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人际关系的离合

  人际关系的离合

  

  我们今天再讲马斯洛于《动机与人格》的书中,所论第三种需求─被认同、尊重、和关怀的需求。至于成就感、归属感以及最后的自我实现等需求,待明天再说。

  

  其实,被认同、尊重、和关怀的需求,就广义而言,即是整个人际关系的沟通、协调也。

  

  很多人常把人际关系的离合,当作「纯对象的际遇」而已!

  

  不来电或缘来就是你!

  

  很多人在人际关系中,常把沟通得好、不好,当作是「纯对象的际遇」。怎么说呢?如果碰到好的对象,沟通当就很快,全无罣碍;如碰到坏的对象,那沟通不良,便是理所当然的。

  

  如中国人有句话:「秀才遇着兵,有理讲不清。」不是我有问题,而是他有问题。因为他就是土匪强盗,蛮横无理,所以怎么讲也讲不清。

  

  反之,沟通好的,即是最浪漫、最唯美的「一见钟情」。或者如时下正流行的术语─来电。这个不来电,那个常来电。我们不太清楚什么状况会来电?什么状况不来电?但是,却常在茫茫人海中,寻求「被电到」的感觉。什么感觉呢?非理性的感觉也。

  

  或者如有部电影的名字,乃「缘来,就是你」─名字虽听过,内容却没看过。如果缘凑巧的话,那就非你不可了。所以很多人,都把人际的沟通,甚至男女的交情,当作纯对象的问题。今天为寻不到好对象,所以还是孤家寡人;然如那天寻到了,就能跟她白头偕老,厮守一辈子。

  

  两个人既从不认识、也不了解,怎么可能一见钟情呢?以佛法来讲,很简单,因共业太重,且已超乎理性的范围。所以,没办法再用理智去判断,就直接被业力牵引过去了。

  

  因此,最初的感觉虽浪漫唯美,然最后却十有八九不得善终。我们听到最典型的故事,就是罗密欧与茱丽叶。当然,我们没办法去问沙士比亚:这个故事是真有其事,还是你创作出来的?但总而言之,最后要付出非常大的代价,却是真实不虚的。

  

  这也是说:人际关系的好坏,不只是纯对象的际遇而已!因如是纯对象的际遇,那我们都可以不用负责任了,也不能学习成长了。

  

  其实,在人际关系的离合中,更切要的乃是:我是否有诚意?是否有能力?去作沟通协调。

  

  故在人际关系中,更重要的是:我有没有诚意去沟通?有没有能力去沟通?如果有诚意、有能力,则相应者,当然会愈来愈多。如果没有诚意、没有能力,而到处找不到相应的人,这乃是「自作孽,不可活」也。

  

  于弗洛姆《爱的艺术》乃谓:爱的能力,必得经由学习而成长。

  

  在我大学时,曾看过一本书─弗洛姆所写的《爱的艺术》。不知在座各位,曾看过否?这本书的名字,取得不好,让人看了容易想入非非。就我的认知而言,应该取名为《爱的能力》才适宜。因为里面主要的观点为:爱的能力,必经过学习、训练,才能成长、才能熟练。而不是寻到一位对象,就有能力去爱。甚至就有资格,被人所爱。

  

  不信,且看父母们如何生儿育女,便明白了。

  

  不只要有爱心.耐心,且还要有专业的知识与技巧。

  

  且不谈男女间的爱情,最浅显的,如父母对儿女的爱。在座诸位,很多都已生儿育女了,必十分肯定:要教养一个小孩,实在不简单。不只要照顾他的衣食、睡眠,还得照顾他的健康、品德。不能小孩子已病歪歪的,还不知道。或知道了,也无能为力。所以,爱心不是一个空泛的名词。不只要付出耐心、恒心,而且还要有专业的知识与技巧。

  

  事实上,我在大学时,就想过这个问题:小孩子虽很可爱,抱一抱,亲一亲,还可以;但要照顾他到长大成人,就觉得负担太重。所以,即立意:就算结婚,也不要生小孩。

  

  关于父母对儿女的关爱,这大家很容易明白。故不是只想「我爱你」,就能把爱心发挥出来。而是要经过不断地学习、历练,才有办法把爱心发挥无余。

  

  同理,对异性的爱亦然

  

  故对异性的爱,也非只是说「我爱你」或互相亲嘴、拥抱,即可了事的!而是既然爱她,就得去关心她、照顾她,不只帮她解决问题,而且还要帮她学习、成长。故所需用心、用力者,还多得很呢!

  

  故第二点,我要强调的是:有了诚意后,还要经过学习、训练、历练,才能使爱心慢慢成熟。

  

  问:「女朋友跑了,如何把她追回来?」

  

  答:「还是先把你追回来吧!」

  

  记得我在农禅寺,有一天于「甘露门」执勤时,来了一位年轻小伙子,一副垂头丧气的样子─不是他自己愿意来的,而是被他妈妈带来的。

  

  在他妈妈再三催促下,他才问我这个问题:「我的女朋友跑掉了,当怎么把她找回来?」我心理想:这问题应该去问张老师,或那些爱情专家,怎么来问我呢?可是又想:如果我直接说:「你问错人了!」又太不给情面了!

