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菩萨道之离合▪P5

  ..续本文上一页。这是什么菩萨道呢?乃是「山头主义的菩萨道」。

  

  佛教,刚开始的目标很明确:就是为了证解脱,必先求觉悟。所以,以觉悟为前提而证解脱,便是佛法开门见山的不二宗旨。

  

  然佛教慢慢发展,却变成「重量不重质」:只是不断地企图扩大声势,希望接引更多的人来信佛;可是信佛后,却又不往「觉悟」与「解脱」中去提升。而只是劝他们修福、布施和接引更多的人来信佛。于是就像老鼠会一般,鼠辈猖狂,佛字没有一撇。他们到底在忙什么?乃山头主义的为名为利而已!

  

  因此,我今天要讲的是:菩萨道跟解脱道,其实是相辅相成的,而不是南辕北辙的。如离开解脱道而宣扬菩萨道,到最后菩萨道一定会变成外道。因为如离开知空、证空,便绝不是真正的佛法。

  

  以上是从「般若」的角度,来说明菩萨道。重点是:「既要知空,也要证空」才能成就真正的菩萨道。如果这种说法,还不具说服力;下面再补充「佛性」的观点。

  

  佛性

  

  佛性本来清净,佛性本来常存;则虽证空,而不会堕于顽空,

  

  岂必留惑,才能度众生?

  

  就目前的学术研究来看,「佛性」的说法是大乘佛教第三期才有的。第一期称为性空学,第二期则是唯识学,第三期才是真如学,讲真如心或佛性。然「佛性」的说法,虽在般若之后;但对菩萨道的阐释,却有很大的帮助,所以特别再补充「佛性」的观点。

  

  所谓「众生皆有佛性」,这佛性要如何解释呢?每个人都有心,而心都有见闻觉知的作用。然不管所看为何?所听为何?这都是「相」。而「能了别」的,乃才是「性」。关于佛性,今天因为时间的关系,没办法解说得更详细。各位如有兴趣,可参考《楞严新粹》。

  

  总而言之,佛性是性,而不是相。而既是「性」者,即具普遍性与永恒性。性不是内在的,不属个人的。因为是性,所以是永恒不变的;因为永恒不变,所以称之为「本来清净」,称之为「妙明元心」。

  

  因此众生即使去修学佛法,而知空证空,也不必担心会堕于顽空。因为不管怎样知空、证空,佛性的作用,还是昭然常存的,故不会堕于顽空。所以不必留惑,才能度众生。

  

  并且因证得空性,更能显了佛性

  

  如以证得空性,为真空。则显了佛性,乃妙有

  

  甚至说:众生虽本具佛性,但因邪见、业障故,而不能显了。是以必待修行后,慢慢将邪见、业障消除无余,才能将佛性的功德,完全发挥出来。因此要证得空性,才能显了佛性。

  

  诸法虽本来是空,但还要去修行,才能证空。众生虽本具佛性,但还要去证空,才能圆满。否则虽日用而不知,但这用却常落于偏端和狭隘;因此还只是凡夫外道。

  

  如能觉悟到佛性,才能使其效用广大圆满,而与菩萨、佛的境界相应,故称之为佛性也。简言之,佛性与空性是相辅相成的。

  

  如以证得空性,为解脱道;则以显了佛性,为菩萨道

  

  证得空性,为一切智。显了佛性,为道种智

  

  以下再补述一些名相的解说:如以证得空性,称为真空;则能显了佛性,乃为妙有。如以证得空性,称为解脱道;则以显了佛性,称为菩萨道。证得空性,为一切智;显了佛性,为道种智。总加起来,就称为一切道种智。

  

  从证得空性而解脱,这前已申论过了。至于云何显了佛性,为菩萨道呢?因为菩萨,就是菩提萨埵的略称。而菩提,就是觉悟的意思;佛性的佛,也是觉悟的意思。因此,菩萨道其实就是觉悟之道、成佛之道。菩萨从发心求觉而修行,在修行路上,终使本有的觉性慢慢展现出来;展现出来后,更用以去觉悟其他众生。故这自觉、觉他的功用,总加起来就合称为菩萨道。是以乃为众生皆有佛性,才能修习菩萨道也。

  

  不受后有

  

  不能以「恶取空与断灭见」,来意会

  

  受者,从心而受。若心无执着,即不受也

  

  在原始佛教中,讲到阿罗汉能证得「所作已办,不受后有」的境界。于是一般人就以为:他们从此就不再来了。他们到那里去呢?当不到那里去!所以很多人就会用「恶取空与断灭见」,来意会「不受后有」!

