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際關系的離合
我們今天再講馬斯洛于《動機與人格》的書中,所論第叁種需求─被認同、尊重、和關懷的需求。至于成就感、歸屬感以及最後的自我實現等需求,待明天再說。
其實,被認同、尊重、和關懷的需求,就廣義而言,即是整個人際關系的溝通、協調也。
很多人常把人際關系的離合,當作「純對象的際遇」而已!
不來電或緣來就是你!
很多人在人際關系中,常把溝通得好、不好,當作是「純對象的際遇」。怎麼說呢?如果碰到好的對象,溝通當就很快,全無罣礙;如碰到壞的對象,那溝通不良,便是理所當然的。
如中國人有句話:「秀才遇著兵,有理講不清。」不是我有問題,而是他有問題。因爲他就是土匪強盜,蠻橫無理,所以怎麼講也講不清。
反之,溝通好的,即是最浪漫、最唯美的「一見鍾情」。或者如時下正流行的術語─來電。這個不來電,那個常來電。我們不太清楚什麼狀況會來電?什麼狀況不來電?但是,卻常在茫茫人海中,尋求「被電到」的感覺。什麼感覺呢?非理性的感覺也。
或者如有部電影的名字,乃「緣來,就是你」─名字雖聽過,內容卻沒看過。如果緣湊巧的話,那就非你不可了。所以很多人,都把人際的溝通,甚至男女的交情,當作純對象的問題。今天爲尋不到好對象,所以還是孤家寡人;然如那天尋到了,就能跟她白頭偕老,厮守一輩子。
兩個人既從不認識、也不了解,怎麼可能一見鍾情呢?以佛法來講,很簡單,因共業太重,且已超乎理性的範圍。所以,沒辦法再用理智去判斷,就直接被業力牽引過去了。
因此,最初的感覺雖浪漫唯美,然最後卻十有八九不得善終。我們聽到最典型的故事,就是羅密歐與茱麗葉。當然,我們沒辦法去問沙士比亞:這個故事是真有其事,還是你創作出來的?但總而言之,最後要付出非常大的代價,卻是真實不虛的。
這也是說:人際關系的好壞,不只是純對象的際遇而已!因如是純對象的際遇,那我們都可以不用負責任了,也不能學習成長了。
其實,在人際關系的離合中,更切要的乃是:我是否有誠意?是否有能力?去作溝通協調。
故在人際關系中,更重要的是:我有沒有誠意去溝通?有沒有能力去溝通?如果有誠意、有能力,則相應者,當然會愈來愈多。如果沒有誠意、沒有能力,而到處找不到相應的人,這乃是「自作孽,不可活」也。
于弗洛姆《愛的藝術》乃謂:愛的能力,必得經由學習而成長。
在我大學時,曾看過一本書─弗洛姆所寫的《愛的藝術》。不知在座各位,曾看過否?這本書的名字,取得不好,讓人看了容易想入非非。就我的認知而言,應該取名爲《愛的能力》才適宜。因爲裏面主要的觀點爲:愛的能力,必經過學習、訓練,才能成長、才能熟練。而不是尋到一位對象,就有能力去愛。甚至就有資格,被人所愛。
不信,且看父母們如何生兒育女,便明白了。
不只要有愛心.耐心,且還要有專業的知識與技巧。
且不談男女間的愛情,最淺顯的,如父母對兒女的愛。在座諸位,很多都已生兒育女了,必十分肯定:要教養一個小孩,實在不簡單。不只要照顧他的衣食、睡眠,還得照顧他的健康、品德。不能小孩子已病歪歪的,還不知道。或知道了,也無能爲力。所以,愛心不是一個空泛的名詞。不只要付出耐心、恒心,而且還要有專業的知識與技巧。
事實上,我在大學時,就想過這個問題:小孩子雖很可愛,抱一抱,親一親,還可以;但要照顧他到長大成人,就覺得負擔太重。所以,即立意:就算結婚,也不要生小孩。
關于父母對兒女的關愛,這大家很容易明白。故不是只想「我愛你」,就能把愛心發揮出來。而是要經過不斷地學習、曆練,才有辦法把愛心發揮無余。
同理,對異性的愛亦然
故對異性的愛,也非只是說「我愛你」或互相親嘴、擁抱,即可了事的!而是既然愛她,就得去關心她、照顧她,不只幫她解決問題,而且還要幫她學習、成長。故所需用心、用力者,還多得很呢!
故第二點,我要強調的是:有了誠意後,還要經過學習、訓練、曆練,才能使愛心慢慢成熟。
問:「女朋友跑了,如何把她追回來?」
答:「還是先把你追回來吧!」
記得我在農禅寺,有一天于「甘露門」執勤時,來了一位年輕小夥子,一副垂頭喪氣的樣子─不是他自己願意來的,而是被他媽媽帶來的。
在他媽媽再叁催促下,他才問我這個問題:「我的女朋友跑掉了,當怎麼把她找回來?」我心理想:這問題應該去問張老師,或那些愛情專家,怎麼來問我呢?可是又想:如果我直接說:「你問錯人了!」又太不給情面了!
