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,終日喜而未曾喜,終日行而未曾行,終日住而未曾住,終日動而未曾動,終日靜而未曾靜,終日說法而未曾說一字。法身在涅槃中,言語道斷,心行處滅,見聞覺知,本自圓寂。」
諸位,我們修道要聽一個訣竅,在因地當中你所有的生心都是妄想心,每一個念頭動起來都流入叁界中。相對的,你能滅掉所有的妄想之心當下就出離叁界。所以一念心生就入叁界,心滅就出叁界,叁界出或入?關鍵在你有無起心動念。所以對于心念,我們修道要漸漸將它淨化,讓我們光明的聖體恢複普照,唯一的途徑,妄想心要慢慢淨化。我們看聖僧怎麼說,他說:
「心心心難可尋,寬時遍法界,窄也不容針,我本求心不求佛,了知叁界空無物,若欲求佛但求心,只是這尊心,這尊心是佛尊,佛性不從心外求,心生便是罪生時。夫道者,以寂滅爲體,修者以離相爲宗,寂滅是菩提,滅諸相故。」
這些又是莊嚴解脫的話了,聖僧告訴你「心心心難可尋」心是要如何找呢?因爲人人無法見到他的心、會到他的心,所以善根無法流露。以爲我們人四大皆空,死後塵歸塵、土歸土,因此將佛性也否認掉,他不相信有一個心,叫做唯物論或斷滅論者。一旦讓他找到心的時候,善根大展流露,不必你鼓勵不必你爲他說法,他自然善根成熟,就知道要修道了,訣竅在這個地方。
心心心這顆心很難找啊!「寬時遍法界」當你的心解脫心中無一物,心裏妄想不生時「寬時遍法界」,心包太虛量周沙界。當你的心煩惱痛苦的時候,窄到連一根針都無法包容。你想想看,真的嗎?真的。譬如你對他不滿你懷恨他、很氣他,哦,連一根針都無法包容了,叫做「不容針」。我很生氣的時候,我的心不但不能包容他,更希望天下間無他容身之處,最好一句話罵出去立刻讓對方心髒麻痹,窄時不容針啊!心沒解脫就是這樣。我本來就要求心不求佛,其實求心求佛都一樣,我說過求心就是求佛啊!當你見到心的時候,就見到佛,這時你的心要舍掉。「了知叁界空無物」你會知道欲界、色界、無色界這二十八層天是衆生造業的場所,受果報的環境。因此你悟明叁界空無一物的時候,向你恭喜了,那時就是法身顯露的時候。我們就是永遠清淨不了這個心,空不了你的叁毒,見思惑無法淨化,無明惑、塵沙惑將你的心緊緊纏繞,剝不下來脫不掉、避不開閃不掉,在此情形下你的心被叁界綁住了,此時,什麼「叁界空無一物」對你來說根本做不到。所以修道能夠「了知叁界空無一物」時,你的法身當然就顯露了。他又說,如果你想要求佛,不必那麼麻煩,但求你的心就是了。這尊佛當下就是你的佛尊,自性世尊、自性如來、自性法身、自性佛。佛性不應從心外去求,那樣是不對的,一旦此心生一個念頭要求佛,當下就遠離見性的機會了,剛好是一八0度的顛倒。「心」是回光返照,照見本性,你不這麼做還心向外去求,豈非一八0度不相同的兩極化呢?不錯。所以見性要從心去見就對了,不可心外求法。當你的心若生時,生什麼?各人生的念頭、生的業、生的妄想都不相同,感召果報的罪業就不相同,所以說心生時便是罪生的時候。因此禅宗說「明心見性」最重要的,是要向心去回光返照,這才是當今之務。
他又告訴你,「夫道者」道是什麼?「寂滅爲體」。「寂滅」是什麼意思?就是說叁界空無一物,自性不容任何一個妄想,此時萬法不立一塵不染,就是寂滅之體。你說修道要怎麼修呢?離一切相爲宗,寂滅就是菩提,你能離開一切相,滅掉一切相時當下就見道了。「道」是什麼?「自性」,見道就是見自性見自性如來,見自性法身,見自性佛,所以這些話要牢牢記住。再聽一遍:
「心心心難可尋,寬時遍法界,窄也不容針,我本求心不求佛,了知叁界空無物,若欲求佛但求心。只是這尊心,這尊心是佛尊,佛性不從心外求,心生便是罪生時。夫道者,以寂滅爲體,修者以離相爲宗,寂滅是菩提,滅諸相故。」
