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從中觀看唯識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而言,也是屬于「業障病」的。既有前世的業,也包括今世的業。

  

  于是乎,就根身與心識的關系而言,卻非同等,或平行;而是主導與附從。

  

  所以在九緣生眼識中,識的比率,又增加了不少。

  

  共業與器界

  

  前述的根身與心識,雖偏講的是個人的業識;但就實際而言,人與人間,衆生與衆生間,其業識是互相影響,而無界限的。

  

  所以這互相影響,而無界限的業識,即稱爲共業。

  

  在六道輪回的衆生中,各道都有其不同的共業。如唯識學所謂:天見爲琉璃,人見爲水,鬼見則濃血也。

  

  所以我們所見到的山河大地,乃是從「人道衆生」的共業所變現出來的!天見非如此,鬼見、畜牲見皆非如此。

  

  于是乎,在九緣生眼識中,塵境與心識又非平行關系,而是主從關系也。

  

  因此,在九緣生眼識中,識的比率又擴張了不少。然而即使如此,也不可以說:境是全無的。

  

  小結:以上所釋「萬法唯識」,乃謂

  

  《中觀論頌》裏「衆緣所生法」的法,非心外有法,而是指意識也。

  

  識有境無,雖非究竟義;但不妨爲修道的方便。

  

  根身是附屬于別識,器世是附屬于共識。因此「萬法唯識所現」的識,不能單指別識,而應廣指共識。

  

  至于共識的「共」,因範疇的不同,即有不同的變現。往小看,譬如人道中,各民族的體質、外相、文化禁忌、風俗習慣等皆不同。往大看,譬如娑婆世界與極樂世界的資用受用、修道利鈍,全不同也。

  

  

  

  藏識與現識

  

  一般而言,我們的意識雖妄想紛飛,卻還不免是「有間斷」的。

  

  這「有間斷」又可區分爲二:一、如深睡、昏迷、無記或入無想定時,意識即不顯現。二、心識雖仍此起彼落,但是就彼而言,還稱爲「間斷」也。

  

  注:這在《唯識叁十頌》中,即謂爲「意識常現起,除生無想天及無心二定、睡眠與悶絕」。

  

  于是這「有間斷」的意識,能延續而成爲將來的果報嗎?太不可能!

  

  所以要延續「善惡皆報,生死流轉」的因,就不能指望意識了。因此在唯識學中,得另建立「藏識」的學說。

  

  藏識,又稱爲種子識、第八識和阿賴耶識。

  

  何謂「藏識」?當我們造業後,不管造的是善業、惡業或無記業,身業、口業、還是意業,都會將此「業因」記錄下來,而儲存在一穩當的機製裏。故當「對應或強而有力的緣」現前時,即得呈報也。

  

  何謂「種子識」?在因果中,呈現有明顯的對應關系。就如「種瓜得瓜,種豆得豆」一般。因此將業因,比喻爲種子。故業因所集成的識,即稱爲「種子識」。

  

  至于「阿賴耶識」者,則爲音譯,意思和「藏識」類同。

  

  簡單講,意識是已顯現的識,藏識是正潛隱的識。

  

  用個比喻:意識像商店中已陳列的物品,藏識像倉庫中正庫存的物品。

  

  再用電腦的比喻:意識像螢幕中已開啓的檔案,藏識則像硬碟裏已安裝、儲存的檔案。

  

  商店中已陳列的物品和倉庫中正庫存的物品,比率上就算是一比五,一比十;然也不可能太低。

  

  電腦中已開啓的檔案和已安裝、儲存的檔案,在比率上就會差很多。千分之一,甚至萬分之一。

  

  然而就意識和藏識的比率而言,何止千分之一,或萬分之一;必乃千萬分中不及一。

  

  所以「萬法唯識現」的識,主要是就「藏識」而言。否則若能一切「心想事成」,則人那還有生死、煩惱呢?

  

  熏習與現行

  

  于是乎,在現識與藏識間,就呈現有兩種關系:

  

  由現識而轉入藏識。

  

  由藏識而轉出現識。

  

  

  

  

  

  對于由現識而轉入藏識的過程,即稱爲「熏習」。熏習即類同衣服受香氣所熏,而帶有香味。

  

  至于由藏識而轉出現識者,則稱爲「現行」。

  

  簡單講,從外至內者,即稱爲「熏習」。外者:包括器世間、根身、現識。

  

  從內至外者,則稱爲「現行」。

  

  又如圖書館中依藏書,而建立目錄,即稱爲「熏習」。

  

  依目錄而取得藏書,則稱爲「現行」。

  

  再用電腦爲喻:1.從「輸入設備」,而建立「檔案」,即稱爲「熏習」。

  

  輸入設備如鍵盤、掃瞄器、數位相機、麥克風、攝影機等。輸入設備在唯識學中,相當于「前五識」。

  

  一般而言,從輸入設備輸入資訊後,還得在螢幕上「顯示」其相狀,才能儲存成檔案。故螢幕─又稱爲顯示器,即相當于唯識學中的「第六識」。即一般說的意識。

  

  意識又稱爲顯識、現識;和「顯示器」恰恰對應也。

  

  因此前五識,是不可能離開「第六識」,而單獨起了別的。

  

  2.從硬碟開啓檔案,則稱爲「現行」。

  

  一般而言,開啓舊檔案,也是先顯示在螢幕上,然後再送到輸出設備以便輸出。輸出設備如印表機、喇叭等。

  

  輸出設備在唯識學中,亦相當于「前五識」。

  

  注:與五識共起的意識,即稱爲「五俱意識」。單獨現起的意識,則稱爲「獨頭意識」。

  

  雲何謂藏識爲「無覆無記」的?

