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從禅的觀點看淨土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下,而開悟的。甚至開悟後,也得靠善知識來印證。所以,禅法雲何無他力的成分?

  

  故從中觀的角度來看,唱自力與他力,其實都是邊見!如果自力就行,則我們也不需要皈依叁寶,不需要深入經教了。

  

  反過來說,若一切靠他力,雲何有「叁生九品」的差別呢?

  

  若一切靠他力,則外道也應往生淨土?

  

  所以他力中,其實還靠自力去行持。

  

  反過來說,如果像淨土法門說的:一切都是靠他力。則雲何有「叁生九品」的差別呢?

  

  諸位知道,在《觀無量壽經》裏有謂:修淨土法門而往生極樂世界者,會有叁生、九品的差別。這些差別,是爲什麼呢?是爲佛菩薩的恩典不等,高興給這個人上品,就得上品;不高興給那人上品,就得中、下品嗎?當然不是!以上、中、下品,皆是靠自己修出來的。

  

  如一切靠他力,則佛菩薩不會因爲你念佛名號,才讓你往生淨土;不會因爲你皈依叁寶,才讓你往生淨土。故應一切凡夫外道,皆能往生淨土。然淨土宗者,當不可能這麼說!因此,再怎麼分析,于他力法門中,絕對有自力的成分。

  

  故就自力行持的功夫而言,就連帶有「帶業往生」與「消業往生」的問題。

  

  從帶業往生看諸方淨土

  

  記得多年以前,在佛教的雜志裏,曾有一番論戰。因爲有一方主張:要消業,才能往生。而另一方卻認爲:帶業即能往生。主張消業往生者的理由是:當要消業,才能往生淨土。不然,若業障很重的人,都能往生淨土,即違背因果也。而肯定帶業往生者的理由是:只要靠著佛菩薩的恩德,就能帶業往生。其實,我的看法皆非如此。

  

  首先說,爲何不是消業往生呢?在「十二因緣」裏乃謂:因愛取有,才感得生死。這「有」,即是指「業」也;故有業,才有生死。如果業消了,反而沒有生死矣!既沒有生死,當就不可能「往生」也。

  

  于是乃「帶業往生」,才合乎佛理。然之所以能「帶業往生」者,卻非因于佛菩薩的慈悲、恩德。何以故?

  

  因六道輪回本來就是「帶業往生」的嘛!

  

  因在六道輪回中,每個人本來就是帶業往生的。故修天道之業者,就帶著天道的業,而往生天道。修的是人道的業者,就帶著人道的業,而往生人道。修的是叁惡道的業者,就帶著叁惡道的業,而往生叁惡道。修的是淨土的業者,就帶著淨土的業,而往生淨土中。

  

  所以事實上,不管你學不學佛,修不修淨土法門,乃都是帶業往生也!而非修淨土法門者,才能帶業往生。

  

  或謂:我們所謂的「帶業往生」,是狹指往生「淨土」而已!

  

  于是下面再從「帶業往生」的理論,來看往生之諸方淨土:

  

  其實,在《阿含經》裏,早就傳述有淨土法門了:雖一個修行者,如證得阿羅漢果,即能不受後有而不再往生。但如只證得叁果,固然不能不受後有;卻能往生于色界四禅的淨居天中。在淨居天裏,他會繼續修學佛法,直到證得阿羅漢果。所以在淨居天中,即是「不退轉」地也。

  

  但是這樣的淨土,對大部分的衆生而言,未免會因「仰之彌高,鑽之彌堅」而生退心。因爲,一般的人不只對證得阿羅漢果全無把握,對證得叁果其實也很渺茫。

  

  于是後來的大乘佛教,便轉述不同層次的淨土,以滿足不同根器衆生之需要。如《維摩诘經》中,有「不動如來」的妙喜國。如《彌勒叁經》中,有兜率天的彌勒內院。如《藥師經》中,有東方琉璃淨土。

  

  因見性而不動,因見性而歡喜也。

  

  如果我們進一步去了解:爲什麼是「不動如來」和「妙喜國」呢?依我的理解:現象雖是無常、變化的,但性卻是不動的。故一個人如見性了,心即能寂然不動也。以見法歡喜,故稱爲「妙喜」也。這見性,對禅宗而言是開悟了;在原始佛教,則是「證初果」也。因證初果而斷叁結、得正見。

  

  是以從「帶業往生」的理論,來看諸方淨土。則可謂:若證叁果者,則能往生「淨居天」的淨土。若已見性或證初果者,則能往生「不動如來」之淨土。至于定慧不足,但修得「十善業」者,則能往生兜率天之彌勒淨土也。

  

  因此我對淨土的分類,不是以方位的東西南北來作分類,而是以修行的層次而作分類。因爲東西南北,在浩瀚的太空中,並無實質的意義。至于修行的層次,那就是「如人飲水,冷暖自知」了!

