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全感的需求
前言
在马斯洛的《动机与人格》中,其第二种需求为「安全感」。至于,第一种需求─有关资生的需求,则不详细分析,而只是提示「心要」而已!
有关生活的供给,就修行人而言,乃只是消极的手段,而非积极的目的。
我们现在来解释,何谓消极的手段?何谓积极的目的?
食:譬如就饮食来讲,有些人就是「美食主义」者。一生无大志,「吃得好」就是他一生中最大的满足。所以,他会用尽办法,尽可能去找好的来吃。当然,吃不好时,烦恼也就跟着来了。将自己的时间、金钱,多投资在吃的上面,以获取最大的满足,这即称为「积极的目的」。
至于「消极的手段」,乃不是我爱吃,而是为肚子饿了,所以需要吃。或者是为让生命能继续延续,所以得吃。至于让生命延续,又是为了什么呢?如经典所言:「为成道故,应受此食。」食物对我们来讲,还是需要;但它只是消极的手段,而目的乃为修道也。
衣:同样,就衣服而言,有些人自认为身材好。故为凸显窈窕的身材,为示现优雅的品味,所以怎样把衣服穿好,就是她最重要的工作。如时装设计师或模特儿等,这即为「积极的目的」。
至于消极的手段,穿衣服乃是为了礼貌,赤身裸体在目前的社会是不太妥当的;或者冬季天气冷,为了保暖,必须穿较厚重的衣服。所以,为了保暖、为了蔽体而穿衣,即称为「消极的手段」。
因此,就修行人而言,这些食物的供给、衣服的穿著、住宿的安顿,皆只是消极的手段,因为其还有更积极的目的:修行。
不把手段错当目的:故如把手段错当目的,那一定会增加很多烦恼,而且得付出很高的代价。因此,为何有些人于「资生的需求」中很容易满足?有些人却很不容易满足?如只是把它当「消极的手段」,理论上,是很容易满足的。尤其以目前的经济水准而言,更没什么问题。但如错把它当成积极的目的,那就没有底限了。衣服要穿到什么地步,才有体面、才有品味呢?
故当我们发觉资生的需求,对我们已形成很大的负担时,得赶快检讨:是否已把手段,当作目的了?如果是,很简单,赶快回头是岸:把它降为手段吧!事实上,把手段错当目的者,乃到处都是。因为商人,就是希望你舍本逐末,他才有钱赚。如果每个人都像我这么清楚,东西就没得卖了。
故目前的社会,云何皆物欲横流呢?其实都是广告商做出来的噱头。而那些自以为很前卫、很时麾的人,反而都是大傻瓜、冤大头。其他的人我们不管,至少就修行人而言,我们要很清楚:它只是我们借以修行的手段,而非目的。
云何能满足:因此,在马斯洛的理论里,乃有一个蛮大的缺陷─我先前已批评过了;必第一个层次满足后,才可能提升到第二个层次。第一个层次是资生的需求,第二个层次是安全感的需求。然第一个层次,云何能满足呢?如错把它当目的,则永远不会满足也。于是乎所有的人,都得停留在第一个阶段吗?
如《论语》上说:颜回一箪食,一瓢饮,人不堪其忧,回不改其乐。所以非第一个层次满足了,才能提升也。或者说:既把它当「消极的手段」,即很容易满足,而能向上提升也。这是有关「资生的需求」者,以下才说今天的主题:
安全感的需求
目前很多人都说:工作压力很大,生活很紧张。其实这就是没安全感也。对于安全感,我有一些不同的看法。
首先讲到「生命的弹性」。记得在座有人曾跟我说:「工作压力很大,最近公司裁员。我想,干脆也把我裁掉算了!」我听了,觉得很诧异。不是诧异工作压力,何以会这么大?也不是诧异,工作压力大,就非得辞职不干,才能解决?
我诧异的是:既然你连辞职不干都无所谓了,还会有什么工作压力呢?难道工作做不好,会叫你坐牢去吗?还是工作做不好,会有生命的危险?否则,一般而言,工作做不好最直接的下场,便是老板叫你滚蛋、被炒鱿鱼了。如果连这个都不怕,那还会有什么工作压力呢?
这里面乃牵渉到一个问题:就是很多人都习惯性「求好心切」。我认为「求好心切」,本质上是好事,因为修行就是为不断地往上提升。于是乃以「求好心切」为造成压力的根源。
然而我不认为:「求好心切」为造成压力的根源。而是为「患得患失」,才造成压力的根源。因此云何能不「患得患失」呢?这就得调整「生命的弹性」:
生命的弹性
1. 试去明辨自己所能忍受的下限。
因为如果能忍受的下限愈低,就愈不会「患得患失」也。但是,我们在紧张、疑虑的当下,却很少去仔细衡量:我能够忍受的下限为何?
以目前的讲开示,我的底限如何呢?
比如:我现在,正在讲开示。如果讲得不好,大家都不爱听,跑了。我想:其实也不是我爱讲。既你们都不愿听,那我也乐得省事!如果大家都跑光了,大不了我回山上而已!故如底限能降得这么低,那开示对我那会有压力呢?
