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下,而开悟的。甚至开悟后,也得靠善知识来印证。所以,禅法云何无他力的成分?
故从中观的角度来看,唱自力与他力,其实都是边见!如果自力就行,则我们也不需要皈依三宝,不需要深入经教了。
反过来说,若一切靠他力,云何有「三生九品」的差别呢?
若一切靠他力,则外道也应往生净土?
所以他力中,其实还靠自力去行持。
反过来说,如果像净土法门说的:一切都是靠他力。则云何有「三生九品」的差别呢?
诸位知道,在《观无量寿经》里有谓:修净土法门而往生极乐世界者,会有三生、九品的差别。这些差别,是为什么呢?是为佛菩萨的恩典不等,高兴给这个人上品,就得上品;不高兴给那人上品,就得中、下品吗?当然不是!以上、中、下品,皆是靠自己修出来的。
如一切靠他力,则佛菩萨不会因为你念佛名号,才让你往生净土;不会因为你皈依三宝,才让你往生净土。故应一切凡夫外道,皆能往生净土。然净土宗者,当不可能这么说!因此,再怎么分析,于他力法门中,绝对有自力的成分。
故就自力行持的功夫而言,就连带有「带业往生」与「消业往生」的问题。
从带业往生看诸方净土
记得多年以前,在佛教的杂志里,曾有一番论战。因为有一方主张:要消业,才能往生。而另一方却认为:带业即能往生。主张消业往生者的理由是:当要消业,才能往生净土。不然,若业障很重的人,都能往生净土,即违背因果也。而肯定带业往生者的理由是:只要靠着佛菩萨的恩德,就能带业往生。其实,我的看法皆非如此。
首先说,为何不是消业往生呢?在「十二因缘」里乃谓:因爱取有,才感得生死。这「有」,即是指「业」也;故有业,才有生死。如果业消了,反而没有生死矣!既没有生死,当就不可能「往生」也。
于是乃「带业往生」,才合乎佛理。然之所以能「带业往生」者,却非因于佛菩萨的慈悲、恩德。何以故?
因六道轮回本来就是「带业往生」的嘛!
因在六道轮回中,每个人本来就是带业往生的。故修天道之业者,就带着天道的业,而往生天道。修的是人道的业者,就带着人道的业,而往生人道。修的是三恶道的业者,就带着三恶道的业,而往生三恶道。修的是净土的业者,就带着净土的业,而往生净土中。
所以事实上,不管你学不学佛,修不修净土法门,乃都是带业往生也!而非修净土法门者,才能带业往生。
或谓:我们所谓的「带业往生」,是狭指往生「净土」而已!
于是下面再从「带业往生」的理论,来看往生之诸方净土:
其实,在《阿含经》里,早就传述有净土法门了:虽一个修行者,如证得阿罗汉果,即能不受后有而不再往生。但如只证得三果,固然不能不受后有;却能往生于色界四禅的净居天中。在净居天里,他会继续修学佛法,直到证得阿罗汉果。所以在净居天中,即是「不退转」地也。
但是这样的净土,对大部分的众生而言,未免会因「仰之弥高,钻之弥坚」而生退心。因为,一般的人不只对证得阿罗汉果全无把握,对证得三果其实也很渺茫。
于是后来的大乘佛教,便转述不同层次的净土,以满足不同根器众生之需要。如《维摩诘经》中,有「不动如来」的妙喜国。如《弥勒三经》中,有兜率天的弥勒内院。如《药师经》中,有东方琉璃净土。
因见性而不动,因见性而欢喜也。
如果我们进一步去了解:为什么是「不动如来」和「妙喜国」呢?依我的理解:现象虽是无常、变化的,但性却是不动的。故一个人如见性了,心即能寂然不动也。以见法欢喜,故称为「妙喜」也。这见性,对禅宗而言是开悟了;在原始佛教,则是「证初果」也。因证初果而断三结、得正见。
是以从「带业往生」的理论,来看诸方净土。则可谓:若证三果者,则能往生「净居天」的净土。若已见性或证初果者,则能往生「不动如来」之净土。至于定慧不足,但修得「十善业」者,则能往生兜率天之弥勒净土也。
因此我对净土的分类,不是以方位的东西南北来作分类,而是以修行的层次而作分类。因为东西南北,在浩瀚的太空中,并无实质的意义。至于修行的层次,那就是「如人饮水,冷暖自知」了!
