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中观看唯识
开宗明义:
一切佛法,乃为说明世间流转的因果与出世间还灭的因果。
至于宗派的差异,乃为开展的不同与用词的差异尔!
譬如医药,诸方虽不同;却皆以达成健康为目的。
因此宗派间,应以「大同」的视野,而观待其「小异」也。
何谓唯识与「识有境无」?
对于何谓唯识?很多人会说:乃「三界唯心,万法唯识」也。
即一切万法,皆是「识」所变现也。
然而若再问:a.那识又是从何变现的呢?
或者另问:b.为何是变现这个,而非那个?c.为何是此时变现,而非彼时?
对于b.,就唯识的系统,乃可简单而明确的答复:为种子不同故。因不同,果即成差异也。
但对c.,就唯识的系统,就很难答得既简洁又利落。
这就像俗谓的「善有善报,恶有恶报;不是不报,时候未到。」问时候,何时到呢?
如谓报了,就是时候到了。等于没回答。
至于a.,那识又是从何变现的呢?就根本没办法回答。
因为如曰:识还是从「识」变现。便有「自生自」的过失。
如曰:识乃从「余法」所变现。然而既万法,皆是「识」所变现;岂另有「余法」,能来变现识呢?好象说“父亲生儿子,儿子又生父亲”般地错误。
其实这些,就「中观」的系统,便不难回答:
首先看:
c.为何是此时变现,而非彼时?
因为碰到「对应的缘」故,或碰到「强而有力的缘」故。
要因,加上缘,才能成果。且非一般泛泛的缘,就能成果;而是要碰到「对应的缘」,或「强而有力的缘」才能成果。
所以前之「不是不报,时候未到。」时候,乃碰到「对应的缘」,或「强而有力的缘」时,即称为到也。
于是乎,乃识加上「缘」,才能变现成万法。
这缘,乃包括「尘境」;故境非「全无」也。
其次看:
a.那识又是从何变现的呢?识乃于「众因缘和合」时,才变现也!
既说到「众因缘和合」,我们即得再把《中观论颂》作一番整理与澄清。
从众缘所生法看唯识:
在《中观论颂》中有句话「众缘所生法,我说即是空。」很多人虽皆能琅琅上口,但在诠释上,却不免有偏差。何以故?
如常以种子发芽为例,而辨别其因缘果。
或以建筑房舍为例,而说明其因缘果。
虽这些比喻都没错,但很容易被错认为「心外有法」。
在西方有些学者,就说中观思想,乃偏于「唯物论」。
既《中观》是不偏两边的,怎么会偏于「唯物论」呢?
然若就「众缘」,都限指心外的缘;所成的「法」,又是心外的法。其不落入「唯物论」也难矣!
于是乎,我们就得对「众缘所生法」这句话,作重新的诠释与澄清:
首先说到「法」:
何谓「法」?在六根(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),对六尘(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)中,最后即是意根对「法尘」也。
在原始佛法中,又都谓「根尘和合,而生识」。即意根加上法尘,而成「意识」也。
关于意根是什么?法尘与「意识」的差别为何?因为很类似,故很多人都分不清楚!这问题且留待下面,再详细剖析。
现先结论:「众缘所生法」的法,绝不可能是心外有法的法。因为我们绝对看不到客观的外物。何以故?
以一切物,既先透过我们的「感官」去觉知,又得透过我们的「心识」去了别。最后呈现的,怎可能是纯粹、客观的外物呢?
因此「众缘所生法」,就不如「众缘所生识」,来得明确。这识,既可说是意识;也可说是前六识,包括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识。
所以在唯识学有谓:九缘成眼识。九缘乃:明缘、空缘、境缘、根缘、作意缘、根本依缘即阿赖耶识、染净依缘即末那识、分别依缘即第六识、种子缘。
在九缘中,我们又可将之归为三类:尘境、根身、心识。
于是乎,以「众缘所生识」─万法呈现时,必然是「识相」,而非「物相」;而曰「唯识」也。
然而若由此而说是「识有境无」,就太矫枉过正了。因为在九缘成眼识中,乃包括「尘境」的缘也。
所以:识加上「尘境的缘」,才能变现成万法。识加上「尘境的缘」,时候才到,善恶才成报也。
从修道看唯识:
从中道的立场看「识有境无」,乃是矫枉过正。然而就修道的对治方便,还不能不矫枉过正。何以故?
