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。這是什麼菩薩道呢?乃是「山頭主義的菩薩道」。
佛教,剛開始的目標很明確:就是爲了證解脫,必先求覺悟。所以,以覺悟爲前提而證解脫,便是佛法開門見山的不二宗旨。
然佛教慢慢發展,卻變成「重量不重質」:只是不斷地企圖擴大聲勢,希望接引更多的人來信佛;可是信佛後,卻又不往「覺悟」與「解脫」中去提升。而只是勸他們修福、布施和接引更多的人來信佛。于是就像老鼠會一般,鼠輩猖狂,佛字沒有一撇。他們到底在忙什麼?乃山頭主義的爲名爲利而已!
因此,我今天要講的是:菩薩道跟解脫道,其實是相輔相成的,而不是南轅北轍的。如離開解脫道而宣揚菩薩道,到最後菩薩道一定會變成外道。因爲如離開知空、證空,便絕不是真正的佛法。
以上是從「般若」的角度,來說明菩薩道。重點是:「既要知空,也要證空」才能成就真正的菩薩道。如果這種說法,還不具說服力;下面再補充「佛性」的觀點。
佛性
佛性本來清淨,佛性本來常存;則雖證空,而不會墮于頑空,
豈必留惑,才能度衆生?
就目前的學術研究來看,「佛性」的說法是大乘佛教第叁期才有的。第一期稱爲性空學,第二期則是唯識學,第叁期才是真如學,講真如心或佛性。然「佛性」的說法,雖在般若之後;但對菩薩道的闡釋,卻有很大的幫助,所以特別再補充「佛性」的觀點。
所謂「衆生皆有佛性」,這佛性要如何解釋呢?每個人都有心,而心都有見聞覺知的作用。然不管所看爲何?所聽爲何?這都是「相」。而「能了別」的,乃才是「性」。關于佛性,今天因爲時間的關系,沒辦法解說得更詳細。各位如有興趣,可參考《楞嚴新粹》。
總而言之,佛性是性,而不是相。而既是「性」者,即具普遍性與永恒性。性不是內在的,不屬個人的。因爲是性,所以是永恒不變的;因爲永恒不變,所以稱之爲「本來清淨」,稱之爲「妙明元心」。
因此衆生即使去修學佛法,而知空證空,也不必擔心會墮于頑空。因爲不管怎樣知空、證空,佛性的作用,還是昭然常存的,故不會墮于頑空。所以不必留惑,才能度衆生。
並且因證得空性,更能顯了佛性
如以證得空性,爲真空。則顯了佛性,乃妙有
甚至說:衆生雖本具佛性,但因邪見、業障故,而不能顯了。是以必待修行後,慢慢將邪見、業障消除無余,才能將佛性的功德,完全發揮出來。因此要證得空性,才能顯了佛性。
諸法雖本來是空,但還要去修行,才能證空。衆生雖本具佛性,但還要去證空,才能圓滿。否則雖日用而不知,但這用卻常落于偏端和狹隘;因此還只是凡夫外道。
如能覺悟到佛性,才能使其效用廣大圓滿,而與菩薩、佛的境界相應,故稱之爲佛性也。簡言之,佛性與空性是相輔相成的。
如以證得空性,爲解脫道;則以顯了佛性,爲菩薩道
證得空性,爲一切智。顯了佛性,爲道種智
以下再補述一些名相的解說:如以證得空性,稱爲真空;則能顯了佛性,乃爲妙有。如以證得空性,稱爲解脫道;則以顯了佛性,稱爲菩薩道。證得空性,爲一切智;顯了佛性,爲道種智。總加起來,就稱爲一切道種智。
從證得空性而解脫,這前已申論過了。至于雲何顯了佛性,爲菩薩道呢?因爲菩薩,就是菩提薩埵的略稱。而菩提,就是覺悟的意思;佛性的佛,也是覺悟的意思。因此,菩薩道其實就是覺悟之道、成佛之道。菩薩從發心求覺而修行,在修行路上,終使本有的覺性慢慢展現出來;展現出來後,更用以去覺悟其他衆生。故這自覺、覺他的功用,總加起來就合稱爲菩薩道。是以乃爲衆生皆有佛性,才能修習菩薩道也。
不受後有
不能以「惡取空與斷滅見」,來意會
受者,從心而受。若心無執著,即不受也
在原始佛教中,講到阿羅漢能證得「所作已辦,不受後有」的境界。于是一般人就以爲:他們從此就不再來了。他們到那裏去呢?當不到那裏去!所以很多人就會用「惡取空與斷滅見」,來意會「不受後有」!
