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通,是報得通,功用不大,只能見到人鬼二道的少分。天仙具有天眼、天耳、他心、宿命、神足五通,功用雖比鬼神大得多,但仍然是很狹小的,而且煩惱全在未斷,佛法認爲最重要的漏盡通,他們還未獲得。因而有時動起殺機來,利用他的神通,那所造的罪惡就大了!出世的二乘聖者,不但具有一般的五通,亦得佛法說的漏盡通。其所發生的作用,雖勝過天仙的有漏神通百千萬倍,但因未獲究竟的關系,所以二乘的天眼通,只能見此叁千大千世界,天耳通,只能聽此叁千大千世界,神足通,只能于此叁千大千世界得到自在,宿命通,只能了知八萬劫以內的事情,他心通,只能知道六凡衆生的心念。登地的菩薩,破了一品無明,所以他們的天眼天耳二通,不但能見聞一個叁千大千世界,而能見聞百個叁千大千世界,其神通所發生的功用,較之二乘要廣大到百倍,但還不能算是具足神通。佛的天眼通,能見無量無數無窮無盡的叁千大千世界,佛的天耳通,能聽無量無數無窮無盡的叁千大千世界,佛的宿命通,了知久遠劫前的事,就好象在今天一樣。徹法底源,究竟具足。觀世音菩薩,在前已說過,是早就成佛的正法明如來,已證圓通妙體,當與初成菩薩道的不同,所以具足不可思議的大神通力。
正法明如來示現的觀世音菩薩,不但具有神通妙用,而且「廣修」大「智」慧,大「方便」。大智慧,是指勝義智說的,契證諸法性空的真理,爲他的唯一特能;大方便,是指世俗智說的,適應衆生根機而說法,爲他的唯一功用。二智兼運,無不具足,稱爲廣修。沒有勝義智,決不能證真理,沒有世俗智,決不能度群迷。在菩薩的立場上,這二智是不可偏廢的,而且要有勝義智,才能發生權巧的世俗智。
大悲觀音,既然具有神通力及方便智,當然就可以在「十方」世界,一切「諸國土」中,「無」一「剎」土而「不」示「現」其各種應化「身」,以度化各類不同的衆生。剎在印度叫做剎摩,中國譯爲土田,經中或叫做國,或叫做土,其義都是一樣的。如稱佛剎,是即顯示一佛所教化的世界。現身,謂佛菩薩能化現種種不同的身分。如本經長行說觀音菩薩現叁十叁應身,是即現身義。應是隨感而應,謂由衆生所感,自然而然以應,本此可以知道:以度生爲本願的觀世音菩薩,不如一般人所想家的是供在寺廟庵堂裏,而是活生生的在十方國土到處現身說法的。
無剎不現身的觀音菩薩,究竟是在那些地方示現?謂于「種種諸惡趣」中,皆可現身的。諸惡趣,通常是指地獄、餓鬼、畜生的叁惡趣;亦有于叁惡趣外,加一阿修羅趣,稱爲四惡趣的。所以稱爲惡趣者,是說衆生以各自的惡業,當趣惡處,名爲惡趣。亦有以人與天(修羅偏于諸趣)加入叁惡趣,稱爲五惡趣的,所以名諸惡趣。人天被稱爲惡趣,這是約在生死輪回中說的。以佛法的出世觀點說,凡是沒有超出叁界的,都可說是在惡趣中。
以「地獄」說:衆生墮在地獄中,不論是在八寒或八熱地獄以及其他各種地獄,都有種種痛苦來襲擊的。觀音菩薩見到地獄衆生受苦,不忍他們長期陷在重重痛苦的包圍中,于是動起『我不入地獄,誰入地獄』的悲願,示現地獄衆生的身相,到地獄中去教化他們,令他們出離地獄的苦惱,而獲得身心的解脫!
