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从禅的观点看净土▪P3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念佛行?

  

  答:行有身口意三行,身行为戒,口行为教,意行为禅。故从深入经教,而持戒参禅,是为念佛行也。

  

  故如能念佛行,即是念「报身佛」也。如能念佛性,即是念「法身佛」也。所以,当以念佛性、念佛行为正直道。说到念「法身佛」者,又牵涉到「阿弥陀佛之玄义」也。

  

  阿弥陀佛的玄义

  

  云何为「阿弥陀」?乃「无量」义也。西方,既是修行到果位圆满之意;则阿弥陀佛,即是无量佛─不只无量光、无量寿,也无量的福德与智慧。

  

  问:世间众相,量皆有限,云何「阿弥陀」能为无量呢?

  

  答:「阿弥陀」非是相者,而是性也。既是性者,则为法身,而非报身与化身也。

  

  问:《阿弥陀经》既云「阿弥陀佛成佛已来,于今十劫。」其云何为法身佛呢?

  

  答:「十」是代表无量圆满之意。而法身者,即本来清净圆满也;故曰「成佛已来,于今十劫。」又有谓阿弥陀佛,为「法界藏身」。故其为法身佛之意,乃至为明显。

  

  虽在《阿弥陀经》里有谓:「阿弥陀佛成佛已来,于今十劫。」这给我们一种错觉,以为阿弥陀佛是有开始的。然既有始者,乃必有终也,云何能为无量寿呢?故这「十」,也只是另一个象征而已!如中国人讲到十,多是指圆满之意;以圆满故,无始亦无终。

  

  故能既无始,又无终者,唯法身而已!其次,有些经文又称阿弥陀佛,为「法界藏身阿弥陀佛」;乃把阿弥陀佛是法身佛,讲得更直接了当矣!

  

  其次,无量者又可说:既是无有量,也是无限量。而无有量者,即是内证「真空」的境界;无限量者,即是外现「妙有」的成就。

  

  下面再申论:此「无量」者,既可说是「无有量」,也可说是「无限量」。「无有量」者,似乎什么都没有。如能证得真空、无我的境界;则因不再计度分别,故无有量矣!反之,能从缘起去观,则法法相涉相入、层层不尽,即成「无限量」也。是以「阿弥陀」,乃谓能证得「真空、妙有」的境界也!

  

  而念者,非口念,非第六识的思惟分别;而是当下相应,当下体证。

  

  故念佛的「念」,应是心念,而非口念。如只是嘴巴念,而心不相应,就像鹦鹉学语一般,作用便很有限了。

  

  或谓:既是用心念,即是以第六识去念也。于口念时,既耳朵要听得进去;尤其心要能返照,能清清楚楚地知道自己当下正在念佛。

  

  但是,纯以第六识来念佛,其实是非常不可靠的。因为第六识,乃「审而非恒」,常常会有间断。于是在临命终时,第六识能否念佛,即完全没把握矣!所以很多净土行者,多担心:如果临命终时,提不起念佛的正念,是否就去不了西方呢?

  

  故真正的念佛,是以「第七识」来念的。云何以第七识念呢?因为第七识,主要在「抉择」也─抉择我们这一生,所要努力的方向与目标。于是从发菩提心,而以修学佛法为主要的愿心与努力的方向。不只这生如此,生生世世亦然。

  

  于是在临命终时,即使我们已昏迷不省人事了;以第七识是「既恒又审」故,还会带着我们的愿心,往有佛法之处去受生也。故在《阿含经》里也有这样的比喻:一棵树,如果一向是往西方长;则倒的时候,也必往西方倒。

  

  所以,以第七识为主导,而来熏习第八识的净业种子。如第八识的净业种子,比例愈高;则不只能往生净土,且品位能更高也。

  

  我们看「念」者,是「今心」,即当下也。故念佛的念,是看当下的心,能否与佛法相应?能否与佛性相契?而这相应与否?主要是看第七识的抉择,与第八识的染净也。

  

  云何谓「念佛一声,能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」?既能证入「真空妙有」,而相应于本来清净圆满的法身,云何不能消一切生死重罪呢?然谁有能力,如此念佛呢?不只已见性开悟而已,必也已大悟彻底矣!

