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菩薩道之離合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應的法門

  

  于是乎,乃形成「貪者修慈悲觀,而瞋者修不淨觀」的結局

  

  事實上,我覺得很多人,不只他人的根性,不明白;甚至連自己是什麼根性,都不明白。于是以不明白故,無法抉擇有效的對治觀門。故可能別人教慈悲觀,我就修慈悲觀;別人教不淨觀,我就修不淨觀。

  

  如跟自己的根性不對應,修了無效,還算其次。更嚴重的是,很多人會順著自己的習氣,去選擇與己相應的法門。于是乎,就變成「貪者偏修慈悲觀,而瞋者偏修不淨觀」的結局。這愈修,便愈南轅北轍矣!

  

  例如:一個貪者─貪名、貪利,何以會偏修慈悲觀呢?就是爲跟衆生多結點善緣:若作生意,才能賺錢。若競選,才有選票。所以偏修慈悲觀的結果,就是讓貪習,愈來愈重而已!

  

  然而,很多人無法警覺,反很容易錯認爲:我乃大乘根器。故如自己偏向慈悲觀時,絕不能以大乘而自我陶醉。且先當自我反省:是否犯了「貪者修慈悲觀」的痼癖?

  

  以上是講:該怎麼選擇對治觀門。下面再說,慈悲觀的修行方法:

  

  觀法

  

  若對親善者,作慈悲想;是否犯了「貪者修慈悲觀」的顧忌?

  

  修行方法:首先對親善者,作慈悲想。次對中性者,作慈悲想。更對怨敵者,作慈悲想。

  

  第一種是跟自己比較有親善關系的,比如家屬、親戚,或有相同興趣、相同偏好的朋友。對這些「親善者」,作慈悲想,本來就是順乎人之習性爾!

  

  但這是否犯了「貪者修慈悲觀」的痼癖呢?于是愈修就愈粘粘膩膩地,就愈放不下爾!

  

  如很多居士都會問:「當如何去度我們的家人?」我說:「把他們當衆生看待!」因如你老是把他們,當作父母、兒女看待,則親情的結,便永不可能消除。故如你因放不下,而想去度他;說白一點,你反會被他度去!而把他們當衆生看待後,便較無負擔矣!

  

  其次是對中性者,作慈悲想。所謂中性者,就是關系不好也不壞的。這是有層次的:先對少數的親善者,作慈悲想。然後再對多數的中性者,作慈悲想。

  

  反之,對怨敵者作慈悲想;是否有「壓抑.造作」之嫌疑

  

  譬如身有膿瘡,而用沙隆帕斯貼之,以爲清涼

  

  最後,再對過去有怨仇,或現正敵對者,作慈悲想,這不止不容易。可能還會有壓抑和造作的嫌疑?

  

  因爲明明恨他恨得要死,卻還要假惺惺地跟他存好心、說好話,豈非表裏不如一。因爲若怨結未消除,而徒作慈悲觀;就像一個人身上已經長瘡了,裏面有膿有血,你卻貼上沙隆帕斯,以爲已清涼無事了。其實,瘡患更長哩!

  

  所以在佛教裏,有很多修行方法,我都覺得有問題。爲什麼?因爲不敢直接面對問題。比如很煩惱,教你念佛、拜佛。念到很專心時,似乎忘了煩惱;但不念時,煩惱又來了。故要能直接去面對問題、解決問題,這才能究竟。

  

  所以,在瞋結、怨結,未消除前,只是很努力地去修慈悲觀,短時間或許還有用;但長時間而言,是不究竟的。

  

  然雲何能除瞋結、怨結呢?入緣起實相!

  

  諸法相生亦相克,有利亦有弊

  

  于是乎,雲何從根本去消除瞋結跟怨結呢?以我的看法,就是入緣起實相爾!然欲入緣起實相,一般人覺得談何容易,除非菩薩才能入緣起實相。

  

  其實,我說的入緣起實相,卻沒有那麼深。因爲從客觀去看,這世間的萬事萬物,甚至人,都是相生相克的。故都既有好處、也有壞處。

  

  若見其利而未見其弊者,乃起貪心

  

  反之,只見其弊而未見其利者,則起瞋心

  

  但是如我們對某些人,或某些事物,偏向去看它的好處,而未看到缺失;或者看到的好處很多,而缺失只一點點。那我們就容易對這人、這事、這物,産生貪婪之心。

  

  反之,若只看到它的缺點,而未看到優點;或者缺失多,而好處少。那我們就容易對彼産生瞋恚之心。更嚴重的話,還甯可把它破壞、消除。因爲看得不夠完整,所以才會有貪、瞋。

  

  因此「貪者修不淨觀」,乃是從多觀察其弊,以製止其貪心

  

  而「瞋者修慈悲觀」,即是多體會其利,以製止瞋心

  

  因此,雲何消除貪心?雲何製止瞋心呢?最重要的就是能看到整體,是既有利也有弊,有生也有克。

  

  故所謂「不淨觀」,非狹義地觀一個人生前或死後,身上有種種不淨。而是對人事物,能夠多看到它的缺失。因爲如缺失多,優點少,則貪心就會被平衡掉了。

  

  然而這種觀,非純爲內心的思惟;而是當深入世間種種相裏去觀察確認。故能從更多的角度去切入,才能更寬廣而公正。如個人的視野、經驗不夠,還宜多參考別人的意見。于是,看的面愈寬廣,當然偏差就會更少。這稱爲「貪者修不淨觀」。

  

