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字還都不一樣。反正,就像爬樓梯一般,一層層往上爬,爬到最後才圓滿成佛。甚至在《華嚴經》裏乃講得更多,有所謂五十叁位,從十信、十住、十行到等覺、妙覺;乃把成佛,愈描愈外在去了!
這也就說,雖一般人都是從外在的思考方式去意會成佛。但事實上,成佛當從內在去完成的。完成什麼呢?完成見性和覺悟。于是乎,爲了完成見性和覺悟;就必須有「信願」的基礎。
佛與疑情
佛者,覺悟也。而覺悟者,從疑而有
所謂「小疑小悟.大疑大悟.不疑不悟」也
所以,我們今天要從另一個角度來講信願。因爲信願,雖說是對佛法有信願,對求覺悟有信願。但覺悟,又從何而有呢?從疑而有!這是禅宗的講法。如禅宗常雲「小疑小悟、大疑大悟、不疑不悟」。因有疑情,順此而參,才可能覺悟。反之,或終生不疑,或雖疑而不參,就不可能覺悟。
所以,很多人雖都想學禅,也想參話頭。但是尋思了很久,卻不覺得自己有什麼疑情!于是乎,自己沒疑情,就只好拿別人的問題來參,拿現成的話頭來參;而參了老半天,還不覺得相應!
世尊從疑而出家,到覺悟的曆程
故要參自己的問題,而非參別人的話頭。我們且以釋迦牟尼佛的出家、修道、成佛爲例子,而作說明:
我們都知道:釋迦牟尼佛最初是印度一個小國家的王子,聽說他出生後,就請相師爲他算命,竟算出這小孩子將來有可能出家而成爲法王。但他父親卻不希望他出家。于是,就把他養在皇宮裏,不讓他跟外界接觸。
但有一天,某些突然的因緣,使他到四城門中去遊曆;竟因此見到「生老病死」的現象。因不曾見,所以刺激反比較大。且一問之下,不只那些人會生老病死,且每個人都會生老病死。于是這生老病死的問題,就一直困惑著他:生老病死從那裏來?生老病死可能消除嗎?能消除的方法又是什麼?于是,他回去之後,就一直想,左想右想都想不清楚;最後就幹脆翻牆出去尋師訪道了。
最初修行時,乃是跟著一些外道修定,修到能證得無想定、非想非非想定;于是同門都認定他已成就了。但是,釋迦牟尼佛卻不認爲自己有成就,因爲不管入什麼定,對他原來的問題都無幫助。他還是迷惑,還是不明白:生老病死從那裏來?往那裏去?于是在求人求不得的情況下,只好求自己了。于是便于菩提樹下發願:若不覺悟,誓不起坐。最後,終覺悟而成從古到今,唯一的佛陀。
雲何欲參禅而無疑情?
很多人想參禅,卻不覺得自己有問題。爲什麼會沒問題呢?如真的沒有問題,不就早開悟、早成佛了嗎?故怎麼可能沒問題?
一般人何以不覺得有問題?主要有兩個原因:一是心思一向動蕩不安。故雖有問題,卻如曙光乍現,一下子就不見了。有時半夜也想到一些問題,但天亮了,就有很多事情要忙,要上班工作、要照顧小孩、要交際應酬。所以,天大的疑情,也得擱下。故不是無問題,而是問題被太多的妄想、雜念蓋住了。就算偶而出現,也一閃就消失了。
第二是有問題,也覺察到了,但是不敢參。爲什麼呢?因爲對解決這些問題沒有信心;深怕如果參下去,生活會失常,精神會崩潰。所以,甯可如鴕鳥般地逃避它,當作沒問題。
事實上,每個人都有問題;也因爲有問題,我們才來學佛。可是,在學佛的過程中,我們卻把原來的問題,慢慢淡忘了。今天教你念佛,你就去念佛;明天說朝山不錯,就跟著去朝山。似乎每樣法門都不錯,但如真問你:何以不錯呢?也答不出所以然!反倒是把最初學佛的動機給忘了,以至于要參禅,還不覺得自己有疑情。
故何謂「發菩提心」?從疑情而發「求覺悟」之心
于是乎有「疑情」,才是發菩提心的關鍵所在
以上是說,雖大乘佛法再叁強調要發菩提心;但菩提心,不是因爲別人發了,我就跟著發。而是因爲自己有疑情,才能發求覺悟之心也。因此,有沒有疑情?這才是發菩提心的關鍵。
如果沒疑情,而發菩提心;則發菩提心,乃只是想「攀緣」而已!覺得古德都開悟了,故我也來開個悟吧!既以「攀緣心」,而求開悟,不著魔才怪!
