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的布施,才能称为法施。
因为在这个「专业分工」的社会中,很多时候,真是「隔行如隔山」。所以,现代人却比过去人还无知,你相信吗?因为只要跳出你的领域,你就什么都不知道了!
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专长,每个人也都有自己力所不及处。因此,每个人其实都有机会去作法施,就是以自己专业的知识与技能,去帮助有缘的众生。
如医护人员、建筑师、理财专员等。
譬如:一个医护人员,看到别人气色不对时,关心他一下,问问是什么原因?是否需要那些调养?给对方一些善意的建议。虽不必花钱,却给对方蛮大的帮助。同理,一位建筑师,若别人要盖房子时,且把蓝图稍微看看。有问题的部分,稍提醒他一下。就可能省上百万、千万的花费。
因此,以前我就曾劝一位建筑师道:「叫你去赚个两、三千万,再来布施给佛教,不只是难,而且迂回。但是,以你的专业知识,要为佛教的硬体建设省下两千万、三千万,却是轻而易举的!」他听了,深觉「与我心有戚戚焉」。「法师!有我效劳之处,请不吝吩咐!」可惜,我却执意不作硬体建设。
所以,我经常跟一些居士强调:其实要护持佛教,不一定要花很多钱;只要拿你专业的技术来帮助佛教,就能于无形中,为佛教省下很多的金钱、人力。因此要作大护法,也不会太难。当然也得看执事的法师,是否有此眼光?
第三说到无畏施,不只是去帮助别人度过险难而已
第三无畏施。很多人对「无畏施」的定义是:如别人遭遇到什么困难、险逆,我再去帮助他、解救他,这即是「施无畏」也。言下之意,一定要别人先遭殃,我才能作无畏施。
其实,所谓「无畏施」者,乃因为人间,经常有畏。畏什么呢?畏的就是你。因为人跟人间,经常不能推心置腹,而是常彼此猜疑、顾忌。如俗谓:「害人之心不可有,防人之心不可无。」因为防人之心不可无,我们就不敢坦白交心,不能肝胆相照。所以有的人,你跟他讲话,就会觉得他「庭院深深」;讲的话,有如北宜的九湾公路十八拐。跟这种人沟通,不累死才怪。跟这种人交往,可能无畏吗?
而是当于人间,坦白交心.彼此信任。
所以,要无畏施者,就得作到「内外如一、坦白交心」。这样,别人对我才能没有顾忌。这样,才能渐赢得彼此的信任。
所以,理论上欲作无畏施,其实比财施、比法施都还容易。因为既不用花钱,也不需要专业才能。但事实上,它却是最困难的。因为,人与人间,实很难做到「推心置腹、内外如一」。
尤其有些人喜欢摆出一副很酷的样子,既高傲、又冷漠。这种人,你看到他就像看到罗剎、夜叉一般,不寒而栗。这可能施无畏吗?
所以最方便的无畏施,是常给人好脸色瞧瞧─一副恬淡的微笑。
因此,最方便、最现成的无畏施,就是先给人好脸色瞧瞧。这好脸色,不是涂得青红皂白、以至面无人色。而是带着一副淡淡的微笑,让人觉得:至少我对他没有敌意、没有顾忌。
但如笑得太夸张、太牵强了,又让人觉得有「礼多必诈」的嫌疑。于是又成施有畏,而非施无畏了。
然而恬淡的微笑,只是最初的印象。尔后,必以「无求于人」才能真让人无畏也。于交朋友中,最痛恨的就是:别人只把你当作满足自己的手段。甚至把你卖掉了,你还忙着替他数钞票。
于是乎,别人如何能肯定:我不会作这种事呢?如果我一切自足,一切无求于人的话,他们就能放心也。所以无求于人,才能真正做到「推心置腹、内外如一」。
所以,马斯洛的第三种需求:希望被别人所认同、尊重、和关怀。这只是就凡俗众生而言。因为这即「有求于人」矣!于是以「有求于人」故,即为人所束缚矣!既「有求于人」,即不能施无畏矣!