相信各位學佛以來,都知道:佛是不回答有關「十四種無記」的問題。故對于佛滅後是有或無?皆不回答。雲何不回答呢?因爲不管佛怎麼回答,一般人還是習用「邊見」的思想方式,去揣摩佛語,而不能契入「中道見」也。
因此「不受後有」亦然。雖不能說有,也不能說無。以我的理解:如前已述,所謂證空,乃是消除內在的執著爾;而不妨外在的世界仍五彩缤紛也。因此不受後有的不受,是指「心不受」爾,而非一切境界皆烏有也。
既受者,乃從心而受;故有心、有執著,才有受。如果無心、不執著,即不受矣!如俗謂的:「心不在焉,視而不見、聽而不聞。」故一位菩薩雖在生死道中,不斷示現;以心不執取故,還是不受生死也。
後有,凡夫皆以「個體化」的思考方式,而謂爲有無。
諸法既緣起無限,即不受後有矣!
至于「後有」者:一般人都是用「個體化」的思想方式,去認定有或無。譬如說:花開了,是有;花謝了,則無;有和無的界限,似乎非常分明。但花謝了,還不是無;它只是變成另外一種樣子而已,否則雲何結果呢?
以用「個體化」的思想方式,去認定有、無。所以既今生有此生命,即是「今有」;而下生又有生命者,即爲「後有」也。
然如透過緣起的智慧去看生命,生命本非個體也;我們生命的存在、變化,都只是法界因緣的部分示現而已。這時既不以個體爲我,不以個體爲有,即不受後有矣!且這不受後有者,乃謂于頓悟後,即不再受有矣;而非待臨命終時,才能不受後有也。
故不受後有者,即大乘所謂的「無住大涅槃」
以「無住大涅槃」故,能千百億化身
因此,「不受後有」卻非我們想象中那麼神秘、那麼遙遠。甚至從《中觀》「不常不斷」的角度去看,諸法本來就是「不受後有」的。
因此如一修行者,能徹底覺悟:諸法既非常住,亦非斷滅;且心中又沒有任何執著、罣礙,這即是大乘佛法所說的「無住大涅槃」。爲何稱爲「大涅槃」呢?因爲它不是個體的寂靜,而是整個法界都寂靜矣!雖現象仍不斷地示現、不斷地變化,但心卻無受而寂靜爾!
于是乎,更能隨法界的緣,隨衆生的需要,而「千百億化身」也。所以「不受後有」者,是證得「真空」;而「千百億化身」者,即示現「妙有」。
因此我們不要以爲:小乘聖者,只能證得「不受後有」的境界;而大乘菩薩才能示現「千百億化身」。事實上,就修證而言,爲已證得不受後有,才能千百億化身也。這也就是要先消除執著、罣礙,我們的彈性、塑性,才能變高。高至無限,即成千百億化身。反之,如自以爲我就是如何、如何?愈固定的形象,即愈把自己封閉、僵化了。
這就像水一樣,因爲沒有固定的型態,才能隨不同的容器而示現成形。同理,衆生也爲「沒有本來面目」,才能或隨業輪回,或隨修行而漸成就。
小結叁
離者,非得留惑才能潤生,也非知空而不證空
合者,般若與佛性,乃異曲而同工。故解脫道與菩薩道,實相輔而相成也
以上講到菩薩道的智慧法門時,我有幾個不同的觀點:
第一、我不以爲必須留惑,才能潤生。第二、我也不認同「要知空而不證空」的說法。第叁、佛性與般若,乃異曲而同工。因爲愈證入空性,才能愈發揮佛性。所以菩薩道與解脫道,其實是相得益彰,而非南轅北轍也。
記得在印順法師書上有個比喻,雖然講的不是很明顯,但我還覺得可以拿來對照說明。他說:解脫道像吃瀉藥,而菩薩道像吃補藥。雲何解脫道像吃瀉藥呢?因爲得把無明、業障消除了,才能證得解脫。雲何菩薩道像吃補藥?因爲菩薩道就是得慢慢去積聚福德與智慧的資糧。
至于當先瀉後補,還是先補後瀉呢?這既爲病症的不同而有差異,也爲每位醫師習用的手法而有不同。但對現代的衆生而言,大部分是吃太多,才生病的;所以還宜先瀉、後補也。
總結
佛法,只是一乘教法
世尊于菩提樹下一念頓悟,即成佛也
雖然不易,卻不可能那麼複雜
最後,我們把信願、慈悲跟智慧,作個統合。以佛教最大的特質,就是有「智慧」。因爲有智慧,所以能長養慈悲。而爲了求智慧,必須有十足的信願才行。所以一以貫之者,乃智慧也。
而于智慧法門中,能一以貫之者:乃「因緣所生」故,諸法無界限也。從這即可貫穿一切信願、慈悲、智慧諸法門也。
所以我不認爲:佛法有多複雜。故我們不用去分辨:聲聞乘乃修什麼法?菩薩乘當修什麼法?既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,只一念頓悟,就成佛了。雲何會很複雜呢?然佛教又何以變成這麼複雜呢?爲衆生根器不同!
