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菩萨道之离合

  菩萨道之离合

  

  今天要讲的是「菩萨道之离合」,首先解释这题目。菩萨道,诸位都听得很多了,所以不用再解释。故再解释「离合」。

  

  释题

  

  离者,虽传统所说,但不以为然

  

  合者,虽传统所未说,宜加以补充也

  

  离者,以菩萨道在佛教里,已讲了一千多年。虽未必所有的讲法都相同,但还是有传统上,较一致的说法。有些说法,以我个人的理解、体会,却不太以为然。故把这些不以为然的部分,提出来且加以澄清,这即是「离者」。至于「合者」,也有一部分虽传统上所未说,但我觉得还是宜加以补充的,即是「合者」也。

  

  所以这主题,比较上是属于思想性的问题,而非禅修的方法。而且,除非你对传统所讲的菩萨道有相当的涉猎,再听这题目,感受才会比较深。

  

  缘起

  

  青海禅修时的心得

  

  读印顺法师《菩萨心行要略》之感想

  

  其次讲到缘起,我前几个月在青海禅修一段时间后,对菩萨道在思想上有些突破和整合。所以,愿提出来跟大家报告、分享。

  

  第二是我回国后,又刚好有人送我这本书-《菩萨心行要略》,这是在印顺法师百年诞辰纪念时,由弟子从他书里,把有关菩萨道的部分摘要、整理,而出版了这本书。

  

  于是,就我青海的禅修心得,再加上《菩萨心行要略》的读后感想,就成为这次演讲的纲要。

  

  学佛三要

  

  信愿,慈悲,智慧

  

  首先讲到学佛三要,这是印顺法师再三提到的。学佛总共有三种最根本的法门:第一是信愿法门,我们今天愿意来亲近三宝,修学佛法,当然是对学佛、对修行,有基本的信愿。然此信愿,是比较内在的;不必有一定的形式。

  

  但在佛教里,却以另一种较偏外相形式的为信愿。比如每天诵经,不管诵的是《普门品》、《阿弥陀经》、《地藏经》或《法华经》、《楞严经》等都属之。把诵经当定课,这样的修行法门,依我的分类,乃是信愿法门也。

  

  也有些人不是诵经,而是持名念佛,不管念的是阿弥陀佛、观世音菩萨,或地藏菩萨等都属之。这依我的分类,也是归在信愿法门。所以,偏于外在形式、有形有相,甚至有仪轨的,都称为「信愿法门」。

  

  第二为慈悲,相信这点,各位已听得很多。但等一下,我还会提出检点与澄清。

  

  第三是智慧,大家都知道:佛教与其他宗教最大不同处,乃佛教是以智慧为前导,而其他宗教却以信仰为前题。

  

  大般若经

  

  一切智相相应作意,大悲为上首,无所得为方便。

  

  在《菩萨心行要略》中,除了学佛三要外,也把般若经的三句话,作为统纲:

  

  第一、「一切智相相应作意」。所谓「一切智相」,用较通俗的话来讲,就是成就最崇高、最圆满的智慧。「相应作意」是说:以相应于一切智相来作意。故「作意」者,即像平常所谓的「发心」。发此意愿,而希望我们将来能成就一切智相─即最崇高、最圆满的智慧。这即是「一切智相相应作意」也。

  

  其次、「大悲为上首」,何谓大悲呢?1.对象是无限的。一般人其实也有仁爱之心,但对象就很有限了。或只限于自己的眷属、朋友,或只限于认识的、相关的族群;至于其他者就不然。而真正的大悲,则须对一切人、一切众生,都具同样的慈悲。2.心量也是无限的。有些人虽也愿意对别人慈悲,但得以「保护自己的利益」为前提,否则就无法慈悲了。而大悲者,绝不会在意是否跟自己的利益冲突。

  

  第三、「无所得为方便」,为什么是「无所得」呢?因为学佛修行,最重要的就是要消除我们对一切法的执着。故如在修学的过程中,自以为有所得,实乃再增加另外的执着也。而原来的执着,是否已完全舍掉了呢?也不见得!于是,自以为佛法学得很好,其实也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而已!

  

  因此,要以「无所得」为方便,才能消除对外、对内的一切执着。这内外皆舍,才能与解脱道相应也。所以「以无所得为方便」,也是佛教与其他宗教最大不同处。故不只「以无所得为方便」,而且「以无所得为究竟」也。

  

  对照

  

  信愿─一切智相相应作意

  

  慈悲─大悲为上首

  

  智慧─无所得为方便

  

  于是乎,如将「学佛三要」,对照于《大般若经》的三统纲,更可意会其弦外之义。

  

  首先,信愿乃对照于「一切智相相应作意」。即以信愿为基础,而渐成就一切智相也。慈悲,则对照于「大悲为上首」。最后,要证得「无所得」,才能有智慧也。

  

  这对照下来,其实就是菩萨道的总纲。以下我们再详细解释:云何为信愿、慈悲跟智慧?