  反之,若是瞋者,則對人、對事,要多觀察到它的好處。同理,這也不是一廂情願地去臆想而已!而是要在現實的觀察、分析中,予以確認。原來它還有種種的好處,于是瞋心、怨心,也被平衡了,這稱爲「瞋者修慈悲觀」。

  

  所以,如能看得愈深、看得愈廣,心反而能愈平淡。故以看得狹隘、看得偏端,才會起貪瞋之心。

  

  從深入緣起實相中,以除癡;癡既除已,貪瞋亦萎矣

  

  這乃從內而發,與壓抑和模擬者,乃天淵之別也

  

  于是乎,貪瞋只是表相;事實上,癡才是真正的問題。而癡者,乃爲無法深入緣起觀,而將一切事相看得很清楚爾!因此,如能從深入諸法緣起裏,去除癡的話;則癡既除已,貪瞋也就跟著衰減了。

  

  這從深入緣起實相中,去消除貪瞋,是從內在自然發的,故無壓抑或造作之嫌疑。因此行之既深,智慧愈清朗,慈悲也愈溫潤也。

  

  叁種慈

  

  1.生緣慈,2.法緣慈,3.無緣慈

  

  所以,在經典上又講到,慈悲乃有叁種層次:第一稱爲生緣慈,第二稱爲法緣慈,第叁稱爲無緣慈。下面我們先解釋:何謂生緣慈?

  

  生緣慈:從緣實體衆生,而發慈悲心者

  

  從看到很多衆生、一個又一個的衆生,乃稱爲「實體衆生」。故緣實際接觸到或想象中的實體衆生,而發慈悲心者,則稱爲「生緣慈」。

  

  所以,生緣慈的對象,乃包括前面所謂的:親善類衆生、中性類衆生以及怨敵類衆生。

  

  法緣慈:順緣起的道理,而發慈悲心者

  

  第二法緣慈者,就是順著法理,而發慈悲心者。所謂法理,乃指「緣起」之理:一切現象都是從種種關系,互相襯托而有的。今天爲什麼會有這場法會?雖說來話長,但總括是由很多因緣,共同促成的。一切都是因緣所生法,這稱爲「緣起之理」。

  

  于是從緣起之理,再推而廣之;則我的因緣中有你,你的因緣中有我。一切人、事、物,都是互相牽連而分不開的。是以一切現象,其實是沒有界限的。于無界限中,從任何一法出發;都可網盡所有的人事物,這即稱爲「梵網的無限」。

  

  因此,從互爲因緣中,從梵網無限中,就自然能相契于慈悲心。以自利與利他,是相輔相成的;則既不可損人以利己,也不必損己而利人。在法的覺悟與修行中,自相應于慈悲心也。

  

  無緣慈:乃證得「無緣大慈,同體大悲」也

  

  無者,謂不作意、叁輪體空也

  

  最後,爲什麼稱爲「無緣慈」呢?乃爲已證得「無緣大慈,同體大悲」也。如果我們對緣起的道理,一而再,再而叁地去觀察、思惟、實踐,到最後就能與之成一體!故能時時刻刻相應于「梵網無限」的境界中。

  

  于是不用再思惟、作意,即能與一切衆生同一覺受,自然能與樂拔苦;且作過後,也不會有任何牽挂,這即稱爲「無緣慈」也。

  

  故大乘的慈悲,其乃必從「法緣慈」的基礎,更證得「無緣慈」也

  

  雖大乘再叁提倡慈悲心,但很多人所了解的慈悲心,其實只是生緣慈而已!這種慈悲,乃只是人天福德爾!連解脫都不可能,更何況能成佛?因爲還有我相、人相、衆生相也。所以必從法緣慈的基礎,去證得無緣慈;既對象是無限的,心量也是無限的,這才能稱爲大乘的菩薩道。

  

  小結二

  

  離者,慈悲之詞,當是用來策勉自己,而非要脅他人

  

  當防犯了「貪者修慈悲觀」的痼癖

  

  合者,從深入緣起實相中,而自相應于慈悲心也

  

  故于慈悲的離合中,首先講到離者:1.慈悲主要是用來策勉自己的,而非用來標榜自己或要脅別人。

  

  2.就修行的對治而言,要警覺是否犯了「貪者修慈悲觀」的痼癖。貪心很重的人,不要說修人天法,到最後還可能落入叁惡道。因爲如發覺別人跟自己的利益沖突時,瞋心就發了。假善心變成真惡行,雲何不入叁惡道?

  

  3.不該用壓抑或造作的方式,來修慈悲。而是要從深入緣起實相中,自然展現出真正的慈悲心。

  

  以上所說信願和慈悲的離合,還非我獨特的見解。至于智慧的離合,因時間的關系,且待下回分解。

  

  

  菩薩道之離合─下

  

  上次所講的菩薩道,于信願、慈悲與智慧中,已講述了信願和慈悲的部分;現繼續講智慧:

  

  智慧

  

  從經典來看,菩薩道主要是建立在「般若」的知見上

  

  般若,即妙慧,或稱爲空慧

  

  從經典看,菩薩道主要是建立在「般若」的知見上。對于這一點,我們首先得講到佛教的發展。

  

  從釋迦牟尼佛于鹿野苑初說法後,直到他圓寂前所說的法,乃稱爲原始佛教。由此而結集的經典,最早的稱爲《雜阿含經》,後來又有《中阿含》與《長阿含》的結集。事實上,在《雜阿含經》裏並沒有菩薩的稱呼,至少要到《中阿含》以後才有菩薩的稱呼。

  

  這也就說:「菩薩道」的思想是在佛教的開展中,慢慢呈現出來的。在《阿含經》中,即使已提到菩薩道的稱呼;但對菩薩道的理念…

《菩薩道之離合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