  

  所以,我只好说:「且先不要想:当如何把女朋友追回来。而是当先设法,把自己找回来?」他说:「为什么?」「看你三魂六魄,现在剩不到一魂一魄;你这种鬼样子,谁会喜欢你呢?」他说:「好,当怎么把自己找回来?」我说:「男子汉大丈夫,不要去追女朋友。让她回来倒追你,或者让她后悔一辈子!」「这可能吗?」「所以你当庄敬自强,奋发有为。如果你能飞黄腾达,既不用担心她会跑掉,也不用怀疑她不会重投怀抱!」

  

  这样讲,有点用「激将法」的味道。但我主要的观点,乃强调:你要先具备被人所爱的条件,而不是一天到晚在设计:如何把她追到手?如何把她追回来?

  

  因此如何能有被认同、被尊重、被关爱的感觉呢?

  

  且看你是什么料子吧!

  

  其实,我会这么回答,乃是因为看过弗洛姆《爱的艺术》这本书,而有这样的观点:她会不会回来?且看你是什么料子!故如何使自己变成这种料子?这才是努力的重点。

  

  故马斯洛虽曰:「人有被认同、被尊重、被关怀的需求!」但云何能有被认同、被尊重、被关爱的感觉呢?他却未说明白。如果每个人都「守株待兔」地等着别人来认同我、尊重我,那就等到海枯石烂也轮不到你。

  

  所以如果你不是这种料子,那就摸着鼻子,到一边凉快吧!或者摸着鼻子,到一边庄敬自强去吧!

  

  你想:「这世界,有这么现实吗?」没错,就是这么现实。如俗话曰: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。凭什么要别人来尊重我、关怀我呢?如果我对别人没有一点好处,像只癞痢狗一般;则别人看到我,能不把我一脚踹出去,就偷笑了。还能寄望谁来尊重我、关怀我呢?

  

  我们不能学小孩子,用哭闹来唤取父母的注意。

  

  如某些老人,借装病来博取儿孙的关怀。

  

  或经常聚众抗争,拉白布条;为弱势族群造势。

  

  至少一个理性的人、一个发心修行者,不能像小孩子一般,经常在那边哭哭闹闹─为唤取父母的注意。这种小孩,如果是我的,先把他毒打一顿,再饿它三天三夜,以免从小就不学好。

  

  我们也不能学有些老人家,一天到晚在生病,今天头痛、明天胃痛,后天又不知道那里会作怪。其实不是真有病─乃为博取儿孙的关怀而已!所以真正的病,乃心病也。

  

  我们也不要像:目前的社会中,常看到有些人,到街上抗争、拉白布条。以为「大声就会赢」,这只是无理取闹而已!如果大家都用这种方式,去争取不当有的权益;则整个社会必将是「负成长」,且还会每况愈下尔!

  

  反之,如我能经常给别人好处,竟会不被尊重.认同和关爱吗?

  

  所以,要有被认同、被尊重、被关怀的感觉。其实很简单:如果我经常能给他人好处,则不用担心,他人会不关心我、会不尊重我。乃不求而自得也。各位想:世间真有这么现实吗?我可以告诉你:其实,佛教也是这么说的。不信,我们看四摄法:

  

  四摄法

  

  诸位都知道,经典上说:菩萨有四摄法,第一布施,第二爱语,第三利他,第四同事。故于布施、爱语和利他中,才能方便摄受众生。摄受众生且先不奢求,至少能赢得别人的认同、尊重和关怀。

  

  所以,在菩萨四摄法里,早直截了当地指出:要经常给别人好处,才能被别人尊重和关怀。

  

  我们不要想:凭什么,要我先给你好处呢?因为如果我是等别人给我好处,再给别人好处。那别人也是且待我给他好处,才愿给我好处。则大家就等来等去,永打不开僵局。故我能先给别人好处者,既表示我比别人富有,也表示我比别人有智慧。因此何乐而不为呢?

  

  在布施中,有:财施、法施、和无畏施。首先说到财施:

  

  或曰:非吝于财施,而是为「贫穷布施难」也。

  

  其实未必施多,才称为施呀!

  

  有人说:我也知道要布施啊!可是为贫穷,所以不能勉为其难呀!其实,佛法里讲布施,却没有说:非得捐多少,才能称为布施。而是当有这种心。

  

  故「贫穷布施难」者,不是为贫穷尔,而是为心有不平也。心想:别人不布施给我,就已够可怜了,还指望我去布施别人吗?

  

  在这个数位时代,我发觉有一类布施,是「惠而不费」的,因为布施的不是金钱,而是智慧财产权。如我网站上的文字稿,乃可自由流通,而不用花什么钱。甚至如把所有的文字稿全部集中,也区区不到一片光碟而已!而一片光碟,更不到十块钱哩!

  

  我个人也喜欢照相,今天照这、明天照那。喜欢的,我就送给他。真是施者大方,受者欢喜。所以要布施,其实没有那么难。

  

  再说法施,未必法师才能法布施呀!

  

  尤其在目前专业分工的时代中,其实每个人都有机会作法施的─以自己专业的知识和技能,去帮助有缘的众生

  

  说到法施。有人又想:我又不是法师。尤其在佛法上,也不像你那么专精,云何能法施呢?其实也不限是佛法…

《人际关系的离合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安全感的需求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