  

  在《攝大乘論》中認定藏識爲「無覆無記」的。

  

  覆者,爲無明所覆蔽。記者,有善惡之別。

  

  然既意識是有覆有記的,雲何藏識能「無覆無記」呢?

  

  事實上,標示藏識爲「無覆無記」的,乃只爲確認:一切熏習,是沒有選擇性的。也就是不管爲善、爲惡,是身業、口業、還意業,乃「全都錄」必熏習進去也。

  

  在電腦的儲存檔案,是有選擇性的─可存,可不存。甚至儲存後,還可隨時刪除。但就從現識而熏習種子而言,乃「全都錄」必熏習進去;且錄進去後,還不能任意刪除。

  

  爲何如此呢?才能保證「善惡之報,絲毫不爽」。否則人一定只儲存善的,不儲存惡的。如此作惡,便不會有惡報了。

  

  以藏識是從生到死,都跟著我們的,所以謂「善惡之報,如影隨形」。

  

  注:這在《八識規矩頌》中,即謂爲「受熏持種根身器」。因受熏而持種,內造就根身,外顯現器界。

  

  在神教的時代,說到因果業報,乃謂有神伺候在旁,並記錄你一生言行,以作爲審判的根據。如臺諺有曰「人在作,天在看」。

  

  到如今,現代人已不相信這些神話了;所以很多人都胡作非爲,無所顧忌。

  

  事實上,就藏識的熏習種子而言,竟是「自動化的全都錄」,不只作的錄,說的錄,連想的也都錄。

  

  所以不可以爲「沒人看」,就胡作非爲。也不可以爲「只是想想」,又有什麼關系。

  

  故經典上謂「凡夫動心起念,無非是業,無非是罪。」那能不謹慎呢?

  

  種子六義

  

  以上已說明:從內至外,從外至內。現再解析從內至內:

  

  在唯識學裏謂種子,乃具六義:1.剎那滅;2.果俱有;3.恒隨轉;4.性決定;5.待衆緣;6.引自果。

  

  1.剎那滅:因諸行無常故,乃剎那、剎那都有生滅。

  

  事實上,如只說剎那間都有生滅。則剎那後,還是原來的樣子嗎?若還是原來的樣子,就有「自生自」的過失。

  

  因此謂其剎那生滅,還不如說是「剎那間都有變化」。而變化後,即已非原來的樣子矣!

  

  但若變化量極微,也不妨續用原來的「稱呼」。故曰「種子生種子」。

  

  5.待衆緣:其實,變化量的大小,從何確定呢?待和合的衆緣而決定。

  

  故若未碰到「對應的緣」,或「強而有力的緣」時,以變化量極微而仍名爲「種子」。

  

  3.恒隨轉:因此當和合的衆緣起了變化,種子的相狀必隨之而轉。恒隨衆緣而轉。

  

  2.果俱有:種子的相狀既隨緣而轉,即是從因加緣,而成果矣!

  

  4.性決定:所熏習的種子,皆記有原來的善性、惡性,或無記性。

  

  6.引自果:每個種子,都引向自定的果報。

  

  從中觀的角度來看,所謂「善有善報,惡有惡報」,卻非究竟義。

  

  而是因,加上緣,才有果報。因此善因,加惡緣,未必是善報。反之惡因,加善緣,也未必是惡報。

  

  因此謂「性決定」和「引自果」,便有「因中有果」和「定業不移」的過失。

  

  第七─末那識

  

  凡夫雖妄念紛飛,似念念「不住」;其實若仔細觀察分析,竟是「有住」也。

  

  這在《雜阿含經》裏,即有個比喻:像狗被扣上鏈子,鏈子又被栓在木樁上。于是狗再怎麼跑、怎麼轉,其實是離不開「木樁」的。

  

  譬如狗,繩系著柱

  

  如是我聞:一時,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。爾時世尊告諸比丘:「衆生于無始生死,無明所蓋,愛結所系,長夜輪回生死,不知苦際。諸比丘!譬如狗,繩系著柱,結系不斷故;順柱而轉,若住、若臥,不離于柱。如是凡愚衆生,于色不離貪欲,不離愛,不離念,不離渴,輪回于色,隨色轉,若住、若臥,不離于色。如是受、想、行、識(者亦然)。

  

  這狗,即比喻凡夫的妄念紛飛。鏈子,即是貪、瞋、慢、疑。而木樁,即是「自我」中心。

  

  這也就是:因「自我」中心的執著,而對應有貪、瞋、慢、疑的心態,才衍生有種種的妄念紛飛。因此不住是表象,住者才更切要。

  

  一般粗心的人,只能覺察到狗的動靜,即妄念的起落;而看不到鏈子。

  

  細心者,才能覺察到鏈子的存在:雖妄念起落,卻不出貪、瞋、慢、疑的本質。

  

  只有修行者,才能覺悟到「木樁」的梗梗長存。即從我見,而有我執;從我執而有我愛、我慢。

  

  注:這在《八識規矩頌》中,即謂爲「六轉呼爲染淨依」。

  

  在唯識系統裏,稱此「木樁」爲末那識,即染汙識。凡夫因無明我見…

《從中觀看唯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