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到,也在此作用啊!分分秒秒都現前,沒有看到嗎?就像太陽處在虛空當中能普照,寂而能照,照而能寂,寂照不二,清清淨淨光光明明,處處無所著如日處在虛空,就這麼潇灑顯現在你的前面「分分秒秒皆現前」,這就是佛祖見性之後,苦口婆心所講出來的開悟法語。再念一次:
「真性心地藏,無頭亦無尾,應緣而化物,處處無所著,分秒皆現前,如日處虛空。」
嗯,這就是我們要聽的話了。
「性」到底在那裏呢?「性」,對一位開悟證果的人是自由自在的。「性」,不偏不倚不靠,「性」不可靠向任何一邊,不可靠近任何一方,不可倚靠在十法界中的任何一界,都不靠不倚,這樣才是真正的自在解脫。你若靠彼粘彼,處在此處被此處粘住,靠在彼處又沾了一堆塵埃,如此處處依處處靠,那麼自性就沒有出世解脫染住了。所以無靠無依無偏,這才是佛性本來的面目,你若有靠有染當下生一切病,生死流轉就浮現了。所以運用一位開悟聖僧他這麼說:
「不作佛見,不落佛邊;不作衆生見,不落衆生邊;不作有見,不落有邊;不作聖見,不落聖邊;但無諸見,即是無邊身,不落法塵。若有見處,即名外道;見而不見,不見而見,諸佛現前。」
這就是我們修道要用功的所在。有一天你成就佛道以後,不作佛見是名不落佛邊,成佛後他也不會說:喔,我成佛了,有相,成佛以後有形有態,這樣就有問題了,不落佛邊才是真正的成佛。
「佛說佛道非佛道是名佛道,佛說莊嚴非莊嚴是名莊嚴,佛說解脫非解脫是名解脫。」
不可落邊,一落邊當下就被邊染著、拘束住了,不自在不解脫,有染了。
所以不作佛見是爲佛的境界,雖然處在佛的境界,他沒有貪染,不以爲我在佛邊,那麼當下就是佛。佛說:「佛非佛是名佛」就是這個道理,不可落于一邊,若有倚靠有偏有沾染著,又有著于一邊者,這就是你自己沒有解脫。他又說「不作衆生見,不落衆生邊。」一切森羅萬象現有的世界,你不作有見不落有邊,成就聖人以後,你不作聖見不落聖邊,如果你真正不落一切見,不落任何一邊,就向你恭喜了。「但無諸見,即是無邊身。」身體像觀世音菩薩一樣,叁十二應身、無量百千萬億化身。無邊身,處處無所著,處處自在叫做無邊身,觀世音菩薩就是這樣。若落佛邊就被佛綁住了,落聲聞緣覺呢?被拘束住了,落菩薩邊被菩薩綁住了,他就無法應現居士、應現宰相、應現比丘、比丘尼、應現優婆塞、優婆夷,就無法應現牲畜了。怎麼說?因爲他被一邊綁住,染著了拘束住了。所以,我們不被任何一邊拘束住,如此才是真正的自在解脫。
「但無諸見,即是無邊身。」好莊嚴的話。因爲他不落法塵,不被任何一邊的法塵拘束、綁住、染著、拉住,說到極致就是這些話。如果真的有邊可見有邊可住,當下就是外道了。所以外道執著有解脫、有聖人可求一切都落入有,落入有邊就有生死了。外道不能開悟證果,心裏處處有所染,如此不名解脫。所以不落任何一邊、任何一個見解才是真正進入聖道中。到最後見而不見,不見而見,嗯,諸佛現前。所以越來越精采道理在此,聽這些話,我們終其一生要找的答案,都在這裏顯現,一生中一堆的滯礙打不破,現在滯礙打破了。一生當中許多觀念思想無法突破的現在突破了。很多死結、迷惑現在完全解開了,解開這神秘的面紗,所有的答案全都在此處展現。當初如本看了這些法語以後,當下就悟入。「但無諸見,即是無邊身」,「見而不見,不見而見,諸佛現前。」好莊嚴的語錄,再念一遍,太莊嚴了太解脫了,那是我們一生的訴求,我們的目標。
「不作佛見,不落佛邊;不作衆生見,不落衆生邊;不作有見,不落有邊;不作聖見,不落聖邊;但無諸見,即是無邊身;不落法塵。若有見處,即名外道;見而不見,不見而見,諸佛現前。」
這太莊嚴了,光是念就可以念到開悟了,何況經過如本法師將它拆開來,有思想有體系有組織的分析,你若沒開悟證果實在都不行,都難了。那是教你不可處處著,這樣才能見到無邊身,自性才能解脫。
現在要講「見性」如何見?如何會?在六根當中就可以契會了。「性」在六根當中運籌分別作用,你有沒有見到呢?若沒有見到,我運用開悟聖僧的法語,他要教你如何契會、如何見:
「聖人種種分別,皆不離自性,應用無窮,應眼見色,應耳聞聲,應鼻嗅香,應舌知味,乃至施爲動作,皆是自性之用。」
聖人種種分別,聖人種種說法,講經度化衆生,全部沒有離開他的自性,應用無窮。要慈悲就能慈悲,要喜舍就能喜舍,要講叁十七道品就講叁十七道品,要講六度波羅密就講六度波羅密,要講實相中道就講實相中道,要講不二法門就講不二法門,要接人待事就接人待事,要贊歎一切衆生就贊歎一切衆生,應用無窮、自性妙用。「應眼見色」以眼睛而言,可以看黑的、紅的、青的、白的形形色色在眼能見,你看到了嗎?在耳朵來說,應耳能聞聲,耳朵能聽到是非、人我、音樂、旋律、毀謗、贊美全都聽得到,應耳能聞。對鼻子來說,鼻子能嗅香、臭,你嗅到沒?應著舌頭而言,吃到甜、苦、澀、淡、辣,它都清清楚楚,你會到沒?乃至你施爲動作當中,全都是你的自性之用,你契會到了嗎?你吃了一輩子,你契會到你的「性」了嗎?你看了一輩子看了四、五十年六、七十年了,你會到你的「本性」沒?你聽到這些聲塵對你毀謗對你贊歎,聽到輕音樂,你契會到你的「本性」沒?所以終其一生當中,聽也聽過,看也看過,吃也吃過,施爲動作也在那邊運動,如果你沒有契會到,你真的要努力用功夫,這些話就是在日常生活中施爲動作中,要讓你會見本性的語錄。再說一遍:
「聖人種種分別,皆不離自性,應用無窮,應眼見色,應耳聞聲,應鼻嗅香,應舌知味,乃至施爲動作,皆是自性之用。」
我們修道這樣修就對了。所以如本法師講此「見性成佛」的法門,漸漸要進入尾聲,越來是越精采,越精采中進入高潮,突然就頓住,最後就停止不講了,無非就是要你好好的參悟,讓你徹底自見自性。所以要好好珍惜愛惜這光陰,愛惜這時段,不然一閃身就過了,瞬眼之間就錯過了,錯過後想要時光倒流再來聽的話難啊!來世要聽到?來世你不知到那一道去了。所以,難道可以隨隨便便來浪費光陰,錯此機會嗎?好好珍惜時間喔!
我們修道要見到自性佛,你要記住一句話,要空掉「妄想」,空到沒有一個妄想可空的時候,那時你的自性佛就顯露了。來看聖僧怎麼說,開悟聖僧雲:
「本源清淨,佛上更不著一物,自性蕩蕩,沾染不得。人不敢忘心,恐落于空,無撈摸處,不知空本無空,法身堂堂而住。」
「本源清淨」是指我們的「法身」而言,法身就是佛。「佛更不著一物」像如本常說的萬法不立,一塵不染,清淨光明。「說似一物即不中」說佛性是什麼東西,就不中,說錯了。「說似一物即不中」何況佛性那能沾染一塵一物一境呢?「佛上更不著一物,自性蕩蕩」光光明明、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、沾染不得。空,空到無物可空。頓斷,頓斷到無可頓斷,此時光明的本性就顯露了。我們人總是如此,叫你空掉你的心,忘了你的心,你忘不了空不掉,甚至有人走上斷滅,叫他空掉一切心,他就緊張起來,哇,空掉心不就沒心了嗎?變成斷滅了,否認心的存在,他就緊張起來了,叫做「恐落于空」。其實這樣不對,大空大有,不空就不有。
空,是空掉你的分別意識、妄想之心、汙染之心、貪瞋癡之心全部空掉,如果貪瞋癡的心沒有空掉,還有一物沾染在自性裏,這樣還有法塵沒有解脫。所以我們人總是害怕落于空,不敢忘掉他的妄想之心,怕無撈摸處。他說「空掉一切心如同虛空一樣」,抓不到摸不到感覺不到,沒有撈摸處,他反而緊張害怕,恐怕落于空寂當中,頑空斷滅空裏,讓世間很多人害怕。所以空掉心,就是空掉妄想意識、雜亂之心、分別之心、汙染之心的意思。但是你清淨光明的本性並未空掉「法身堂堂而住」他不知道。「空而不空、實相無相、無相無無相」他不知道。「真空妙有」他不知道。「體即是用、用即是體」他不知道。他以爲空掉一切心,害怕落入頑空而緊張起來,無撈摸處那還得了?連個佛性都沒有了,他當然緊張啊!他不知「空而不空」、「法身堂堂而住」他不了解。所以你可以徹底空掉你的心時,向你恭喜了「法身堂堂而住」並未不見,並沒有閃失,並未丟掉,它仍然堂堂而住。
