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菩萨道之离合▪P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字还都不一样。反正,就像爬楼梯一般,一层层往上爬,爬到最后才圆满成佛。甚至在《华严经》里乃讲得更多,有所谓五十三位,从十信、十住、十行到等觉、妙觉;乃把成佛,愈描愈外在去了!

  

  这也就说,虽一般人都是从外在的思考方式去意会成佛。但事实上,成佛当从内在去完成的。完成什么呢?完成见性和觉悟。于是乎,为了完成见性和觉悟;就必须有「信愿」的基础。

  

  佛与疑情

  

  佛者,觉悟也。而觉悟者,从疑而有

  

  所谓「小疑小悟.大疑大悟.不疑不悟」也

  

  所以,我们今天要从另一个角度来讲信愿。因为信愿,虽说是对佛法有信愿,对求觉悟有信愿。但觉悟,又从何而有呢?从疑而有!这是禅宗的讲法。如禅宗常云「小疑小悟、大疑大悟、不疑不悟」。因有疑情,顺此而参,才可能觉悟。反之,或终生不疑,或虽疑而不参,就不可能觉悟。

  

  所以,很多人虽都想学禅,也想参话头。但是寻思了很久,却不觉得自己有什么疑情!于是乎,自己没疑情,就只好拿别人的问题来参,拿现成的话头来参;而参了老半天,还不觉得相应!

  

  世尊从疑而出家,到觉悟的历程

  

  故要参自己的问题,而非参别人的话头。我们且以释迦牟尼佛的出家、修道、成佛为例子,而作说明:

  

  我们都知道:释迦牟尼佛最初是印度一个小国家的王子,听说他出生后,就请相师为他算命,竟算出这小孩子将来有可能出家而成为法王。但他父亲却不希望他出家。于是,就把他养在皇宫里,不让他跟外界接触。

  

  但有一天,某些突然的因缘,使他到四城门中去游历;竟因此见到「生老病死」的现象。因不曾见,所以刺激反比较大。且一问之下,不只那些人会生老病死,且每个人都会生老病死。于是这生老病死的问题,就一直困惑着他:生老病死从那里来?生老病死可能消除吗?能消除的方法又是什么?于是,他回去之后,就一直想,左想右想都想不清楚;最后就干脆翻墙出去寻师访道了。

  

  最初修行时,乃是跟着一些外道修定,修到能证得无想定、非想非非想定;于是同门都认定他已成就了。但是,释迦牟尼佛却不认为自己有成就,因为不管入什么定,对他原来的问题都无帮助。他还是迷惑,还是不明白:生老病死从那里来?往那里去?于是在求人求不得的情况下,只好求自己了。于是便于菩提树下发愿:若不觉悟,誓不起坐。最后,终觉悟而成从古到今,唯一的佛陀。

  

  云何欲参禅而无疑情?

  

  很多人想参禅,却不觉得自己有问题。为什么会没问题呢?如真的没有问题,不就早开悟、早成佛了吗?故怎么可能没问题?

  

  一般人何以不觉得有问题?主要有两个原因:一是心思一向动荡不安。故虽有问题,却如曙光乍现,一下子就不见了。有时半夜也想到一些问题,但天亮了,就有很多事情要忙,要上班工作、要照顾小孩、要交际应酬。所以,天大的疑情,也得搁下。故不是无问题,而是问题被太多的妄想、杂念盖住了。就算偶而出现,也一闪就消失了。

  

  第二是有问题,也觉察到了,但是不敢参。为什么呢?因为对解决这些问题没有信心;深怕如果参下去,生活会失常,精神会崩溃。所以,宁可如鸵鸟般地逃避它,当作没问题。

  

  事实上,每个人都有问题;也因为有问题,我们才来学佛。可是,在学佛的过程中,我们却把原来的问题,慢慢淡忘了。今天教你念佛,你就去念佛;明天说朝山不错,就跟着去朝山。似乎每样法门都不错,但如真问你:何以不错呢?也答不出所以然!反倒是把最初学佛的动机给忘了,以至于要参禅,还不觉得自己有疑情。

  

  故何谓「发菩提心」?从疑情而发「求觉悟」之心

  

  于是乎有「疑情」,才是发菩提心的关键所在

  

  以上是说,虽大乘佛法再三强调要发菩提心;但菩提心,不是因为别人发了,我就跟着发。而是因为自己有疑情,才能发求觉悟之心也。因此,有没有疑情?这才是发菩提心的关键。

  

  如果没疑情,而发菩提心;则发菩提心,乃只是想「攀缘」而已!觉得古德都开悟了,故我也来开个悟吧!既以「攀缘心」,而求开悟,不着魔才怪!