有道理。如果沒有道理,過去的聖僧如何開悟證果呢?我們想要開悟證果按照聖僧所修行的法門,就不會有差錯了。
有許多人說:「師父,我想要出家,像你一樣以童子身出家。」「出家」的定義如何?以後我若得道,什麼叫做「得道」?有一天我若證大涅槃得大智慧時,狀況又是如何呢?來,我們看聖僧怎麼說,他說:
「出離生死名出家,不受後有名得道,不處無明是大智慧,無煩惱處是大涅槃,迷時有此岸,悟時到彼岸,彼岸是正覺處、諸佛處。」
這些話是過來人的話。起先告訴你,什麼叫做「出家」呢?你真能出離生死才堪稱出家,出家不是一般泛泛之輩所想的,剃個光頭穿一件如來袈裟,穿如來的鞋子,這樣叫做出家嗎?這只是形相上的出家而已,真正的出家要談到出離生死之家。所以有人出家以後,仍在苦苦惱惱,這樣不對,要出煩惱之家。有人出家後充滿了貪瞋癡無明還有生死,如此你要出離生死之家。有人出家後還在叁界內團團轉,轉不出去,要出離這六道家。你本身沒有脫離輪回的話,那麼你要出離這輪回之家。你出家之後仍然停頓在二十八層天叁界內,這樣不對,要出離叁界家。出家豈是那麼容易,那麼簡單?剃個光頭穿件出家衣誦經念佛,不錯,這形相上你做到了,接下來道理要充實,真正達到出離生死方名之爲「出家」。所以臺灣所有的人民百姓、所有的人,如果有人善根流露,也了解出家真正的意思,也就是出家要出生死家,出家要出煩惱家,出家要出輪回家,出家要出離叁界家,知道出家的意思了,你來到臺南法王講堂說:「師父請爲我落發,我想要出家了。」嗯,如本會隨喜,我剃刀一拿起就開始要剃發了。聽好:「金刀剃下娘生發,除卻塵勞不淨心,圓頂紅袍僧相現,法王座下又添孫。」成就一位清淨莊嚴的出家人。事相做到了道理也通達了,這樣才是真正的出家,叫做出家要出生死家。最後你道理明白,要如實如法去修行,最後要證菩提,沒問題啊!「不受後有名得道」有人說被一貫道點一個「道」,就叫做得道。得什麼道?什麼是道?沒有生死之業,不受後有,什麼叫做「後有」?「來世之有」什麼是「來世之有」?有來世生死輪回的業有,你不再受生死業有是真正的得道。否則死後隨著你生死輪回之心、妄想和業力而拖著跑,這叫什麼得道?所以得道以禅宗的術語「明心見性」才叫得道。
諸位,不處在無明的處所才叫做大智慧,你生活在無明煩惱叢生裏面,沒有智慧可言。有智慧的人他不會心生煩惱、心生無明,無煩惱之處名之爲大涅槃,達到不生不滅的自性顯露。當你迷惘的時候,方便說有此岸,你若開悟證果以後,也就是悟的時候,就是達到彼岸,過去那邊的岸邊了,那一邊的岸是什麼岸?是光明解脫的彼岸,沒有生死輪回的彼岸,處在正覺的彼岸,是諸佛菩薩的彼岸。這樣諸位清楚嗎?
「出離生死名出家,不受後有名得道,不處無明是大智慧,無煩惱處是大涅槃,迷時有此岸,悟時到彼岸,彼岸是正覺處、諸佛處。」
禅宗是以「見性」爲唯一的宗旨,「見性」要從那裏去見呢?從「心」去見。所以見到你的心就見到道,見到道就見到心,當你見到性時,大道無言了。來看看聖僧怎麼說,他說:
「修道人不心外求道,知心是道,若得心時無心可得,若得道時無道可得,若言將心求道者,皆名邪見;迷時有佛有法,悟時無佛無法,何以故?悟即是佛法。」
修道人不可心外求道,你的自性就是道。所以六祖才說「離道別覓道,終生不見道。」也就是離開你的心向外求佛,終你一輩子盡未來際,永遠找不到佛。因爲心就是佛,離開你的心佛向外追求外面之佛,永遠都見不到你的自性佛。等你真正見到性、得到心的時候就無心可得,你見到心就見到佛,見到了佛,那裏還有心可得呢?若有心可得,就變成兩個個別體,有心又有佛就有兩個佛了。所以見到佛時就見到心,這時心要舍掉,同時不可有兩個一心一佛。當你得道時,並無道可得,若有一個道相、一個佛相又有一個心相者,不名爲得道。不可淨上安淨、頭上安頭的意思就對了,見到心時就是見到佛,見到佛時要忘心,不然有心又被蒙蔽、被迷惑、被覆蓋住,又多了一個心相出來,這樣不對。
