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禅法─從健康到覺悟之路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想當然就很多了。妄想紛飛,心力分散者,雖整天在忙,效果卻唯「事倍功半」而已!何以故?心力不濟也!既事先不能規劃得很仔細,進行當中,也不能全力以赴。

  

  所以最後的結果,也是歸「惡性循環」而已!故這也唯有以禅修,才能匡正之。

  

  成見太深

  

  所謂成見,未必來自于自己的思考或經驗

  

  很多時候是來自于人雲亦雲的報導

  

  資訊的流通,未必能增長智慧

  

  說到成見太深,在這多元化的社會裏,我們似乎有很多選擇的空間?其實未必!因爲現代人常陷于「痼疾太深」的樊籠裏。尤其這成見,未必是自己深思熟慮,未必經自己實驗證明,而是很不經意地就相信一些人雲亦雲的報導,或是經大衆媒體刻意渲染、廣告的資訊。

  

  目前很多人對這方面的警覺力不夠,所以在資訊社會中,乃只是豢養更多的跟屁蟲而已!因此資訊的流通,不等于智慧的成長。智慧的成長,乃要有時間去慢慢沈澱結晶的;而資訊流通的速度太快,根本來不及去冷靜思考時,便已受感染矣!因此在資訊社會,越流行的反愈是「皮毛之見」也!

  

  如《易經》,至今已經幾千年了,但還是有很多人仍苦心地研究它,《老子》、《莊子》、《論語》等亦然。而現代人寫的書,可能不到一、兩年,就被淘汰出局了。

  

  像雨後初晴的天空

  

  從創意的枯竭到靈感的湧現

  

  即使我們能小心地不被外在的成見所左右,但年紀大了,也難免受自己的成見所限製。像很多作家、藝術家雖力求突破、創新,但到最後還是難免會發覺:自己的創意,已漸枯竭了。

  

  然如經禅修後,心靈便像雨後初晴的天空;除了情緒會轉愉悅外,也能使創作的靈感如泉湧現也。因爲經禅坐的沈澱後,「過去業習」對我們的束縛力量就會轉弱了;而再結晶時,便能有突破性的創舉也﹗

  

  從禅修到覺悟

  

  覺悟乃從雜亂的事相中,而歸究得統一的原理

  

  有世間的覺悟與出世間的覺悟

  

  再談到「從禅修而覺悟」,首先論:覺悟,有沒有一種較明確的定義?很多人雖開口、閉口都說要覺悟!然到底覺悟的定義爲何?

  

  「從雜亂的事相中,而歸究得統一的原理。」這是我個人的定義。因此,不管是物理學家、心理學家、工程師、藝術家等,也都在尋求其統一的原理。因爲能尋求其統一的原理,才能「以簡禦繁」;譬如在高山上往下看,乃一目了然也。

  

  如物理學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後,到了牛頓終能把所有的現象,歸入叁大定律。于是乎覺悟者,便有世間的覺悟與出世間的覺悟。像前述牛頓的叁大定律,乃屬于世間的覺悟。

  

  譬如冶礦,而得純金

  

  譬如醞釀,而成醇酒

  

  至于禅修,雲何有助于覺悟呢?我且用兩種比喻:第一如冶礦,我們知道不管是要得到純金、銀或銅、鐵等,首先得到礦山裏,去開采礦砂。然後再把礦砂,倒入鼓風爐裏去煉;煉到最後,才能把精粹的金屬從礦砂中分離出來。

  

  礦砂,是比喻我們所得到的知識,其實是不純粹的。而鼓風爐乃比喻爲潛意識、或第八識。用火去煉,即比喻爲禅定功夫;故溫度越高,乃喻指定力越深。最後精粹的金屬,即由禅坐結晶而得之統一原理也。

  

  第二如釀酒,不管要釀什麼酒,最初也都得先准備一些原料,然後再加以封閉一段時間,于是原料就能醞釀成酒。而封得越緊、封得越久,這酒也就越醇了。故以封起來,比喻爲禅定功夫;而最後的醇酒,則爲覺悟也。

  

  先前的收集素材

  

  禅坐的內斂功夫

  

  所欲參究的主題─疑情

  

  因此對于覺悟的過程,其可分成幾個層次﹕首先是收集素材,不管是物理學家或藝術家,要創新前得先具備很多經驗,及點點滴滴的想法。如就學佛而言,即得從聽聞佛法中,而建立正知見也。

  

