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見性成佛 第二十四天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針對事實稱贊兩句、美言幾句,對你而言不傷大雅。所以適當的稱贊和贊歎,人家對你有好感、對你印象很好,和你相處當中很有安全感,你平易近人不會棱棱角角的,嗯,你的口業供養人家了,佛法在這個地方得到成就了。

  平常我們要面帶笑容,頻頻流露出笑容來,別人看到了會起歡喜心,別人的內心就無比的溫暖,有無比的信心,你的面容展露出微笑,適當的供養,別人就會很高興了。你看有一種人長得很酷,從來都不曾笑,突然笑起來,會讓你嚇一跳,覺得很離譜,那不是「奸」的感覺,只是會讓人覺得奇怪,有些恐怖、陰森森就對了,一輩子沒笑過幾次啊!所以讓人一見就怪怪的。因此,面帶適當的笑容,會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,也是一種供養呀!所以不曾笑過的人,你拿鏡子來鍛煉,要笑得好,若笑得太離譜就糾正一下,笑得合適、角度要抓准,不要笑得太離譜,給人家一看之下覺得陰森森的不如別笑,笑到供養不得讓人起懊惱、嚇一大跳,不知從那一道來的。

  總而言之,我們的佛法在生活當中,你用得出來嗎?如果用不出來你就休談修行,生活就是佛法,佛法就是生活,道理在此。修道是你的心境處理起來有汙染、沒汙染,有悟性、沒悟性如此而已。所以貪瞋癡無明煩惱淨化,當下就是淨土。你的自性裏面就有淨土了,你的心、自性就是佛了,你的身體運籌起來一切沒有染汙,這副身體和佛沒有什麼兩樣。所以淨土在我們的誠心裏面,修行此處解脫,此處就是淨土。不必願東願西,一下子要去西方淨土,一下子要去東方琉璃世界,願東願西,此人並未悟性。所以六祖惠能大師,他舉了一個例子很美喔,美在那裏?

  【六祖壇經】雲:「使君東方人,但心淨則無罪;雖西方人,心不淨亦有愆。東方人造罪,念佛求生西方;西方人造罪,念佛求生何國?凡愚不了自性,不識心中淨土,願東願西;悟人在處一般,故佛言:隨其心淨則佛土淨。」

  這是一個很好的啓示,六祖老人家是悟道之人,是過來人倒駕慈航,佛菩薩再來的,所以他講話句句都有他的角度、意義和啓發性,能夠讓我們回歸到本來的定位,也就是「修行在一念間」而已。他說:「假如你是東方的人,我們一般都說念佛求生西方淨土,西方的對面就是東方,東方就是指我們這個娑婆世界。假如我們這些東方人,他的心如果沒有罪,心若清淨當下就無罪了,對不對?對。若是西方的人,心若不清淨也有過失也有罪過。」說心地的問題。他又說:「如果東方的人,也就是我們這一方的人,他造了無量無邊的罪,殺、盜、淫、妄犯科累累,心中起心動念都是非法的,這東方人造罪,要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。」那麼問題出來了,「如果西方人來造罪,他要求生到那個國家呢?那一個世界呢?」他當下就是暗示你說「你呀!你修行在當下一念而已,你的心地清淨解脫就對了,不然你東方人造了罪要求生西方極樂世界,那麼西方人造罪要求生到那個國土呢?」這是啓示的喔!當然西方極樂世界那些人是不會造罪,但這是比喻的話。如果西方極樂世界的人造罪要求生到那裏呢?極樂世界已經很清淨了,還照常在極樂世界造罪的話,喔,那就沒話說了,到底要求生到那裏去呢?他的意思是,你的心地是東方人,我們這些人心地清淨沒有造罪,那就不用願東願西了,不然我們這些人造罪要求生西方淨土,那麼西方的人造罪要求生到那一國呢?有人就說啦,西方怎麼會再造罪呢?那是假設的話,絕對不會造罪了。意思是說,我們不必願東、願西,願意去南方、北方啦,叫我們破除這種封鎖,不要離開這一念修行,他的重點在這裏。

  凡夫衆生愚癡不了解他的自性,也就是沒有明心見性,也沒有覺悟這頓教的道理,不了解他的內心,心就是佛。不了解他的身體就是淨土,在此狀況之下願東願西願南願北,如果是一個悟了的人,當下在此處悟了,此處就是淨土,見到自己的自性佛了。所以佛祖說:「隨其心淨即佛土淨」你的心清淨了,當下你所在之處就是淨土了;心若不清淨,這個地方就變成穢土了。所謂「隨所住處恒安樂」這句話很重要。「隨所住處恒安樂」你住的地方永遠是快樂的,你的心要清淨,要達到究竟無煩惱,能轉一切境,當下悟明你的心地,這樣叫做「隨所住處恒安樂」。我們不能轉境又沒有見性,當然你所生活的一點一滴、一秒一分全都熱烘烘不快樂,渾身不自在。所以六祖老人家這些話,是要啓發我們,當下要見性,自性要淨化,如此你的周遭,四周圍全都是極樂世界。我們將六祖惠能大師的話再念一遍:

