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和修行方法,卻還未說得很具體。一直到《般若經典》時,才對六度萬行的菩薩道,有較完整的說明。這是從經典上,去看菩薩道;也是從曆史的演化中,來看菩薩道。
法何以空?以緣起故空
所謂「衆緣所生法,我說即是空」
大家都知道,般若就是智慧,且這智慧還不是世間的世智辯聰,而是「妙慧」也。雲何爲妙?以空故妙!所以,般若主要是講「空」。法何以空?以緣起故空。然關于「緣起性空」的道理,以前已說得很多,故此不再重述。
雲何于空性中,安立菩薩道?
以無自性故,衆生本來無我;于是內得「消融自我」而長養慈悲
既然一切法都是空的,我也空,你也空,一切衆生也都是空。爲何能在空性中,安立自度度人的菩薩道呢?
這可就對內與對外來說。首先說對內:以無自性故,衆生本來無我。這無我,非謂其不存在,而是說他不能自生、不能孤立、不能不變。
從緣起法中,確認衆生本來無我後,就能由此而慢慢消融自我。自我消融後,自然能相契于慈悲心也。此于前之「法緣慈」中已述。
以緣起故,諸法無界限;故外能證得「無緣大慈、同體大悲」
對外的話,我們也再叁說到:諸法既是因緣所生,則法與法間,是沒有界限的。所以我跟衆生,本無界限也;于是能由此證得「無緣大慈、同體大悲」。故自然能展現出「人饑己饑、人溺己溺」的大悲心。這即前所謂的「無緣慈」也。
所以若謂:聲聞乘人但具智慧,而不存慈悲
這即暗示:說者,乃無智慧也
因此智慧跟慈悲,其實是相輔相成的。我們不能說:小乘只有智慧而不具慈悲,因爲如不具慈悲的話,那便不是真智慧。
也有人說:聲聞乘人只證得我空,未證得法空。事實上,我空跟法空也是相輔相成的。故也不可能只證得我空,而未證得法空。同理,這也暗示說者,對空未有真正的了解,才會有這樣的偏見。
所以真要相應于菩薩道,一定要理解:菩薩道所依據的原理,乃緣起故空,緣起故無限也。依此自然能打開心量,而步上自覺覺他的菩薩道。這不是情感的牽挂,而是理性的指引。故菩薩道主要是建立在緣起的空慧上。
證空
知空而不證空─今是學時,而非證時
爲度衆生故,得「留惑潤生」
怕證得空故,即成灰身滅智與焦芽敗種
可是後來的菩薩道,卻有另一種說法,應「知空而不證空」。本來于覺悟到諸法是空,則應努力去修,修到使心跟空相應而能證空。
一般衆生有的是不知是空,有的雖知是空,但與空法仍不相應。爲什麼呢?因爲我們過去的執著、業障還是很重。故雖能意會衆生本來無我,可是爲自己打算的痼習還是很重。如果很重,便是知空而不能證空。如果不能證空,則空的道理對我們的幫助,就很有限。故一個修行者,既知一切法空,就要努力修行,使自己身心能夠相應于空的道理。所以不只要知空,而且要證空,才能真斷煩惱、了生死。
後來爲何會有「知空而不證空」的說法呢?「今是學時,而非證時。」然學後,不是爲了證得空嗎?非也!學者,乃爲度衆生也。這也就說「爲了度衆生」,故不能證空。因爲如證得空性,就會變得不想度衆生。
甚至說:爲了度衆生,還得「留惑潤生」。惑,就是煩惱。衆生因爲有煩惱,所以才會生生世世不斷地輪回,不斷地再生。故如把煩惱斷盡了,就出叁界矣,而不再受生。如不再受生,豈能度衆生。因此爲了度衆生,必須受後有!怎麼受呢?留惑,即能受後有也,這稱爲「留惑潤生」。
這「知空而不證空」和「留惑潤生」,都是後來才有的說法。但是這種說法我不以爲然。因爲說這話的當下,有一個背景:就是認爲證得空性,就會變成「自了漢」,變成「灰身滅智與焦芽敗種」;而不可能再度衆生。
世尊豈未證得空性?
于是,我們要反問:世尊豈未證得空性?當然不可能未證得空性!以若未證得空性,他便還有煩惱,雲何能成佛呢?若已證得空性而成佛,且成佛後還繼續說法度衆生;則證得空性與灰身滅智、焦芽敗種,根本沒關系呀!
諸法本來空,非修證故空
因爲「諸法本空,非修故空」。因爲這諸法是因緣所生的道理,卻不是佛創造出來的。且在佛還未覺悟前,諸法本來就是因緣所生。這道理本來就存在,佛只是把它覺悟出來而已!既諸法本來就是因緣所生,故其本來就空;你修不修、證不證,它都是空。
如果空的道理,大家不是那麼熟悉,就簡單以「無常」作例而作說明:一切現象本來就是無常的,過去是無常,現在、未來也是無常。不管你已覺悟或未覺悟,已證果或未證果,反正它都是無常的。你執著常見,它還是無常的;你不執著常見,它也是無常的。所以諸法本來就是空的,不是因爲我們去修、去證,才變成空也。
因此,所謂證空者,只是內消邪見與業障爾
而外相中,森羅萬象的緣起世界仍將相續不已
然我們爲什麼還要去證空呢?因此所謂「證空」者,只是內消我慢與業障而已!因爲如未能證空,則我愛、我慢的執著還非常重,不只不能長養慈悲,且還會在很多對立沖突中,增長煩惱業障。所以一定要證空,才能斷除煩惱業障,也才能長養慈悲之心。
故證空,只是純粹地消除內在的執著而已;且外界中,森羅萬象的緣起世界仍將相續不已。所以世尊雖已在菩提樹下證得空性,但這個世界的花還是花,草還是草,衆生還是衆生!那一點不同呢?煩惱與罣礙的心消除了!現象還是存在,只是觀點不同爾!