以餓「鬼」說『這雖有無財、少財、多財——如血食之神——的差別,從饑渴苦迫得名,常稱之爲餓鬼』。墮在餓鬼道中,常常經過百千萬年,聽聞不到漿水之名,何況其他的飲食?所以趣入餓鬼,是很苦的。觀音菩薩見到餓鬼衆生在受苦,特別示現鬼王面然大士,引起佛說焰口來普救一切餓鬼,是爲現餓鬼身而爲說法令得解脫。
以「畜生」說:這在現實世間明白所見的,有在空中的飛禽,有在陸地的走獸,有在水裏的鱗毛等。墮入畜道的衆生,或是還債而來,或爲償命而來,經常受諸不堪忍受的痛苦。觀世音菩薩,見到畜道的衆生在受苦,就示現各種不同的畜生身相,以去度化它們,使它們舍離畜生的果報,而獲得身心的解脫!
以人類說:「生、老、病、死」的四種大「苦」,不論是有錢沒有錢的,不論是有地位沒有地位的,誰也免不了。不但人類,就是天上有情,亦同樣不能免。如古德說:『人間難免四相苦,天上何曾免五衰』?觀世音菩薩,見到人類以及天上衆生在受苦,同樣示現人身或天身,來爲我們說法,使我們離苦得樂!
總之,在叁界之內的衆生,不論是屬那一趣的,只要你有苦存在,只要你一心稱名,觀音菩薩大慈大悲,都會現在你的面前,爲你說所能接受的正法,使你依此正法去實行,就可漸漸的令你消滅痛苦,所以說「以漸悉令滅」。這在長行說叁十叁應身中,已詳細的敘述。
以上兩頌八句,是總頌現身,所以科爲身業普應。
戊二 意業普觀
真觀清淨觀,廣大智慧觀,悲觀及慈觀,常願常瞻仰。無垢清淨光,慧日破諸暗,能伏災風火,普明照世間。
這是觀音菩薩的意業普觀。觀有「真觀、清淨觀、廣大智慧觀、悲觀及慈觀」的五觀。以此五觀,顯示度化衆生的根本。依向來所說,前叁觀是屬于自利的,後二觀是屬于利他的,所以五觀即含有自利利他的兩大部分。如以五觀爲應化的殊勝方便來說,應說那是屬于利他的。而且從前文接下來看,漸令消滅衆生的痛苦,究竟怎樣漸滅法子?因而現在就說五觀以滅衆生之苦,何況科文是顯遊化方便,當更以度脫衆生爲運用五觀的方便。
有人這樣解說:由觀音菩薩生起真觀的觀慧,照見衆生的妄業本空,根本沒有業性的自體可得;起清淨觀的觀慧,照見衆生的自性本來離染,從未受過雜染之所染汙的;起大智觀的觀慧,照破衆生的無明癡暗,顯發衆生的本有光明;起大悲觀的觀慧,拔除衆生的無量痛苦,不再受諸痛苦的逼迫;起大慈觀的觀慧,給予衆生的一切安樂,使衆生永遠過著自由自在的生活。依于這一解釋,可說前叁觀重在摧毀衆生的惑業,後二觀重在爲衆生拔苦與樂,是以五觀都是利他的。因此,古人用真、淨、智叁觀,配合天臺空、假、中叁觀來說,我們認爲不必要的。
觀音菩薩既以五觀度化衆生,我們就應「常願」菩薩慈悲予以救濟,使我們真能離苦得樂;同時亦應「常瞻仰」菩薩的妙相莊嚴,頂禮景仰以求攝照!所謂瞻仰,是以恭敬心而仰見的意思。法華經方便品說:『瞻仰兩足尊』。維摩經說:『瞻仰尊顔,目不暫舍』。都是此意。
以上四句,乃頌結顯觀智。顯示菩薩應物觀照,所以有此五觀差別。