  

  相信各位学佛以来,都知道:佛是不回答有关「十四种无记」的问题。故对于佛灭后是有或无?皆不回答。云何不回答呢?因为不管佛怎么回答,一般人还是习用「边见」的思想方式,去揣摩佛语,而不能契入「中道见」也。

  

  因此「不受后有」亦然。虽不能说有,也不能说无。以我的理解:如前已述,所谓证空,乃是消除内在的执着尔;而不妨外在的世界仍五彩缤纷也。因此不受后有的不受,是指「心不受」尔,而非一切境界皆乌有也。

  

  既受者,乃从心而受;故有心、有执着,才有受。如果无心、不执着,即不受矣!如俗谓的:「心不在焉,视而不见、听而不闻。」故一位菩萨虽在生死道中,不断示现;以心不执取故,还是不受生死也。

  

  后有,凡夫皆以「个体化」的思考方式,而谓为有无。

  

  诸法既缘起无限,即不受后有矣!

  

  至于「后有」者:一般人都是用「个体化」的思想方式,去认定有或无。譬如说:花开了,是有;花谢了,则无;有和无的界限,似乎非常分明。但花谢了,还不是无;它只是变成另外一种样子而已,否则云何结果呢?

  

  以用「个体化」的思想方式,去认定有、无。所以既今生有此生命,即是「今有」;而下生又有生命者,即为「后有」也。

  

  然如透过缘起的智慧去看生命,生命本非个体也;我们生命的存在、变化,都只是法界因缘的部分示现而已。这时既不以个体为我,不以个体为有,即不受后有矣!且这不受后有者,乃谓于顿悟后,即不再受有矣;而非待临命终时,才能不受后有也。

  

  故不受后有者,即大乘所谓的「无住大涅槃」

  

  以「无住大涅槃」故,能千百亿化身

  

  因此,「不受后有」却非我们想象中那么神秘、那么遥远。甚至从《中观》「不常不断」的角度去看,诸法本来就是「不受后有」的。

  

  因此如一修行者,能彻底觉悟:诸法既非常住,亦非断灭;且心中又没有任何执着、罣碍,这即是大乘佛法所说的「无住大涅槃」。为何称为「大涅槃」呢?因为它不是个体的寂静,而是整个法界都寂静矣!虽现象仍不断地示现、不断地变化,但心却无受而寂静尔!

  

  于是乎,更能随法界的缘,随众生的需要,而「千百亿化身」也。所以「不受后有」者,是证得「真空」;而「千百亿化身」者,即示现「妙有」。

  

  因此我们不要以为:小乘圣者,只能证得「不受后有」的境界;而大乘菩萨才能示现「千百亿化身」。事实上,就修证而言,为已证得不受后有,才能千百亿化身也。这也就是要先消除执着、罣碍,我们的弹性、塑性,才能变高。高至无限,即成千百亿化身。反之,如自以为我就是如何、如何?愈固定的形象,即愈把自己封闭、僵化了。

  

  这就像水一样,因为没有固定的型态,才能随不同的容器而示现成形。同理,众生也为「没有本来面目」,才能或随业轮回,或随修行而渐成就。

  

  小结三

  

  离者,非得留惑才能润生,也非知空而不证空

  

  合者,般若与佛性,乃异曲而同工。故解脱道与菩萨道,实相辅而相成也

  

  以上讲到菩萨道的智慧法门时,我有几个不同的观点:

  

  第一、我不以为必须留惑,才能润生。第二、我也不认同「要知空而不证空」的说法。第三、佛性与般若,乃异曲而同工。因为愈证入空性,才能愈发挥佛性。所以菩萨道与解脱道,其实是相得益彰,而非南辕北辙也。

  

  记得在印顺法师书上有个比喻,虽然讲的不是很明显,但我还觉得可以拿来对照说明。他说:解脱道像吃泻药,而菩萨道像吃补药。云何解脱道像吃泻药呢?因为得把无明、业障消除了,才能证得解脱。云何菩萨道像吃补药?因为菩萨道就是得慢慢去积聚福德与智慧的资粮。

  

