菩薩道之離合
今天要講的是「菩薩道之離合」,首先解釋這題目。菩薩道,諸位都聽得很多了,所以不用再解釋。故再解釋「離合」。
釋題
離者,雖傳統所說,但不以爲然
合者,雖傳統所未說,宜加以補充也
離者,以菩薩道在佛教裏,已講了一千多年。雖未必所有的講法都相同,但還是有傳統上,較一致的說法。有些說法,以我個人的理解、體會,卻不太以爲然。故把這些不以爲然的部分,提出來且加以澄清,這即是「離者」。至于「合者」,也有一部分雖傳統上所未說,但我覺得還是宜加以補充的,即是「合者」也。
所以這主題,比較上是屬于思想性的問題,而非禅修的方法。而且,除非你對傳統所講的菩薩道有相當的涉獵,再聽這題目,感受才會比較深。
緣起
青海禅修時的心得
讀印順法師《菩薩心行要略》之感想
其次講到緣起,我前幾個月在青海禅修一段時間後,對菩薩道在思想上有些突破和整合。所以,願提出來跟大家報告、分享。
第二是我回國後,又剛好有人送我這本書-《菩薩心行要略》,這是在印順法師百年誕辰紀念時,由弟子從他書裏,把有關菩薩道的部分摘要、整理,而出版了這本書。
于是,就我青海的禅修心得,再加上《菩薩心行要略》的讀後感想,就成爲這次演講的綱要。
學佛叁要
信願,慈悲,智慧
首先講到學佛叁要,這是印順法師再叁提到的。學佛總共有叁種最根本的法門:第一是信願法門,我們今天願意來親近叁寶,修學佛法,當然是對學佛、對修行,有基本的信願。然此信願,是比較內在的;不必有一定的形式。
但在佛教裏,卻以另一種較偏外相形式的爲信願。比如每天誦經,不管誦的是《普門品》、《阿彌陀經》、《地藏經》或《法華經》、《楞嚴經》等都屬之。把誦經當定課,這樣的修行法門,依我的分類,乃是信願法門也。
也有些人不是誦經,而是持名念佛,不管念的是阿彌陀佛、觀世音菩薩,或地藏菩薩等都屬之。這依我的分類,也是歸在信願法門。所以,偏于外在形式、有形有相,甚至有儀軌的,都稱爲「信願法門」。
第二爲慈悲,相信這點,各位已聽得很多。但等一下,我還會提出檢點與澄清。
第叁是智慧,大家都知道:佛教與其他宗教最大不同處,乃佛教是以智慧爲前導,而其他宗教卻以信仰爲前題。
大般若經
一切智相相應作意,大悲爲上首,無所得爲方便。
在《菩薩心行要略》中,除了學佛叁要外,也把般若經的叁句話,作爲統綱:
第一、「一切智相相應作意」。所謂「一切智相」,用較通俗的話來講,就是成就最崇高、最圓滿的智慧。「相應作意」是說:以相應于一切智相來作意。故「作意」者,即像平常所謂的「發心」。發此意願,而希望我們將來能成就一切智相─即最崇高、最圓滿的智慧。這即是「一切智相相應作意」也。
其次、「大悲爲上首」,何謂大悲呢?1.對象是無限的。一般人其實也有仁愛之心,但對象就很有限了。或只限于自己的眷屬、朋友,或只限于認識的、相關的族群;至于其他者就不然。而真正的大悲,則須對一切人、一切衆生,都具同樣的慈悲。2.心量也是無限的。有些人雖也願意對別人慈悲,但得以「保護自己的利益」爲前提,否則就無法慈悲了。而大悲者,絕不會在意是否跟自己的利益沖突。
第叁、「無所得爲方便」,爲什麼是「無所得」呢?因爲學佛修行,最重要的就是要消除我們對一切法的執著。故如在修學的過程中,自以爲有所得,實乃再增加另外的執著也。而原來的執著,是否已完全舍掉了呢?也不見得!于是,自以爲佛法學得很好,其實也不過是五十步笑百步而已!
因此,要以「無所得」爲方便,才能消除對外、對內的一切執著。這內外皆舍,才能與解脫道相應也。所以「以無所得爲方便」,也是佛教與其他宗教最大不同處。故不只「以無所得爲方便」,而且「以無所得爲究竟」也。
對照
信願─一切智相相應作意
慈悲─大悲爲上首
智慧─無所得爲方便
于是乎,如將「學佛叁要」,對照于《大般若經》的叁統綱,更可意會其弦外之義。
首先,信願乃對照于「一切智相相應作意」。即以信願爲基礎,而漸成就一切智相也。慈悲,則對照于「大悲爲上首」。最後,要證得「無所得」,才能有智慧也。
這對照下來,其實就是菩薩道的總綱。以下我們再詳細解釋:雲何爲信願、慈悲跟智慧?
