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與浪漫的平衡點
3. 雲何爲保障?既保又障也。
故事事如意中,其隱有「不如意」也。
第叁、此「安全感」,就中國話乃有另一種說法,曰「有保障」。然而這句話,其實是一語雙關。何以故?既保又障,所以稱爲「有保障」也。
我們都知道,如果父母對兒女保護過度,反會障礙他的成長。所以,我們若對自己保護過度,也會妨礙自己的成長。因爲很多事,我們不敢去嘗試、不敢去承擔,便只能活在一個封閉而單調的世界中。
因此「事事如意」,其實還有不如意。爲什麼不如意呢?因爲你很難跳出這格局之外。因爲事事如意都在你的算盤之中,那你的算盤是怎麼算的?當然照著你的習氣、照著你的思想慣性。這時候,好象都是順境,其實反而沒機會去突破。
因此在座各位,包括我自己,都是生活比較嚴謹的人。生活嚴謹者,做什麼事都是按部就班、有板有眼。故這種人,本質上是不可能太浪漫的。甚至會覺得生活沒有什麼情趣、生命沒有什麼驚喜。因爲一切都如意,一切都在預設的軌道中。
所以有時候,我們不妨去嘗試一些不同的遭遇。然而除非已把「安全感」的底限放低了,否則照我們一向的思考模式,其很難突破出「自我封閉」的格局外。
這也就說:我們不要只從負面的角度,去看「安全感」的需求。有時候,一次的失敗或逆境,可能給我們更大的豐收。
4.衆生爲保障安全,所付出的代價;往往比實際發生狀況所損失的還多
第四、就現實的觀察,我覺得:很多時候,我們爲了防範未然,所付出的代價,往往比實際上發生了的損失還大。以下舉幾個案子爲例:
有一個女孩子結婚了,卻很擔心先生會有外遇。所以每天對先生,皆疑神疑鬼地問東問西。最後,先生受不了她的唠叨,就幹脆離婚了。本來只是怕有外遇,結果乃以離婚收場。
同樣,也有人跟我說:「我現在得多賺一些錢,以後老了生病,才有錢看病!」我答曰:「我看你八成,是爲了賺這些錢,才忙出病來。將來老了,會不會生病,還不一定?但爲了賺這些錢而操勞賣命,就不必等到老,即病歪歪的!」
不收徒弟的隱憂?
這種情況,又像有人問我:「法師,聽說你執意不收徒弟!」我說:「是啊!」「那你老了,怎麼辦?可沒有人服侍你!」我說:「如果老了,因不收徒弟,故無人服侍,是老了才苦。若我現在就收徒弟,則現在就已苦矣!我有沒有機會活到老,現在還不知道。但是若收徒弟,現在就苦,卻是很確定的!」
然一般人的心態,乃很難跳脫出「趕快收徒弟」的思考模式,對不對?收一個,還不夠;收愈多,將來愈有保障。其現在,就苦哈哈的;到老了,可能還更淒慘。所以,這在心理學上,稱爲「反應過度」─爲了應付一種可能的危機,結果卻造成真正的危機。
所以若覺得工作壓力很大,充滿了不安全感。當怎麼改善呢?關于如何改善你的工作,因爲「隔行如隔山」,這我沒辦法細談。但至少在心態上,我們可作一些調整:既從較寬廣的角度去看工作壓力,也訓練自己使生命有更大的彈性。這樣,就能減少對「安全感」的需求也!
5.安全感的需求,乃無可滿足也。
否則,「安全感」的需求必將是沒有底限的。如中國有話曰:「不怕一萬,只怕萬一。」然爲了防患萬一,其所付出的代價,總比爲防患一萬多很多。因爲萬一,是最難防患的。
比如:我們坐在這裏。會不會那架飛機從空中栽下來,把你撞死了呢?于是這又如何能防患未然呢?這花再多的錢、再多的心力,大概也防不了吧!
所以既知道:安全感是沒有底限的。就不必整天「杞人憂天」地與自己過不去。因爲爲了維護更高的安全感,得付出的代價,不是算術級數的遞增,而是等比級數的延伸。故一直追求下去,唯有把自己弄得狼狽不堪,甚至形成更大的危機爾!