  至于当先泻后补,还是先补后泻呢?这既为病症的不同而有差异,也为每位医师习用的手法而有不同。但对现代的众生而言,大部分是吃太多,才生病的;所以还宜先泻、后补也。

  

  总结

  

  佛法,只是一乘教法

  

  世尊于菩提树下一念顿悟,即成佛也

  

  虽然不易,却不可能那么复杂

  

  最后,我们把信愿、慈悲跟智慧,作个统合。以佛教最大的特质,就是有「智慧」。因为有智慧,所以能长养慈悲。而为了求智慧,必须有十足的信愿才行。所以一以贯之者,乃智慧也。

  

  而于智慧法门中,能一以贯之者:乃「因缘所生」故,诸法无界限也。从这即可贯穿一切信愿、慈悲、智慧诸法门也。

  

  所以我不认为:佛法有多复杂。故我们不用去分辨:声闻乘乃修什么法?菩萨乘当修什么法?既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,只一念顿悟,就成佛了。云何会很复杂呢?然佛教又何以变成这么复杂呢?为众生根器不同!

  

  所以我不相信:三乘教法之说。对声闻乘说「四圣谛法」,对缘觉乘说「十二因缘法」,对菩萨乘说「六度四摄法」。至于天台宗说的「藏、通、别、圆」,不只愈扯愈远,甚至是愈描愈黑了。

  

  因为如把佛法说得很复杂,到临场时要用那一套?也搞不清楚啊!其实到最后,殆什么都用不上。因此虽世间作学术研究者,习惯把它弄得愈复杂愈好;但作为修行者,却应将之理得越简单越好。事实上,佛教还是越变越复杂了;为什么呢?乃适应不同根器的众生故!

  

  如《维摩诘经》所谓「佛以一音演说法,众生随类各得解」

  

  故于原始佛教时,即已有十大弟子等不同的风格

  

  是世尊别说,故成差异呢?

  

  还是为根性不同故,取舍有别?

  

  在《维摩诘经》中有谓「佛以一音演说法,众生随类各得解。」这句话意思好象是:佛陀乃千面金刚,可以同时对不同的众生说法,且让他们能随类得解,而皆大欢喜。然我的看法,却非如此。而是佛陀同样地说法,众生各随他们的根器,而有不同的切入点,有不同的解码方式。

  

  就像我现在说法一样,其实我只有一种讲法。但等一下问每一个人,却每个人听到的都不一样。这不是我故意,要让各位不一样;而是因为根器不同,自然不一样也。

  

  所以「佛以一音演说法,众生随类各得解。」在某方面来讲,其实也可说是「众生随类各曲解」尔!因为不可能把佛陀说的法,百分之百地接收、消化了,可能有的人得到70%,有的人得到50%。

  

  其实在原始佛教里,已有十大弟子等不同的风格。譬如阿难是多闻第一,阿那律是天眼第一,优婆离是持戒第一。是释迦牟尼佛作意要优婆离,成为持戒第一的吗?不是!是优婆离的根性,而使他成为持戒第一的。是佛陀特别教授舍利弗,而使舍利弗成为智慧第一的吗?不是!也是因为他的根性,而使他成为智慧第一也。

  

  故十大弟子者,是为世尊别说,故成差异?还是为根性不同,取舍有别?对我而言,宁可将佛法单纯化:佛法,只是一乘教法;但为众生根性不同故,取舍有别。

  

  但根性者,本无自性;故也必将随着修学的进度,而渐趋向于圆满。

  

  为众生根器不同故,而演成印度十八部派,而开创中国十大宗派。如我们只看到宗派的差异,即看不到真正的佛法,而只落在「众生随类各曲解」的结局中。

  

  是以要在异中求同,才能参出真正的佛法;也才能作为我们安生立命之凭借。尤其根性者,就中观的说法,乃无自性也。就现象的观察,实偏一边尔。于是就真修行者,乃应把狭隘、封闭、偏端的,慢慢开放、调整、统合,而往宏观、中道、圆满去提升也。甚至修学到最后,既证得「不受后有」和「千百亿化身」;则那还须要去痼守这些差异呢?

  

  总而言之,我今天所讲的重点还是归于一句话:佛法只是一乘法尔!而这一乘,必须从深入「缘起」和「佛性」中,才能究竟也。

  

  

《菩萨道之离合》全文阅读结束。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