  其次,爲內斂的功夫。在封閉的狀況中,而能漸沈澱與結晶也。第叁、就覺悟而言,還得有一個「核心的問題」。因爲如果沒有核心的問題,則這些素材乃還在散漫的狀態中。而有了核心問題,則所有相關的資料才會往這核心去集中,而集中到某個地步後,才能産生結晶的效果。

  

  而這「核心的問題」,即是禅宗所謂的疑情也。故曰:小疑小悟,大疑大悟,不疑不悟。無疑情,即不能悟也。

  

  參話頭

  

  雖提疑情,而不可思惟計度

  

  如母雞孵蛋,不急不緩,持之以恒

  

  待因緣成熟時,自然水落石出

  

  最後談到「參話頭」,話頭不一定是指禅宗的話頭,而是前所謂「核心的問題」也。至于「參」者,乃指不分別、不思惟。故參話頭者,乃只是把問題不斷地提起,以免忘了它;但又不求用思考的方式去找到答案。何以不用思考的方式?如前已謂:乃于第八識中,而漸醞釀也。

  

  事實上,如是攸關生命的重大問題,我們也常想到「精疲力竭」了,卻還想不出來。于是就只能將問題懸著,而變成「參話頭」矣!參久了,自然能把相關的資料,經集中、融合而結晶,待因緣成熟時,就能靈感頓現而成覺悟也!

  

  故我乃以「母雞孵蛋」,來比喻參話頭的過程。這母雞就是得每天耐心去孵雞蛋;待時間到了,小雞就出來了!母雞不能性急,不能好奇:我今天將它啄一啄,看裏面已長成什麼樣子?這一啄,小雞可能就完蛋了!

  

  所以我們雖經常得去照顧話頭,但又不能急求開悟。也不能用思考的方式去找答案;因爲用第六識去東拼西湊的答案,是不可能圓滿的。

  

  出世間的覺悟

  

  非找到答案,而是發覺竟是題目出錯了

  

  之前有謂:覺悟有「世間的覺悟」跟「出世間的覺悟」,那出世間的覺悟有何特別之處呢?世間的覺悟大致是:有問題,也找到滿意的答案。而出世間的覺悟,乃到最後:竟發覺是題目出錯了!

  

  題目何以出錯呢?因爲有我,才有問題;若無我者,還有什麼問題呢?故覺悟「題目出錯」,比「找到答案」還更直截了當哩!因爲那時乃什麼都放下了,既沒問題、也沒答案,才是真正的圓滿!故完成「出世間的覺悟」者,即謂已「所作皆辦」也!不是想辦的事,都辦完了,才叫所作皆辦。而是一切皆已看破、放下,才能所作皆辦也!

  

  禅修,不只是盤腿打坐,或數息煉心而已

  

  從正知見和正思惟中,來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及調理心態,才是禅法最勝處

  

  而欲完成出世間的覺悟,一樣得先鸠集素材,即是從親近叁寶而聽經聞法,由此而建立正知見與正思惟。故禅修,不只是盤腿打坐或數息煉心而已!

  

  很多人乃把靜坐、氣功,都稱爲禅修。其實若無正知見的指導,即不能稱之爲禅修,更不可能因此而完成出世間的覺悟。故禅修者,乃是先以正知見與正思惟爲前提,而來建立正確的人生觀,及調理平穩踏實的心態,這才是禅法最殊勝處。而有了這些基礎後,再來禅坐、修定、調脈,便能相得益彰也。

  

  雲何相得益彰?以正確的觀念跟平穩的心態,不只對我們的覺悟是有幫助的,對身體的健康也是有裨益的。以心平則氣和,氣和則脈通;脈通則身安、體健也。

  

  總之

  

  唯佛法與禅修,才能爲資訊時代的中流砥柱

  

  這乃是亂世中,唯一的「諾亞方舟」也

  

  今天所講的,其實只有兩個重點:一、這時代,社會愈來愈混亂、人心愈來愈不安,我相信只有透過佛法跟禅修,才能力挽狂瀾。故佛法與禅修,才能爲資訊時代的中流砥柱。二、就禅修的治病效果而言,乃以「不分別、不作意」才能治一切病;而這也才是最安全、最究竟的方法。

  

  因此不管是身與心、內與外,佛法與禅修乃是亂世中,唯一的「諾亞方舟」也。

  

  

《禅法─從健康到覺悟之路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✿ 继续阅读 ▪ 菩薩道之離合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