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禅法─从健康到觉悟之路▪P3

  ..续本文上一页想当然就很多了。妄想纷飞,心力分散者,虽整天在忙,效果却唯「事倍功半」而已!何以故?心力不济也!既事先不能规划得很仔细,进行当中,也不能全力以赴。

  

  所以最后的结果,也是归「恶性循环」而已!故这也唯有以禅修,才能匡正之。

  

  成见太深

  

  所谓成见,未必来自于自己的思考或经验

  

  很多时候是来自于人云亦云的报导

  

  资讯的流通,未必能增长智慧

  

  说到成见太深,在这多元化的社会里,我们似乎有很多选择的空间?其实未必!因为现代人常陷于「痼疾太深」的樊笼里。尤其这成见,未必是自己深思熟虑,未必经自己实验证明,而是很不经意地就相信一些人云亦云的报导,或是经大众媒体刻意渲染、广告的资讯。

  

  目前很多人对这方面的警觉力不够,所以在资讯社会中,乃只是豢养更多的跟屁虫而已!因此资讯的流通,不等于智慧的成长。智慧的成长,乃要有时间去慢慢沉淀结晶的;而资讯流通的速度太快,根本来不及去冷静思考时,便已受感染矣!因此在资讯社会,越流行的反愈是「皮毛之见」也!

  

  如《易经》,至今已经几千年了,但还是有很多人仍苦心地研究它,《老子》、《庄子》、《论语》等亦然。而现代人写的书,可能不到一、两年,就被淘汰出局了。

  

  像雨后初晴的天空

  

  从创意的枯竭到灵感的涌现

  

  即使我们能小心地不被外在的成见所左右,但年纪大了,也难免受自己的成见所限制。像很多作家、艺术家虽力求突破、创新,但到最后还是难免会发觉:自己的创意,已渐枯竭了。

  

  然如经禅修后,心灵便像雨后初晴的天空;除了情绪会转愉悦外,也能使创作的灵感如泉涌现也。因为经禅坐的沉淀后,「过去业习」对我们的束缚力量就会转弱了;而再结晶时,便能有突破性的创举也﹗

  

  从禅修到觉悟

  

  觉悟乃从杂乱的事相中,而归究得统一的原理

  

  有世间的觉悟与出世间的觉悟

  

  再谈到「从禅修而觉悟」,首先论:觉悟,有没有一种较明确的定义?很多人虽开口、闭口都说要觉悟!然到底觉悟的定义为何?

  

  「从杂乱的事相中,而归究得统一的原理。」这是我个人的定义。因此,不管是物理学家、心理学家、工程师、艺术家等,也都在寻求其统一的原理。因为能寻求其统一的原理,才能「以简御繁」;譬如在高山上往下看,乃一目了然也。

  

  如物理学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后,到了牛顿终能把所有的现象,归入三大定律。于是乎觉悟者,便有世间的觉悟与出世间的觉悟。像前述牛顿的三大定律,乃属于世间的觉悟。

  

  譬如冶矿,而得纯金

  

  譬如酝酿,而成醇酒

  

  至于禅修,云何有助于觉悟呢?我且用两种比喻:第一如冶矿,我们知道不管是要得到纯金、银或铜、铁等,首先得到矿山里,去开采矿砂。然后再把矿砂,倒入鼓风炉里去炼;炼到最后,才能把精粹的金属从矿砂中分离出来。

  

  矿砂,是比喻我们所得到的知识,其实是不纯粹的。而鼓风炉乃比喻为潜意识、或第八识。用火去炼,即比喻为禅定功夫;故温度越高,乃喻指定力越深。最后精粹的金属,即由禅坐结晶而得之统一原理也。

  

  第二如酿酒,不管要酿什么酒,最初也都得先准备一些原料,然后再加以封闭一段时间,于是原料就能酝酿成酒。而封得越紧、封得越久,这酒也就越醇了。故以封起来,比喻为禅定功夫;而最后的醇酒,则为觉悟也。

  

  先前的收集素材

  

  禅坐的内敛功夫

  

  所欲参究的主题─疑情

  

  因此对于觉悟的过程,其可分成几个层次﹕首先是收集素材,不管是物理学家或艺术家,要创新前得先具备很多经验,及点点滴滴的想法。如就学佛而言,即得从听闻佛法中,而建立正知见也。

  

