功德堂
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人際關系的離合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的布施,才能稱爲法施。

  

  因爲在這個「專業分工」的社會中,很多時候,真是「隔行如隔山」。所以,現代人卻比過去人還無知,你相信嗎?因爲只要跳出你的領域,你就什麼都不知道了!

  

  既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專長,每個人也都有自己力所不及處。因此,每個人其實都有機會去作法施,就是以自己專業的知識與技能,去幫助有緣的衆生。

  

  如醫護人員、建築師、理財專員等。

  

  譬如:一個醫護人員,看到別人氣色不對時,關心他一下,問問是什麼原因?是否需要那些調養?給對方一些善意的建議。雖不必花錢,卻給對方蠻大的幫助。同理,一位建築師,若別人要蓋房子時,且把藍圖稍微看看。有問題的部分,稍提醒他一下。就可能省上百萬、千萬的花費。

  

  因此,以前我就曾勸一位建築師道:「叫你去賺個兩、叁千萬,再來布施給佛教,不只是難,而且迂回。但是,以你的專業知識,要爲佛教的硬體建設省下兩千萬、叁千萬,卻是輕而易舉的!」他聽了,深覺「與我心有戚戚焉」。「法師!有我效勞之處,請不吝吩咐!」可惜,我卻執意不作硬體建設。

  

  所以,我經常跟一些居士強調:其實要護持佛教,不一定要花很多錢;只要拿你專業的技術來幫助佛教,就能于無形中,爲佛教省下很多的金錢、人力。因此要作大護法,也不會太難。當然也得看執事的法師,是否有此眼光?

  

  第叁說到無畏施,不只是去幫助別人度過險難而已

  

  第叁無畏施。很多人對「無畏施」的定義是:如別人遭遇到什麼困難、險逆,我再去幫助他、解救他,這即是「施無畏」也。言下之意,一定要別人先遭殃,我才能作無畏施。

  

  其實,所謂「無畏施」者,乃因爲人間,經常有畏。畏什麼呢?畏的就是你。因爲人跟人間,經常不能推心置腹,而是常彼此猜疑、顧忌。如俗謂:「害人之心不可有,防人之心不可無。」因爲防人之心不可無,我們就不敢坦白交心,不能肝膽相照。所以有的人,你跟他講話,就會覺得他「庭院深深」;講的話,有如北宜的九灣公路十八拐。跟這種人溝通,不累死才怪。跟這種人交往,可能無畏嗎?

  

  而是當于人間,坦白交心.彼此信任。

  

  所以,要無畏施者,就得作到「內外如一、坦白交心」。這樣,別人對我才能沒有顧忌。這樣,才能漸贏得彼此的信任。

  

  所以,理論上欲作無畏施,其實比財施、比法施都還容易。因爲既不用花錢,也不需要專業才能。但事實上,它卻是最困難的。因爲,人與人間,實很難做到「推心置腹、內外如一」。

  

  尤其有些人喜歡擺出一副很酷的樣子,既高傲、又冷漠。這種人,你看到他就像看到羅剎、夜叉一般,不寒而栗。這可能施無畏嗎?

  

  所以最方便的無畏施,是常給人好臉色瞧瞧─一副恬淡的微笑。

  

  因此,最方便、最現成的無畏施,就是先給人好臉色瞧瞧。這好臉色,不是塗得青紅皂白、以至面無人色。而是帶著一副淡淡的微笑,讓人覺得:至少我對他沒有敵意、沒有顧忌。

  

  但如笑得太誇張、太牽強了,又讓人覺得有「禮多必詐」的嫌疑。于是又成施有畏,而非施無畏了。

  

  然而恬淡的微笑,只是最初的印象。爾後,必以「無求于人」才能真讓人無畏也。于交朋友中,最痛恨的就是:別人只把你當作滿足自己的手段。甚至把你賣掉了,你還忙著替他數鈔票。

  

  于是乎,別人如何能肯定:我不會作這種事呢?如果我一切自足,一切無求于人的話,他們就能放心也。所以無求于人,才能真正做到「推心置腹、內外如一」。

  

  所以,馬斯洛的第叁種需求:希望被別人所認同、尊重、和關懷。這只是就凡俗衆生而言。因爲這即「有求于人」矣!于是以「有求于人」故,即爲人所束縛矣!既「有求于人」,即不能施無畏矣!