个人的心路历程
从少欲知足,而无求于人。
到顺结善缘,以「平等互惠」而相得益彰。
讲到「无求于人」,就回想到:我在处理人际关系上的心路历程,可提供各位作参考。
我从小是个比较叛逆的人,所以对于社会风俗、人情事故,给我的束缚与制约,深觉得不以为然。于是我就去参究:这束缚与制约,究竟来自何处?后来,我终于觉悟:这束缚与制约,其实是来自社会的默契。这怎么说?
比如:我从小不喜欢历史、地理等,偏重记忆的功课。但我还得要念啊!因为希望成绩好。成绩好,才能考上理想的大学。考上理想的大学后,要找工作,就方便很多……,有一连串环环相扣的制约过程。
甚至,我希望在家是个好儿子,在学校是个好学生,在社会是个好公民。所求愈多,即得接受更多的束缚与制约。
于是,如何能不受束缚与制约呢?如果我能做得「无求于人」,便谁也制约不了我。然云何才能「无求于人」呢?唯有少欲知足!才能「无求于人」。
所以那时候,我的座右铭,很确认为「无欲则刚」。如果我能无求于人,则何需要再委屈自己,再被社会所制约,再被谁所左右呢?所以,那时在我生活中,其实也没有:如何与人沟通、协调的问题?因为我已习惯独来独往了。甚至,也不觉得有被尊重、被认同的需要。
在这种心态中,我也经历了蛮长的时间。到后来,才再觉悟:虽能无求于人,但如能顺便结点善缘,不是更好吗?而如何才能结善缘呢?就是秉互惠的原则,最方便结善缘也。故于「四摄法」中,云何为「同事」呢?彼此间,既能平等互惠,即是同事也。
于是如常能以「平等互惠」而相得益彰,还须担心有不被尊重.认同和关怀的可能吗?当不必担心。但这「平等互惠」而相得益彰的成果,还是得由「无求于人」的前提,才能落实也。
所以我刚才是说「顺结善缘」,而非「广结善缘」。因为如想广结善缘,便又落入「有求于人」的困境中矣!
是以菩萨既是「眷属围绕」,也能「独行无侣」。且「独行无侣」又为成就「眷属围绕」的先决条件。
所以在经典上,讲到菩萨的风范,却有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:第一是「眷属围绕」。大菩萨常眷属围绕,乃是理所当然的─因为他能经常地施舍别人好处,不管是法益,还是布施等。至于,另一点的「独行无侣」呢?菩萨为什么又会变成独行无侣呢?以我的理解,就是无求于人的意思。
过去,我很肯定:如果没办法先跟自己做朋友的话,也不用寄望能找到好朋友─因为你会变成别人的负担。所以「独行无侣」者,即是先跟自己做朋友。云何跟自己做朋友?默默地培养自己的能力。如中国所谓「十年寒窗无人问」。自个禅修、自个深入经藏。等待成就了,终能示现「眷属围绕」的果德。
所以独行无侣,乃是眷属围绕的先决条件。正如无求于人,是平等互惠的先决条件。因此,从这个角度再去看:人际沟通会有什么困难吗?不会有什么困难的。因为如果你能从「独行无侣」的基础中,去分享相得益彰的结果。那别人欢迎还来不及,那有什么不能沟通协调的呢?
这话说来很简单–平等互惠,但是如一个人不能跳脱出以「自我中心」的思考模式,便绝没能力去找出平等互惠的平衡点。所以现代人的难以沟通协调,也不过是我见.我慢的必然结果!如所谓的:「自作孽,不可活。」能怪谁呢?
所谓「应酬」的需求
再补充一下,所谓「应酬」的问题。
如从「平等互惠」的角度去看应酬,应有不同的解码方式。比如有人生日、作寿,我会不会去应酬呢?一般而言,我是不会去的。因为吃吃蛋糕、唱唱「生日快乐」歌,竟有何边际效用?或者有人结婚了,我也不会去参与。你结婚,我可以为你祝福,但未必要到现场,才能祝福哩!更何况现场,祝福的人那么多,也不差我一个。
但如果是别人生病呢?或许我会去!因为我自认:对医学还有些了解。尤其就心理的调适、安慰,大概能帮上一些。然这是我愿意去的,而非为应酬而已!
