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针对事实称赞两句、美言几句,对你而言不伤大雅。所以适当的称赞和赞叹,人家对你有好感、对你印象很好,和你相处当中很有安全感,你平易近人不会棱棱角角的,嗯,你的口业供养人家了,佛法在这个地方得到成就了。
平常我们要面带笑容,频频流露出笑容来,别人看到了会起欢喜心,别人的内心就无比的温暖,有无比的信心,你的面容展露出微笑,适当的供养,别人就会很高兴了。你看有一种人长得很酷,从来都不曾笑,突然笑起来,会让你吓一跳,觉得很离谱,那不是「奸」的感觉,只是会让人觉得奇怪,有些恐怖、阴森森就对了,一辈子没笑过几次啊!所以让人一见就怪怪的。因此,面带适当的笑容,会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,也是一种供养呀!所以不曾笑过的人,你拿镜子来锻炼,要笑得好,若笑得太离谱就纠正一下,笑得合适、角度要抓准,不要笑得太离谱,给人家一看之下觉得阴森森的不如别笑,笑到供养不得让人起懊恼、吓一大跳,不知从那一道来的。
总而言之,我们的佛法在生活当中,你用得出来吗?如果用不出来你就休谈修行,生活就是佛法,佛法就是生活,道理在此。修道是你的心境处理起来有污染、没污染,有悟性、没悟性如此而已。所以贪瞋痴无明烦恼净化,当下就是净土。你的自性里面就有净土了,你的心、自性就是佛了,你的身体运筹起来一切没有染污,这副身体和佛没有什么两样。所以净土在我们的诚心里面,修行此处解脱,此处就是净土。不必愿东愿西,一下子要去西方净土,一下子要去东方琉璃世界,愿东愿西,此人并未悟性。所以六祖惠能大师,他举了一个例子很美喔,美在那里?
【六祖坛经】云:「使君东方人,但心净则无罪;虽西方人,心不净亦有愆。东方人造罪,念佛求生西方;西方人造罪,念佛求生何国?凡愚不了自性,不识心中净土,愿东愿西;悟人在处一般,故佛言:随其心净则佛土净。」
这是一个很好的启示,六祖老人家是悟道之人,是过来人倒驾慈航,佛菩萨再来的,所以他讲话句句都有他的角度、意义和启发性,能够让我们回归到本来的定位,也就是「修行在一念间」而已。他说:「假如你是东方的人,我们一般都说念佛求生西方净土,西方的对面就是东方,东方就是指我们这个娑婆世界。假如我们这些东方人,他的心如果没有罪,心若清净当下就无罪了,对不对?对。若是西方的人,心若不清净也有过失也有罪过。」说心地的问题。他又说:「如果东方的人,也就是我们这一方的人,他造了无量无边的罪,杀、盗、淫、妄犯科累累,心中起心动念都是非法的,这东方人造罪,要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。」那么问题出来了,「如果西方人来造罪,他要求生到那个国家呢?那一个世界呢?」他当下就是暗示你说「你呀!你修行在当下一念而已,你的心地清净解脱就对了,不然你东方人造了罪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,那么西方人造罪要求生到那个国土呢?」这是启示的喔!当然西方极乐世界那些人是不会造罪,但这是比喻的话。如果西方极乐世界的人造罪要求生到那里呢?极乐世界已经很清净了,还照常在极乐世界造罪的话,喔,那就没话说了,到底要求生到那里去呢?他的意思是,你的心地是东方人,我们这些人心地清净没有造罪,那就不用愿东愿西了,不然我们这些人造罪要求生西方净土,那么西方的人造罪要求生到那一国呢?有人就说啦,西方怎么会再造罪呢?那是假设的话,绝对不会造罪了。意思是说,我们不必愿东、愿西,愿意去南方、北方啦,叫我们破除这种封锁,不要离开这一念修行,他的重点在这里。