  

  個人的心路曆程

  

  從少欲知足,而無求于人。

  

  到順結善緣,以「平等互惠」而相得益彰。

  

  講到「無求于人」,就回想到:我在處理人際關系上的心路曆程,可提供各位作參考。

  

  我從小是個比較叛逆的人,所以對于社會風俗、人情事故,給我的束縛與製約,深覺得不以爲然。于是我就去參究:這束縛與製約,究竟來自何處?後來,我終于覺悟:這束縛與製約,其實是來自社會的默契。這怎麼說?

  

  比如:我從小不喜歡曆史、地理等,偏重記憶的功課。但我還得要念啊!因爲希望成績好。成績好,才能考上理想的大學。考上理想的大學後,要找工作,就方便很多……,有一連串環環相扣的製約過程。

  

  甚至,我希望在家是個好兒子,在學校是個好學生,在社會是個好公民。所求愈多,即得接受更多的束縛與製約。

  

  于是,如何能不受束縛與製約呢?如果我能做得「無求于人」,便誰也製約不了我。然雲何才能「無求于人」呢?唯有少欲知足!才能「無求于人」。

  

  所以那時候,我的座右銘,很確認爲「無欲則剛」。如果我能無求于人,則何需要再委屈自己,再被社會所製約,再被誰所左右呢?所以,那時在我生活中,其實也沒有:如何與人溝通、協調的問題?因爲我已習慣獨來獨往了。甚至,也不覺得有被尊重、被認同的需要。

  

  在這種心態中,我也經曆了蠻長的時間。到後來,才再覺悟:雖能無求于人,但如能順便結點善緣,不是更好嗎?而如何才能結善緣呢?就是秉互惠的原則,最方便結善緣也。故于「四攝法」中,雲何爲「同事」呢?彼此間,既能平等互惠,即是同事也。

  

  于是如常能以「平等互惠」而相得益彰,還須擔心有不被尊重.認同和關懷的可能嗎?當不必擔心。但這「平等互惠」而相得益彰的成果,還是得由「無求于人」的前提,才能落實也。

  

  所以我剛才是說「順結善緣」,而非「廣結善緣」。因爲如想廣結善緣,便又落入「有求于人」的困境中矣!

  

  是以菩薩既是「眷屬圍繞」,也能「獨行無侶」。且「獨行無侶」又爲成就「眷屬圍繞」的先決條件。

  

  所以在經典上,講到菩薩的風範,卻有兩種截然不同的風格:第一是「眷屬圍繞」。大菩薩常眷屬圍繞,乃是理所當然的─因爲他能經常地施舍別人好處,不管是法益,還是布施等。至于,另一點的「獨行無侶」呢?菩薩爲什麼又會變成獨行無侶呢?以我的理解,就是無求于人的意思。

  

  過去,我很肯定:如果沒辦法先跟自己做朋友的話,也不用寄望能找到好朋友─因爲你會變成別人的負擔。所以「獨行無侶」者,即是先跟自己做朋友。雲何跟自己做朋友?默默地培養自己的能力。如中國所謂「十年寒窗無人問」。自個禅修、自個深入經藏。等待成就了,終能示現「眷屬圍繞」的果德。

  

  所以獨行無侶,乃是眷屬圍繞的先決條件。正如無求于人,是平等互惠的先決條件。因此,從這個角度再去看:人際溝通會有什麼困難嗎?不會有什麼困難的。因爲如果你能從「獨行無侶」的基礎中,去分享相得益彰的結果。那別人歡迎還來不及,那有什麼不能溝通協調的呢?

  

  這話說來很簡單–平等互惠,但是如一個人不能跳脫出以「自我中心」的思考模式,便絕沒能力去找出平等互惠的平衡點。所以現代人的難以溝通協調,也不過是我見.我慢的必然結果!如所謂的:「自作孽,不可活。」能怪誰呢?

  

  所謂「應酬」的需求

  

  再補充一下,所謂「應酬」的問題。

  

  如從「平等互惠」的角度去看應酬,應有不同的解碼方式。比如有人生日、作壽,我會不會去應酬呢?一般而言,我是不會去的。因爲吃吃蛋糕、唱唱「生日快樂」歌,竟有何邊際效用?或者有人結婚了,我也不會去參與。你結婚,我可以爲你祝福,但未必要到現場,才能祝福哩!更何況現場,祝福的人那麼多,也不差我一個。

  

  但如果是別人生病呢?或許我會去!因爲我自認:對醫學還有些了解。尤其就心理的調適、安慰,大概能幫上一些。然這是我願意去的,而非爲應酬而已!

