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应的法门
于是乎,乃形成「贪者修慈悲观,而瞋者修不净观」的结局
事实上,我觉得很多人,不只他人的根性,不明白;甚至连自己是什么根性,都不明白。于是以不明白故,无法抉择有效的对治观门。故可能别人教慈悲观,我就修慈悲观;别人教不净观,我就修不净观。
如跟自己的根性不对应,修了无效,还算其次。更严重的是,很多人会顺着自己的习气,去选择与己相应的法门。于是乎,就变成「贪者偏修慈悲观,而瞋者偏修不净观」的结局。这愈修,便愈南辕北辙矣!
例如:一个贪者─贪名、贪利,何以会偏修慈悲观呢?就是为跟众生多结点善缘:若作生意,才能赚钱。若竞选,才有选票。所以偏修慈悲观的结果,就是让贪习,愈来愈重而已!
然而,很多人无法警觉,反很容易错认为:我乃大乘根器。故如自己偏向慈悲观时,绝不能以大乘而自我陶醉。且先当自我反省:是否犯了「贪者修慈悲观」的痼癖?
以上是讲:该怎么选择对治观门。下面再说,慈悲观的修行方法:
观法
若对亲善者,作慈悲想;是否犯了「贪者修慈悲观」的顾忌?
修行方法:首先对亲善者,作慈悲想。次对中性者,作慈悲想。更对怨敌者,作慈悲想。
第一种是跟自己比较有亲善关系的,比如家属、亲戚,或有相同兴趣、相同偏好的朋友。对这些「亲善者」,作慈悲想,本来就是顺乎人之习性尔!
但这是否犯了「贪者修慈悲观」的痼癖呢?于是愈修就愈粘粘腻腻地,就愈放不下尔!
如很多居士都会问:「当如何去度我们的家人?」我说:「把他们当众生看待!」因如你老是把他们,当作父母、儿女看待,则亲情的结,便永不可能消除。故如你因放不下,而想去度他;说白一点,你反会被他度去!而把他们当众生看待后,便较无负担矣!
其次是对中性者,作慈悲想。所谓中性者,就是关系不好也不坏的。这是有层次的:先对少数的亲善者,作慈悲想。然后再对多数的中性者,作慈悲想。
反之,对怨敌者作慈悲想;是否有「压抑.造作」之嫌疑
譬如身有脓疮,而用沙隆帕斯贴之,以为清凉
最后,再对过去有怨仇,或现正敌对者,作慈悲想,这不止不容易。可能还会有压抑和造作的嫌疑?
因为明明恨他恨得要死,却还要假惺惺地跟他存好心、说好话,岂非表里不如一。因为若怨结未消除,而徒作慈悲观;就像一个人身上已经长疮了,里面有脓有血,你却贴上沙隆帕斯,以为已清凉无事了。其实,疮患更长哩!
所以在佛教里,有很多修行方法,我都觉得有问题。为什么?因为不敢直接面对问题。比如很烦恼,教你念佛、拜佛。念到很专心时,似乎忘了烦恼;但不念时,烦恼又来了。故要能直接去面对问题、解决问题,这才能究竟。
所以,在瞋结、怨结,未消除前,只是很努力地去修慈悲观,短时间或许还有用;但长时间而言,是不究竟的。
然云何能除瞋结、怨结呢?入缘起实相!
诸法相生亦相克,有利亦有弊
于是乎,云何从根本去消除瞋结跟怨结呢?以我的看法,就是入缘起实相尔!然欲入缘起实相,一般人觉得谈何容易,除非菩萨才能入缘起实相。
其实,我说的入缘起实相,却没有那么深。因为从客观去看,这世间的万事万物,甚至人,都是相生相克的。故都既有好处、也有坏处。
若见其利而未见其弊者,乃起贪心
反之,只见其弊而未见其利者,则起瞋心
但是如我们对某些人,或某些事物,偏向去看它的好处,而未看到缺失;或者看到的好处很多,而缺失只一点点。那我们就容易对这人、这事、这物,产生贪婪之心。
反之,若只看到它的缺点,而未看到优点;或者缺失多,而好处少。那我们就容易对彼产生瞋恚之心。更严重的话,还宁可把它破坏、消除。因为看得不够完整,所以才会有贪、瞋。
因此「贪者修不净观」,乃是从多观察其弊,以制止其贪心
而「瞋者修慈悲观」,即是多体会其利,以制止瞋心
因此,云何消除贪心?云何制止瞋心呢?最重要的就是能看到整体,是既有利也有弊,有生也有克。
故所谓「不净观」,非狭义地观一个人生前或死后,身上有种种不净。而是对人事物,能够多看到它的缺失。因为如缺失多,优点少,则贪心就会被平衡掉了。
然而这种观,非纯为内心的思惟;而是当深入世间种种相里去观察确认。故能从更多的角度去切入,才能更宽广而公正。如个人的视野、经验不够,还宜多参考别人的意见。于是,看的面愈宽广,当然偏差就会更少。这称为「贪者修不净观」。
反之,若是瞋者,则对人、对事,要多观察到它的好处。同理,这也不是一厢情愿地去臆想而已!而是要在现实的观察、分析中,予以确认。原来它还有种种的好处,于是瞋心、怨心,也被平衡了,这称为「瞋者修慈悲观」。
所以,如能看得愈深、看得愈广,心反而能愈平淡。故以看得狭隘、看得偏端,才会起贪瞋之心。
从深入缘起实相中,以除痴;痴既除已,贪瞋亦萎矣
这乃从内而发,与压抑和模拟者,乃天渊之别也
于是乎,贪瞋只是表相;事实上,痴才是真正的问题。而痴者,乃为无法深入缘起观,而将一切事相看得很清楚尔!因此,如能从深入诸法缘起里,去除痴的话;则痴既除已,贪瞋也就跟着衰减了。
这从深入缘起实相中,去消除贪瞋,是从内在自然发的,故无压抑或造作之嫌疑。因此行之既深,智慧愈清朗,慈悲也愈温润也。
三种慈
1.生缘慈,2.法缘慈,3.无缘慈
所以,在经典上又讲到,慈悲乃有三种层次:第一称为生缘慈,第二称为法缘慈,第三称为无缘慈。下面我们先解释:何谓生缘慈?
