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和修行方法,却还未说得很具体。一直到《般若经典》时,才对六度万行的菩萨道,有较完整的说明。这是从经典上,去看菩萨道;也是从历史的演化中,来看菩萨道。
法何以空?以缘起故空
所谓「众缘所生法,我说即是空」
大家都知道,般若就是智慧,且这智慧还不是世间的世智辩聪,而是「妙慧」也。云何为妙?以空故妙!所以,般若主要是讲「空」。法何以空?以缘起故空。然关于「缘起性空」的道理,以前已说得很多,故此不再重述。
云何于空性中,安立菩萨道?
以无自性故,众生本来无我;于是内得「消融自我」而长养慈悲
既然一切法都是空的,我也空,你也空,一切众生也都是空。为何能在空性中,安立自度度人的菩萨道呢?
这可就对内与对外来说。首先说对内:以无自性故,众生本来无我。这无我,非谓其不存在,而是说他不能自生、不能孤立、不能不变。
从缘起法中,确认众生本来无我后,就能由此而慢慢消融自我。自我消融后,自然能相契于慈悲心也。此于前之「法缘慈」中已述。
以缘起故,诸法无界限;故外能证得「无缘大慈、同体大悲」
对外的话,我们也再三说到:诸法既是因缘所生,则法与法间,是没有界限的。所以我跟众生,本无界限也;于是能由此证得「无缘大慈、同体大悲」。故自然能展现出「人饥己饥、人溺己溺」的大悲心。这即前所谓的「无缘慈」也。
所以若谓:声闻乘人但具智慧,而不存慈悲
这即暗示:说者,乃无智慧也
因此智慧跟慈悲,其实是相辅相成的。我们不能说:小乘只有智慧而不具慈悲,因为如不具慈悲的话,那便不是真智慧。
也有人说:声闻乘人只证得我空,未证得法空。事实上,我空跟法空也是相辅相成的。故也不可能只证得我空,而未证得法空。同理,这也暗示说者,对空未有真正的了解,才会有这样的偏见。
所以真要相应于菩萨道,一定要理解:菩萨道所依据的原理,乃缘起故空,缘起故无限也。依此自然能打开心量,而步上自觉觉他的菩萨道。这不是情感的牵挂,而是理性的指引。故菩萨道主要是建立在缘起的空慧上。
证空
知空而不证空─今是学时,而非证时
为度众生故,得「留惑润生」
怕证得空故,即成灰身灭智与焦芽败种
可是后来的菩萨道,却有另一种说法,应「知空而不证空」。本来于觉悟到诸法是空,则应努力去修,修到使心跟空相应而能证空。
一般众生有的是不知是空,有的虽知是空,但与空法仍不相应。为什么呢?因为我们过去的执着、业障还是很重。故虽能意会众生本来无我,可是为自己打算的痼习还是很重。如果很重,便是知空而不能证空。如果不能证空,则空的道理对我们的帮助,就很有限。故一个修行者,既知一切法空,就要努力修行,使自己身心能够相应于空的道理。所以不只要知空,而且要证空,才能真断烦恼、了生死。
后来为何会有「知空而不证空」的说法呢?「今是学时,而非证时。」然学后,不是为了证得空吗?非也!学者,乃为度众生也。这也就说「为了度众生」,故不能证空。因为如证得空性,就会变得不想度众生。
甚至说:为了度众生,还得「留惑润生」。惑,就是烦恼。众生因为有烦恼,所以才会生生世世不断地轮回,不断地再生。故如把烦恼断尽了,就出三界矣,而不再受生。如不再受生,岂能度众生。因此为了度众生,必须受后有!怎么受呢?留惑,即能受后有也,这称为「留惑润生」。
这「知空而不证空」和「留惑润生」,都是后来才有的说法。但是这种说法我不以为然。因为说这话的当下,有一个背景:就是认为证得空性,就会变成「自了汉」,变成「灰身灭智与焦芽败种」;而不可能再度众生。
世尊岂未证得空性?
于是,我们要反问:世尊岂未证得空性?当然不可能未证得空性!以若未证得空性,他便还有烦恼,云何能成佛呢?若已证得空性而成佛,且成佛后还继续说法度众生;则证得空性与灰身灭智、焦芽败种,根本没关系呀!
诸法本来空,非修证故空
因为「诸法本空,非修故空」。因为这诸法是因缘所生的道理,却不是佛创造出来的。且在佛还未觉悟前,诸法本来就是因缘所生。这道理本来就存在,佛只是把它觉悟出来而已!既诸法本来就是因缘所生,故其本来就空;你修不修、证不证,它都是空。
如果空的道理,大家不是那么熟悉,就简单以「无常」作例而作说明:一切现象本来就是无常的,过去是无常,现在、未来也是无常。不管你已觉悟或未觉悟,已证果或未证果,反正它都是无常的。你执着常见,它还是无常的;你不执着常见,它也是无常的。所以诸法本来就是空的,不是因为我们去修、去证,才变成空也。
因此,所谓证空者,只是内消邪见与业障尔
而外相中,森罗万象的缘起世界仍将相续不已
然我们为什么还要去证空呢?因此所谓「证空」者,只是内消我慢与业障而已!因为如未能证空,则我爱、我慢的执着还非常重,不只不能长养慈悲,且还会在很多对立冲突中,增长烦恼业障。所以一定要证空,才能断除烦恼业障,也才能长养慈悲之心。
故证空,只是纯粹地消除内在的执着而已;且外界中,森罗万象的缘起世界仍将相续不已。所以世尊虽已在菩提树下证得空性,但这个世界的花还是花,草还是草,众生还是众生!那一点不同呢?烦恼与罣碍的心消除了!现象还是存在,只是观点不同尔!