凡夫众生愚痴不了解他的自性,也就是没有明心见性,也没有觉悟这顿教的道理,不了解他的内心,心就是佛。不了解他的身体就是净土,在此状况之下愿东愿西愿南愿北,如果是一个悟了的人,当下在此处悟了,此处就是净土,见到自己的自性佛了。所以佛祖说:「随其心净即佛土净」你的心清净了,当下你所在之处就是净土了;心若不清净,这个地方就变成秽土了。所谓「随所住处恒安乐」这句话很重要。「随所住处恒安乐」你住的地方永远是快乐的,你的心要清净,要达到究竟无烦恼,能转一切境,当下悟明你的心地,这样叫做「随所住处恒安乐」。我们不能转境又没有见性,当然你所生活的一点一滴、一秒一分全都热烘烘不快乐,浑身不自在。所以六祖老人家这些话,是要启发我们,当下要见性,自性要净化,如此你的周遭,四周围全都是极乐世界。我们将六祖惠能大师的话再念一遍:
【六祖坛经】云:「使君东方人,但心净则无罪;虽西方人,心不净亦有愆。东方人造罪,念佛求生西方;西方人造罪,念佛求生何国?凡愚不了自性,不识心中净土,愿东愿西;悟人在处一般,故佛言:随其心净则佛土净。」
好庄严的启发性的话,这个角度很美,所以我们多念几次、多听几次,放在你心里,有一天就会悟到心地了。
诸位,释迦牟尼佛时常教我们要「破相见性」,「破相见性」或是「破相显性」,我们都执着外在一切相,但是却从来不曾去认识心中的自性。所以你未悟性的人,永远处于外在生灭法、有为法,追求劳碌一辈子,你实在有够歹命啊!劳心劳力做得像一只憨牛一样,真正有够可怜。所以能够回归自性,见到见性的人,你渐渐自性解脱、烦恼顿断,就能出离三界了。现在我们引用一位开悟圣僧的话:
「扪空追响,劳汝心神,梦觉觉非,竟有何事!」
「扪空追响」是说执着空性,执着现象界,执空执有,这是劳汝心神弄得半死,和见性都没关系,这完全和外道没什么两样。佛道之所以和外道不相同,就是因为佛的弟子有悟性、有见性,外道没见性,永远是生死凡夫一条。「扪空追响」简单说,搜索空性,搜索空性是好事还是歹事?那怕是摸到空、住在空、认识空,但是你没办法空自在者,就算证到了空,佛陀也不允许。因为证到空,没有「将空出假」倒驾慈航度众生。住空、证空,这都不是佛陀的本怀。所以你证空之人要倒驾慈航,否则变顽空永远做二乘人,佛陀也不许可。「追响」简单讲,「响」者有为生灭法。有为生灭法你摸一辈子、探讨一辈子、用一辈子,枉费光阴、浪费青春。「劳汝心神」劳碌你的心神,很枉费就对了。
「梦觉觉非,竟有何事?」今天已经梦了,已经觉了,知道这个觉也是不可得,叫做「觉非」。我们还未觉悟自性以前,都像在做梦一样,有一天你见性了,就如同梦已经觉了,已经醒了,三界没你的份了。「竟有何事」还有什么事呢?已经没事了嘛!为何没事了?你已悟性之人,自然不会随妄想意识在那边起起伏伏沉沦不息。所以佛法告诉你,修道首先要「证悟诸法空性」,证悟诸法空性,不是说有空可住,真的有空可证,这样就误会了。「空」是诸法本来的面目而已,本来的面目那里有空可证呢?那里有空可住呢?没办法再住,如果有空可住的话,是妄语,绝对错的。佛在【大般若经】说:「诸法空性,是诸法本来的面目而已,不是有个空可住,空可住的话,皆为魔说。」所以空可住、不可住,这是方便说而已。
十方三世诸佛不来人间便罢,若来人间,必说诸法空性的道理,让你知道诸法空性,是诸法本来面目。二来,既然诸法本来面目是空性、无常、无自性,如此顿断你的执着性。我们人在世间就是把无常当做常,把这空性的东西当作不空。所以佛陀来人间,只是说出诸法本来的面目是空性无自性,如此而已。是发觉者,不是佛祖还没来人间以前诸法是不空,来人间以后,佛陀用神通愿力将它变成空性,那就误会了。佛祖有来人间、没来人间,诸法的空性是诸法本来的面目,把它讲出来如此而已。他先觉悟然后再来觉悟这些后觉的人,这样诸位明白吗?来,我们看【大般若经】佛祖怎么说?
