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,而迷惑、造業、煩惱、生死。
末那識,又稱爲「無間滅意」。因爲它近于梗梗長存,無始相續。然而也因爲如此,一般人反不容易覺察得它的存在。
在唯識系統裏,又認定此識是「既恒又審」的。恒是謂無始相續,從不間斷。審是謂能思量、抉擇;爲已「現行」故。
注:這在《八識規矩頌》中,即謂爲「恒審思量我相隨」。
因此在八識裏,乃可分爲兩大類:一、爲藏識;二、爲轉識。已現行,已啓動的,都歸爲轉識。所以前五識、第六識、第七識,都是轉識。
注:這在《八識規矩頌》中,即謂爲「淵深七浪境爲風」。以境爲緣,而起七識之現行。
末那識,如用電腦作比喻,即相當于「作業系統」。這稱呼和由我見而造業受報,又恰恰對應也。
在電腦中,一切開啓檔案、儲存檔案、輸入、輸出,乃皆由「作業系統」來掌控。同理,前五識、第六識的熏習、現行,亦皆通過末那識而能成行。
注:有謂末那識,乃執藏識中的「見分」爲我。然而藏識中的「見分」,又是什麼東東呢?在電腦中,既一切開啓檔案、儲存檔案、輸入、輸出,乃皆由「作業系統」來掌控。則末那識,乃執根身、藏識,與一切熏習、現行的作業爲我。而根身者,爲色;現行者,爲受;熏習者,爲想、行;藏識者,仍識。簡言之,乃執五陰爲我也。
在電腦中,「作業系統」能以「關機」,而得退出。但在衆生中,其「末那識」就不能以「關機」,而得退出。頂多是「待命」而已!故前述的深睡、昏迷、無記或入無想定,乃只是「待命」,而非「關機」。
在唯識系統裏,有個名相─「阿陀那識」,很多人都搞不太清楚。因爲它既類似阿賴耶識,有儲存種子的相狀;又似末那識,有執取根身的功能。
「阿陀那識」,拜科技文明之賜,可用電腦比喻得很清楚:此即硬碟中有關「作業系統」的檔案。因此它只是阿賴耶識的一部分。然被啓動後,即成「末那識」,而有執取根身的功能。
這執取根身,就像電腦中,以「作業系統」來掌管所有硬體的插進、退出。
前曰「末那識」就不能以「關機」,而得退出。其實不只活著時不能「關機」,就算死後,也不能「關機」。因爲它還得負責、操製有關業識出竅和入胎的工作。
從生到死
于經典上謂:「壽、暖、識」此叁者須互相依持,生命方得以持續。故叁者如缺一,即會命終。
其中「壽」是指命根。而命根的存在與否?乃與身體的健康有關。如病得嚴重,命根即搖搖欲墜矣!
其次「暖」者,狹義是指體溫;廣義則指能量也。我們活著不只語言動作,需要能量。甚至心髒的跳動,血液的循行,神經的傳導,都需要能量。故能量耗盡,即活不成矣!
最後「識」,則指藏識爾。若藏識離身,亦將命終也。
這叁者,如用電腦爲喻:則「壽」相當于硬體,「暖」相當于電力,「識」相當于硬碟裏─包括作業系統等的一切檔案。
a.電腦的硬體壞了,如非主機板或硬碟等重要零件,其實還可運作,只是功能不太齊全。
同理,人的身體病了,或殘障了,如非心肝腦肺等重要器官,其實還可活著,只是功能不太齊全。
而重要器官的壞了,又可分爲「頓壞」與「漸壞」。像「心肌埂塞」殆屬于「頓壞」,一發作,人就死了。如肝硬化或癌症者,則爲「漸壞」。
「頓壞」則不能「預知時至」。「漸壞」則高明的醫師就能「預知時至」,不過也未必能那麼精准。
b.電腦的電力若耗盡了,當不能運作。然在將耗盡之前,通常會先提出警告。
同理,人的能量將耗盡之前,也會先提出警告。這警告,即是「預知時至」也。
很多人都以爲:若是大修行人,必能「預知時至」。其實未必,如果其命終是因爲重要器官的「頓壞」,就不能預知時至矣!
或者你也可以反駁道:既是大修行人,就不會有如此遭遇。
這就很難說,否則目犍連怎會被外道打死呢?
當然在曆史上,確實有很多大禅師,都能健康地活到最後一分鍾;且能「預知時至」。
其實,就算能「預知時至」,也有「功力」的差別:有的叁年前即知,有的叁個月前能知,有的叁天前才知。
譬如在《六祖壇經》中謂:
師于太極元年壬子七月命門人往新州國恩寺建塔,仍命促工。次年夏末落成。七月一日集徒衆曰:「吾至八月欲離世間,汝等有疑,早須相問…。」
七月八日忽謂門人曰:「吾欲歸新州,汝等速理舟楫。」大衆哀留甚堅。師曰:「諸佛現,猶示泹盤。有來必去,理亦常然。吾此形骸,歸必有所。」
這即表示:六祖惠能大師在一年多前,即能「預知時至」也。
聽說,不只大修行人,能預知時至;甚至「壽終正寢」者,亦能預知時至。何以故?