這和以「信願」爲前提而發菩提心,表面上似有極大的沖突
然雖有疑情,還必兼有信願,才參得下去
既是講信願法門,又何以強調要有疑情呢?因爲信願,主要是謂能發菩提心,而發菩提心最重要的,就是要以疑情作動力,才能發菩提心。
表面上,信願與疑情似有沖突。一般人既信,則不疑;既疑,則不信。但事實上,信願跟疑情乃有相輔相成的關系。如剛才說,有些人雖有疑情,但不敢參─因爲他沒信心,所以甯可把它模糊掉、甯可逃避它。故要有真正的信心,才敢去挑疑情。也要有真正的信心,才參得下去。
信願的形式有二:
1.必完成覺悟,否則誓不罷休
2.佛陀及祖師們,既已完成覺悟,我也必能完成覺悟
故信願與疑情,主要有兩種關系:
第一、雖已有疑情,但還得發願:一定要完成覺悟,否則誓不罷休。這就像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,發願「若不覺悟,誓不起座」。在發這願的當下,也表示他對能不能覺悟,要有相當的信心。如果沒有信心,你敢發這種願嗎?或准備真永遠不起座了。
我們沒有這種信心,不要說對這次上座覺不覺悟,沒有信心;甚至對這一生能不能覺悟,都沒有信心。但如沒有信心,這參禅法門就修不下去了。這是第一種信願的型式,較類似于經典上所謂的「獨覺乘」。
第二、我對獨覺雖無信心,但釋迦牟尼佛既已經開悟了,且曆代祖師如達摩、惠能、馬祖等,他們都能開悟,那我也應能開悟。因爲他們都已把開悟的法門傳授下來。所以,只要順著佛陀及祖師所教授的方法去努力,那我也應能完成覺悟。這種信願,乃類似于經典上所謂的「聲聞乘」。
這也就說,我強調的不是外求的信願,不是對往生淨土有信願,不是對彌陀接引有信願;而是對完成覺悟有信願也。
小結一
離者,不從世間慈善而奢言利他也
合者,更從疑情的基礎而起信願也
因此于「菩薩道之離合」,首先講到信願的離跟合。離者,就是雖很多人都說:發菩提心,即是發利他之心。然這利,絕不是從世間的慈善而曰利他,而是當從法益,才能真利他也。
合者,雖信願很多人都會講、都在講,但很少從「參破疑情而完成覺悟」,來講信願的。但這種信願,才是道心之所在。而常謂的信願法門,卻多落于「向外求」爾!故與真正的佛法,乃不太相應也。
慈悲
慈者,與樂;悲者,拔苦
其次,我們講慈悲。首先對慈悲,作個簡單的定義:慈者,與樂;悲者,拔苦。與樂就是給別人快樂,或者說將快樂與他人分享。拔苦就是幫別人解脫痛苦。所以慈者,也可以說是有福同享,所以到最後是我樂、你也樂。而悲者,卻不是有難同當─你苦、我也苦;而是到最後能讓我不苦,你也不苦。
所以,只是心裏的同情、悲切、憂傷,這不是悲。要能拔苦,才叫做悲。所以得用理智來解決問題,才能真拔苦也。
從中道觀之,必悲智雙運,才能相應于解脫道
也必福慧兩全,才完成于菩薩道
于是在佛法中,有人乃謂:聲聞乘人以偏修智慧法門,故不具慈悲。唯菩薩乘者,才具慈悲。
這種講法有沒有問題呢?當然是有問題。因爲如果只有智慧而不具慈悲,便不可能是真正的智慧。反之,若謂菩薩乘者,偏修慈悲。于是不具智慧的慈悲,也不可能是真慈悲,而變成「濫慈悲」,或竟是世間的「鄉願」而已!
從中觀的角度來看,智慧跟慈悲本是相輔相成的。所以,一個人雖既可以從慈悲入門,也可以從智慧入門;但修到最後,一定得「悲智雙運」,才能真相應于解脫道,也才能真成就于菩薩道。
于是,以悲智雙運故,最後也必福慧兩全。因爲,從慈悲心中去拔苦予樂,雖心無所求,也必讓自己的福德愈來愈具足、愈來愈圓滿。這是第一點,智慧跟慈悲是不能偏離的。
慈悲竟成爲要脅他人的工具!
故愈口口聲聲,不離慈悲者;骨子裏實愈不慈悲也
可是在佛教社會裏,偏修智慧法門者,其實還是少數;反而是口口聲聲,高唱著慈悲。爲何一天到晚高唱著慈悲呢?因爲慈悲,卻不是要我去慈悲別人,而是要別人慈悲我也!
如是要自己慈悲,則唯身體力行而已!幹嘛一天到晚講個不停?講到最後,慈悲竟成爲「要脅別人」的工具,爲什麼呢?法師!你若不怎樣,你就是不慈悲。其實,誰最不慈悲呢?愈口口聲聲,不離慈悲者,骨子裏實愈不慈悲也。
故真正的慈悲,應該是拿來策勉自己的,而不是拿來標榜自己,或套牢別人、要脅別人的。然而,就算聲明慈悲,只是用以策勉自己;若不具智慧的話,其實還是有很多問題的。
有的人,自己的修行其實還不到這個程度,但經常刻意地把自己表現成很慈悲的樣子。事實上,這只是壓抑或模仿而已!既從壓抑或模仿而産生的慈悲,其雲何能長久呢?這是第二點。
五停心觀
貪者修不淨觀,瞋者修慈悲觀,癡者修因緣觀
故慈悲觀者,卻非適用一切人也
第叁點,在佛教的「五停心觀」裏,乃謂:貪者當修不淨觀,瞋者當修慈悲觀,癡者當修因緣觀等。
各位是否注意到:是瞋者,當修慈悲觀;而非所有的人,都當修慈悲觀。于是在口口聲聲,勸別人修慈悲的當下,意即你很肯定:確認對方是屬于瞋者哩!
于是以不明白自己的根性故,而無法抉擇有效的對治觀門
甚至,易「順乎自己的習性」,而選擇與己相…
《菩薩道之離合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