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春天,我因牙疾就醫,醫生在執行根管治療時,使用消毒藥劑不小心,把我的舌頭燙掉一層皮。糟糕的是傷口在側邊,吃飯、講話都會磨到牙齒,其痛無比。我又因白血球數量過低,免疫力不好,醫生不准我吃抗生素,叁個星期傷口才愈合,多吃了些苦頭。俗話說英雄就怕病來磨,何況我又不是英雄,精神、體力又耗掉一回。年紀大了,就是不能病,體力消耗了就回不來。
所以,人的體能旺盛時間很短,能量有限,要好好運用及珍惜。正因四大無常,更應警惕;人的生命隨時會結束,不是只有老病而死,什麼時候死、怎麼死都不知道,沒有定數。難怪有人形容人生的短暫像沙漠的植物,一遇雨水,很快就發芽長出地面,開出五彩鮮豔的花朵;然後花謝了結子,水分耗盡,母體就枯萎而死了。中國人也用石火光影形容短暫的人生,猶如兩石相擊,迸出火花、照射的影子,一閃而過。
在宇宙無窮的時間裏,人的生命真是短得有如瞬間。若能夠懂得珍愛利用,則此生雖短,其價值的延伸是無窮的;如果浪費、糟蹋,不但此生短暫,對未來也沒有價值可言。人總是需要在努力中獲得對于未來的希望和快樂。
佛教又說五蘊非我,這五蘊指的是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,是人的生理、心理及精神的全部。
色講的是所有的物質,也就是四大。人的身體是由地水火風的四大組合,擴大來說,地球是我們共同的大身體,而這個大身體也是由四大所合成,它存在于無限的宇宙之中,與遠大的宇宙對比之下,地球的壽命也算是短暫的,所以地球也是無常的。
受是感受、覺受,是心理作用。
想是思惟,當你有感受之後,大腦就會開始作用,有了思惟。
行是行動、作爲。有了思想、想法,人自然根據這些主意起反應,去做一些事情。
識有兩種功能,一是認知性的、辨別的;另一種是持續的作用,讓人的前一念到下一念,念念相續,形成綿綿不絕的念,也就是一般說的心。
色蘊(四大)強調人體的形成,其余四蘊則指出,生命現象中,心理和精神功能的重要。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,少了其中一項功能,生命也就不完整。例如得了失憶、失智症的人或是植物人,四大雖在,五蘊則已不全,這就不是正常、完整的生命現象。
放下執著
五蘊非我的意義是說,人的生命現象是由五蘊構成,離開五蘊,根本沒有一個「我」的實體存在。人若能悟到五蘊非我,就能解脫成聖人了。
「五蘊非我」不是對事物、環境沒有感覺和反應,也不是完全否定人的心理、精神作用,而是放下自我的執著中心,不以自我爲認知、判斷的中心。例如有人罵你,是他在罵,你這個人並沒有挨罵,因爲他罵的其實是你的五蘊。也許是你的言語、行爲(行),或者哪根筋不對了(想),惹人家有此激烈反應。那麼自己反省一下,如果自己沒錯,就不用生氣了;如果說錯、做錯,那下次叫自己的五蘊別犯錯就好了。如果你也跟著生氣,想罵回去,那麼你又犯了雙重的錯了。
五蘊非我,不是否定自我,而是不執著一個「我」-一個固定的、絕對的形式或准則。大凡世界上所有的宗教,都有一個絕對的真理、最高的信念,但佛教沒有。所以,佛法無定法,一切都是相對的。佛教說人要有正念,正念是沒有偏見,什麼是沒有偏見?這也因人而異、因時而異。
幾年前有個人,非常疼狗。有一天,他抱著狗來寺裏,見到我就說:「師父啊,你看,我這只狗多乖多可愛啊。」我就先摸摸它,主人一定要我抱它,我就抱了起來,而且一邊對它說:「好可愛呀,你一定有善根,要多念阿彌陀佛啊!」
其實,我摸那只小狗,等于摸它主人的心,我贊歎它,等于贊歎它的主人。
後來,有個信徒抱了一只狗來,說要送我。我告訴他:「寺院裏的出家人是不准養寵物的,這是戒規。」
「師父,因爲您喜歡狗啊,您不可以裝啊,我上次看到您抱狗,很喜歡的樣子,人要真心啊,您怎麼變來變去。我不相信您不喜歡狗,這只狗您收下吧!」
「阿彌陀佛。上次我那麼做,是爲了度那個抱著狗來看我的人啊。」
又例如,有一對夫婦帶著他們叁歲的孩子來見我,我也不看那兩個大人,而是先跟小朋友打招呼,跟他玩一會兒,稱贊他健康乖巧;然後跟他爸媽說,這孩子真好,要教他念佛、拜佛。這樣做是希望他們全家能跟佛結好緣,孩子都是父母的心肝,要他念佛拜佛,等于也鼓勵大人念佛拜佛。從這兩件事,要說我是愛狗、愛小孩,那是錯的;但若要說我討厭狗、討厭小朋友,那也是錯的。
五蘊非我,是不以自己看到的我爲我,要以他爲我;如果不斷地以「我」爲出發點,以「我」代替他、以「我」來要求他、以「我」責備他,這是強烈的自我中心在作怪,當然就不是「無我」了;而且這個「我」還很大呢,更是個煩惱的我。這種「我」先是傷害人,然後反過來傷害自己。
然而,以他爲我,這個「他」是沒有特定對象的。有些父母會說:「我做的一切都是爲了兒女,在我生命中,子女是最重要,只要他們好就好,我自己無所謂。」這樣的父母是以子女爲我,所以也並非「無我」。
「以他爲我」的「他」,不是指特定的某人或一群人,也沒有固定的形式,連觀念上也不局限任何層次、種類。所以我學習著跟什麼人都談得來,人家談運動,我也談;談藝術,我也聊;就是賭博,我也談。這不是因爲我喜歡運動、藝術、賭博,而是因爲對方喜歡。談著談著,只要轉個彎,就可以與佛法相通。如此,我弘揚佛法、利益人間的目的就達到了。
問:佛法和賭博怎麼相通?
