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十四天
諸位觀衆、諸位菩薩大家好…
我們處處講見性、論見性、談見性,這個見性,再給你兩個月、十個月也演說不完。但是一位悟性之人,他不費吹灰之力,浪費那麼多光陰當下就讓他契會了。所以,我們人的根機有頓教、有漸教。有上根機、中下層根機差別非常大,雖然差別很大,這與他多生累
有密切的關系,多世有修、摸久一點的,這種的就是上根機的,從來不曾聽過不曾摸過的人,我們方便講,就是下根機的。因爲他修較少世、修較少
,這就是平等、平等。
諸位,「性」是當下你這一念就對了,你每一個動作、每一個起心動念,全都是「性」的作用。你不知看到沒?碰到了沒?所以要在生活當中去參悟,你若無法在生活當中契悟,請問你擁有一個性,無性是誰在運籌呢?所以一位開悟聖僧,在生活、吃飯中,施爲動作中,讓他悟到自性,我們看他怎麼說:
「佛法在日用處,行住坐臥處,喝茶吃飯處,言語相問處,所作所爲處,舉心動念卻又不是。」
這就證明了我們的「性」,在日常生活的一點一滴當中頻頻流露而出,可是你沒有看到。所以第一句告訴你「佛法在日用處」,什麼叫做「日用」?日常生活你的作用當中去會它。他告訴你,你行住坐臥當中去會,它在那個地方你有沒有看到?走路,誰在走?吃飯的時候,誰在吃飯?當你坐在此處,是誰在這裏坐?當你躺在那裏時,誰躺在那裏?你去契會這個問題。當你口渴時喝茶,是誰在喝茶?如果沒有這個動念、沒有這個精神、沒有佛性的話,你只是一個活死人。你如何來喝茶、吃飯、走路、坐在那裏?在行住坐臥當中,日用中與你在吃飯喝茶當中,那個地方就是了,不然要去那裏找這個「性」呢?
在「言語相問處」,人家問你,你回答人家,你問人,人答你,一問一答當中去契會你的性,你會到了嗎?「性」在那裏呀!「所作所爲處」你今天做很多工作,沒有「性」誰能工作?搬石頭、挖土、種樹、加工、紡織、做電子種種的動作都是「性」之用。所作所爲之處,你契會到了嗎?你看到了嗎?那一個念就是了,那個動作就是啊。所以這麼簡單,這說穿了是很簡單,若沒有說穿,你有時候迷就是迷,不覺就是不覺。甚至在起心動念當中,你看到了嗎?一個凡夫衆生沒悟性的人,他的起心動念又不是了,那叫做妄想、心猿意馬,叫做妄想叢生又不是了。所以他邊說邊掃,邊掃邊說,這個念頭是或不是這很簡單,悟的人知道這是性之用,這就是了。沒悟的人縱然動那麼多念頭,施爲動作行住坐臥,做了那麼多事情,他迷就是迷。如果已經悟了,你老人家爲何多生累
以來還沈淪生死呢?就是因爲你沒有悟性,隨這妄想意識沈淪生死、飄渺不定,所以才會多生累
輪回至今,永遠周旋不出叁界,這就是沒有悟性。悟性之人早就出離叁界、頓斷六道,證成無生法忍與空相應、自性解脫、來去自如自在了,所以悟和迷只有一線之隔。
那麼要去何處悟性呢?就在生活中而已。慎重起見如本再念一遍,將這位開悟祖師的法語說清楚:
「佛法在日用處,行住坐臥處,喝茶吃飯處,言語相問處,所作所爲處,舉心動念卻又不是。」
開悟祖師都爲你解釋得很好,說得明明白白了。你修道再無法入門,他就拿你沒辦法了。所以我們根機有上中下之根機,道理在此。
「見性成佛」的法門,是針對中上階層的人說「見性」的道理。下根機的人,他一聽之下不能認同他的心就是佛,有些懷疑、怕怕的,信心不足,何以見得呢?來,我們看六祖惠能大師如何評論見性和未見性。
六祖惠能大師雲:「迷心外見,修行覓佛,未悟自性,即是小根,若開悟頓教,不執外修,但于自心常起正見,煩惱塵勞常不能染,即是見性。」
因此見性和沒有見性,只是這個竅門而已。剖得開、閃得過的向你恭喜了。什麼叫做小根機的呢?六祖老人家就替你一語道破了。迷惘本性的人,他往往會心外求佛、心外求法,修行處處在求感應,處處就要見阿彌陀佛,處處就要見藥師佛,要見當來下生彌勒菩薩,要見十方佛菩薩,稱爲「迷心外見,修行覓佛」。沒有悟到他的自性,這就是所說的小根的,也就是小根器的人。沒見性,但是修福也修慧,鋪路造橋、救濟別人,他做得比你還多,但是就是沒悟性。沒有悟自性的人心外求佛求法,這種貪求功德的人,若沒見性則名之爲小根,也就是小根器的意思。一位開悟出離叁界證成果位的人,他不必打诳語,若打诳語,他如何成就無上菩提呢?所以我們要聽聖僧的話,不要聽一般泛泛之輩的話。沒有開悟證果的人說出來的話,如何和一位聖僧較量呢?沒辦法。