富楼那弘法西方的故事
诸位听过《佛法原典》的人,都应还记得:在《阿含经》里,有富楼那发心准备到西方弘法的心理准备:
富楼那听了佛法之后,很感动,所以决定到西方弘法–那时印度的西方,还是蛮荒之地。于是,他郑重地向佛陀告假,而且表明去弘法的心愿。
释迦牟尼佛说:「可是那边的人很野蛮,你说了,他们未必接受,可能反而来骂你!」富楼那说:「骂我,没什么了不起!至少不是打我呀!」佛陀说:「有可能打你!」「只是打我,也无所谓,至少还不是杀我!」释迦牟尼佛再问:「如果他们真要杀你呢?」
富楼那说:「我本来就觉得生命很虚幻,故他们要杀我,我还得感谢他!」佛陀一听,动容说道:「去吧!好自为之。」相信各位,都还记得这部经典。既底限已降得这么低─连死都无所谓,那还有什么安全感的问题呢!其实富楼那在西方弘化,最后是非常成功,并没有为此殉道。
当然我们不是富楼那,连死都不怕。可是,还得将自己能忍受的底限,尽可能降低。
如果不是为「先入为主」的观念所限,众生的生命弹性,其实是很大的
这「能忍受的底限」,其实不当用文明社会的思考模式去衡量。因为事实上,从观察中所见:众生的生命弹性,竟是非常的大。如富豪者一餐五千块也是过,贫穷者一餐五十元也能过。所以,乃被「先入为主」的观念所限,才使得我们的生命,变得非常僵硬、脆弱。
如报纸上说:有人因为大专联考,未考上台大,就去自杀了。然如考不上台大,就得自杀;那满街的人,有几个活得了呢?不要说考不上台大,不值得自杀;就算考不上联考,也没什么严重性。不是吗?有很多人学历虽不高,但一样有大成就。
所以,个人「能忍受的底限」,到底有多低?其实不是现在的你,所能衡量的。如佛经谓,我们所处的世界为「娑婆世界」,而娑婆,即是堪忍之意。所以不要以为:到了那个底限,我就一定受不了的。其实到时候,却觉得:也不过尔尔。
这也就说,我们的生命,其实有很大的弹性。但当我们正「患得患失」时,往往会把自己当作很脆弱,似乎不堪一击;所以压力才会那么大。其实,除非是受「先入为主」的观念所局限,否则未必会这么严重。
就众生界而言,我们的遭遇,乃永远是「比上不足,比下有余」。
以比上不足故,上限可再提升。
以比下有余故,下限可再降低。
在众生界中,我们的遭遇总是「比上不足,比下有余」。你觉得如果被老板辞职了,大概得马上完蛋。但放眼四周,没有工作还活得好好的,且大有人在。我们觉得一天吃三餐,才是人过的生活。但有人,天天日中一食,也没饿死、也没病倒。我们文明人,常强调营养卫生。你看西藏人,每天都只吃糌粑配奶茶,那够营养呢?但他们还活得好好的,且比我们还乐天安命哩!
在台湾,921大地震后,有很多人下乡慰访,慰访那些受难的同胞。结果,我听到的是:去慰访的人,竟比受难者还脆弱哩!因为乡下人,生命的韧性本质上就是蛮大的:跌倒的,就得自己爬起来;受苦了,就得艰辛地忍过去。反而是受文明熏陶的人,观念弄得很离奇,身心反而更脆弱。所以到最后,需要被辅导的,反而是这些自告奋勇要去辅导别人的文明人、都会人。
既就众生来讲,我的遭遇总是「比上不足,比下有余」。于是就比上不足而言,我们乃还有向上提升的空间。人上有人,天外有天;你不要以得少而为足。就比下有余而言,我们应该肯定:既别人熬得过,我也能熬得过。
所以,在「弹性空间」的调整中,上限要尽可能提高,这样我们才不会懈怠。下限要尽可能压低,这样才不会紧张、患得患失。于是在上限提高、下限降低后,才能在更广的弹性空间中,悠游自在。
2. 在「五行生克」的理论中,不可能只克而不生也。
故危机中,其实蕴藏着转机。
第二点再讲到,中国有一种理论,就是「五行相生、相克」。金木水火土称为五行,在五行中有生,也一定有克。所以任何一件事情、任何一种遭遇,既必有它的助益,也有它的困逆。
故有时候,我们现在所受非常大的逆境和冲击,当下苦不堪言。可能过了三、五年后,才发现它对我的帮助,其实比任何顺境,都大得多了。所以,现在人也会说:危机,其实就是转机。但是,能否转得过呢?如果观念太封闭、太僵化了,就很难转得过。
这也就说,为什么会形成这么大的紧张和压力呢?因为你只往负面去寻思。反之,既看到它的好处,也看到它的缺失。我们就能处之泰然、不忧不惧。
严谨…
《安全感的需求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