这也是说,对于应酬,我是非常理性,非常现实。真有利益之处才去,如纯只是凑热闹、充人头,则不去。然所谓「有利益」,是指对别人有利益,而非对自己有利益也。
再说到一种现代人非常厌烦、又无可奈何的事–经常开会。其实,很多会都是没有什么效益的。或会而不议,或议而不决,或决而不行。所以如这个会,我确定是没有什么效益的,我也不会参加。因参加了,唯浪费时间而已!反之,若我去了,可以提出良好的建议,可以对最后的决策产生重大的影响,则我会去。甚至,我愿意在会前,即针对所要讨论的主题,而提出我的建议。而非到现场时,才眼花撩乱、措手不及。
所以,应酬不应酬的问题,对我而言,只是效益而已!我不会有:心里很讨厌,又不得不去的情结。因为这情结云何而有?讲清楚了,也不过是:你有求于人,所以不得不去应酬。
如果我有求于人,就一定要去吗?也不一定!为什么?如果我在另外的地方,能给对方极大的好处,那也不用担心,他会对此斤斤计较。因此,我的观点很明确:理想与现实,其实是一体的。理想是自利利人,而现实呢?则平等互惠也。
郎静山的抉择
我记得有这样的故事:有人去访问近代摄影大师–郎静山先生,他活了一百多岁。郎静山先生,既喜欢交朋友,也常常被朋友骗。于是有人就问他:「俗话说:上当学乖。你为什么总是上当,而不会学乖呢?」郎静山先生却回答:「我宁可被骗、上当,也不愿因此变得很世故!」
郎静山先生,我对他并不了解。但是,表面上经常被骗、上当,其实是大智若愚哩!因为他很清楚:被骗、上当,损失事小;如果自己因此变成世故、狡猾,那损失才多哩!
然究竟而言,我们不需要经常受骗、上当,才能维持我们的天真。因为若能从无所求的基础,去寻求平等互惠的关系,即能福慧自增长也。
总之
先站稳无求于人的基础,再去寻求「平等互惠」的可能;便能立于「不败之地」也。
所以马斯洛其实是说错了:因为他再三强调,人有被认同、被尊重的需求。其实人应先站稳「无求于人」的基础,再去寻求「平等互惠」的可能性。这样才能先立于「不败之地」。
反之,如先从须被认同、被肯定的心结中,再去寻求「平等互惠」的可能性,那眼睛早已瞎了一半。既视野无法开阔,就更不容易寻得「平等互惠」的平衡点。
所以我今天讲的,其实是从逆向思考来处理这个问题:我们得先有「不能沟通协调」的心理准备,才能做好沟通协调。我们要有不被认同、不被尊重的能耐,才有办法锻炼出被认同、被尊重的条件。
尤不可以「自我中心」的思考模式,而互相苛求,而互相糟蹋。
然现代人却刚好相反,都是以「自我中心」的思考模式,而互相苛求。如果苛求不到,就互相糟蹋。这最明显的,就是选举时,到处都在谩骂、抹黑。这些人如被选上了,则大家都倒霉。
这也就说,即使你力争,而能争到一点蝇头小利。但事实上,大众因此而丧失的,绝对多得太多了。
就佛法观之,一切人际的沟通协调,也不过是从智慧与慈悲的前提中,而能成就于福慧双全尔。
所以人际关系说到最后,也不过是佛法所谓的「智慧和慈悲」而已。能够不求于人,这是智慧。能够平等互惠,既能慈悲他人,又能兼顾己利。因此,能行之以恒,最后一定能福慧双全。
这是从逆向思考中,而让大家都能过得既轻松自在,又福慧双全。而不像目前的社会,大家都在抗争、谩骂、抹黑,弄得鸡犬不宁。
《人际关系的离合》全文阅读结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