生缘慈:从缘实体众生,而发慈悲心者
从看到很多众生、一个又一个的众生,乃称为「实体众生」。故缘实际接触到或想象中的实体众生,而发慈悲心者,则称为「生缘慈」。
所以,生缘慈的对象,乃包括前面所谓的:亲善类众生、中性类众生以及怨敌类众生。
法缘慈:顺缘起的道理,而发慈悲心者
第二法缘慈者,就是顺着法理,而发慈悲心者。所谓法理,乃指「缘起」之理:一切现象都是从种种关系,互相衬托而有的。今天为什么会有这场法会?虽说来话长,但总括是由很多因缘,共同促成的。一切都是因缘所生法,这称为「缘起之理」。
于是从缘起之理,再推而广之;则我的因缘中有你,你的因缘中有我。一切人、事、物,都是互相牵连而分不开的。是以一切现象,其实是没有界限的。于无界限中,从任何一法出发;都可网尽所有的人事物,这即称为「梵网的无限」。
因此,从互为因缘中,从梵网无限中,就自然能相契于慈悲心。以自利与利他,是相辅相成的;则既不可损人以利己,也不必损己而利人。在法的觉悟与修行中,自相应于慈悲心也。
无缘慈:乃证得「无缘大慈,同体大悲」也
无者,谓不作意、三轮体空也
最后,为什么称为「无缘慈」呢?乃为已证得「无缘大慈,同体大悲」也。如果我们对缘起的道理,一而再,再而三地去观察、思惟、实践,到最后就能与之成一体!故能时时刻刻相应于「梵网无限」的境界中。
于是不用再思惟、作意,即能与一切众生同一觉受,自然能与乐拔苦;且作过后,也不会有任何牵挂,这即称为「无缘慈」也。
故大乘的慈悲,其乃必从「法缘慈」的基础,更证得「无缘慈」也
虽大乘再三提倡慈悲心,但很多人所了解的慈悲心,其实只是生缘慈而已!这种慈悲,乃只是人天福德尔!连解脱都不可能,更何况能成佛?因为还有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也。所以必从法缘慈的基础,去证得无缘慈;既对象是无限的,心量也是无限的,这才能称为大乘的菩萨道。
小结二
离者,慈悲之词,当是用来策勉自己,而非要胁他人
当防犯了「贪者修慈悲观」的痼癖
合者,从深入缘起实相中,而自相应于慈悲心也
故于慈悲的离合中,首先讲到离者:1.慈悲主要是用来策勉自己的,而非用来标榜自己或要胁别人。
2.就修行的对治而言,要警觉是否犯了「贪者修慈悲观」的痼癖。贪心很重的人,不要说修人天法,到最后还可能落入三恶道。因为如发觉别人跟自己的利益冲突时,瞋心就发了。假善心变成真恶行,云何不入三恶道?
3.不该用压抑或造作的方式,来修慈悲。而是要从深入缘起实相中,自然展现出真正的慈悲心。
以上所说信愿和慈悲的离合,还非我独特的见解。至于智慧的离合,因时间的关系,且待下回分解。
菩萨道之离合─下
上次所讲的菩萨道,于信愿、慈悲与智慧中,已讲述了信愿和慈悲的部分;现继续讲智慧:
智慧
从经典来看,菩萨道主要是建立在「般若」的知见上
般若,即妙慧,或称为空慧
从经典看,菩萨道主要是建立在「般若」的知见上。对于这一点,我们首先得讲到佛教的发展。
从释迦牟尼佛于鹿野苑初说法后,直到他圆寂前所说的法,乃称为原始佛教。由此而结集的经典,最早的称为《杂阿含经》,后来又有《中阿含》与《长阿含》的结集。事实上,在《杂阿含经》里并没有菩萨的称呼,至少要到《中阿含》以后才有菩萨的称呼。
这也就说:「菩萨道」的思想是在佛教的开展中,慢慢呈现出来的。在《阿含经》中,即使已提到菩萨道的称呼;但对菩萨道的理念…
《菩萨道之离合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