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從禅的觀點看淨土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念佛行?

  

  答:行有身口意叁行,身行爲戒,口行爲教,意行爲禅。故從深入經教,而持戒參禅,是爲念佛行也。

  

  故如能念佛行,即是念「報身佛」也。如能念佛性,即是念「法身佛」也。所以,當以念佛性、念佛行爲正直道。說到念「法身佛」者,又牽涉到「阿彌陀佛之玄義」也。

  

  阿彌陀佛的玄義

  

  雲何爲「阿彌陀」?乃「無量」義也。西方,既是修行到果位圓滿之意;則阿彌陀佛,即是無量佛─不只無量光、無量壽,也無量的福德與智慧。

  

  問:世間衆相,量皆有限,雲何「阿彌陀」能爲無量呢?

  

  答:「阿彌陀」非是相者,而是性也。既是性者,則爲法身,而非報身與化身也。

  

  問:《阿彌陀經》既雲「阿彌陀佛成佛已來,于今十劫。」其雲何爲法身佛呢?

  

  答:「十」是代表無量圓滿之意。而法身者,即本來清淨圓滿也;故曰「成佛已來,于今十劫。」又有謂阿彌陀佛,爲「法界藏身」。故其爲法身佛之意,乃至爲明顯。

  

  雖在《阿彌陀經》裏有謂:「阿彌陀佛成佛已來,于今十劫。」這給我們一種錯覺,以爲阿彌陀佛是有開始的。然既有始者,乃必有終也,雲何能爲無量壽呢?故這「十」,也只是另一個象征而已!如中國人講到十,多是指圓滿之意;以圓滿故,無始亦無終。

  

  故能既無始,又無終者,唯法身而已!其次,有些經文又稱阿彌陀佛,爲「法界藏身阿彌陀佛」;乃把阿彌陀佛是法身佛,講得更直接了當矣!

  

  其次,無量者又可說:既是無有量,也是無限量。而無有量者,即是內證「真空」的境界;無限量者,即是外現「妙有」的成就。

  

  下面再申論:此「無量」者,既可說是「無有量」,也可說是「無限量」。「無有量」者,似乎什麼都沒有。如能證得真空、無我的境界;則因不再計度分別,故無有量矣!反之,能從緣起去觀,則法法相涉相入、層層不盡,即成「無限量」也。是以「阿彌陀」,乃謂能證得「真空、妙有」的境界也!

  

  而念者,非口念,非第六識的思惟分別;而是當下相應,當下體證。

  

  故念佛的「念」,應是心念,而非口念。如只是嘴巴念,而心不相應,就像鹦鹉學語一般,作用便很有限了。

  

  或謂:既是用心念,即是以第六識去念也。于口念時,既耳朵要聽得進去;尤其心要能返照,能清清楚楚地知道自己當下正在念佛。

  

  但是,純以第六識來念佛,其實是非常不可靠的。因爲第六識,乃「審而非恒」,常常會有間斷。于是在臨命終時,第六識能否念佛,即完全沒把握矣!所以很多淨土行者,多擔心:如果臨命終時,提不起念佛的正念,是否就去不了西方呢?

  

  故真正的念佛,是以「第七識」來念的。雲何以第七識念呢?因爲第七識,主要在「抉擇」也─抉擇我們這一生,所要努力的方向與目標。于是從發菩提心,而以修學佛法爲主要的願心與努力的方向。不只這生如此,生生世世亦然。

  

  于是在臨命終時,即使我們已昏迷不省人事了;以第七識是「既恒又審」故,還會帶著我們的願心,往有佛法之處去受生也。故在《阿含經》裏也有這樣的比喻:一棵樹,如果一向是往西方長;則倒的時候,也必往西方倒。

  

  所以,以第七識爲主導,而來熏習第八識的淨業種子。如第八識的淨業種子,比例愈高;則不只能往生淨土,且品位能更高也。

  

  我們看「念」者,是「今心」,即當下也。故念佛的念,是看當下的心,能否與佛法相應?能否與佛性相契?而這相應與否?主要是看第七識的抉擇,與第八識的染淨也。

  

  雲何謂「念佛一聲,能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」?既能證入「真空妙有」,而相應于本來清淨圓滿的法身,雲何不能消一切生死重罪呢?然誰有能力,如此念佛呢?不只已見性開悟而已,必也已大悟徹底矣!

