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从中观看唯识▪P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而言,也是属于「业障病」的。既有前世的业,也包括今世的业。

  

  于是乎,就根身与心识的关系而言,却非同等,或平行;而是主导与附从。

  

  所以在九缘生眼识中,识的比率,又增加了不少。

  

  共业与器界

  

  前述的根身与心识,虽偏讲的是个人的业识;但就实际而言,人与人间,众生与众生间,其业识是互相影响,而无界限的。

  

  所以这互相影响,而无界限的业识,即称为共业。

  

  在六道轮回的众生中,各道都有其不同的共业。如唯识学所谓:天见为琉璃,人见为水,鬼见则浓血也。

  

  所以我们所见到的山河大地,乃是从「人道众生」的共业所变现出来的!天见非如此,鬼见、畜牲见皆非如此。

  

  于是乎,在九缘生眼识中,尘境与心识又非平行关系,而是主从关系也。

  

  因此,在九缘生眼识中,识的比率又扩张了不少。然而即使如此,也不可以说:境是全无的。

  

  小结:以上所释「万法唯识」,乃谓

  

  《中观论颂》里「众缘所生法」的法,非心外有法,而是指意识也。

  

  识有境无,虽非究竟义;但不妨为修道的方便。

  

  根身是附属于别识,器世是附属于共识。因此「万法唯识所现」的识,不能单指别识,而应广指共识。

  

  至于共识的「共」,因范畴的不同,即有不同的变现。往小看,譬如人道中,各民族的体质、外相、文化禁忌、风俗习惯等皆不同。往大看,譬如娑婆世界与极乐世界的资用受用、修道利钝,全不同也。

  

  

  

  藏识与现识

  

  一般而言,我们的意识虽妄想纷飞,却还不免是「有间断」的。

  

  这「有间断」又可区分为二:一、如深睡、昏迷、无记或入无想定时,意识即不显现。二、心识虽仍此起彼落,但是就彼而言,还称为「间断」也。

  

  注:这在《唯识三十颂》中,即谓为「意识常现起,除生无想天及无心二定、睡眠与闷绝」。

  

  于是这「有间断」的意识,能延续而成为将来的果报吗?太不可能!

  

  所以要延续「善恶皆报,生死流转」的因,就不能指望意识了。因此在唯识学中,得另建立「藏识」的学说。

  

  藏识,又称为种子识、第八识和阿赖耶识。

  

  何谓「藏识」?当我们造业后,不管造的是善业、恶业或无记业,身业、口业、还是意业,都会将此「业因」记录下来,而储存在一稳当的机制里。故当「对应或强而有力的缘」现前时,即得呈报也。

  

  何谓「种子识」?在因果中,呈现有明显的对应关系。就如「种瓜得瓜,种豆得豆」一般。因此将业因,比喻为种子。故业因所集成的识,即称为「种子识」。

  

  至于「阿赖耶识」者,则为音译,意思和「藏识」类同。

  

  简单讲,意识是已显现的识,藏识是正潜隐的识。

  

  用个比喻:意识像商店中已陈列的物品,藏识像仓库中正库存的物品。

  

  再用电脑的比喻:意识像萤幕中已开启的档案,藏识则像硬碟里已安装、储存的档案。

  

  商店中已陈列的物品和仓库中正库存的物品,比率上就算是一比五,一比十;然也不可能太低。

  

  电脑中已开启的档案和已安装、储存的档案,在比率上就会差很多。千分之一,甚至万分之一。

  

  然而就意识和藏识的比率而言,何止千分之一,或万分之一;必乃千万分中不及一。

  

  所以「万法唯识现」的识,主要是就「藏识」而言。否则若能一切「心想事成」,则人那还有生死、烦恼呢?

  

  熏习与现行

  

  于是乎,在现识与藏识间,就呈现有两种关系:

  

  由现识而转入藏识。

  

  由藏识而转出现识。

  

  

  

  

  

  对于由现识而转入藏识的过程,即称为「熏习」。熏习即类同衣服受香气所熏,而带有香味。

  

  至于由藏识而转出现识者,则称为「现行」。

  

  简单讲,从外至内者,即称为「熏习」。外者:包括器世间、根身、现识。

  

  从内至外者,则称为「现行」。

  

  又如图书馆中依藏书,而建立目录,即称为「熏习」。

  

  依目录而取得藏书,则称为「现行」。

  

  再用电脑为喻:1.从「输入设备」,而建立「档案」,即称为「熏习」。

  

  输入设备如键盘、扫瞄器、数位相机、麦克风、摄影机等。输入设备在唯识学中,相当于「前五识」。

  

  一般而言,从输入设备输入资讯后,还得在萤幕上「显示」其相状,才能储存成档案。故萤幕─又称为显示器,即相当于唯识学中的「第六识」。即一般说的意识。

  

  意识又称为显识、现识;和「显示器」恰恰对应也。

  

  因此前五识,是不可能离开「第六识」,而单独起了别的。

  

  2.从硬碟开启档案,则称为「现行」。

  

  一般而言,开启旧档案,也是先显示在萤幕上,然后再送到输出设备以便输出。输出设备如印表机、喇叭等。

  

  输出设备在唯识学中,亦相当于「前五识」。

  

  注:与五识共起的意识,即称为「五俱意识」。单独现起的意识,则称为「独头意识」。

  

  云何谓藏识为「无覆无记」的?