因此一个已发菩提心,已修学佛法者,理论上都会往生净土的;除非已证四果而不受后有。
用个比喻:就像大专联考的分发。
因此,一个已发菩提心、愿修学佛法的人,理论上都会往生净土的。因为前已再三申论:净土最殊胜处,乃为有佛菩萨说法也。故发菩提心而意愿修学佛法者,即会往生到有佛菩萨说法之处。就算一生行持不力,而福慧不全;乃只会往生到较低层次的净土,而非不能往生净土也。
至于能往生到什么层次的净土?就看所修智慧与福德的高低而来决定。这我常用「大专联考的分发」来作比喻:分数考得高,当然就能分发到第一流的大学;分数普通者,就只能分发到一般的大学;如分数考得很低,那就不用指望了。
不可能分数考得很低,结果却分发到台大。但如一个人分数虽考得很高,却愿意屈就到一般的大学,这可以吗?可以的!所以真正的发愿,不是高攀净土;而是愿意倒驾慈航,再回娑婆世界,教化众生。
学佛的人,基本上就要相信因果:智慧、福德因缘不足,即不能往生到高层次的净土;这是因果本然也。故如谓「只要靠着佛菩萨的恩德,虽福慧不足,犹能往生到极乐世界中。」便是外道知见尔!
故我于〈火焰化红莲〉中乃谓「具信愿为往生之条件,依福慧定品位之高低。」云何具信愿,为往生净土之条件?因为具信愿者,是指已有修学佛法的信愿。这是往生净土最基本、最重要的条件。至于能往生何层次的净土?就依我们所修的福德智慧,而来决定。
是以学禅者,不必担心「如未见性,也不生净土」不就两头皆空吗?
既一个已发菩提心,已修学佛法者,理论上都会往生净土;则云何学禅者,会不往生净土呢?因为学禅者,修学佛法的意愿,其实还比单修净土法门者还高哩!
只是已见性者和未见性者,所能往生的净土不同尔!如开悟了,当能往生到上品的净土中;而未开悟者,只能往生于中、下品的净土也。
何谓西方极乐世界
何谓极乐?极乃超越之意,超越苦乐之对立。
何为西方?此方非空间之方位,而是心路的历程。
如太阳自东方升起,至西方落下,即喻行者自发心至成就的历程。
既已见性和未见性者,都能往生净土。然为福德、智慧不等故,所能往生的净土也应有别也;故西方极乐世界,并不是一个「单相」的净土。这就如同小学程度者、中学程度者和大学程度者,当不可能在同一个地方受教育。
既称为「极乐世界」,故生活于那地方,当很快乐才是!然我的看法,却非如此。何以故?因为在世间上,乃有苦,才有乐;且因为苦消失了,才感受到快乐尔。故无苦,即无乐也。
所以「极乐世界」的「极」,乃「超越」的意思─超越苦乐的对待,而成「平常心」也。否则如果极乐,是乐到极点;则中国人常谓「乐极生悲」。于是乎,若可能乐极生悲,则还能称为极乐世界吗?
其次,云何是西方呢?如将太阳落下的方位,称为西方;则于一年中,春秋、夏冬所落下的方位,其实是不一样的。更何况地球既绕着太阳公转,则夏天的西方,与冬天的西方,方向竟完全相反也。
西方,其实只是一个象征─象征着「果位的圆满」。而东方,则象征着「因位的修行」。故菩萨位的行者,是从东方启修的;修到果位圆满时,则称为「到西方」也。所以西方是「无量光、无量寿」。
前已谓:乃以行者修学的成就,来配对所得往生净土的层次。故所谓「西方极乐净土」者,乃包括净居天、妙喜国、弥勒内院及东方琉璃净土也;而非一单相之净土尔!
是以在《阿弥陀经》中,只简述曰: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,得生彼国。
而在《观无量寿佛经》中,便详述有三生九品的差别。
因此,在《阿弥陀经》里,只是谓「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,得生彼国。」其实还不够清楚。因为未将所具的「善根福德因缘」,作更明确的区分。而在《观无量寿佛经》里,才把「善根福德因缘」,作了更明确的区隔,而有「三生九品」的差异。其大致是:如果具足了智慧与福德,便为上品;只具福德,不具智慧,乃为中品。若福德、智慧皆不具,而徒有信愿者,则为下品也。
于是乎,若以单纯地持名念佛,便绝不可能得上品也。甚至欲得中品,也不容易哩!因为再怎么持名念佛,也只能归于信愿而已!故除非能深入大乘佛法,甚至能参禅见性,才可能得上品也。
以上,既明白:西方极乐世界不是一个单相的世界,其因福德与智慧的差异,而有「三生九品」之别。这就佛法的因果而言,才更合理也。所以下面,我们再以此观点,来看「持名与念佛」:
念佛与持名
有很多修学净土法门的人,会质问曰:你们这些学佛参禅者,为何不念佛呢?
答云:学佛参禅者,不是不念佛,只是不用“持名”的方式来念佛也。
问:其云何念佛?
答:虽念佛可有“念佛性、念佛行、念佛相、念佛名”的差别;但以念佛性和念佛行,才与正直道相应。何次故?如《金刚经》有:“若以色见我,以音声求我;是人行邪道,不得见如来。”之文。故观佛相者,何非以色见我?持佛名者,何非以音声求我?是以非正直道也!
问:云何念佛性?
答:从参禅而见佛性!
问:云何…
《从禅的观点看净土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