與配置也。「正思惟」則爲藍圖中的分圖與施工圖。雖皆屬于圖面作業而已!然而若圖面作業,皆已清楚明了;則以下的施工,才能按部就班也。
其次,「正語.正業.正命」則爲按圖施工,而完成結構中的「粗胚」。爲何說是粗胚呢?因爲身業、語業,比起動心起念,乃更爲粗糙而易于控製。比如我們于人際互動中,雖難免有瞋心的現行;但至少能控製在不打人,甚至不罵人的範圍裏。或者見到姣美,甚至淫蕩的異性,也難免有貪念的現行;但至少能控製在不唐突、不攀緣的範圍裏。至于「正精進.正念.正定」,則爲完成粗胚後的細部裝潢。
故未能將正見落實于生活中者,則雖很努力禅修,也無從著落。這就像于建築未完工前,就急著去買名貴、典雅的家俱。于是乎這些家俱,也只能暴露在曠野中,而任其日曬與風吹雨打;故不久這些家俱,也就很快斑駁而失去光彩,甚至脫落而不複原形。
有些人雖于禅修時,能得一時的甯靜、安樂。但當得重新面對生活時,心裏卻更不能適應。于是長此以往,禅修乃必與生活脫節。而禅修既與生活脫節,則你愈精進于禅修,生活乃愈草率、混亂。于是乎,寄望從禅修來改善生活的初衷,便愈渺不可得矣!雖一再地進出禅堂,也只是重蹈覆轍而已!甚至還是惡性循環哩!
生活禅、動中禅
于是有人謂:非只有盤腿禅坐,才是禅。以「行、住、坐、臥」都是禅故,乃另提倡「生活禅」或「動中禅」。然如離開現實的生活外,另去修者,即非生活禅也。同理,生活的活動外,另去修者,也非動中禅。因爲結果還是與生活脫節爾!其次,若離開正見而修者,即非禅也。
說到這裏,我似乎全然不贊成初學佛者,修習禅定。其實不然,因爲心裏的安定、專注,乃有助于聽經、聞法,以及沈澱、統合。故對正見的建立及正思惟的敷演,還是有極正面的幫助,此即所謂「由定發慧」也。
其次,禅修的訓練也使我們對動心起念,能有更靈敏的內省能力。前雲:要將正見落實于生活當中,于是乎便得對動心起念,能有靈敏的觀照和內省能力。故若起了不合正見的思惟,才能立即「回向」也─回到正法的方向。而能回向者,才有功德也─與解脫相應,故有功德。
總結
簡言之,初期禅修的訓練,不以入定,或心專一境爲目標。而是要以建立正見,落實生活爲目標。尤其在這動態的社會中,要從修定的覺受或體驗中,來建立起對修行的信心,乃更不容易也。很多人反會因此而退轉。甚至因爲知見不正、心態偏差,而容易著魔發狂。
但是要從正見的理則,及正業的生活方式來建立起對修行的信心,應該是比較容易的。尤其現代人所受思想的訓練,如有善知識的教導、啓發;則對正見的建立,應比過去人更方便才是。同樣,如能不斷地去觀照、回向,則我們的行爲也必和佛法愈來愈相應,身心也能愈來愈安定、和諧也。于是乎,就不必擔心:參禅是否能開悟?
當今雖很多人曾精進于禅修,但十有八九是不得力的。主要爲不合乎八正道的修行程序也。反過來說,如以八正道爲標竿,而按部就班地去努力;則既道路能愈來愈寬廣,也能如「倒吃甘蔗」般地,愈來愈甜。
《禅修與八正道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