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禅的观点看净土
关于这个题目,我主要为处理一个问题:〝学禅的人,能不能生净土?〞或〝学禅的人,当生何方净土?〞因有些学禅的人,经常会疑惑:「修净土法门者,于临命终时,以念弥陀圣号,而期待往生西方净土。如我们学禅者,临命终时要作什么呢?将往生到那里去呢?」如你想:「我都没有念佛,便不能往生净土。那下辈子要去那里,便全无把握矣!」
如果这问题的答案,真是如此的话,我敢担保:你愈学禅,愈手脚发凉。因为谁有把握,这一生一定能开悟。其实开悟还不够,而且要证得不受后有,才能了却这问题。
以我的观点,却回答曰:「学禅的人即使未开悟,还是能够往生净土的!」为什么呢?
净土与天国的差别
从环境殊胜、资生受用、人际关系、天寿无疆等
还不能显现出净土的殊胜。
很多人讲到净土,不管是西方的极乐世界,还是东方的琉璃净土,大部分是从外境的殊胜讲起的:
首先看环境殊胜:如《阿弥陀经》所谓的:黄金为地,七宝为池。反正净土,外在的环境绝对非常殊胜,而没有任何的嫌杂,或危难。
资生受用:以食衣住行来讲,也是非常殊胜的。想吃时,食物就来;生下来时,就带有天衣。想到什么地方去,有神足通。所以食衣住行,都优裕安适。至于人际关系,乃诸上善人共聚一堂。最后就寿命而言,也是天寿无疆的。
上述种种,其实并不能显现出净土的特胜。为什么呢?因为如一个人能往生天道,前述种种天福,皆能受用也。
故必从「不退转」的修行渐次,才能凸显出净土的殊胜。
故净土最殊胜的,是什么呢?乃「不退转」也。这也就说:一个佛弟子之所以发愿往生净土者,乃是为修行,而非为享受。
记得好几年前,有位居士已病得很重了;于是亲友们就劝他念佛,求生极乐世界。当我去慰访他时,他却说:「以我这一生所修的福德,应不够资格去那边的!」于是我乃开示曰:「到西方极乐世界,却不是为享福尔,而是为修学佛法也。如你诚心想学,一个好的老师,就会接纳你!」他听了心里比较坦然,所以很快就往生了。
云何佛弟子,需往生极乐世界,才方便修学佛法呢?最重要的是:那边能证得「不退转」位。
我们在娑婆世界,虽然也很发心,也想修学。但是娑婆世界的逆缘很多:有的是来自外在的环境,比如:天灾、人祸、台风、地震…,那时候要死,都不知道哩!有的是因资生受用的辛苦,因为要吃饭,就得忙碌工作,而花掉很多时间;甚至为了顾衣食,还造了很多恶业。在人际关系上亦然,经常是弱肉强食,尔诈我虞。所以在娑婆世界,逆缘很多;故真修行而有成就者,唯凤毛麟角而已!
若在极乐世界,因经典上已给我们最大的承诺:就是能证得不退转。故于修行上,担保有进无退,迟早会到达终点的。下面我们再看「云何能不退转?」
非往生至净土,即能证「不退转」
条件:外有佛菩萨的说法及诸善道友的劝勉提携
内有求觉向道的愿心与行持
虽经典上已承诺:往生净土就能证得不退转,甚至一生补处。但是否到极乐世界后,就可以无所事事地守株待兔,以证得不退转呢?我认为不是这样!
因为能证得不退转,有它内外的条件。外乃有佛菩萨说法,及诸善道友的劝勉提携。刚才已讲到,就资生受用而言,净土与天国其实是差不多的。在「净土三经」中,各位如仔细看,乃谓:净土的资生受用,与欲界最高天–他化自在天是一样的;但净土却有佛菩萨说法。也因有佛菩萨说法,那地方才能称为「净土」。既有佛菩萨说法,故感召而来的,也是修学向道之诸上善人。以上是外在的条件。
内在呢?如果自己没有道心,虽具足外在的条件,也是枉然。故最重要的还是自己要有道心,要有求知求觉的愿力与行持。这也就说,我认为往生净土最重要条件,是「发菩提心」─即努力修学佛法的意愿。
内院与外院间,竟以何为界?以业力和愿力为界。
我们都知道:在兜率天中,有内院和外院。内院是弥勒净土,外院是一般的天道。然内、外院之间,究竟有什么界限呢?
用一般人的想法:也许如楚汉对峙时,乃以鸿沟为界。甚至如东西德间,有柏林围墙为界。其实天人都有神足通,故即使有鸿沟、柏林围墙的存在,甚至喜马拉雅山或台湾海峡之类,都阻隔不了天人的来往。
故内院与外院间,乃以愿心和业力为界。就像在人间,虽有很多寺院;但有些人一辈子也进不去,是寺院限制他吗?不是,乃为没有修学佛法的愿心尔!反之,没有纵欲的习性,那些五光十色、纸醉金迷之地,对我们来说也是界限哩!