  

  是以「阿弥陀」,既是密教中的「本尊」,也是禅法中的「话头」;只是传统的净土宗,都小看了它,都错用了它。

  

  末法时代与隔阴之迷

  

  或谓:于末法时代中,众生只能修持净土法门─狭义的净土法门。

  

  答云:就为有太多「邪正不分,本末颠倒」的众生,这时代才被称为末法时代。

  

  不是因这个时代,距世尊当世已二千多年了,所以就必成为末法时代。反而是因大部分的众生,都不了解正法,且在枝末里打转,才称为「末法时代」也。

  

  但如有善知识的教化、引导,能让更多人早一点确立正知见,早一点起正修行;则这个时代,乃还是正法时代也。

  

  再问:若修禅不成就而有隔阴之迷,岂非前功尽弃而轮回无期?

  

  答云:即使有隔阴之迷,而因果不失;故一切修行,必将是功不唐捐。否则一味夸张隔阴之迷,却难免有「断灭见」之嫌疑。

  

  在佛法中,已再三强调:功不唐捐。故只要顺着佛法的方向去努力,将来一点一滴都会现行、成报。所以我们不用在短时间里,急着去衡量利弊得失。如欲在短时间内,看到修行的成果!你反而更不容易有信心,或者会因短视近利而迷失方向。

  

  故能从更高的佛理、更大的视野来修行,就不用担心:这辈子如果不开悟,是否就前功尽弃了?不会的!凭我们一生所修学的福德与智慧,担保你能往生到与之相应的净土。

  

  再问:「要不要发愿呢?」

  

  答云:发愿从因去努力者,即能水到渠成也;而非守株待兔,坐待成果尔!

  

  小结

  

  若能从广义的佛法.广义的修行法门,去看禅与净土;则非但不冲突,并且还能相涉相入,相得益彰。

  

  因为学禅者,不只能往生净土;并且因福德智慧的修持,而能有更高的品位。如果开悟了,不只能往生净土,并且能得上品也。就算未开悟,能以发菩提心而继续努力,也能往生中下品之净土也。

  

  否则只参禅,而不归依净土。甚至谓「不用看经、持戒」,只参一个话头,便能开悟。则其信心,云何能落实呢?谁敢担保我这生一定开悟,一定能证得不受后有呢?

  

  反过来,我们也要告诉修净土法门的人:不是只有持名,才能往生净土。更不是只要持名,便能不用看经、不作其它行持。因为若如此,则本质上,还不过是外道而已,恰如「买椟还珠」般地愚痴。意思是:有些卖珠宝的人,为了吸引更多的人来看珠宝、来买珠宝,所以把装珠宝的木匣子,装饰得很漂亮、很精致。结果来者却指明:只要买木匣,而不买珠宝。

  

  这是比喻:因很多人对修学佛法,没有信心,不敢担保自己一定能开悟、能得解脱。于是因为没信心,就放弃了!因此,佛菩萨就「方便地」为他担保:没问题,只要你肯念佛,就一定能生净土。

  

  于是大家想:既如此,至少我也可以去也。然后,佛菩萨再告诉他:你要怎么行持,才能升中上品。他们想:既都入门了,则叫我再怎么努力,都应该接受。于是为能继续行持故,果能生中上品之净土也。

  

  然如错谓:佛菩萨既已担保我能生净土了,所以就不用再努力了。这便是本末颠倒了。而努力者,也非只持名,就一切够了。

  

  这也就说:我们要用「共通」的角度,来看一部经,或修一个法门;而不要用一部经,或一个修行法门,来看整个佛法。那佛法绝对会被扭曲、会被贬值的。

  

  故一个人修行到最后,眼界既要愈来愈开阔,涵融度也要愈来愈高,这才表示有进步。而不是愈学愈封闭、愈学愈孤陋。

  

  问:修行不是当「一门深入」吗?

  

  答:「一门深入」是指一门通,则百门通。而非一门深入,即百门禁闭。而

  

  因此,最后再回顾:「学禅的人,能不能生净土?」从发菩提心,而意愿非深入到最后,变成钻牛角尖,能进而不能出。继续修学佛法者,即能生净土。至于「学禅的人,当生何种净土?」这就看你的功夫了!当然,若能大悟彻底且证得不受后有,便不会往生矣!

  

  

《从禅的观点看净土》全文阅读结束。

✿ 继续阅读 ▪ 禅修与八正道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