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与浪漫的平衡点
3. 云何为保障?既保又障也。
故事事如意中,其隐有「不如意」也。
第三、此「安全感」,就中国话乃有另一种说法,曰「有保障」。然而这句话,其实是一语双关。何以故?既保又障,所以称为「有保障」也。
我们都知道,如果父母对儿女保护过度,反会障碍他的成长。所以,我们若对自己保护过度,也会妨碍自己的成长。因为很多事,我们不敢去尝试、不敢去承担,便只能活在一个封闭而单调的世界中。
因此「事事如意」,其实还有不如意。为什么不如意呢?因为你很难跳出这格局之外。因为事事如意都在你的算盘之中,那你的算盘是怎么算的?当然照着你的习气、照着你的思想惯性。这时候,好象都是顺境,其实反而没机会去突破。
因此在座各位,包括我自己,都是生活比较严谨的人。生活严谨者,做什么事都是按部就班、有板有眼。故这种人,本质上是不可能太浪漫的。甚至会觉得生活没有什么情趣、生命没有什么惊喜。因为一切都如意,一切都在预设的轨道中。
所以有时候,我们不妨去尝试一些不同的遭遇。然而除非已把「安全感」的底限放低了,否则照我们一向的思考模式,其很难突破出「自我封闭」的格局外。
这也就说:我们不要只从负面的角度,去看「安全感」的需求。有时候,一次的失败或逆境,可能给我们更大的丰收。
4.众生为保障安全,所付出的代价;往往比实际发生状况所损失的还多
第四、就现实的观察,我觉得:很多时候,我们为了防范未然,所付出的代价,往往比实际上发生了的损失还大。以下举几个案子为例:
有一个女孩子结婚了,却很担心先生会有外遇。所以每天对先生,皆疑神疑鬼地问东问西。最后,先生受不了她的唠叨,就干脆离婚了。本来只是怕有外遇,结果乃以离婚收场。
同样,也有人跟我说:「我现在得多赚一些钱,以后老了生病,才有钱看病!」我答曰:「我看你八成,是为了赚这些钱,才忙出病来。将来老了,会不会生病,还不一定?但为了赚这些钱而操劳卖命,就不必等到老,即病歪歪的!」
不收徒弟的隐忧?
这种情况,又像有人问我:「法师,听说你执意不收徒弟!」我说:「是啊!」「那你老了,怎么办?可没有人服侍你!」我说:「如果老了,因不收徒弟,故无人服侍,是老了才苦。若我现在就收徒弟,则现在就已苦矣!我有没有机会活到老,现在还不知道。但是若收徒弟,现在就苦,却是很确定的!」
然一般人的心态,乃很难跳脱出「赶快收徒弟」的思考模式,对不对?收一个,还不够;收愈多,将来愈有保障。其现在,就苦哈哈的;到老了,可能还更凄惨。所以,这在心理学上,称为「反应过度」─为了应付一种可能的危机,结果却造成真正的危机。
所以若觉得工作压力很大,充满了不安全感。当怎么改善呢?关于如何改善你的工作,因为「隔行如隔山」,这我没办法细谈。但至少在心态上,我们可作一些调整:既从较宽广的角度去看工作压力,也训练自己使生命有更大的弹性。这样,就能减少对「安全感」的需求也!
5.安全感的需求,乃无可满足也。
否则,「安全感」的需求必将是没有底限的。如中国有话曰:「不怕一万,只怕万一。」然为了防患万一,其所付出的代价,总比为防患一万多很多。因为万一,是最难防患的。
比如:我们坐在这里。会不会那架飞机从空中栽下来,把你撞死了呢?于是这又如何能防患未然呢?这花再多的钱、再多的心力,大概也防不了吧!
所以既知道:安全感是没有底限的。就不必整天「杞人忧天」地与自己过不去。因为为了维护更高的安全感,得付出的代价,不是算术级数的递增,而是等比级数的延伸。故一直追求下去,唯有把自己弄得狼狈不堪,甚至形成更大的危机尔!