有很多人很矛盾:一方面想參禅開悟,二方面又怕開悟後,回家老婆、兒子都不認識了;回到公司後,也什麼事都提不起了。其實那有這回事!所以證空,不是烏有,不是斷滅;反是證空後,心胸才能更開朗,福慧才能更圓滿,也因此更有能力去度衆生也。
如《中觀》所謂「不生不滅,不常不斷」
故若謂:既證得空性,即成灰身滅智與焦芽敗種
這即是「惡取空與斷滅見」也,還自標榜爲大乘?
如《中觀》雲:諸法「不生亦不滅,不常亦不斷」。諸法,爲何不生呢?我們以「過去無而現在有」者,爲「生」。事實上,過去不可能全無。就像一個小孩子,從娘胎初生下來時,我們說他生了。但事實上,這小孩子卻非過去無而現在有;因爲從輪回的觀點來看,爲有過去的業,才有今世的生也。同理,如一個人死掉了,我們說他是滅;以「現在有而未來無」者,爲「滅」。其實他只是變成另一個樣子去了,而不可能滅的。
所以一切現象,只會有「由此到彼」的變化,而不可能呈「由無到有」或「由有到無」的變化,這稱爲「不生亦不滅」。
更進一步去看,法乃時時刻刻、剎那剎那都在不斷地變化,既不是前後不變,也不會前後脫序。「不常」,是說時時刻刻都在變化。「不斷」,是說前後相續而不會脫節。
因此,不管知空、不知空,證空、不證空,森羅萬象的世界,總是在「不生不滅.不常不斷」的原則下,不斷地變化下去,而不會有止盡的。因此如謂:證得空性,就會灰身滅智與焦芽敗種,這反是「惡取空與斷滅見」。
如果自標榜爲大乘行者,竟還有「惡取空與斷滅見」的觀念,卻比聲聞乘人的智慧還不如,何以爲大乘呢?這是第一點:證空,絕不會因此而灰身滅智與焦芽敗種。簡單講,證得空性,不會變成不想度衆生,不能度衆生。
亦有謂:聲聞乘人,是自了漢!
諸法既無界限,雲何能自了呢?
還有人說:聲聞乘人只是「自了漢」-只顧度自己,而不願意度其他衆生。然從緣起的思想去看,可能「自己了」嗎?既一切法都是沒有界限的,那可能「自己了」呢?就像大海裏的水,本來都是相通的;故你把這邊的水舀出來,其它的水馬上就淹過來,它可能舀盡嗎?不可能!
同理,如衆生未度盡,則任何一個菩薩、一個聲聞乘人,都不可能劃地自限而單獨解脫。所以,本不可能「自了」的。故如謂能「自了」者,在知見上也是有問題的。
若謂:自了者,是「消融自我」之意,即可也
然如從另一個角度來解釋「自了」,倒很有意思。所謂「自了」,不是只顧自己,而是消融自我。衆生爲什麼有煩惱、生死呢?因爲不了解緣起,所以執著內在有一個我,故成爲生死煩惱的根本。現在既覺悟了,就要把這個我,給「了」啦──就是「消融自我」也。于是既能消融自我,才能相應解脫道,也才能成就菩薩道!
如謂:不能證空而必留惑潤生,則菩薩道便背離于解脫道,
而既背離于解脫道,其又以何而度衆生呢?
我爲什麼提出這些問題呢?因爲如我們發心修行,修了老半天卻怕證得空性;甚至爲了度衆生,還必須把煩惱迷惑留著,這便跟解脫道,完全相違背。既是完全相違背,那菩薩道又要「用什麼」來度衆生呢?
因爲所謂「度衆生」者,就是度衆生消除煩惱,度衆生遠離生死。現既不能斷煩惱、了生死;則又要用什麼來度衆生呢?所以這樣的講法,其實是搬石頭,砸自己的頭。
個個奮力于度衆生,唯不願自己被度
請問:究竟度得了誰呢?
這是什麼菩薩道?是山頭主義的菩薩道
于是如果接受了這種思想,就會變成:每個菩薩都非常勤快、非常精進地去度別人,但都不願意自己被度。因爲未證得空性,就不可能被度。且又警告被度者:你也不可證得空性。
于是度來度去,究竟有那個被度了呢?沒有!這是一個很簡單的算術題,卻只有菩薩道者,算不清楚!甚至如有一個人,願意被度了,還得承擔「焦芽敗種」與「自了漢」的罪名…
《菩薩道之離合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