所以越空越有,不空就不有。十方叁世諸佛就是越空越有,空到無可空時,他的慈悲喜舍光明的本體顯露了,證大空得大有,不空就不有。我說過,你不空,不空就是有妄想,有貪瞋癡、有見思惑、無明惑、塵沙惑,叁惑不能頓斷,既然不能頓斷,這些貪瞋癡乃至叁惑擁有、占有你的心,不空,那就完蛋了,就是凡夫衆生了。你空掉這些廢物、這些雜心,越清淨越光明,就像水很混濁、有雜質、有灰塵、有汙穢,全都撈幹淨過濾,清潔過濾幹淨,並不代表水就沒了,是雜質沒有,是髒東西不見了,它清淨的水質,H2O並沒有不見啊!我們人的心也一樣,大空大有就是將你妄想之心全都頓斷、空掉,但是清淨光明的本性堂堂而住,它並沒有不見和水一樣,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。
法身是住而無住,無住而住。一切善惡之性,是空無自性的,也因爲空無自性,才能真正達到進入法性。我運用一位開悟聖僧他這麼說:
「譬如虛空,雖以無量珍寶莊嚴,終不能住,佛性同虛空,雖以無量功德智慧莊嚴,終不得住,不住而住,住而不住,一念頓脫,豁然貫通,徹見自性,涅槃現前,與諸佛同一鼻孔出氣。」
他說我們的心如同虛空,你看那虛空,你用金銀鑽石瑪瑙來挂在虛空,挂不住。你用很莊嚴自國外進口的花朵來挂在虛空,也挂不住。用臺灣的玫瑰花、菊花來挂,挂不住。你所喜愛的珍寶之物來挂虛空也挂不住。用油漆去潑也粘不住。你對它稱贊、贊美它,它也如如不動。雖然虛空用無量的珍寶財寶來莊嚴,它始終不能住,住不了。佛性和虛空一樣,雖然無量的功德來莊嚴,也莊嚴不住,用智慧來莊嚴也不住,用願力來莊嚴也不住,你研究叁藏十二部教典,也莊嚴不住,你來稱贊、贊美它也不住,始終不能住啊!但是不住而住、住而不住,佛性和虛空是一種譬論,只是佛性與虛空較相似而已。
但是虛空不是心,心不是虛空,虛空容易形容。但是佛性不可思議,住而不住、不住而住,你說用智慧來莊嚴自性,真的莊嚴得了嗎?有,但無自性。雖然無自性、空性,但是你要用,用得出來。從來不懂佛法的人,你講佛法給他聽,他明白他清楚有開悟啊!他要用時用得出來,但要他拿出來讓你看,就拿不出來了。「不住而住」不住就是無形無相,但是無形並非代表無,如果沒有,爲何如本法師講經說法,沒看講稿沒看經文,淘淘不絕一直講出來,是從那裏出來的?自性生智慧啊!叫做不住而住,但是叫我拿出來給你看,我拿不出來,拿不出來但要我講又淘淘不絕啊!智慧來莊嚴也同此意思。不住而住、住而不住,智慧如此慈悲心也一樣,慈悲拿來我看一下,拿不出來看不見,但是你可分析慈悲心。有學問、有莊嚴,拿不出來看不見,但是要用時用得出來。分明一個動作一個思想,表現出來就是要救度衆生,講經說法利益人天,那裏沒有慈悲心、沒有智慧?那裏沒願力呢?全都存在。但是雖然存在「不住而住,住而不住」這才是真正的功夫。如果你用這種功夫去用功,一念若頓脫時豁然貫通,此時徹見你的自性,馬上涅槃就現前,你和十方叁世所有的諸佛,同一個鼻孔出氣了。如本仍然要恭喜你、稱贊你,贊美你,你真正已經證成聖果的時候了。來,我們再念一遍,用最快的速度筆記下來,你終生受用不盡啊!要怎麼修?你都能掌握訣竅了。
「譬如虛空,雖以無量珍寶莊嚴,終不能住,佛性同虛空,雖以無量功德智慧莊嚴,終不得住,不住而住,住而不住,一念頓脫,豁然貫通,徹見自性,涅槃現前,與諸佛同一鼻孔出氣。」
所以如本講經說法,處處導歸于「見性成佛」實在用心良苦啊!普天之下有幾人能了解如本的心情呢?因爲任何一宗任何一派,如果遠離「見性成佛」這個法門,這一派不了義,佛門中的外道。所以學佛的宗旨就是要見性成佛,如本講「見性成佛」是濃縮了叁藏十二部教典的精華在裏面,何況十方叁世諸佛也是見性來成佛的。以後你我大家要成就佛道,怎可遠離「見性」這個法門來成就佛道呢?
《見性成佛 第叁十九天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