  【六祖壇經】雲:「使君東方人,但心淨則無罪;雖西方人,心不淨亦有愆。東方人造罪,念佛求生西方;西方人造罪,念佛求生何國?凡愚不了自性,不識心中淨土,願東願西;悟人在處一般,故佛言:隨其心淨則佛土淨。」

  好莊嚴的啓發性的話,這個角度很美,所以我們多念幾次、多聽幾次,放在你心裏,有一天就會悟到心地了。

  諸位,釋迦牟尼佛時常教我們要「破相見性」,「破相見性」或是「破相顯性」,我們都執著外在一切相,但是卻從來不曾去認識心中的自性。所以你未悟性的人,永遠處于外在生滅法、有爲法,追求勞碌一輩子,你實在有夠歹命啊!勞心勞力做得像一只憨牛一樣,真正有夠可憐。所以能夠回歸自性,見到見性的人,你漸漸自性解脫、煩惱頓斷,就能出離叁界了。現在我們引用一位開悟聖僧的話:

  「扪空追響,勞汝心神,夢覺覺非,竟有何事!」

  「扪空追響」是說執著空性,執著現象界,執空執有,這是勞汝心神弄得半死,和見性都沒關系,這完全和外道沒什麼兩樣。佛道之所以和外道不相同,就是因爲佛的弟子有悟性、有見性,外道沒見性,永遠是生死凡夫一條。「扪空追響」簡單說,搜索空性,搜索空性是好事還是歹事?那怕是摸到空、住在空、認識空,但是你沒辦法空自在者,就算證到了空,佛陀也不允許。因爲證到空,沒有「將空出假」倒駕慈航度衆生。住空、證空,這都不是佛陀的本懷。所以你證空之人要倒駕慈航,否則變頑空永遠做二乘人,佛陀也不許可。「追響」簡單講,「響」者有爲生滅法。有爲生滅法你摸一輩子、探討一輩子、用一輩子,枉費光陰、浪費青春。「勞汝心神」勞碌你的心神,很枉費就對了。

  「夢覺覺非,竟有何事?」今天已經夢了,已經覺了,知道這個覺也是不可得,叫做「覺非」。我們還未覺悟自性以前,都像在做夢一樣,有一天你見性了,就如同夢已經覺了,已經醒了,叁界沒你的份了。「竟有何事」還有什麼事呢?已經沒事了嘛!爲何沒事了?你已悟性之人,自然不會隨妄想意識在那邊起起伏伏沈淪不息。所以佛法告訴你,修道首先要「證悟諸法空性」,證悟諸法空性,不是說有空可住,真的有空可證,這樣就誤會了。「空」是諸法本來的面目而已,本來的面目那裏有空可證呢?那裏有空可住呢?沒辦法再住,如果有空可住的話,是妄語,絕對錯的。佛在【大般若經】說:「諸法空性,是諸法本來的面目而已,不是有個空可住,空可住的話,皆爲魔說。」所以空可住、不可住,這是方便說而已。

  十方叁世諸佛不來人間便罷,若來人間,必說諸法空性的道理,讓你知道諸法空性,是諸法本來面目。二來,既然諸法本來面目是空性、無常、無自性,如此頓斷你的執著性。我們人在世間就是把無常當做常,把這空性的東西當作不空。所以佛陀來人間,只是說出諸法本來的面目是空性無自性,如此而已。是發覺者,不是佛祖還沒來人間以前諸法是不空,來人間以後,佛陀用神通願力將它變成空性,那就誤會了。佛祖有來人間、沒來人間,諸法的空性是諸法本來的面目,把它講出來如此而已。他先覺悟然後再來覺悟這些後覺的人,這樣諸位明白嗎?來,我們看【大般若經】佛祖怎麼說?

  【大般若經】雲:「諸佛出世,皆說本性空義,化導有情;要聞佛說本性空義,乃入聖道得聖道果,離本性空,無別方便。」

  所以十方叁世諸佛來人間,個個都說出諸法本性空的道理,來化導一切有情出離生死。你如果聽十方諸佛說諸法本性空義的道理,這才是要讓你入聖道、證聖道果根本的關鍵所在。

  換一句話說,諸佛見性,見性當然了解諸法空性,如果不能了解諸法空性,他也成不了佛啊!所以離本性空寂而說法者沒什麼方便法了。法者因緣法,因緣法者個個空性。不錯,所以我們修道過程中,聽佛祖的話絕對沒錯,不要叁不五時自作聰明,聰明反被聰明誤,你按照佛祖的方法去修就對了。再念一遍:

  「諸佛出世,皆說本性空義,化導有情;要聞佛說本性空義,乃入聖道得聖道果;離本性空,無別方便。」

  接下來我們繼續解釋「扪空追響,勞汝心神」凡夫衆生執著一切萬法爲實有,叫做「追響」。「響」就是有爲生滅的一面。凡夫執著有,你修行如果又執著世間實有者,那就是修道的通病,不能認識法門。你聽佛陀說諸法空性,你以爲有空可證可住的話,這樣又是你修道的障礙,修道之病又跑出來了「勞汝心神」啊!因而住在空、執著一切萬法都是修道的弊病,你要了解諸法空性是轉凡入聖、開悟證果的關鍵之一。但是你證悟空以後不能住于空,更嚴重的是把空當作頑空,絕對有的空和絕對無的空,這種說法就不對了。總之,空性是建立在萬有的身上說諸法空性,你把它當做頑空,就和佛法的本質脫節了。所以住在空的人,我們方便說,二乘人叫做「偏執的涅槃」。住在空能自在,落到現象界中的話,比殺了他還慘,所以很多阿羅漢感覺在現象界很累。他說叫我出來度衆生,不如我展露一些神通給衆生看,有信心善根流露就好了。展現一下神通,又跑到山上去修行,躲起來較快活啊!在現象界,喔,勞心勞力啦。在現象界,喔,紅塵滾滾,所以比較不喜歡在現象界,住在空比較解脫自在啊。不錯,在涅槃中、無生法忍當中比較自由自在,是一個無事道人,同時是世間最幸福的人了。可是你自身住在涅槃當中,不出來度衆生,佛陀是不許可這樣喔!他不要讓你這麼做,因爲你在空能自在,你也要鍛煉在有中能自在,也就是現象界要能自在,在生死當中能自在,在紅塵滾滾當中能自在才對啊!他的重點在此。

  菩薩就不一樣了,菩薩不但在涅槃能自在,在空性能自在,在無生法忍能自在,在大圓鏡智能自在,在如來藏性能自在,那怕在妙有當中,現象界當中,他也能自在呀!他度衆生就輕輕松松的有如吃冰棒,涼涼的,說法時辯才無礙。他爲衆生服務心不會埋怨,無怨無悔,什麼「勞汝心神」?對菩薩而言完全不存在。怎麼說?因爲菩薩不但在空能自在,在有也能自在,叫做「真空能妙有,妙有又能真空,動靜不二。」的境界,所以阿羅漢差一截很大截。

  我們今天非常贊歎菩薩的偉大,能達到空有不二、能動靜不二、能真空妙有、無住生心、生心又不住,在此情況下漸漸步入實相中道的不二法門,所以佛陀才贊歎菩薩偉大啊。所以,我們千萬不要落入二乘人阿羅漢的境界,因爲他在空能自在,在現象界則不能自在,差在這個竅門。雖然同樣是聖人是開悟聖者,但是境界有高低,高低是高低,我們對阿羅漢也很尊敬,最起碼他是出叁界的聖人了,只是美中不足,希望他能更上一層樓,能真空起妙有在現象界能自在,這是我們很大的期待就是了。

  諸位,直到有一天你真的和空性相應,知道空的道理以後,你這個人漸漸自性解脫了。凡夫衆生就是不能見性,了解諸法的無我空性,永遠沈淪叁界當中。所以【大般若經】佛祖又講話了:

  【大般若經】雲:「一切法都無實有,離我我所,皆以無性而爲自性,本性空寂,自相空寂;唯有一切愚夫異生,迷謬顛倒。」

  這就是釋迦牟尼佛單刀直入告訴你,一切法那裏是實有?既然一切法是緣生,緣生諸法那裏有實有呢?都是空性的。所以說「離我我所」不錯,我認爲有一個我,有一個被我所看,被我所用構成「能所」,「能」也好「所」也好,全都是無自性,無自性是「能所」的本來面目,因爲本性空寂啊!自相空寂那裏還有一個我,被我所說被我所看,被我所用的山河大地呢?「能所」當下都是無自性空啊!但是凡夫衆生愚癡沒智慧,因此迷惘顛倒,一切空性的東西把它當作不空,無我的東西把它當成我,叫做顛顛倒倒。

  佛祖來人間是要粉碎我們錯誤的思想,將無常的東西說它就是無常,不要把無常當作常,把我們打醒,把諸法空性的東西,說它是諸法空性,不要衆生把世間的無常當作常,繼續再沈淪下去。他是覺者啊,說諸法空性,諸法無常,諸法無我,千萬不要迷惘顛倒。你看佛陀多麼慈悲,也因爲十方叁世諸佛,悟這個空的道理,他已經成就無上菩提,見性成佛了。

  所以希望我們大家,在修道的過程中,你我人人都能見到清淨的自性,要回光返照,你若見性以後,你和世間人就不相同了。之所以不相同,你的竅門在那裏?你有見性,一般人沒有見性,還不知道要沈淪生死多久。一覺一切覺,一悟一切悟,一迷一切迷,沈淪何時休啊!

  

  

《見性成佛 第二十四天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