  其次,为内敛的功夫。在封闭的状况中,而能渐沉淀与结晶也。第三、就觉悟而言,还得有一个「核心的问题」。因为如果没有核心的问题,则这些素材乃还在散漫的状态中。而有了核心问题,则所有相关的资料才会往这核心去集中,而集中到某个地步后,才能产生结晶的效果。

  

  而这「核心的问题」,即是禅宗所谓的疑情也。故曰:小疑小悟,大疑大悟,不疑不悟。无疑情,即不能悟也。

  

  参话头

  

  虽提疑情,而不可思惟计度

  

  如母鸡孵蛋,不急不缓,持之以恒

  

  待因缘成熟时,自然水落石出

  

  最后谈到「参话头」,话头不一定是指禅宗的话头,而是前所谓「核心的问题」也。至于「参」者,乃指不分别、不思惟。故参话头者,乃只是把问题不断地提起,以免忘了它;但又不求用思考的方式去找到答案。何以不用思考的方式?如前已谓:乃于第八识中,而渐酝酿也。

  

  事实上,如是攸关生命的重大问题,我们也常想到「精疲力竭」了,却还想不出来。于是就只能将问题悬着,而变成「参话头」矣!参久了,自然能把相关的资料,经集中、融合而结晶,待因缘成熟时,就能灵感顿现而成觉悟也!

  

  故我乃以「母鸡孵蛋」,来比喻参话头的过程。这母鸡就是得每天耐心去孵鸡蛋;待时间到了,小鸡就出来了!母鸡不能性急,不能好奇:我今天将它啄一啄,看里面已长成什么样子?这一啄,小鸡可能就完蛋了!

  

  所以我们虽经常得去照顾话头,但又不能急求开悟。也不能用思考的方式去找答案;因为用第六识去东拼西凑的答案,是不可能圆满的。

  

  出世间的觉悟

  

  非找到答案,而是发觉竟是题目出错了

  

  之前有谓:觉悟有「世间的觉悟」跟「出世间的觉悟」,那出世间的觉悟有何特别之处呢?世间的觉悟大致是:有问题,也找到满意的答案。而出世间的觉悟,乃到最后:竟发觉是题目出错了!

  

  题目何以出错呢?因为有我,才有问题;若无我者,还有什么问题呢?故觉悟「题目出错」,比「找到答案」还更直截了当哩!因为那时乃什么都放下了,既没问题、也没答案,才是真正的圆满!故完成「出世间的觉悟」者,即谓已「所作皆办」也!不是想办的事,都办完了,才叫所作皆办。而是一切皆已看破、放下,才能所作皆办也!

  

  禅修,不只是盘腿打坐,或数息炼心而已

  

  从正知见和正思惟中,来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及调理心态,才是禅法最胜处

  

  而欲完成出世间的觉悟,一样得先鸠集素材,即是从亲近三宝而听经闻法,由此而建立正知见与正思惟。故禅修,不只是盘腿打坐或数息炼心而已!

  

  很多人乃把静坐、气功,都称为禅修。其实若无正知见的指导,即不能称之为禅修,更不可能因此而完成出世间的觉悟。故禅修者,乃是先以正知见与正思惟为前提,而来建立正确的人生观,及调理平稳踏实的心态,这才是禅法最殊胜处。而有了这些基础后,再来禅坐、修定、调脉,便能相得益彰也。

  

  云何相得益彰?以正确的观念跟平稳的心态,不只对我们的觉悟是有帮助的,对身体的健康也是有裨益的。以心平则气和,气和则脉通;脉通则身安、体健也。

  

  总之

  

  唯佛法与禅修,才能为资讯时代的中流砥柱

  

  这乃是乱世中,唯一的「诺亚方舟」也

  

  今天所讲的,其实只有两个重点:一、这时代,社会愈来愈混乱、人心愈来愈不安,我相信只有透过佛法跟禅修,才能力挽狂澜。故佛法与禅修,才能为资讯时代的中流砥柱。二、就禅修的治病效果而言,乃以「不分别、不作意」才能治一切病;而这也才是最安全、最究竟的方法。

  

  因此不管是身与心、内与外,佛法与禅修乃是乱世中,唯一的「诺亚方舟」也。

  

  

《禅法─从健康到觉悟之路》全文阅读结束。

✿ 继续阅读 ▪ 菩萨道之离合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