信願
發「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」,簡稱爲:發菩提心
信願,即相應于一切智相而作意─乃希望自己能成就最崇高、最圓滿的智慧。這在經典上,即是謂「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」。譯成中文,即是發「無上正等正覺」之心。已完成最高的覺悟,這稱爲「無上」。至于「正等正覺」,真正的覺悟乃要跟諸法實相相應,才稱爲正等正覺。就像科學上的定理,都要能以實驗作證明,才能確認。
因此「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」,即是「發無上正等正覺之心」,這句子稍嫌長,後來就簡稱爲「發菩提心」;甚至更簡稱爲「發心」。
然很多人已忘掉「發菩提心」的本意,于是在道場中,便經常有人勸發心:「現在有事情沒人做,大家要多發心!」甚至說:「飯菜未吃完,大家要發心吃!」真是每況愈下!
總而言之,信願法門乃是對「求最崇高、最圓滿的覺悟」有相當的信心與意願,更因此而精進,才稱爲「信願法門」。
利他之心
菩提,本是覺悟之意;後被釋爲:利他之心、成佛之心
爲能真利益衆生,必得先成佛
因此,這「利」乃指法益,而非俗利也
但求覺悟的本意,卻被輕忽淡化了
菩提,本是「覺悟」的意思。故發菩提心,即是發求覺悟之心。可是後來卻把菩提心,說成「利他」之心;甚至被說是「成佛」之心。
爲什麼會被說成利他之心和成佛之心呢?因爲要真正去利益衆生,首先就得幫他離苦得樂。而衆生爲何苦呢?乃爲內在中有太多的無明與疑惑。所以要利益衆生,就得給他法益;而要給衆生法益,就得我們先受法益、先覺悟、先成佛也。
雖解釋了,爲什麼要利他,必須先成佛?但這跟「求覺悟」的本意,其實還是有點距離。因爲一般人未必是從「覺悟」裏,去意會成佛的。
利他之心,說來好聽,但不實際
如我見仍堅固如山,而奢言利他者,亦不過是官樣文章而已
下面我們再來審視利他之心。把發菩提心,說成利他之心,很多人聽起來會覺得很感動。因爲社會之所以這麼亂,乃爲大衆都以「利益自己」爲前提,而不惜爭來鬥去。所以,若人人都存利他之心,就能改善社會風氣也。
但事實上,不容易!因爲雖每個人都希望別人好;可是得先確認一個前提:就是不會妨礙到我的利益。所以,一般人不是不想利他,而是爲「我見」太重,而顧不了別人爾!
因此,在我見還很堅固時,再叁勸他要發利他的心,事實上,是沒有用的。除非我們能用佛法,去消除他的我見;不然只強調利他之心,便只是一種冠冕堂皇的口號而已!
這就如「存好心、說好話、作好事」等,只適宜貼來作標語,而不能改善社會風氣
像現在,走到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到這樣的標語「存好心,說好話,作好事」。雖到處貼來貼去,而整個社會風氣有沒有改善呢?我覺得沒有!每天看報紙、電視,還都是醜惡的新聞、扭曲的心態,上至衙門大官,下至升鬥百姓,還都依然故我爾!
所以,這「存好心,說好話,作好事」的標語,只是大人們拿來作官樣文章用的!是媚世之文,而非淑世之行;故不能改善社會風氣。因未把真正的心結化解也。
中道見
既自利也利人,才是中道見
平等互惠,或稱爲「雙贏」
其次,只是奢言利他,也是屬于偏端。因爲從「中道」思想來看,既損人利己是偏端,損己利人也是偏端。故要自利、利人,自覺、覺他,才合乎中道。
現在有些人因視野已比較遼闊,故智慧也相對高明,所以乃強調:當「互惠」,或稱爲「雙贏」。故互惠或雙贏,這才是中道見。不只在世間法上,易溝通協調。在佛法上,也才能落實而圓滿。故一味地強調利他之心,既屬偏見,也不識時務爾!
成佛
外相的佛,如法王,或僧團的領導者
內性的佛,乃指見性覺悟之意
至于把菩提心,說成「成佛之心」!則一般人對「什麼是佛」,都搞不清楚,叫他如何發心呢?
以凡夫衆生,多從相上,去尋思「成佛」之意;于是就把佛,當作世間最偉大、最尊貴的去意會。就像如問:「世間最偉大、最尊貴的,是什麼人?」一般人都會答說:「是王也!」王是一切人中最高貴的,所以我們還以「法王」來稱呼佛也。
或者很多人以爲在僧團裏,當會有一個至高無上的領導者,這即是佛,即是法王。其實真正的佛,乃當完成「內在的覺悟」,才能成佛的。當初釋迦牟尼于菩提樹下修定參禅時,他還不是佛;但當他頓悟後,就成佛矣!
而一般人,多不從「內在的覺悟」,去意會成佛之意。而是從外在的思考方式,來意會成佛之意。比如賺錢,慢慢賺,愈賺愈多;到最後,就成爲世界上最富有的人。同理修行,要慢慢修;既修福,也修慧。修到那天圓滿了,就究竟成佛矣!
在菩薩道中,還把成佛,分得更細:有所謂十地,從初地、二地、一直到十地,才圓滿成佛。而初地名「歡喜地」,十地爲「法雲地」等,名…
《菩薩道之離合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