答:哪樣事物不是在賭博?生命本身就是一樁大賭博,隨時都在下賭注,但高明的賭徒不會盲目地孤注一擲,總要有了五成以上的把握,才會放手一搏。企業家、政治人物也在賭,只不過用的不是紙牌、骰子。我也是在下賭,因爲我的弘化工作,沒有一件事我敢說一定能百分之百完成;事情要圓滿,除了個人的條件、努力,也得有其他因緣的促成。像我們要辦一場露天的弘化活動,預估五萬人來,准備的工夫需達半年到一年,要投入許多的人力物力。活動當天要是遇到狂風暴雨怎麼辦?對于天候,無人能夠掌控,這事要做,但同時也擔著風險,所以我也在賭。
人生中許多重大的決定,例如念什麼科系、入什麼行、和誰結婚,要不要買房子等等,都是賭博,都有得失。而佛法中教導我們坦然面對因緣、面對無常的智慧,可以讓我們在人生賭局中離苦得樂。
問:法師先前提到人身難得,這是爲什麼?
答:不是有句話說,百鳥在林………?
問:不如一鳥在手。
答:(擊掌)對呀!很多人說「將來」要做這個做那個,我此生的理想做不到,來世再做。其實那真是做大夢啊!現在得到這個生命很珍貴,此生之後的下一次,能不能再有這個身體,你有把握嗎?這是完全不知道的,所以說人身難得。
問:如果我是一只鳥、一條魚、一只狗,我的生命也很難得。
答:沒錯,但是它們沒有學習知識的能力、沒有奉獻所學的能力;它們只能自然的生與死,最多奉獻自己的肉給其他的動物吃,或者只能爲人看門、陪人玩耍。
我曾遇見一個認爲做工很辛苦的年輕人,看到旁邊一只狗在玩,他說好羨慕那條狗,不必工作就有飯吃,不像他那麼辛苦,下輩子他想要當狗。
問:對,很多人在受苦痛折磨時,情緒低落,都會脫口而出說:「下輩子不做人了,做只鳥呀、螞蟻好了。」
答:(點頭)我告訴這個年輕人,當狗是好,但是如果你不喜歡這個工作,你可以離開,可以選擇別的工作,或者再進修;不過這條狗就沒得選擇,你還願意當狗嗎?他想想,就說不要了。
身爲人是可貴的,現代人更可貴,因爲現代社會漸漸民主化、自由化,這是趨勢,各國皆然,不像過去的祖先常受政治及強權的壓迫;即使在不太民主的地方,只要你有才能有智慧,一樣會受尊敬。只要學習能力強、貢獻多,抱持著「以他爲我」的態度,你跟全世界的人就是結合在一起;因爲你的付出所發散的能量,會影響全世界所有人,盡管他們不知道你的名字。「無我」是智慧的,帶給人正面的影響;「有我」是煩惱的,從有我出發做出來的事、說出來的話,雖然不一定全都會造成負面的影響,但往往好壞夾雜,不一而足。
成長自己,成就他人
問:從這個觀點,您認爲生命的意義何在?
答:不斷地學習、奉獻;使自己成長,並成就他人。
問:「成就他人」的內涵是什麼?要做到什麼地步才算成就了他人?
答:我們的著力點,離不開時、空兩個因素。空間是我們身處的大環境,而時間上,也離不開過去和未來。由這兩個因素觀察,人不是孤立的;只有單獨個體存在時,不但不會進步,而且危險。不要以爲只有一個人,就能享有最大的自由,殊不知危機很可能從四面八方潛湧而來。許多動物、昆蟲都是群居的,道理如此。
其實,我們貢獻他人的時候,獲利最多的往往是自己,這好比身陷危境時你只求自救,就算安全了,卻不知前面還有什麼危險正等著你,以你一人之力,難以應付這些潛藏的危機;但如果你自救之後,再去救了一群人脫險,縱然危機四伏,靠著衆人的智慧和力量便能應付,自己也能得到真正的安全。
在實踐上觀察,有些人行事散漫馬虎,覺得小小的錯誤,無傷大雅,也不見得需爲此負責。但是,久而久之,這種不負責任的態度,便會在意識中形成很不好的慣性。一旦如此,這種人生會愈走愈辛苦。反之,多做自利利…
《歡喜看生死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