  

  信愿

  

  发「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」,简称为:发菩提心

  

  信愿,即相应于一切智相而作意─乃希望自己能成就最崇高、最圆满的智慧。这在经典上,即是谓「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」。译成中文,即是发「无上正等正觉」之心。已完成最高的觉悟,这称为「无上」。至于「正等正觉」,真正的觉悟乃要跟诸法实相相应,才称为正等正觉。就像科学上的定理,都要能以实验作证明,才能确认。

  

  因此「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」,即是「发无上正等正觉之心」,这句子稍嫌长,后来就简称为「发菩提心」;甚至更简称为「发心」。

  

  然很多人已忘掉「发菩提心」的本意,于是在道场中,便经常有人劝发心:「现在有事情没人做,大家要多发心!」甚至说:「饭菜未吃完,大家要发心吃!」真是每况愈下!

  

  总而言之,信愿法门乃是对「求最崇高、最圆满的觉悟」有相当的信心与意愿,更因此而精进,才称为「信愿法门」。

  

  利他之心

  

  菩提,本是觉悟之意;后被释为:利他之心、成佛之心

  

  为能真利益众生,必得先成佛

  

  因此,这「利」乃指法益,而非俗利也

  

  但求觉悟的本意,却被轻忽淡化了

  

  菩提,本是「觉悟」的意思。故发菩提心,即是发求觉悟之心。可是后来却把菩提心,说成「利他」之心;甚至被说是「成佛」之心。

  

  为什么会被说成利他之心和成佛之心呢?因为要真正去利益众生,首先就得帮他离苦得乐。而众生为何苦呢?乃为内在中有太多的无明与疑惑。所以要利益众生,就得给他法益;而要给众生法益,就得我们先受法益、先觉悟、先成佛也。

  

  虽解释了,为什么要利他,必须先成佛?但这跟「求觉悟」的本意,其实还是有点距离。因为一般人未必是从「觉悟」里,去意会成佛的。

  

  利他之心,说来好听,但不实际

  

  如我见仍坚固如山,而奢言利他者,亦不过是官样文章而已

  

  下面我们再来审视利他之心。把发菩提心,说成利他之心,很多人听起来会觉得很感动。因为社会之所以这么乱,乃为大众都以「利益自己」为前提,而不惜争来斗去。所以,若人人都存利他之心,就能改善社会风气也。

  

  但事实上,不容易!因为虽每个人都希望别人好;可是得先确认一个前提:就是不会妨碍到我的利益。所以,一般人不是不想利他,而是为「我见」太重,而顾不了别人尔!

  

  因此,在我见还很坚固时,再三劝他要发利他的心,事实上,是没有用的。除非我们能用佛法,去消除他的我见;不然只强调利他之心,便只是一种冠冕堂皇的口号而已!

  

  这就如「存好心、说好话、作好事」等,只适宜贴来作标语,而不能改善社会风气

  

  像现在,走到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到这样的标语「存好心,说好话,作好事」。虽到处贴来贴去,而整个社会风气有没有改善呢?我觉得没有!每天看报纸、电视,还都是丑恶的新闻、扭曲的心态,上至衙门大官,下至升斗百姓,还都依然故我尔!

  

  所以,这「存好心,说好话,作好事」的标语,只是大人们拿来作官样文章用的!是媚世之文,而非淑世之行;故不能改善社会风气。因未把真正的心结化解也。

  

  中道见

  

  既自利也利人,才是中道见

  

  平等互惠,或称为「双赢」

  

  其次,只是奢言利他,也是属于偏端。因为从「中道」思想来看,既损人利己是偏端,损己利人也是偏端。故要自利、利人,自觉、觉他,才合乎中道。

  

  现在有些人因视野已比较辽阔,故智慧也相对高明,所以乃强调:当「互惠」,或称为「双赢」。故互惠或双赢,这才是中道见。不只在世间法上,易沟通协调。在佛法上,也才能落实而圆满。故一味地强调利他之心,既属偏见,也不识时务尔!

  

  成佛

  

  外相的佛,如法王,或僧团的领导者

  

  内性的佛,乃指见性觉悟之意

  

  至于把菩提心,说成「成佛之心」!则一般人对「什么是佛」,都搞不清楚,叫他如何发心呢?

  

  以凡夫众生,多从相上,去寻思「成佛」之意;于是就把佛,当作世间最伟大、最尊贵的去意会。就像如问:「世间最伟大、最尊贵的,是什么人?」一般人都会答说:「是王也!」王是一切人中最高贵的,所以我们还以「法王」来称呼佛也。

  

  或者很多人以为在僧团里,当会有一个至高无上的领导者,这即是佛,即是法王。其实真正的佛,乃当完成「内在的觉悟」,才能成佛的。当初释迦牟尼于菩提树下修定参禅时,他还不是佛;但当他顿悟后,就成佛矣!

  

  而一般人,多不从「内在的觉悟」,去意会成佛之意。而是从外在的思考方式,来意会成佛之意。比如赚钱,慢慢赚,愈赚愈多;到最后,就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人。同理修行,要慢慢修;既修福,也修慧。修到那天圆满了,就究竟成佛矣!

  

  在菩萨道中,还把成佛,分得更细:有所谓十地,从初地、二地、一直到十地,才圆满成佛。而初地名「欢喜地」,十地为「法云地」等,名…

《菩萨道之离合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