所以,我只好說:「且先不要想:當如何把女朋友追回來。而是當先設法,把自己找回來?」他說:「爲什麼?」「看你叁魂六魄,現在剩不到一魂一魄;你這種鬼樣子,誰會喜歡你呢?」他說:「好,當怎麼把自己找回來?」我說:「男子漢大丈夫,不要去追女朋友。讓她回來倒追你,或者讓她後悔一輩子!」「這可能嗎?」「所以你當莊敬自強,奮發有爲。如果你能飛黃騰達,既不用擔心她會跑掉,也不用懷疑她不會重投懷抱!」
這樣講,有點用「激將法」的味道。但我主要的觀點,乃強調:你要先具備被人所愛的條件,而不是一天到晚在設計:如何把她追到手?如何把她追回來?
因此如何能有被認同、被尊重、被關愛的感覺呢?
且看你是什麼料子吧!
其實,我會這麼回答,乃是因爲看過弗洛姆《愛的藝術》這本書,而有這樣的觀點:她會不會回來?且看你是什麼料子!故如何使自己變成這種料子?這才是努力的重點。
故馬斯洛雖曰:「人有被認同、被尊重、被關懷的需求!」但雲何能有被認同、被尊重、被關愛的感覺呢?他卻未說明白。如果每個人都「守株待兔」地等著別人來認同我、尊重我,那就等到海枯石爛也輪不到你。
所以如果你不是這種料子,那就摸著鼻子,到一邊涼快吧!或者摸著鼻子,到一邊莊敬自強去吧!
你想:「這世界,有這麼現實嗎?」沒錯,就是這麼現實。如俗話曰: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。憑什麼要別人來尊重我、關懷我呢?如果我對別人沒有一點好處,像只癞痢狗一般;則別人看到我,能不把我一腳踹出去,就偷笑了。還能寄望誰來尊重我、關懷我呢?
我們不能學小孩子,用哭鬧來喚取父母的注意。
如某些老人,借裝病來博取兒孫的關懷。
或經常聚衆抗爭,拉白布條;爲弱勢族群造勢。
至少一個理性的人、一個發心修行者,不能像小孩子一般,經常在那邊哭哭鬧鬧─爲喚取父母的注意。這種小孩,如果是我的,先把他毒打一頓,再餓它叁天叁夜,以免從小就不學好。
我們也不能學有些老人家,一天到晚在生病,今天頭痛、明天胃痛,後天又不知道那裏會作怪。其實不是真有病─乃爲博取兒孫的關懷而已!所以真正的病,乃心病也。
我們也不要像:目前的社會中,常看到有些人,到街上抗爭、拉白布條。以爲「大聲就會贏」,這只是無理取鬧而已!如果大家都用這種方式,去爭取不當有的權益;則整個社會必將是「負成長」,且還會每況愈下爾!
反之,如我能經常給別人好處,竟會不被尊重.認同和關愛嗎?
所以,要有被認同、被尊重、被關懷的感覺。其實很簡單:如果我經常能給他人好處,則不用擔心,他人會不關心我、會不尊重我。乃不求而自得也。各位想:世間真有這麼現實嗎?我可以告訴你:其實,佛教也是這麼說的。不信,我們看四攝法:
四攝法
諸位都知道,經典上說:菩薩有四攝法,第一布施,第二愛語,第叁利他,第四同事。故于布施、愛語和利他中,才能方便攝受衆生。攝受衆生且先不奢求,至少能贏得別人的認同、尊重和關懷。
所以,在菩薩四攝法裏,早直截了當地指出:要經常給別人好處,才能被別人尊重和關懷。
我們不要想:憑什麼,要我先給你好處呢?因爲如果我是等別人給我好處,再給別人好處。那別人也是且待我給他好處,才願給我好處。則大家就等來等去,永打不開僵局。故我能先給別人好處者,既表示我比別人富有,也表示我比別人有智慧。因此何樂而不爲呢?
在布施中,有:財施、法施、和無畏施。首先說到財施:
或曰:非吝于財施,而是爲「貧窮布施難」也。
其實未必施多,才稱爲施呀!
有人說:我也知道要布施啊!可是爲貧窮,所以不能勉爲其難呀!其實,佛法裏講布施,卻沒有說:非得捐多少,才能稱爲布施。而是當有這種心。
故「貧窮布施難」者,不是爲貧窮爾,而是爲心有不平也。心想:別人不布施給我,就已夠可憐了,還指望我去布施別人嗎?
在這個數位時代,我發覺有一類布施,是「惠而不費」的,因爲布施的不是金錢,而是智慧財産權。如我網站上的文字稿,乃可自由流通,而不用花什麼錢。甚至如把所有的文字稿全部集中,也區區不到一片光碟而已!而一片光碟,更不到十塊錢哩!
我個人也喜歡照相,今天照這、明天照那。喜歡的,我就送給他。真是施者大方,受者歡喜。所以要布施,其實沒有那麼難。
再說法施,未必法師才能法布施呀!
尤其在目前專業分工的時代中,其實每個人都有機會作法施的─以自己專業的知識和技能,去幫助有緣的衆生
說到法施。有人又想:我又不是法師。尤其在佛法上,也不像你那麼專精,雲何能法施呢?其實也不限是佛法…
《人際關系的離合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