三法印
1. 诸行无常
就佛法的观点来看,不只当防患未然!且当勇于去面对、承担
云何观无常而能相应于解脱道呢?
如就佛法的观点来看,云何能有「安全感」呢?偏信愿法门的人会说:「你多念佛、拜佛,菩萨就会保佑你,得消灾免祸!」但是这却非「正直道」。
就「正直道」的佛法而言,不是当如何来保障我的安全?而是当勇于去面对、承担一切可能的逆境和困苦。所以三法印,首先就是「诸行无常」。
有些人观无常,一切都会无常变化的。于是愈观愈紧张,愈观愈不安;万一这个房子垮了怎么办?万一那天车祸了,又怎么办?是啊!佛法到处在提醒我们「诸行无常」。但佛法的本意,是要我们能相应于解脱道,而不是徒制造紧张不安的气氛。
云何「观无常」而能相应于解脱道呢?很多佛教徒的观无常,是这样观法:当他看到喜欢的境界时,还是喜欢,还是执着。待等那一天,喜欢的境界消失了。他才说:果然是无常啊!可是为先前已用情太深,这时再观无常,已来不及了。
真正的「观无常」,是在境界还没现前时,就要有种种的心理准备。故看到花很美的当下;也明了再过几天,它就要谢了。看到一位美女很漂亮的当下,也知道:再过一段时间后,就要人老珠黄了。因此,善观无常者,对一切境界的变化,都能坦然去面对、承担。因此就没有「安全感」的顾虑矣!
2. 诸法无我
所谓的「我」,就是指「想主宰」、或「有界限」。我要什么,不要什么?于是,才对照有相应与不相应的境界。如果不想主宰,如果一切随缘,则对一切境界的变化,反能无动于衷。。
3. 寂静涅槃
所以到最后,云何「寂静涅槃」呢?一切无动于衷,即是「寂静涅槃」也。所以如问我:「法师,你有安全感吗?」我会回答:「我没有安全感!」但是,这「没有安全感」的意思,不是我常处于紧张、不安的状态中;而是,我很少去挂虑这些问题。
总结
唯有以佛法,才能彻底解决「安全感」的需求
这也是说,就世间法而言,安全感的需求其实是没有底限的。当然,能多作一分防患,也是好的。但也要提防:为防患未然所付出的代价,是否已比实际的损失还大?如果远超过实际的损失,就变成「防患过度」了。
但是否「防患过度」?却很难有一个客观的标准。因为到最后,乃跟我们的观念、心态,有很大的关系。如果心态开放,能够面对、承担的,当然就宽广很多。
所以到最后,还只有从佛法的角度,才能彻底解决「安全感」的需求。云何解决?一者修慧,如前「三法印」所说。二者修福,有福者自然能逢凶化吉,左右逢源。
从历史的观点看个人的遭遇,又算什么呢
从历史的观点来看,多少惊天动地的事,到现在也不过是「春梦了无痕」而已!相对地看我,个人一些浅薄的遭遇,又算什么呢?从更大的视野来看,只能说一句老话:太阳底下,没有新鲜事。
最后,引用中国古诗所说的:「是非成败转头空,青山依旧在,几度夕阳红。」这首词,写得很凄美,每个人都很喜欢,真可说是「脍炙人口」。可是,它真正要表达的是什么呢?其实,不是「青山依旧在,几度夕阳红」而已!因为「青山、夕阳」又关你什么事呢?
而是「无明依旧在,不离坎坷中」,因为真能勘破、放下的,唯凤毛麟角尔!所以,从禅的观点来看,如果老是在这些瓜葛里打转,既看不破,也放不下,就继续于轮回的道途中吧!
今天这问题,就讲到这地方为止,看各位还有什么问题吗?
《安全感的需求》全文阅读结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