  

  這也是說,對于應酬,我是非常理性,非常現實。真有利益之處才去,如純只是湊熱鬧、充人頭,則不去。然所謂「有利益」,是指對別人有利益,而非對自己有利益也。

  

  再說到一種現代人非常厭煩、又無可奈何的事–經常開會。其實,很多會都是沒有什麼效益的。或會而不議,或議而不決,或決而不行。所以如這個會,我確定是沒有什麼效益的,我也不會參加。因參加了,唯浪費時間而已!反之,若我去了,可以提出良好的建議,可以對最後的決策産生重大的影響,則我會去。甚至,我願意在會前,即針對所要討論的主題,而提出我的建議。而非到現場時,才眼花撩亂、措手不及。

  

  所以,應酬不應酬的問題,對我而言,只是效益而已!我不會有:心裏很討厭,又不得不去的情結。因爲這情結雲何而有?講清楚了,也不過是:你有求于人,所以不得不去應酬。

  

  如果我有求于人,就一定要去嗎?也不一定!爲什麼?如果我在另外的地方,能給對方極大的好處,那也不用擔心,他會對此斤斤計較。因此,我的觀點很明確:理想與現實,其實是一體的。理想是自利利人,而現實呢?則平等互惠也。

  

  郎靜山的抉擇

  

  我記得有這樣的故事:有人去訪問近代攝影大師–郎靜山先生,他活了一百多歲。郎靜山先生,既喜歡交朋友,也常常被朋友騙。于是有人就問他:「俗話說:上當學乖。你爲什麼總是上當,而不會學乖呢?」郎靜山先生卻回答:「我甯可被騙、上當,也不願因此變得很世故!」

  

  郎靜山先生,我對他並不了解。但是,表面上經常被騙、上當,其實是大智若愚哩!因爲他很清楚:被騙、上當,損失事小;如果自己因此變成世故、狡猾,那損失才多哩!

  

  然究竟而言,我們不需要經常受騙、上當,才能維持我們的天真。因爲若能從無所求的基礎,去尋求平等互惠的關系,即能福慧自增長也。

  

  總之

  

  先站穩無求于人的基礎,再去尋求「平等互惠」的可能;便能立于「不敗之地」也。

  

  所以馬斯洛其實是說錯了:因爲他再叁強調,人有被認同、被尊重的需求。其實人應先站穩「無求于人」的基礎,再去尋求「平等互惠」的可能性。這樣才能先立于「不敗之地」。

  

  反之,如先從須被認同、被肯定的心結中,再去尋求「平等互惠」的可能性,那眼睛早已瞎了一半。既視野無法開闊,就更不容易尋得「平等互惠」的平衡點。

  

  所以我今天講的,其實是從逆向思考來處理這個問題:我們得先有「不能溝通協調」的心理准備,才能做好溝通協調。我們要有不被認同、不被尊重的能耐,才有辦法鍛煉出被認同、被尊重的條件。

  

  尤不可以「自我中心」的思考模式,而互相苛求,而互相糟蹋。

  

  然現代人卻剛好相反,都是以「自我中心」的思考模式,而互相苛求。如果苛求不到,就互相糟蹋。這最明顯的,就是選舉時,到處都在謾罵、抹黑。這些人如被選上了,則大家都倒黴。

  

  這也就說,即使你力爭,而能爭到一點蠅頭小利。但事實上,大衆因此而喪失的,絕對多得太多了。

  

  就佛法觀之,一切人際的溝通協調,也不過是從智慧與慈悲的前提中,而能成就于福慧雙全爾。

  

  所以人際關系說到最後,也不過是佛法所謂的「智慧和慈悲」而已。能夠不求于人,這是智慧。能夠平等互惠,既能慈悲他人,又能兼顧己利。因此,能行之以恒,最後一定能福慧雙全。

  

  這是從逆向思考中,而讓大家都能過得既輕松自在,又福慧雙全。而不像目前的社會,大家都在抗爭、謾罵、抹黑,弄得雞犬不甯。

  

  

《人際關系的離合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✿ 继续阅读 ▪ 安全感的需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