  

  在《摄大乘论》中认定藏识为「无覆无记」的。

  

  覆者,为无明所覆蔽。记者,有善恶之别。

  

  然既意识是有覆有记的,云何藏识能「无覆无记」呢?

  

  事实上,标示藏识为「无覆无记」的,乃只为确认:一切熏习,是没有选择性的。也就是不管为善、为恶,是身业、口业、还意业,乃「全都录」必熏习进去也。

  

  在电脑的储存档案,是有选择性的─可存,可不存。甚至储存后,还可随时删除。但就从现识而熏习种子而言,乃「全都录」必熏习进去;且录进去后,还不能任意删除。

  

  为何如此呢?才能保证「善恶之报,丝毫不爽」。否则人一定只储存善的,不储存恶的。如此作恶,便不会有恶报了。

  

  以藏识是从生到死,都跟着我们的,所以谓「善恶之报,如影随形」。

  

  注:这在《八识规矩颂》中,即谓为「受熏持种根身器」。因受熏而持种,内造就根身,外显现器界。

  

  在神教的时代,说到因果业报,乃谓有神伺候在旁,并记录你一生言行,以作为审判的根据。如台谚有曰「人在作,天在看」。

  

  到如今,现代人已不相信这些神话了;所以很多人都胡作非为,无所顾忌。

  

  事实上,就藏识的熏习种子而言,竟是「自动化的全都录」,不只作的录,说的录,连想的也都录。

  

  所以不可以为「没人看」,就胡作非为。也不可以为「只是想想」,又有什么关系。

  

  故经典上谓「凡夫动心起念,无非是业,无非是罪。」那能不谨慎呢?

  

  种子六义

  

  以上已说明:从内至外,从外至内。现再解析从内至内:

  

  在唯识学里谓种子,乃具六义:1.剎那灭;2.果俱有;3.恒随转;4.性决定;5.待众缘;6.引自果。

  

  1.剎那灭:因诸行无常故,乃剎那、剎那都有生灭。

  

  事实上,如只说剎那间都有生灭。则剎那后,还是原来的样子吗?若还是原来的样子,就有「自生自」的过失。

  

  因此谓其剎那生灭,还不如说是「剎那间都有变化」。而变化后,即已非原来的样子矣!

  

  但若变化量极微,也不妨续用原来的「称呼」。故曰「种子生种子」。

  

  5.待众缘:其实,变化量的大小,从何确定呢?待和合的众缘而决定。

  

  故若未碰到「对应的缘」,或「强而有力的缘」时,以变化量极微而仍名为「种子」。

  

  3.恒随转:因此当和合的众缘起了变化,种子的相状必随之而转。恒随众缘而转。

  

  2.果俱有:种子的相状既随缘而转,即是从因加缘,而成果矣!

  

  4.性决定:所熏习的种子,皆记有原来的善性、恶性,或无记性。

  

  6.引自果:每个种子,都引向自定的果报。

  

  从中观的角度来看,所谓「善有善报,恶有恶报」,却非究竟义。

  

  而是因,加上缘,才有果报。因此善因,加恶缘,未必是善报。反之恶因,加善缘,也未必是恶报。

  

  因此谓「性决定」和「引自果」,便有「因中有果」和「定业不移」的过失。

  

  第七─末那识

  

  凡夫虽妄念纷飞,似念念「不住」;其实若仔细观察分析,竟是「有住」也。

  

  这在《杂阿含经》里,即有个比喻:像狗被扣上链子,链子又被栓在木桩上。于是狗再怎么跑、怎么转,其实是离不开「木桩」的。

  

  譬如狗,绳系着柱

  

  如是我闻:一时,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。尔时世尊告诸比丘:「众生于无始生死,无明所盖,爱结所系,长夜轮回生死,不知苦际。诸比丘!譬如狗,绳系着柱,结系不断故;顺柱而转,若住、若卧,不离于柱。如是凡愚众生,于色不离贪欲,不离爱,不离念,不离渴,轮回于色,随色转,若住、若卧,不离于色。如是受、想、行、识(者亦然)。

  

  这狗,即比喻凡夫的妄念纷飞。链子,即是贪、瞋、慢、疑。而木桩,即是「自我」中心。

  

  这也就是:因「自我」中心的执着,而对应有贪、瞋、慢、疑的心态,才衍生有种种的妄念纷飞。因此不住是表象,住者才更切要。

  

  一般粗心的人,只能觉察到狗的动静,即妄念的起落;而看不到链子。

  

  细心者,才能觉察到链子的存在:虽妄念起落,却不出贪、瞋、慢、疑的本质。

  

  只有修行者,才能觉悟到「木桩」的梗梗长存。即从我见,而有我执;从我执而有我爱、我慢。

  

  注:这在《八识规矩颂》中,即谓为「六转呼为染净依」。

  

  在唯识系统里,称此「木桩」为末那识,即染污识。凡夫因无明我见…

《从中观看唯识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