  

  是以「阿彌陀」,既是密教中的「本尊」,也是禅法中的「話頭」;只是傳統的淨土宗,都小看了它,都錯用了它。

  

  末法時代與隔陰之迷

  

  或謂:于末法時代中,衆生只能修持淨土法門─狹義的淨土法門。

  

  答雲:就爲有太多「邪正不分,本末顛倒」的衆生,這時代才被稱爲末法時代。

  

  不是因這個時代,距世尊當世已二千多年了,所以就必成爲末法時代。反而是因大部分的衆生,都不了解正法,且在枝末裏打轉,才稱爲「末法時代」也。

  

  但如有善知識的教化、引導,能讓更多人早一點確立正知見,早一點起正修行;則這個時代,乃還是正法時代也。

  

  再問:若修禅不成就而有隔陰之迷,豈非前功盡棄而輪回無期?

  

  答雲:即使有隔陰之迷,而因果不失;故一切修行,必將是功不唐捐。否則一味誇張隔陰之迷,卻難免有「斷滅見」之嫌疑。

  

  在佛法中,已再叁強調:功不唐捐。故只要順著佛法的方向去努力,將來一點一滴都會現行、成報。所以我們不用在短時間裏,急著去衡量利弊得失。如欲在短時間內,看到修行的成果!你反而更不容易有信心,或者會因短視近利而迷失方向。

  

  故能從更高的佛理、更大的視野來修行,就不用擔心:這輩子如果不開悟,是否就前功盡棄了?不會的!憑我們一生所修學的福德與智慧,擔保你能往生到與之相應的淨土。

  

  再問:「要不要發願呢?」

  

  答雲:發願從因去努力者,即能水到渠成也;而非守株待兔,坐待成果爾!

  

  小結

  

  若能從廣義的佛法.廣義的修行法門,去看禅與淨土;則非但不沖突,並且還能相涉相入,相得益彰。

  

  因爲學禅者,不只能往生淨土;並且因福德智慧的修持,而能有更高的品位。如果開悟了,不只能往生淨土,並且能得上品也。就算未開悟,能以發菩提心而繼續努力,也能往生中下品之淨土也。

  

  否則只參禅,而不歸依淨土。甚至謂「不用看經、持戒」,只參一個話頭,便能開悟。則其信心,雲何能落實呢?誰敢擔保我這生一定開悟,一定能證得不受後有呢?

  

  反過來,我們也要告訴修淨土法門的人:不是只有持名,才能往生淨土。更不是只要持名,便能不用看經、不作其它行持。因爲若如此,則本質上,還不過是外道而已,恰如「買椟還珠」般地愚癡。意思是:有些賣珠寶的人,爲了吸引更多的人來看珠寶、來買珠寶,所以把裝珠寶的木匣子,裝飾得很漂亮、很精致。結果來者卻指明:只要買木匣,而不買珠寶。

  

  這是比喻:因很多人對修學佛法,沒有信心,不敢擔保自己一定能開悟、能得解脫。于是因爲沒信心,就放棄了!因此,佛菩薩就「方便地」爲他擔保:沒問題,只要你肯念佛,就一定能生淨土。

  

  于是大家想:既如此,至少我也可以去也。然後,佛菩薩再告訴他:你要怎麼行持,才能升中上品。他們想:既都入門了,則叫我再怎麼努力,都應該接受。于是爲能繼續行持故,果能生中上品之淨土也。

  

  然如錯謂:佛菩薩既已擔保我能生淨土了,所以就不用再努力了。這便是本末顛倒了。而努力者,也非只持名,就一切夠了。

  

  這也就說:我們要用「共通」的角度,來看一部經,或修一個法門;而不要用一部經,或一個修行法門,來看整個佛法。那佛法絕對會被扭曲、會被貶值的。

  

  故一個人修行到最後,眼界既要愈來愈開闊,涵融度也要愈來愈高,這才表示有進步。而不是愈學愈封閉、愈學愈孤陋。

  

  問:修行不是當「一門深入」嗎?

  

  答:「一門深入」是指一門通,則百門通。而非一門深入,即百門禁閉。而

  

  因此,最後再回顧:「學禅的人,能不能生淨土?」從發菩提心,而意願非深入到最後,變成鑽牛角尖,能進而不能出。繼續修學佛法者,即能生淨土。至于「學禅的人,當生何種淨土?」這就看你的功夫了!當然,若能大悟徹底且證得不受後有,便不會往生矣!

  

  

《從禅的觀點看淨土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✿ 继续阅读 ▪ 禅修與八正道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