如果將心求道皆是邪見,所以凡夫在迷的時候,有佛可求有法可求,有佛可拜有法可供讀頌,叫做「迷時有佛有法」。當明心見性開悟證果的人,悟時就無佛無法了。反過來說,你悟的時候當下就是佛法,你迷時是有爲法一切都著相,等你見性以後破相顯性的時候了。再聽一遍:
開悟聖僧雲:「修道人不心外求道,知心是道,若得心時無心可得,若得道時無道可得,若言將心求道者,皆名邪見;迷時有佛有法,悟時無佛無法,何以故?悟即是佛法。」
你若一念心覺、一念心悟時,你每一個心念所處的環境和世界,都是佛的世界。一念若迷、一念若不覺、一念若迷惑,你每一個念頭、動作所處的時間和空間,如同在叁界內如同在地獄一樣,叫做「覺是佛國,迷時地獄界」何以見得呢?大家聽好:
開悟聖僧雲:「無妄想時,一心是一佛國;有妄想時,一心是一地獄。菩薩觀察妄想,不以心生心,常在佛國。若不以心生心,則心心入空,入涅槃,念念歸靜,從一佛國至一佛國;若以心生心,則心心不靜,念念歸動,生心染塵,從一地獄至一地獄。」
「一佛國至一佛國」這是恭喜啊!「一地獄至一地獄」叫做糟糕了。你之所以一地獄又至一地獄,團團轉轉不出來就是「以心生塵,生心染塵」都構成地獄的種子。所以聖僧才教我們,當你沒有妄想的時候,你這一念心就是佛國佛的世界;你有妄想的時候你這一念心當下就如同地獄。在此情形下,有心修道的行者,尤其菩薩觀察這個狀況,知道妄想是幻化虛妄的,所以他不會以心再生心,以妄想起妄想,以妄想生妄想,不會如此,所以時常處在佛國的世界裏。如果你不再以心生心,以妄想生妄想的話,你心心入空、心心入涅槃、心心入法身,「念念歸靜」念念當中「一佛國至一佛國」向你恭喜了。但是相對的,你如果以心生心的時候,心心就不靜了,心心就歸動了,心心當中生心染塵,如此不但不恭喜你,替你惋惜了,從「一地獄入一地獄」了。所以你若知道道理以後,我們平常盡量不要打妄想,打下去你就無法收拾、無法收局。所以妄想起來時,你察覺了就醒了。所謂「不怕念起,只怕覺遲。」是說不怕妄想生起,只怕你妄想生起後發覺太慢,有妄想知道妄想,就已經覺醒了,不要再隨順它流轉下去。你收回來安住在清淨的自性裏面。「一念不生,即是如如佛。」所以平時,我們在床頭、客廳、林邊、溪邊、海邊,較清淨的處所,我們常常靜坐一下。當你沒有妄想的時候,一心何曾不是佛心,一心何曾不是佛國?當你有妄想時,一心是地獄了,混亂不堪痛苦綿延不間斷。
所以凡夫心是「不妙」,佛的心是「妙用」。有人問佛心會動嗎?也想事情嗎?會,他所想的心都是利益衆生的、慈悲喜舍的、普度有情的;而凡夫之心都是汙染的,怎麼想都是想五欲六塵之境,怎麼想都是利害關系,怎麼想都離不開他的事業,妻兒家庭弄得妄想紛飛。所以凡夫之心念念之間,當然是念念地獄,都是墮落之因。聖人的念頭經過妄想的淨化,回複他清淨光明的本性,所以念念是妙用,念念都是慈悲喜舍利益群生的。因此一念有差別,迷時是凡夫,悟時是聖者的心境。所以聖僧的話,我們再念一遍是很好的警愓,是值得我們反省、具有啓發性的話:
「無妄想時,一心是一佛國;有妄想時,一心是一地獄。菩薩觀察妄想,不以心生心,常在佛國。若不以心生心,則心心入空,入涅槃,念念歸靜,從一佛國至一佛國;若以心生心,則心心不靜,念念歸動,生心染塵,從一地獄至一地獄。」
所以希望我們諸位,好好用你的清淨之性,見性之後一念之間念念極樂,念念自性彌陀,念念本來風光,從一佛國至一佛國。若未見性之人妄想叢生、心猿意馬,在此情形下心心不靜,念念歸動一地獄入于一地獄,這樣叫做不快活,看你要選擇那一個?所以平常多坐禅,觀你的心是淨,還是染,迷還是悟,有見性沒見性,在一念之解脫啊!好好用功就對了。
《見性成佛 第叁十八天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