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從中觀看唯識

  從中觀看唯識

  

  開宗明義:

  

  一切佛法,乃爲說明世間流轉的因果與出世間還滅的因果。

  

  至于宗派的差異,乃爲開展的不同與用詞的差異爾!

  

  譬如醫藥,諸方雖不同;卻皆以達成健康爲目的。

  

  因此宗派間,應以「大同」的視野,而觀待其「小異」也。

  

  何謂唯識與「識有境無」?

  

  對于何謂唯識?很多人會說:乃「叁界唯心,萬法唯識」也。

  

  即一切萬法,皆是「識」所變現也。

  

  然而若再問:a.那識又是從何變現的呢?

  

  或者另問:b.爲何是變現這個,而非那個?c.爲何是此時變現,而非彼時?

  

  對于b.,就唯識的系統,乃可簡單而明確的答複:爲種子不同故。因不同,果即成差異也。

  

  但對c.,就唯識的系統,就很難答得既簡潔又利落。

  

  這就像俗謂的「善有善報,惡有惡報;不是不報,時候未到。」問時候,何時到呢?

  

  如謂報了,就是時候到了。等于沒回答。

  

  至于a.,那識又是從何變現的呢?就根本沒辦法回答。

  

  因爲如曰:識還是從「識」變現。便有「自生自」的過失。

  

  如曰:識乃從「余法」所變現。然而既萬法,皆是「識」所變現;豈另有「余法」,能來變現識呢?好象說“父親生兒子,兒子又生父親”般地錯誤。

  

  其實這些,就「中觀」的系統,便不難回答:

  

  首先看:

  

  c.爲何是此時變現,而非彼時?

  

  因爲碰到「對應的緣」故,或碰到「強而有力的緣」故。

  

  要因,加上緣,才能成果。且非一般泛泛的緣,就能成果;而是要碰到「對應的緣」,或「強而有力的緣」才能成果。

  

  所以前之「不是不報,時候未到。」時候,乃碰到「對應的緣」,或「強而有力的緣」時,即稱爲到也。

  

  于是乎,乃識加上「緣」,才能變現成萬法。

  

  這緣,乃包括「塵境」;故境非「全無」也。

  

  其次看:

  

  a.那識又是從何變現的呢?識乃于「衆因緣和合」時,才變現也!

  

  既說到「衆因緣和合」,我們即得再把《中觀論頌》作一番整理與澄清。

  

  從衆緣所生法看唯識:

  

  在《中觀論頌》中有句話「衆緣所生法,我說即是空。」很多人雖皆能琅琅上口,但在诠釋上,卻不免有偏差。何以故?

  

  如常以種子發芽爲例,而辨別其因緣果。

  

  或以建築房舍爲例,而說明其因緣果。

  

  雖這些比喻都沒錯,但很容易被錯認爲「心外有法」。

  

  在西方有些學者,就說中觀思想,乃偏于「唯物論」。

  

  既《中觀》是不偏兩邊的,怎麼會偏于「唯物論」呢?

  

  然若就「衆緣」,都限指心外的緣;所成的「法」,又是心外的法。其不落入「唯物論」也難矣!

  

  于是乎,我們就得對「衆緣所生法」這句話,作重新的诠釋與澄清:

  

  首先說到「法」:

  

  何謂「法」?在六根(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),對六塵(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)中,最後即是意根對「法塵」也。

  

  在原始佛法中,又都謂「根塵和合,而生識」。即意根加上法塵,而成「意識」也。

  

  關于意根是什麼?法塵與「意識」的差別爲何?因爲很類似,故很多人都分不清楚!這問題且留待下面,再詳細剖析。

  

  現先結論:「衆緣所生法」的法,絕不可能是心外有法的法。因爲我們絕對看不到客觀的外物。何以故?

  

  以一切物,既先透過我們的「感官」去覺知,又得透過我們的「心識」去了別。最後呈現的,怎可能是純粹、客觀的外物呢?

  

  因此「衆緣所生法」,就不如「衆緣所生識」,來得明確。這識,既可說是意識;也可說是前六識,包括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識。

  

  所以在唯識學有謂:九緣成眼識。九緣乃:明緣、空緣、境緣、根緣、作意緣、根本依緣即阿賴耶識、染淨依緣即末那識、分別依緣即第六識、種子緣。

  

  在九緣中,我們又可將之歸爲叁類:塵境、根身、心識。

  

  于是乎,以「衆緣所生識」─萬法呈現時,必然是「識相」,而非「物相」;而曰「唯識」也。

  

  然而若由此而說是「識有境無」,就太矯枉過正了。因爲在九緣成眼識中,乃包括「塵境」的緣也。

  

  所以:識加上「塵境的緣」,才能變現成萬法。識加上「塵境的緣」,時候才到,善惡才成報也。

  

  從修道看唯識:

  

  從中道的立場看「識有境無」,乃是矯枉過正。然而就修道的對治方便,還不能不矯枉過正。何以故?