【大般若经】云:「诸佛出世,皆说本性空义,化导有情;要闻佛说本性空义,乃入圣道得圣道果,离本性空,无别方便。」
所以十方三世诸佛来人间,个个都说出诸法本性空的道理,来化导一切有情出离生死。你如果听十方诸佛说诸法本性空义的道理,这才是要让你入圣道、证圣道果根本的关键所在。
换一句话说,诸佛见性,见性当然了解诸法空性,如果不能了解诸法空性,他也成不了佛啊!所以离本性空寂而说法者没什么方便法了。法者因缘法,因缘法者个个空性。不错,所以我们修道过程中,听佛祖的话绝对没错,不要三不五时自作聪明,聪明反被聪明误,你按照佛祖的方法去修就对了。再念一遍:
「诸佛出世,皆说本性空义,化导有情;要闻佛说本性空义,乃入圣道得圣道果;离本性空,无别方便。」
接下来我们继续解释「扪空追响,劳汝心神」凡夫众生执着一切万法为实有,叫做「追响」。「响」就是有为生灭的一面。凡夫执着有,你修行如果又执着世间实有者,那就是修道的通病,不能认识法门。你听佛陀说诸法空性,你以为有空可证可住的话,这样又是你修道的障碍,修道之病又跑出来了「劳汝心神」啊!因而住在空、执着一切万法都是修道的弊病,你要了解诸法空性是转凡入圣、开悟证果的关键之一。但是你证悟空以后不能住于空,更严重的是把空当作顽空,绝对有的空和绝对无的空,这种说法就不对了。总之,空性是建立在万有的身上说诸法空性,你把它当做顽空,就和佛法的本质脱节了。所以住在空的人,我们方便说,二乘人叫做「偏执的涅槃」。住在空能自在,落到现象界中的话,比杀了他还惨,所以很多阿罗汉感觉在现象界很累。他说叫我出来度众生,不如我展露一些神通给众生看,有信心善根流露就好了。展现一下神通,又跑到山上去修行,躲起来较快活啊!在现象界,喔,劳心劳力啦。在现象界,喔,红尘滚滚,所以比较不喜欢在现象界,住在空比较解脱自在啊。不错,在涅槃中、无生法忍当中比较自由自在,是一个无事道人,同时是世间最幸福的人了。可是你自身住在涅槃当中,不出来度众生,佛陀是不许可这样喔!他不要让你这么做,因为你在空能自在,你也要锻炼在有中能自在,也就是现象界要能自在,在生死当中能自在,在红尘滚滚当中能自在才对啊!他的重点在此。
菩萨就不一样了,菩萨不但在涅槃能自在,在空性能自在,在无生法忍能自在,在大圆镜智能自在,在如来藏性能自在,那怕在妙有当中,现象界当中,他也能自在呀!他度众生就轻轻松松的有如吃冰棒,凉凉的,说法时辩才无碍。他为众生服务心不会埋怨,无怨无悔,什么「劳汝心神」?对菩萨而言完全不存在。怎么说?因为菩萨不但在空能自在,在有也能自在,叫做「真空能妙有,妙有又能真空,动静不二。」的境界,所以阿罗汉差一截很大截。
我们今天非常赞叹菩萨的伟大,能达到空有不二、能动静不二、能真空妙有、无住生心、生心又不住,在此情况下渐渐步入实相中道的不二法门,所以佛陀才赞叹菩萨伟大啊。所以,我们千万不要落入二乘人阿罗汉的境界,因为他在空能自在,在现象界则不能自在,差在这个窍门。虽然同样是圣人是开悟圣者,但是境界有高低,高低是高低,我们对阿罗汉也很尊敬,最起码他是出三界的圣人了,只是美中不足,希望他能更上一层楼,能真空起妙有在现象界能自在,这是我们很大的期待就是了。
诸位,直到有一天你真的和空性相应,知道空的道理以后,你这个人渐渐自性解脱了。凡夫众生就是不能见性,了解诸法的无我空性,永远沉沦三界当中。所以【大般若经】佛祖又讲话了:
【大般若经】云:「一切法都无实有,离我我所,皆以无性而为自性,本性空寂,自相空寂;唯有一切愚夫异生,迷谬颠倒。」
这就是释迦牟尼佛单刀直入告诉你,一切法那里是实有?既然一切法是缘生,缘生诸法那里有实有呢?都是空性的。所以说「离我我所」不错,我认为有一个我,有一个被我所看,被我所用构成「能所」,「能」也好「所」也好,全都是无自性,无自性是「能所」的本来面目,因为本性空寂啊!自相空寂那里还有一个我,被我所说被我所看,被我所用的山河大地呢?「能所」当下都是无自性空啊!但是凡夫众生愚痴没智慧,因此迷惘颠倒,一切空性的东西把它当作不空,无我的东西把它当成我,叫做颠颠倒倒。
佛祖来人间是要粉碎我们错误的思想,将无常的东西说它就是无常,不要把无常当作常,把我们打醒,把诸法空性的东西,说它是诸法空性,不要众生把世间的无常当作常,继续再沉沦下去。他是觉者啊,说诸法空性,诸法无常,诸法无我,千万不要迷惘颠倒。你看佛陀多么慈悲,也因为十方三世诸佛,悟这个空的道理,他已经成就无上菩提,见性成佛了。
所以希望我们大家,在修道的过程中,你我人人都能见到清净的自性,要回光返照,你若见性以后,你和世间人就不相同了。之所以不相同,你的窍门在那里?你有见性,一般人没有见性,还不知道要沉沦生死多久。一觉一切觉,一悟一切悟,一迷一切迷,沉沦何时休啊!
《见性成佛 第二十四天》全文阅读结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