此为在九缘成眼识中,心识的缘几乎占一半以上。
其次就修道而言,在「众缘所生识」中,主要是从「心识」中去着手也。
如从尘境和根身去着手,就是「外道法」了。
所谓内学者,即是从心识中,去修习、去觉悟的。
尤其有情众生之所以惑业、烦恼,都是为「心随境转」的缘故。
于是为方便从「心识」中去着手,为方便使心不被境转,为方便「摄境归心」故,而说成「识有境无」。
简单讲,「识有境无」是方便说,而非究竟义。
然而这种方便说,不是待大乘才有;早在《杂阿含经》中,即有类似的说法。
如:
圣所说海
如是我闻:一时,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。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言:「大海者,愚夫所说,非圣所说;此大小水耳。云何圣所说海?谓眼识色已,爱念、染着、贪乐,身、口、意业,是名为海。一切世间阿修罗众,乃至天、人,悉于其中贪乐沉没,如狗肚藏,如乱草蕴,此世、他世绞结缠锁,亦复如是。耳识声,鼻识香,舌识味,身识触,此世、他世,绞结缠锁,亦复如是。」佛说此经已,诸比丘闻佛所说,欢喜奉行。
云何名世间
如是我闻:一时,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。时有比丘名三弥离提,往诣佛所,稽首佛足,退坐一面。白佛言:「世尊!所谓世间者,云何名世间?」佛告三弥离提:「谓眼,色,眼识,眼触,眼触因缘生受──内觉若苦、若乐、不苦不乐。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(者亦然),是名世间。所以者何?六入处集则触集,如是乃至纯大苦聚集。
三弥离提!若无彼眼,无色,无眼识,无眼触,无眼触因缘生受──内觉若苦、若乐、不苦不乐。无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(者),则无世间,亦不施设世间。所以者何?六入处灭则触灭,如是乃至纯大苦聚灭故。」佛说此经已,诸比丘闻佛所说,欢喜奉行。
到世界边
如是我闻:一时,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。尔时世尊告诸比丘:「我不说有人行到世界边者,亦不说不行到世界边而究竟苦边者。」如是说已,入室坐禅。
时众多比丘,世尊去后,即共议言:「世尊向者略说法言,我等今于世尊略说法中,未解其义,是中诸尊谁有堪能于世尊略说法中,广为我等说其义耶?」复作是言:「唯有尊者阿难,聪慧总持,而常给侍世尊左右,世尊赞叹,多闻、梵行,堪为我等于世尊略说法中广说其义。今当往诣尊者阿难所,请求令说。」
时众多比丘,往诣尊者阿难所,共相问讯已,于一面坐。具以上事,广问阿难。尔时阿难告诸比丘:「谛听,善思,今当为说。若世间,世间名,世间觉,世间言辞,世间语说,此等皆入世间数。诸尊!谓眼是世间,世间名,世间觉,世间言辞,世间语说,是等悉入世间数。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,亦复如是。
多闻圣弟子,于六入处集、灭、味、患、离如实知,是名圣弟子到世界边,知世间,世间所重,度世间。」尔时尊者阿难复说偈言:
「非是游步者,能到世界边;不到世界边,不能免众苦。
是故牟尼尊,名知世间者,能到世界边,诸梵行已立。
世界边唯有,正智能谛了,觉慧达世间,故说度彼岸。
如是诸尊!向者世尊略说法已,入室坐禅,我今为汝分别广说。」尊者阿难说是法已,众多比丘闻其所说,欢喜奉行。
以上三部经,皆是从《杂阿含经》中的〈六入相应〉所节录出来的。
其很明显地将「圣所说海」「世间」「世界边」,都说成「识所变现的」。
为什么呢?因为修行,主要是从「六根」所现的「六识」中去着手的。
这也就是,说到唯识学的起源,我认为《杂阿含经》中的〈六入相应〉,即是其渊源。
尤其再将之与〈五阴相应〉对照,则〈五阴相应〉属见道位,〈六入相应〉属修道位,就更明确了。
〈五阴相应〉的见道位,如用「中观系统」去统理,则更精确、利落。〈六入相应〉的修道位,如用「唯识系统」去剖析,则更广博、细腻也。
总之,虽以「心境互为缘起」,相渉相入去看,在理上最究竟。但以「识有境无」为旨归,从离境转识去下手,才成修道的方便也。
因此「唯识」的唯,非唯一、唯有之意。而是「抉择」之意,「抉择识」为修道入手的最方便。
别业与根身
前在九缘生眼识中,乃将九缘归为三类:尘境、根身与心识。
故尘境、根身与心识,似为同等,或平行的关系。
然而在生死流转间─即从前世到来生的过程中,主要是因「识」去投胎,而有根身的。
甚至问:识为何投此胎,而不投彼胎?为何不生下来就是王公贵族?为何有些生下来,即体弱多病?
答曰:为「业识」相应故。
所以在生死流转间,是以「业识」为主导,而选择其「根身」的。
其次,既生下来,又以「业识」为主导,而形成其个别的思想、感受、情绪与生活习惯。且这些又会影响到「根身」的发展与型态。
因此生病了,就广义…
《从中观看唯识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