  

  此爲在九緣成眼識中,心識的緣幾乎占一半以上。

  

  其次就修道而言,在「衆緣所生識」中,主要是從「心識」中去著手也。

  

  如從塵境和根身去著手,就是「外道法」了。

  

  所謂內學者,即是從心識中,去修習、去覺悟的。

  

  尤其有情衆生之所以惑業、煩惱,都是爲「心隨境轉」的緣故。

  

  于是爲方便從「心識」中去著手,爲方便使心不被境轉,爲方便「攝境歸心」故,而說成「識有境無」。

  

  簡單講,「識有境無」是方便說,而非究竟義。

  

  然而這種方便說,不是待大乘才有;早在《雜阿含經》中,即有類似的說法。

  

  如:

  

  聖所說海

  

  如是我聞:一時,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。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言:「大海者,愚夫所說,非聖所說;此大小水耳。雲何聖所說海?謂眼識色已,愛念、染著、貪樂,身、口、意業,是名爲海。一切世間阿修羅衆,乃至天、人,悉于其中貪樂沈沒,如狗肚藏,如亂草蘊,此世、他世絞結纏鎖,亦複如是。耳識聲,鼻識香,舌識味,身識觸,此世、他世,絞結纏鎖,亦複如是。」佛說此經已,諸比丘聞佛所說,歡喜奉行。

  

  雲何名世間

  

  如是我聞:一時,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。時有比丘名叁彌離提,往詣佛所,稽首佛足,退坐一面。白佛言:「世尊!所謂世間者,雲何名世間?」佛告叁彌離提:「謂眼,色,眼識,眼觸,眼觸因緣生受──內覺若苦、若樂、不苦不樂。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(者亦然),是名世間。所以者何?六入處集則觸集,如是乃至純大苦聚集。

  

  叁彌離提!若無彼眼,無色,無眼識,無眼觸,無眼觸因緣生受──內覺若苦、若樂、不苦不樂。無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(者),則無世間,亦不施設世間。所以者何?六入處滅則觸滅,如是乃至純大苦聚滅故。」佛說此經已,諸比丘聞佛所說,歡喜奉行。

  

  到世界邊

  

  如是我聞:一時,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。爾時世尊告諸比丘:「我不說有人行到世界邊者,亦不說不行到世界邊而究竟苦邊者。」如是說已,入室坐禅。

  

  時衆多比丘,世尊去後,即共議言:「世尊向者略說法言,我等今于世尊略說法中,未解其義,是中諸尊誰有堪能于世尊略說法中,廣爲我等說其義耶?」複作是言:「唯有尊者阿難,聰慧總持,而常給侍世尊左右,世尊贊歎,多聞、梵行,堪爲我等于世尊略說法中廣說其義。今當往詣尊者阿難所,請求令說。」

  

  時衆多比丘,往詣尊者阿難所,共相問訊已,于一面坐。具以上事,廣問阿難。爾時阿難告諸比丘:「谛聽,善思,今當爲說。若世間,世間名,世間覺,世間言辭,世間語說,此等皆入世間數。諸尊!謂眼是世間,世間名,世間覺,世間言辭,世間語說,是等悉入世間數。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,亦複如是。

  

  多聞聖弟子,于六入處集、滅、味、患、離如實知,是名聖弟子到世界邊,知世間,世間所重,度世間。」爾時尊者阿難複說偈言:

  

  「非是遊步者,能到世界邊;不到世界邊,不能免衆苦。

  

  是故牟尼尊,名知世間者,能到世界邊,諸梵行已立。

  

  世界邊唯有,正智能谛了,覺慧達世間,故說度彼岸。

  

  如是諸尊!向者世尊略說法已,入室坐禅,我今爲汝分別廣說。」尊者阿難說是法已,衆多比丘聞其所說,歡喜奉行。

  

  以上叁部經,皆是從《雜阿含經》中的〈六入相應〉所節錄出來的。

  

  其很明顯地將「聖所說海」「世間」「世界邊」,都說成「識所變現的」。

  

  爲什麼呢?因爲修行,主要是從「六根」所現的「六識」中去著手的。

  

  這也就是,說到唯識學的起源,我認爲《雜阿含經》中的〈六入相應〉,即是其淵源。

  

  尤其再將之與〈五陰相應〉對照,則〈五陰相應〉屬見道位,〈六入相應〉屬修道位,就更明確了。

  

  〈五陰相應〉的見道位,如用「中觀系統」去統理,則更精確、利落。〈六入相應〉的修道位,如用「唯識系統」去剖析,則更廣博、細膩也。

  

  總之,雖以「心境互爲緣起」,相渉相入去看,在理上最究竟。但以「識有境無」爲旨歸,從離境轉識去下手,才成修道的方便也。

  

  因此「唯識」的唯,非唯一、唯有之意。而是「抉擇」之意,「抉擇識」爲修道入手的最方便。

  

  別業與根身

  

  前在九緣生眼識中,乃將九緣歸爲叁類:塵境、根身與心識。

  

  故塵境、根身與心識,似爲同等,或平行的關系。

  

  然而在生死流轉間─即從前世到來生的過程中,主要是因「識」去投胎,而有根身的。

  

  甚至問:識爲何投此胎,而不投彼胎?爲何不生下來就是王公貴族?爲何有些生下來,即體弱多病?

  

  答曰:爲「業識」相應故。

  

  所以在生死流轉間,是以「業識」爲主導,而選擇其「根身」的。

  

  其次,既生下來,又以「業識」爲主導,而形成其個別的思想、感受、情緒與生活習慣。且這些又會影響到「根身」的發展與型態。

  

  因此生病了,就廣義…

《從中觀看唯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 第4页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