有很多人很矛盾:一方面想参禅开悟,二方面又怕开悟后,回家老婆、儿子都不认识了;回到公司后,也什么事都提不起了。其实那有这回事!所以证空,不是乌有,不是断灭;反是证空后,心胸才能更开朗,福慧才能更圆满,也因此更有能力去度众生也。
如《中观》所谓「不生不灭,不常不断」
故若谓:既证得空性,即成灰身灭智与焦芽败种
这即是「恶取空与断灭见」也,还自标榜为大乘?
如《中观》云:诸法「不生亦不灭,不常亦不断」。诸法,为何不生呢?我们以「过去无而现在有」者,为「生」。事实上,过去不可能全无。就像一个小孩子,从娘胎初生下来时,我们说他生了。但事实上,这小孩子却非过去无而现在有;因为从轮回的观点来看,为有过去的业,才有今世的生也。同理,如一个人死掉了,我们说他是灭;以「现在有而未来无」者,为「灭」。其实他只是变成另一个样子去了,而不可能灭的。
所以一切现象,只会有「由此到彼」的变化,而不可能呈「由无到有」或「由有到无」的变化,这称为「不生亦不灭」。
更进一步去看,法乃时时刻刻、剎那剎那都在不断地变化,既不是前后不变,也不会前后脱序。「不常」,是说时时刻刻都在变化。「不断」,是说前后相续而不会脱节。
因此,不管知空、不知空,证空、不证空,森罗万象的世界,总是在「不生不灭.不常不断」的原则下,不断地变化下去,而不会有止尽的。因此如谓:证得空性,就会灰身灭智与焦芽败种,这反是「恶取空与断灭见」。
如果自标榜为大乘行者,竟还有「恶取空与断灭见」的观念,却比声闻乘人的智慧还不如,何以为大乘呢?这是第一点:证空,绝不会因此而灰身灭智与焦芽败种。简单讲,证得空性,不会变成不想度众生,不能度众生。
亦有谓:声闻乘人,是自了汉!
诸法既无界限,云何能自了呢?
还有人说:声闻乘人只是「自了汉」-只顾度自己,而不愿意度其他众生。然从缘起的思想去看,可能「自己了」吗?既一切法都是没有界限的,那可能「自己了」呢?就像大海里的水,本来都是相通的;故你把这边的水舀出来,其它的水马上就淹过来,它可能舀尽吗?不可能!
同理,如众生未度尽,则任何一个菩萨、一个声闻乘人,都不可能划地自限而单独解脱。所以,本不可能「自了」的。故如谓能「自了」者,在知见上也是有问题的。
若谓:自了者,是「消融自我」之意,即可也
然如从另一个角度来解释「自了」,倒很有意思。所谓「自了」,不是只顾自己,而是消融自我。众生为什么有烦恼、生死呢?因为不了解缘起,所以执着内在有一个我,故成为生死烦恼的根本。现在既觉悟了,就要把这个我,给「了」啦──就是「消融自我」也。于是既能消融自我,才能相应解脱道,也才能成就菩萨道!
如谓:不能证空而必留惑润生,则菩萨道便背离于解脱道,
而既背离于解脱道,其又以何而度众生呢?
我为什么提出这些问题呢?因为如我们发心修行,修了老半天却怕证得空性;甚至为了度众生,还必须把烦恼迷惑留着,这便跟解脱道,完全相违背。既是完全相违背,那菩萨道又要「用什么」来度众生呢?
因为所谓「度众生」者,就是度众生消除烦恼,度众生远离生死。现既不能断烦恼、了生死;则又要用什么来度众生呢?所以这样的讲法,其实是搬石头,砸自己的头。
个个奋力于度众生,唯不愿自己被度
请问:究竟度得了谁呢?
这是什么菩萨道?是山头主义的菩萨道
于是如果接受了这种思想,就会变成:每个菩萨都非常勤快、非常精进地去度别人,但都不愿意自己被度。因为未证得空性,就不可能被度。且又警告被度者:你也不可证得空性。
于是度来度去,究竟有那个被度了呢?没有!这是一个很简单的算术题,却只有菩萨道者,算不清楚!甚至如有一个人,愿意被度了,还得承担「焦芽败种」与「自了汉」的罪名…
《菩萨道之离合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