他又說如果你已開悟頓教,也就是你已見性之人,修行修到明心見性了,他絕對不執著修外面一切法,不會心外求佛求法,他絕對不會外修,稱爲不執外修。此人他自心當中時常起正知正見,他知道對與不對、究竟與不究竟、圓滿或不圓滿,是非分明善惡清清楚楚,該做不該做,明白不明白,他比誰都清楚,即爲自心常起正見。凡夫衆生善惡不分,將善當做惡、惡當做善,是當做非、非當做是。例如現在選舉期間,有時黑可以講成白,白的可以說到黑,凡夫衆生很健忘,明明一個貪官汙吏,結果人家美言幾句以後,你就忘了他的過去照常蓋給他,這叫做自心無法起正見,是非不分明,這樣不對喔!是就是、非就非,修道自心能常起正見者,此人就已進入聖位了。
見性之人自心能起正見的當下,多生累
的煩惱塵勞漸漸會頓斷,不會染汙他的自性,這就是見性的功能和意義。總之,修道就要回光返照照見本性,千萬不可心外求佛求法,心外求佛求法名之爲外道。你看很多人,都心外求法求道。結果求來的東西,都是生滅法、有爲法,人天的果報而已。所以論功德要從自性去見,見自性才是清淨皎潔、光明自在的功德。所以六祖的話我們再念一遍:
六祖惠能大師雲:「迷心外見,修行覓佛,未悟自性,即是小根。若開悟頓教,不執外修,但于自心常起正見,煩惱塵勞常不能染,即是見性。」
我們修行,佛法在生活當中,你有沒有悟到?他告訴你在日用中,在行住坐臥當中,吃飯喝茶當中,在言談當中,那些作用當下就是「性」。什麼叫做「佛法」?「佛」梵語叫做「覺」。覺悟,覺悟之法就是佛法。所以你的生活若沒有覺悟,你的生活就是世間事。你的生活一點一滴若覺悟,當下就是佛法。佛法沒有離開世間法,世間法覺悟了,世間法就是佛法。如果佛法沒有覺悟,佛法當下就是世間法。世間就是有生滅、有爲、如夢幻泡影,世間就是有汙染、有取舍、有得失叫做世間法。佛法就遠離這些塵勞,遠離這些汙染,所以佛法叫做覺法。
佛法不能離開我們生活的一點一滴施爲動作。我們用吃飯來做比喻,比方說我問你:「你會吃飯嗎?」「會啊!如果不會吃飯,我現在已叁、四十歲,五、六十歲,七、八十歲了呢?我比誰都會吃飯。」但是我問你:「你這餐飯吃得漂亮嗎?幹脆嗎?爽快嗎?自在嗎?解脫嗎?」你說什麼才叫做解脫?什麼叫做漂亮呢?我的問題很簡單,你吃一餐飯,有沒有被這餐飯的境界轉去?有沒有被這些菜色轉去?我再說深入點,當這餐飯,菜煮得太鹹,你有沒有苦惱?這菜你太太沒有加鹽太淡了,你有沒有苦惱?吃一餐飯當中,把太太罵個半死,把你的兒子、媳婦、女兒念得讓他沒面子,讓他起懊惱。所以吃這一餐飯是失敗的飯,你吃這一餐飯是不成功的,吃這一餐是苦惱無量無邊的飯,所以這一餐飯是失敗的。
有一次弘一大師讓人家請吃飯,有一位居士陪大師吃飯,吃了太鹹了,有一盤菜鹹了一點。他說:「喔,這盤菜可能最近鹽降價了太鹹了。」意思是加了太多鹽,很鹹就是了。弘一大師在旁邊笑咪咪的說:「鹹有鹹的滋味。」這位居士在旁邊再夾菜,夾到一盤很清淡,他說現在鹽又漲價了,漲價了就不敢加鹽,加鹽下去本錢高。所以他說:「喔,這盤菜太淡了。」弘一大師笑咪咪的告訴他:「淡有淡的滋味。」兩句話一說出口,居士就領悟了。弘一大師吃這一餐飯沒有被這些飯、這些菜轉走,心能轉境不爲境轉,即同如來。所以菜,淡有淡的滋味,鹹有鹹的滋味,吃這一頓飯並沒被境轉走,能轉境,自性自在解脫光明。這位居士,大師尚未告訴他以前,吃這餐飯的時候,被飯菜給轉走了,所以這餐飯是失敗的一餐飯。弘一大師吃這一餐飯能轉境,是很爽快豪邁、自在解脫的一餐飯,因爲他沒有染味塵,他沒有在這餐飯菜好吃的當中取舍得失被它轉走,功夫就看這竅門而已。
你說會吃飯,從小你阿爹、阿娘、太太或是你的媳婦,煮多少飯菜給你吃?問你自己就好不必問佛祖,也不用問如本法師,也不必問開悟聖僧。你被飯菜轉走,那麼你這餐飯是失敗的,這餐飯被境轉走了。佛法就是在這個地方得到啊!但是並非鹹和淡被它轉走以後,意味你不能講,可以,但是對太太好好的說,不要因此生瞋恨心、起懊惱心,心耿耿于懷頓斷不了,這樣被境轉走了。嚴重者還打太太耳光、侮辱她,那是不行的,可以好好的講,切不可因這餐飯而生瞋恨心,記恨啦、忘不了啦,動不動就舊事重提,那就是你的心種下瞋恨心的種子,這頓飯永遠失敗。用這吃飯爲例,就是說佛法在吃飯當中,去體會去悟它而已。所以佛法在生活中,離開生活並無佛法,能轉境就是佛法,吃一頓飯很清涼很快活,就是成功的一餐飯,也就是佛法在此處運籌起來剛剛好,自在解脫。
佛法在言語交談當中自性解脫,爲人處事與人談話說得剛剛好,不多也不少很中肯,不會染到你言談的一切,中道解脫。譬如說,講話的時候,你很會贊歎別人,那麼你就是口業供養人家。有人講話,對別人諷刺、挖苦、揶揄,讓人在你身邊很沒安全感,不知何時會被挖苦,不知何時會被作弄讓他難堪,就像一顆不定時炸彈,人家在你身邊怕死了,你看他造了多少口業?所以如果口業能夠多稱贊人家適當的贊歎,…
《見性成佛 第二十四天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