所以我不相信:叁乘教法之說。對聲聞乘說「四聖谛法」,對緣覺乘說「十二因緣法」,對菩薩乘說「六度四攝法」。至于天臺宗說的「藏、通、別、圓」,不只愈扯愈遠,甚至是愈描愈黑了。
因爲如把佛法說得很複雜,到臨場時要用那一套?也搞不清楚啊!其實到最後,殆什麼都用不上。因此雖世間作學術研究者,習慣把它弄得愈複雜愈好;但作爲修行者,卻應將之理得越簡單越好。事實上,佛教還是越變越複雜了;爲什麼呢?乃適應不同根器的衆生故!
如《維摩诘經》所謂「佛以一音演說法,衆生隨類各得解」
故于原始佛教時,即已有十大弟子等不同的風格
是世尊別說,故成差異呢?
還是爲根性不同故,取舍有別?
在《維摩诘經》中有謂「佛以一音演說法,衆生隨類各得解。」這句話意思好象是:佛陀乃千面金剛,可以同時對不同的衆生說法,且讓他們能隨類得解,而皆大歡喜。然我的看法,卻非如此。而是佛陀同樣地說法,衆生各隨他們的根器,而有不同的切入點,有不同的解碼方式。
就像我現在說法一樣,其實我只有一種講法。但等一下問每一個人,卻每個人聽到的都不一樣。這不是我故意,要讓各位不一樣;而是因爲根器不同,自然不一樣也。
所以「佛以一音演說法,衆生隨類各得解。」在某方面來講,其實也可說是「衆生隨類各曲解」爾!因爲不可能把佛陀說的法,百分之百地接收、消化了,可能有的人得到70%,有的人得到50%。
其實在原始佛教裏,已有十大弟子等不同的風格。譬如阿難是多聞第一,阿那律是天眼第一,優婆離是持戒第一。是釋迦牟尼佛作意要優婆離,成爲持戒第一的嗎?不是!是優婆離的根性,而使他成爲持戒第一的。是佛陀特別教授舍利弗,而使舍利弗成爲智慧第一的嗎?不是!也是因爲他的根性,而使他成爲智慧第一也。
故十大弟子者,是爲世尊別說,故成差異?還是爲根性不同,取舍有別?對我而言,甯可將佛法單純化:佛法,只是一乘教法;但爲衆生根性不同故,取舍有別。
但根性者,本無自性;故也必將隨著修學的進度,而漸趨向于圓滿。
爲衆生根器不同故,而演成印度十八部派,而開創中國十大宗派。如我們只看到宗派的差異,即看不到真正的佛法,而只落在「衆生隨類各曲解」的結局中。
是以要在異中求同,才能參出真正的佛法;也才能作爲我們安生立命之憑借。尤其根性者,就中觀的說法,乃無自性也。就現象的觀察,實偏一邊爾。于是就真修行者,乃應把狹隘、封閉、偏端的,慢慢開放、調整、統合,而往宏觀、中道、圓滿去提升也。甚至修學到最後,既證得「不受後有」和「千百億化身」;則那還須要去痼守這些差異呢?
總而言之,我今天所講的重點還是歸于一句話:佛法只是一乘法爾!而這一乘,必須從深入「緣起」和「佛性」中,才能究竟也。
《菩薩道之離合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