爲「壽終正寢」者,亦是爲電力耗盡故命終的;故在電力將耗盡前,也會先提出警告。
然若非福德深厚者,雲何能「壽終正寢」呢?
c.因爲藏識離開身體而命終的,就一般人而言,殆不可能。除非兩種極端:
在父精母卵和合後所成的胚胎,若無業識去投胎,便會很快流産。
若修行人已修到「生死自主」的境界,才能「作意」使藏識離開身體,而取命終。關于這點,有以下兩個案例:
《汾陽善昭禅師》
龍德府尹李侯與師有舊,虛承天寺致之,使叁反不赴。使者受罰,複至曰:「必欲得師俱往,不然有死而已。」師笑曰:「老病業已不出山,借往當先後之,何必俱邪?」使曰:「師諾,則先後唯所擇。」師令馔設,且俶裝曰:「吾先行矣!」停箸而化,阇維收舍利起塔。
從公案看善昭禅師的圓寂,既非硬體壞了,又非能量耗盡。故當屬于「作意」使藏識離開身體,而取命終的。
尊者陀骠摩羅子于佛前取般涅槃
如是我聞:一時,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。爾時尊者陀骠摩羅子詣佛所,稽首佛足,退住一面。白佛言:「世尊!我願于佛前取般涅槃!」世尊默然。如是叁啓,佛告陀骠摩羅子:「此有爲諸行,法應如是。」爾時尊者陀骠摩羅子,即于佛前入于叁昧,如其正受,向于東方,升虛空行,現四威儀──行、住、坐、臥。入火叁昧,身下出火,舉身洞然,光焰四布,青、黃、赤、白、頗梨、紅色。身下出火,還燒其身,身上出水,以灑其身;或身上出火,下燒其身,身下出水,上灑其身。周向十方,種種現化已,即于空中內身出火,還自焚其身,取無余涅槃,消盡寂滅,令無遺塵。譬如空中然燈,油、炷俱盡。陀骠摩羅子空中涅槃,身、心俱盡,亦複如是。爾時世尊即說偈言:
「譬如燒鐵丸,其焰洞熾然,熱勢漸息滅,莫知其所歸。如是等解脫,度煩惱淤泥,諸流永已斷,莫知其所之,逮得不動迹,入無余涅槃。」
佛說此經已,諸比丘聞佛所說,歡喜奉行。
同理,于經文中尊者陀骠摩羅子,也是以「作意」使藏識離開身體,而取涅槃的。
d.就一般人而言,多屬于命根壞而命終的。
至于因「作意」使藏識離開身體,而取涅槃的。在證量上,又得比「預知時至」者高很多才行。
從死到生
當人死後,業識即會離開身體,再去投胎,而成爲新生命。故《八識規矩頌》曰:「去後來先作主公」。
但仔細想想,其並非這麼單純!以下先審思「出竅」的狀況:
1.有些經典謂:當人死後,若其一生修善培福;則身體從腳下先冷,漸至胸口,最後頭部才冷。這即表示:其業識乃是從頭部「出竅」的,且能往生天道。
其次,若人一生有善有惡;則其死後,腳下、頭部先冷,漸至頸腹,最後胸口才冷。這即表示:其業識乃是從胸部「出竅」的,且將往生人道。
最後,若人一生善少惡多;則其死後,頭部先冷,漸至胸膛,最後小腹、腳下才冷。這即表示:其業識竟是從腳底「出竅」的,必將墮落叁惡道。
于是我們由此尋思:
若業識純屬「心法」,既不占空間,也無質體;則雲何有「去來」?更何況能選擇「竅門」以離體?
必色法才能有去來,色法才能從色法中出竅。
2.其次,在電腦的比喻中,我們乃將「業種」比喻爲「檔案」。而一切的「檔案」都須要有硬體的基礎,才能儲存與開啓。
甚至在兩部電腦,作「大量檔案」的複製或移動;也須要有硬體的基礎,以作爲「仲介」之用。
尤其在兩部電腦間,或空間的距離很遠,或時間的距離很長時,更須要有硬體的基礎,以作爲「仲介」之用。
而從業識離體到入胎間,其時空的距離可能都很大;故絕對須要有「色法」的基礎,以作爲「仲介」之用。
3.再用中觀的思考方式,心色乃互相緣起,不即不離;故既不存在純粹的色法,也不存在純粹的心法。
綜觀以上叁點,即知:業識非純粹的心法,其必有色法的基礎,以作爲依托。
或問:業識竟以何種色法,而作爲依托呢?
答曰:以我思惟,當是「細身」爾!故人死後,出竅入胎者,當是細身;且業識即附著其中也。
細身與中陰身
或問:那粗身、細身間,其相狀與關系爲何?
答雲:粗身如固態,細身如氣態。因此天身、鬼神身,乃都是細身。以細身較無質礙故,非唯刀槍不入,水火不妨,且得成相似的五神通。
其次,粗身、細身間,其關系如圖書館中「藏書」與「目錄」的對應。又如「建築」與「藍圖」間的對應關系。
「藏書」和「建築」,當就很粗重了。至于「目錄」與「藍圖」,則輕細多了。然他…
《從中觀看唯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