叁法印
1. 諸行無常
就佛法的觀點來看,不只當防患未然!且當勇于去面對、承擔
雲何觀無常而能相應于解脫道呢?
如就佛法的觀點來看,雲何能有「安全感」呢?偏信願法門的人會說:「你多念佛、拜佛,菩薩就會保佑你,得消災免禍!」但是這卻非「正直道」。
就「正直道」的佛法而言,不是當如何來保障我的安全?而是當勇于去面對、承擔一切可能的逆境和困苦。所以叁法印,首先就是「諸行無常」。
有些人觀無常,一切都會無常變化的。于是愈觀愈緊張,愈觀愈不安;萬一這個房子垮了怎麼辦?萬一那天車禍了,又怎麼辦?是啊!佛法到處在提醒我們「諸行無常」。但佛法的本意,是要我們能相應于解脫道,而不是徒製造緊張不安的氣氛。
雲何「觀無常」而能相應于解脫道呢?很多佛教徒的觀無常,是這樣觀法:當他看到喜歡的境界時,還是喜歡,還是執著。待等那一天,喜歡的境界消失了。他才說:果然是無常啊!可是爲先前已用情太深,這時再觀無常,已來不及了。
真正的「觀無常」,是在境界還沒現前時,就要有種種的心理准備。故看到花很美的當下;也明了再過幾天,它就要謝了。看到一位美女很漂亮的當下,也知道:再過一段時間後,就要人老珠黃了。因此,善觀無常者,對一切境界的變化,都能坦然去面對、承擔。因此就沒有「安全感」的顧慮矣!
2. 諸法無我
所謂的「我」,就是指「想主宰」、或「有界限」。我要什麼,不要什麼?于是,才對照有相應與不相應的境界。如果不想主宰,如果一切隨緣,則對一切境界的變化,反能無動于衷。。
3. 寂靜涅槃
所以到最後,雲何「寂靜涅槃」呢?一切無動于衷,即是「寂靜涅槃」也。所以如問我:「法師,你有安全感嗎?」我會回答:「我沒有安全感!」但是,這「沒有安全感」的意思,不是我常處于緊張、不安的狀態中;而是,我很少去挂慮這些問題。
總結
唯有以佛法,才能徹底解決「安全感」的需求
這也是說,就世間法而言,安全感的需求其實是沒有底限的。當然,能多作一分防患,也是好的。但也要提防:爲防患未然所付出的代價,是否已比實際的損失還大?如果遠超過實際的損失,就變成「防患過度」了。
但是否「防患過度」?卻很難有一個客觀的標准。因爲到最後,乃跟我們的觀念、心態,有很大的關系。如果心態開放,能夠面對、承擔的,當然就寬廣很多。
所以到最後,還只有從佛法的角度,才能徹底解決「安全感」的需求。雲何解決?一者修慧,如前「叁法印」所說。二者修福,有福者自然能逢凶化吉,左右逢源。
從曆史的觀點看個人的遭遇,又算什麼呢
從曆史的觀點來看,多少驚天動地的事,到現在也不過是「春夢了無痕」而已!相對地看我,個人一些淺薄的遭遇,又算什麼呢?從更大的視野來看,只能說一句老話:太陽底下,沒有新鮮事。
最後,引用中國古詩所說的:「是非成敗轉頭空,青山依舊在,幾度夕陽紅。」這首詞,寫得很淒美,每個人都很喜歡,真可說是「脍炙人口」。可是,它真正要表達的是什麼呢?其實,不是「青山依舊在,幾度夕陽紅」而已!因爲「青山、夕陽」又關你什麼事呢?
而是「無明依舊在,不離坎坷中」,因爲真能勘破、放下的,唯鳳毛麟角爾!所以,從禅的觀點來看,如果老是在這些瓜葛裏打轉,既看不破,也放不下,就繼續于輪回的道途中吧!
今天這問題,就講到這地方爲止,看各位還有什麼問題嗎?
《安全感的需求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