所以,若有修学佛法的愿心;于往生时,因愿力所持,自然感应到内院。反之,没有修学佛法的愿心,就往生到外院。外院虽能够享天福,但天福享尽后,就堕落了。而内院,因能修学佛法,才能不退转也。
是以《阿弥陀经》云: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,得生彼国。
其中「福德」,是指人天的福业;而「善根」,是指学佛的愿心与行持。
因此,在《阿弥陀经》上有曰:「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,得生彼国。」这句话中的「善根与福德」,当分别申论:
「福德」是指天道的福报,因为一定要有天道的福报,才能往生天国。这在六道轮回的理论中,本来就是很明确的。既净土的资生受用,与天国类同;则也要有升天的福德,才能往生净土。
至于「善根」,则是指修学佛法的愿心,和对应的行持。这也是说,乃以修学佛法的愿心与对应行持的高低,来决定一个人能否往生净土?甚至往生净土时,其品位的高低,也是以此而确认的。
往生净土的条件
故欲往生净土者,得从发「菩提心」,而积聚福德与智慧的资粮。
云何修福德?布施、持戒、禅定。
关于以布施、持戒、禅定来修福,在经论里是很明确的记载。但在世间中,却以布施为尚–出钱出力。事实上,持戒的福德乃比布施还高。我们知道,持戒主要有两种戒:一种称为「止持」,一种称为「作持」。止持,就是坏事不能做,作持就是好事尽力做。所以,布施只算是作持的一部分而已。
云何禅定,也是修福德?有的人想:因布施对别人有好处,所以是修福德;同理,持戒也对别人有好处,故是修福德。那禅定,为什么也是修福德呢?
我过去曾参过「什么是福德?」结论,只有一个重点:就是和谐,才是福。并不是占有,就是福:如果得到的,自己却不喜欢,那怎能算福呢?甚至自己虽没有!也不觉得缺憾,又何非福呢?所以真正的福,不是有或没有,而是能不能跟内外的境界,达成统一和谐。
故一个人如禅定修得好,即能达成身心的统一和谐、内外的统一和谐。这种福德,当然比布施、持戒,高明很多。因此,虽布施、持戒也能升天,但只能升到欲界天;而修禅定者,才能升到色界天、无色界天也。
云何修智慧?闻思修,或亲近善知识、听闻佛法、如理思惟、法次法向─也就是依法奉行之意。
至于云何修智慧?大家已听得很多了!简单讲,就是闻思修。或如原始佛教所说的「亲近善知识、听闻佛法、如理思惟、法次法向」,也就是要把所听到的佛法,付诸实践。而能慢慢地由浅入深,以至于能证初果、二果、三果等。
这与净土宗常强调的「信、愿、行」,竟有何不同呢?
因此,讲到这地方,从发菩提心而积聚福德、智慧的资粮者,与其他宗派的修法,都是一样的。因为佛教从原始佛法下来,虽发展出不同的宗派;但乃从共通的基础而发展出来的。故我们不能抹煞共通的基础,而只强调宗派的殊胜。这样各宗派间,就会彼此矛盾而不可通融。于是乎,我们从这共通的基础,再回头看净土宗所强调的「信、愿、行」,竟有何偏差呢?
净土宗强调的信,是信阿弥陀佛。但广义的信,是信三宝;不只信佛,也要信法和信僧。以若只信佛,而不信法;则与外道无别尔!又发愿往生西方净土者,竟何所求?若非为修行,而是为享乐,则绝去不成也。
其次信者,外在是信三宝,内在则要信自己。如果不相信自己有能力修行,则三宝虽好,也提不起修学的意愿。而在净土宗里,对自己却无信心也。
第二愿者,乃是修学佛法的意愿,而非愿往生净土尔!第三行者,只有愿心还不够,还要根据这愿心,一步步去实践。而实践的方法,即是从发菩提心,亲近善知识、听闻佛法、如理思惟、法次法向等。通谓:学佛有信、解、行、证。故行者,乃从解到证,皆包括在内也。
自力与他力
虽很多人皆谓:学禅唯靠自力,而净宗则靠他力。
其实从「缘起中道」来看「自他」,皆是「边见」而已!
修净土法门的人,也许会说:「我们的行,却是指:以念佛名号,靠他力而往生净土。」于是乎,我们得再分析「自力与他力」之间。
很多人喜欢用二分法,认为禅是自力的,纯粹靠自己的力量,去修行、证果。而净土法门乃相反,却是靠佛菩萨的慈悲、愿力、摄受,而能往生净土。
何谓「声闻乘」呢?
何谓禅法的点拨、棒喝与印证呢?
故自力中,处处还不离他力的加持!
事实上,如果我们进一步去分析「自力与他力」的修持法门,却没有这么严格的界限:
首先看原始佛教,我们认为原始佛教,乃是以自力为主的修行法门。但云何原始佛教的弟子,却称为「声闻乘」呢?所谓「声闻乘」者,乃是因听佛说法,而能入道之意。故这已经有他力的成分矣!同样,很多修禅开悟者,是在善知识的点拨、棒喝…
《从禅的观点看净土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