  

  因此一個已發菩提心,已修學佛法者,理論上都會往生淨土的;除非已證四果而不受後有。

  

  用個比喻:就像大專聯考的分發。

  

  因此,一個已發菩提心、願修學佛法的人,理論上都會往生淨土的。因爲前已再叁申論:淨土最殊勝處,乃爲有佛菩薩說法也。故發菩提心而意願修學佛法者,即會往生到有佛菩薩說法之處。就算一生行持不力,而福慧不全;乃只會往生到較低層次的淨土,而非不能往生淨土也。

  

  至于能往生到什麼層次的淨土?就看所修智慧與福德的高低而來決定。這我常用「大專聯考的分發」來作比喻:分數考得高,當然就能分發到第一流的大學;分數普通者,就只能分發到一般的大學;如分數考得很低,那就不用指望了。

  

  不可能分數考得很低,結果卻分發到臺大。但如一個人分數雖考得很高,卻願意屈就到一般的大學,這可以嗎?可以的!所以真正的發願,不是高攀淨土;而是願意倒駕慈航,再回娑婆世界,教化衆生。

  

  學佛的人,基本上就要相信因果:智慧、福德因緣不足,即不能往生到高層次的淨土;這是因果本然也。故如謂「只要靠著佛菩薩的恩德,雖福慧不足,猶能往生到極樂世界中。」便是外道知見爾!

  

  故我于〈火焰化紅蓮〉中乃謂「具信願爲往生之條件,依福慧定品位之高低。」雲何具信願,爲往生淨土之條件?因爲具信願者,是指已有修學佛法的信願。這是往生淨土最基本、最重要的條件。至于能往生何層次的淨土?就依我們所修的福德智慧,而來決定。

  

  是以學禅者,不必擔心「如未見性,也不生淨土」不就兩頭皆空嗎?

  

  既一個已發菩提心,已修學佛法者,理論上都會往生淨土;則雲何學禅者,會不往生淨土呢?因爲學禅者,修學佛法的意願,其實還比單修淨土法門者還高哩!

  

  只是已見性者和未見性者,所能往生的淨土不同爾!如開悟了,當能往生到上品的淨土中;而未開悟者,只能往生于中、下品的淨土也。

  

  何謂西方極樂世界

  

  何謂極樂?極乃超越之意,超越苦樂之對立。

  

  何爲西方?此方非空間之方位,而是心路的曆程。

  

  如太陽自東方升起,至西方落下,即喻行者自發心至成就的曆程。

  

  既已見性和未見性者,都能往生淨土。然爲福德、智慧不等故,所能往生的淨土也應有別也;故西方極樂世界,並不是一個「單相」的淨土。這就如同小學程度者、中學程度者和大學程度者,當不可能在同一個地方受教育。

  

  既稱爲「極樂世界」,故生活于那地方,當很快樂才是!然我的看法,卻非如此。何以故?因爲在世間上,乃有苦,才有樂;且因爲苦消失了,才感受到快樂爾。故無苦,即無樂也。

  

  所以「極樂世界」的「極」,乃「超越」的意思─超越苦樂的對待,而成「平常心」也。否則如果極樂,是樂到極點;則中國人常謂「樂極生悲」。于是乎,若可能樂極生悲,則還能稱爲極樂世界嗎?

  

  其次,雲何是西方呢?如將太陽落下的方位,稱爲西方;則于一年中,春秋、夏冬所落下的方位,其實是不一樣的。更何況地球既繞著太陽公轉,則夏天的西方,與冬天的西方,方向竟完全相反也。

  

  西方,其實只是一個象征─象征著「果位的圓滿」。而東方,則象征著「因位的修行」。故菩薩位的行者,是從東方啓修的;修到果位圓滿時,則稱爲「到西方」也。所以西方是「無量光、無量壽」。

  

  前已謂:乃以行者修學的成就,來配對所得往生淨土的層次。故所謂「西方極樂淨土」者,乃包括淨居天、妙喜國、彌勒內院及東方琉璃淨土也;而非一單相之淨土爾!

  

  是以在《阿彌陀經》中,只簡述曰: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,得生彼國。

  

  而在《觀無量壽佛經》中,便詳述有叁生九品的差別。

  

  因此,在《阿彌陀經》裏,只是謂「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,得生彼國。」其實還不夠清楚。因爲未將所具的「善根福德因緣」,作更明確的區分。而在《觀無量壽佛經》裏,才把「善根福德因緣」,作了更明確的區隔,而有「叁生九品」的差異。其大致是:如果具足了智慧與福德,便爲上品;只具福德,不具智慧,乃爲中品。若福德、智慧皆不具,而徒有信願者,則爲下品也。

  

  于是乎,若以單純地持名念佛,便絕不可能得上品也。甚至欲得中品,也不容易哩!因爲再怎麼持名念佛,也只能歸于信願而已!故除非能深入大乘佛法,甚至能參禅見性,才可能得上品也。

  

  以上,既明白:西方極樂世界不是一個單相的世界,其因福德與智慧的差異,而有「叁生九品」之別。這就佛法的因果而言,才更合理也。所以下面,我們再以此觀點,來看「持名與念佛」:

  

  念佛與持名

  

  有很多修學淨土法門的人,會質問曰:你們這些學佛參禅者,爲何不念佛呢?

  

  答雲:學佛參禅者,不是不念佛,只是不用“持名”的方式來念佛也。

  

  問:其雲何念佛?

  

  答:雖念佛可有“念佛性、念佛行、念佛相、念佛名”的差別;但以念佛性和念佛行,才與正直道相應。何次故?如《金剛經》有:“若以色見我,以音聲求我;是人行邪道,不得見如來。”之文。故觀佛相者,何非以色見我?持佛名者,何非以音聲求我?是以非正直道也!

  

  問:雲何念佛性?

  

  答:從參禅而見佛性!

  

  問:雲何…

《從禅的觀點看淨土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禅修與八正道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