菩薩應物觀照的五觀,一一都是清淨無垢的,從清淨無垢的觀中,發出大智慧光來,所以叫做「無垢清淨光」。而這大智慧光,朗然照耀,能夠照破一切煩惱黑暗,猶如日輪高懸在晴明空中,照破大地一切黑暗一樣,所以說「慧日破諸暗」。無量壽經說:『慧日照世間,清除生死雲』;法華經方便品說:『慧日大聖尊』,都是此意。衆生的無知無明,叫做諸暗。清淨智光,能照世間的盲冥,故以慧日譬之。法華經藥王菩薩本事品說:『又如日天子能除諸暗,此經亦複如是,能破一切不善之暗。』慧日的光輝,不但能破諸黑暗,而且「能伏災風火」。災兼一切的困厄,惟風火是諸災難中最大的災難。風火大災能伏,其余的災難,自更不成問題。衆生之所以有風火等的各種災難,嚴格說來,不是外面加到衆生身上來的,而是衆生煩惱之所招感的。煩惱的黑暗既已照破,各種的災難當然能伏。伏除災難、照破黑暗的慧日光輝,像太陽一樣的照耀世間,照得普遍光明起來,所以說「普明照世間」。
戊叁 口業普益
悲體戒雷震,慈意妙大雲,澍甘露法雨,滅除煩惱焰。
這是觀音菩薩的口業普益,亦即贊歎觀音菩薩爲衆生說法的情形。雖說是口業普益,而實際包含叁業的活動,亦即顯示觀音菩薩的叁輪不思議化。
「悲體」者,悲以拔苦爲義,諸佛菩薩的悲心,廣大無比,所以叫做大悲。佛菩薩以大悲爲體,所以名爲悲體。如說:『佛心者,大慈悲是』。『菩薩但從大悲生,不從余善生』,都可作此悲體的說明。而這悲體,亦可說是大慈悲的法身體,是從持戒而得的,因此,戒與慈悲有著密切的關系。『例如不殺,不使一切有情受殺生苦,也是給一切有情以安全感。進一步,更要愛護有情的生命。戒,不即是慈悲的實踐嗎』?觀世音菩薩,用大慈悲戒體,身輪現通,示現叁十叁應,神通妙用之力,駭動猶如雷震大千,驚醒世人的迷夢,所以叫做「戒雷震」。德清古德說:『法身無體,以悲爲體,戒者法身所流之教戒也。故將說法,先以雷震,驚動群機,以慈意而興廣大法雲』。
「慈意妙大雲」,是顯菩薩的意業。菩薩不特以悲拔除衆生的痛苦,同時亦運用慈給與衆生的快樂,當欲以樂給與衆生時,是即名爲慈意。佛法,凡欲褒美不可思議之法,就稱爲妙。有說:『妙名更無等比,更無過上義』。佛及菩薩的大慈,遍緣法界一切衆生,如彼大雲普蔭一切,所以名爲妙大雲。
「澍甘露法雨」,是正顯菩薩的口業說法。法華文句說:『甘露是諸天不死之藥,食者命長身安,力大體光』。注維摩經七說:『什曰:諸天以種種名藥著海中,以寶山磨之,令成甘露,食之得仙,名不死藥。生曰:天食,爲甘露味也。食之長壽,遂號爲不死藥也』。佛陀常以甘露喻不生不滅的妙法。妙法能滋潤衆生,所以譬之如雨。無量壽經上說:『澍法雨,演法施』。法華經序品說:『雨大法雨,吹大法螺』。涅槃經二說:『無上法雨,雨汝身田,令生法芽』。又說:『唯悕如來甘露法雨』。這是以甘露法雨,譬喻如來的教法。觀音菩薩爲衆生宣說妙法,令諸衆生普得法益,所以叫作澍甘露法雨。
能令衆生得到什麼利益?衆生具有煩惱,而且煩惱熾然,如大火焰一般,用其他的東西,沒有辦法可滅衆…
《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(演培法師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