  

  这和以「信愿」为前提而发菩提心,表面上似有极大的冲突

  

  然虽有疑情,还必兼有信愿,才参得下去

  

  既是讲信愿法门,又何以强调要有疑情呢?因为信愿,主要是谓能发菩提心,而发菩提心最重要的,就是要以疑情作动力,才能发菩提心。

  

  表面上,信愿与疑情似有冲突。一般人既信,则不疑;既疑,则不信。但事实上,信愿跟疑情乃有相辅相成的关系。如刚才说,有些人虽有疑情,但不敢参─因为他没信心,所以宁可把它模糊掉、宁可逃避它。故要有真正的信心,才敢去挑疑情。也要有真正的信心,才参得下去。

  

  信愿的形式有二:

  

  1.必完成觉悟,否则誓不罢休

  

  2.佛陀及祖师们,既已完成觉悟,我也必能完成觉悟

  

  故信愿与疑情,主要有两种关系:

  

  第一、虽已有疑情,但还得发愿:一定要完成觉悟,否则誓不罢休。这就像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,发愿「若不觉悟,誓不起座」。在发这愿的当下,也表示他对能不能觉悟,要有相当的信心。如果没有信心,你敢发这种愿吗?或准备真永远不起座了。

  

  我们没有这种信心,不要说对这次上座觉不觉悟,没有信心;甚至对这一生能不能觉悟,都没有信心。但如没有信心,这参禅法门就修不下去了。这是第一种信愿的型式,较类似于经典上所谓的「独觉乘」。

  

  第二、我对独觉虽无信心,但释迦牟尼佛既已经开悟了,且历代祖师如达摩、惠能、马祖等,他们都能开悟,那我也应能开悟。因为他们都已把开悟的法门传授下来。所以,只要顺着佛陀及祖师所教授的方法去努力,那我也应能完成觉悟。这种信愿,乃类似于经典上所谓的「声闻乘」。

  

  这也就说,我强调的不是外求的信愿,不是对往生净土有信愿,不是对弥陀接引有信愿;而是对完成觉悟有信愿也。

  

  小结一

  

  离者,不从世间慈善而奢言利他也

  

  合者,更从疑情的基础而起信愿也

  

  因此于「菩萨道之离合」,首先讲到信愿的离跟合。离者,就是虽很多人都说:发菩提心,即是发利他之心。然这利,绝不是从世间的慈善而曰利他,而是当从法益,才能真利他也。

  

  合者,虽信愿很多人都会讲、都在讲,但很少从「参破疑情而完成觉悟」,来讲信愿的。但这种信愿,才是道心之所在。而常谓的信愿法门,却多落于「向外求」尔!故与真正的佛法,乃不太相应也。

  

  慈悲

  

  慈者,与乐;悲者,拔苦

  

  其次,我们讲慈悲。首先对慈悲,作个简单的定义:慈者,与乐;悲者,拔苦。与乐就是给别人快乐,或者说将快乐与他人分享。拔苦就是帮别人解脱痛苦。所以慈者,也可以说是有福同享,所以到最后是我乐、你也乐。而悲者,却不是有难同当─你苦、我也苦;而是到最后能让我不苦,你也不苦。

  

  所以,只是心里的同情、悲切、忧伤,这不是悲。要能拔苦,才叫做悲。所以得用理智来解决问题,才能真拔苦也。

  

  从中道观之,必悲智双运,才能相应于解脱道

  

  也必福慧两全,才完成于菩萨道

  

  于是在佛法中,有人乃谓:声闻乘人以偏修智慧法门,故不具慈悲。唯菩萨乘者,才具慈悲。

  

  这种讲法有没有问题呢?当然是有问题。因为如果只有智慧而不具慈悲,便不可能是真正的智慧。反之,若谓菩萨乘者,偏修慈悲。于是不具智慧的慈悲,也不可能是真慈悲,而变成「滥慈悲」,或竟是世间的「乡愿」而已!

  

  从中观的角度来看,智慧跟慈悲本是相辅相成的。所以,一个人虽既可以从慈悲入门,也可以从智慧入门;但修到最后,一定得「悲智双运」,才能真相应于解脱道,也才能真成就于菩萨道。

  

  于是,以悲智双运故,最后也必福慧两全。因为,从慈悲心中去拔苦予乐,虽心无所求,也必让自己的福德愈来愈具足、愈来愈圆满。这是第一点,智慧跟慈悲是不能偏离的。

  

  慈悲竟成为要胁他人的工具!

  

  故愈口口声声,不离慈悲者;骨子里实愈不慈悲也

  

  可是在佛教社会里,偏修智慧法门者,其实还是少数;反而是口口声声,高唱着慈悲。为何一天到晚高唱着慈悲呢?因为慈悲,却不是要我去慈悲别人,而是要别人慈悲我也!

  

  如是要自己慈悲,则唯身体力行而已!干嘛一天到晚讲个不停?讲到最后,慈悲竟成为「要胁别人」的工具,为什么呢?法师!你若不怎样,你就是不慈悲。其实,谁最不慈悲呢?愈口口声声,不离慈悲者,骨子里实愈不慈悲也。

  

  故真正的慈悲,应该是拿来策勉自己的,而不是拿来标榜自己,或套牢别人、要胁别人的。然而,就算声明慈悲,只是用以策勉自己;若不具智慧的话,其实还是有很多问题的。

  

  有的人,自己的修行其实还不到这个程度,但经常刻意地把自己表现成很慈悲的样子。事实上,这只是压抑或模仿而已!既从压抑或模仿而产生的慈悲,其云何能长久呢?这是第二点。

  

  五停心观

  

  贪者修不净观,瞋者修慈悲观,痴者修因缘观

  

  故慈悲观者,却非适用一切人也

  

  第三点,在佛教的「五停心观」里,乃谓:贪者当修不净观,瞋者当修慈悲观,痴者当修因缘观等。

  

  各位是否注意到:是瞋者,当修慈悲观;而非所有的人,都当修慈悲观。于是在口口声声,劝别人修慈悲的当下,意即你很肯定:确认对方是属于瞋者哩!

  

  于是以不明白自己的根性故,而无法抉择有效的对治观门

  

  甚至,易「顺乎自己的习性」,而选择与己相…

《菩萨道之离合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