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见性成佛 第二十四天

  第二十四天

  诸位观众、诸位菩萨大家好…

  我们处处讲见性、论见性、谈见性,这个见性,再给你两个月、十个月也演说不完。但是一位悟性之人,他不费吹灰之力,浪费那么多光阴当下就让他契会了。所以,我们人的根机有顿教、有渐教。有上根机、中下层根机差别非常大,虽然差别很大,这与他多生累

  有密切的关系,多世有修、摸久一点的,这种的就是上根机的,从来不曾听过不曾摸过的人,我们方便讲,就是下根机的。因为他修较少世、修较少

  ,这就是平等、平等。

  诸位,「性」是当下你这一念就对了,你每一个动作、每一个起心动念,全都是「性」的作用。你不知看到没?碰到了没?所以要在生活当中去参悟,你若无法在生活当中契悟,请问你拥有一个性,无性是谁在运筹呢?所以一位开悟圣僧,在生活、吃饭中,施为动作中,让他悟到自性,我们看他怎么说:

  「佛法在日用处,行住坐卧处,喝茶吃饭处,言语相问处,所作所为处,举心动念却又不是。」

  这就证明了我们的「性」,在日常生活的一点一滴当中频频流露而出,可是你没有看到。所以第一句告诉你「佛法在日用处」,什么叫做「日用」?日常生活你的作用当中去会它。他告诉你,你行住坐卧当中去会,它在那个地方你有没有看到?走路,谁在走?吃饭的时候,谁在吃饭?当你坐在此处,是谁在这里坐?当你躺在那里时,谁躺在那里?你去契会这个问题。当你口渴时喝茶,是谁在喝茶?如果没有这个动念、没有这个精神、没有佛性的话,你只是一个活死人。你如何来喝茶、吃饭、走路、坐在那里?在行住坐卧当中,日用中与你在吃饭喝茶当中,那个地方就是了,不然要去那里找这个「性」呢?

  在「言语相问处」,人家问你,你回答人家,你问人,人答你,一问一答当中去契会你的性,你会到了吗?「性」在那里呀!「所作所为处」你今天做很多工作,没有「性」谁能工作?搬石头、挖土、种树、加工、纺织、做电子种种的动作都是「性」之用。所作所为之处,你契会到了吗?你看到了吗?那一个念就是了,那个动作就是啊。所以这么简单,这说穿了是很简单,若没有说穿,你有时候迷就是迷,不觉就是不觉。甚至在起心动念当中,你看到了吗?一个凡夫众生没悟性的人,他的起心动念又不是了,那叫做妄想、心猿意马,叫做妄想丛生又不是了。所以他边说边扫,边扫边说,这个念头是或不是这很简单,悟的人知道这是性之用,这就是了。没悟的人纵然动那么多念头,施为动作行住坐卧,做了那么多事情,他迷就是迷。如果已经悟了,你老人家为何多生累

  以来还沉沦生死呢?就是因为你没有悟性,随这妄想意识沉沦生死、飘渺不定,所以才会多生累

  轮回至今,永远周旋不出三界,这就是没有悟性。悟性之人早就出离三界、顿断六道,证成无生法忍与空相应、自性解脱、来去自如自在了,所以悟和迷只有一线之隔。

  那么要去何处悟性呢?就在生活中而已。慎重起见如本再念一遍,将这位开悟祖师的法语说清楚:

  「佛法在日用处,行住坐卧处,喝茶吃饭处,言语相问处,所作所为处,举心动念却又不是。」

  开悟祖师都为你解释得很好,说得明明白白了。你修道再无法入门,他就拿你没办法了。所以我们根机有上中下之根机,道理在此。

  「见性成佛」的法门,是针对中上阶层的人说「见性」的道理。下根机的人,他一听之下不能认同他的心就是佛,有些怀疑、怕怕的,信心不足,何以见得呢?来,我们看六祖惠能大师如何评论见性和未见性。

  六祖惠能大师云:「迷心外见,修行觅佛,未悟自性,即是小根,若开悟顿教,不执外修,但于自心常起正见,烦恼尘劳常不能染,即是见性。」

  因此见性和没有见性,只是这个窍门而已。剖得开、闪得过的向你恭喜了。什么叫做小根机的呢?六祖老人家就替你一语道破了。迷惘本性的人,他往往会心外求佛、心外求法,修行处处在求感应,处处就要见阿弥陀佛,处处就要见药师佛,要见当来下生弥勒菩萨,要见十方佛菩萨,称为「迷心外见,修行觅佛」。没有悟到他的自性,这就是所说的小根的,也就是小根器的人。没见性,但是修福也修慧,铺路造桥、救济别人,他做得比你还多,但是就是没悟性。没有悟自性的人心外求佛求法,这种贪求功德的人,若没见性则名之为小根,也就是小根器的意思。一位开悟出离三界证成果位的人,他不必打诳语,若打诳语,他如何成就无上菩提呢?所以我们要听圣僧的话,不要听一般泛泛之辈的话。没有开悟证果的人说出来的话,如何和一位圣僧较量呢?没办法。

  他又说如果你已开悟顿教,也就是你已见性之人,修行修到明心见性了,他绝对不执着修外面一切法,不会心外求佛求法,他绝对不会外修,称为不执外修。此人他自心当中时常起正知正见,他知道对与不对、究竟与不究竟、圆满或不圆满,是非分明善恶清清楚楚,该做不该做,明白不明白,他比谁都清楚,即为自心常起正见。凡夫众生善恶不分,将善当做恶、恶当做善,是当做非、非当做是。例如现在选举期间,有时黑可以讲成白,白的可以说到黑,凡夫众生很健忘,明明一个贪官污吏,结果人家美言几句以后,你就忘了他的过去照常盖给他,这叫做自心无法起正见,是非不分明,这样不对喔!是就是、非就非,修道自心能常起正见者,此人就已进入圣位了。

  见性之人自心能起正见的当下,多生累

  的烦恼尘劳渐渐会顿断,不会染污他的自性,这就是见性的功能和意义。总之,修道就要回光返照照见本性,千万不可心外求佛求法,心外求佛求法名之为外道。你看很多人,都心外求法求道。结果求来的东西,都是生灭法、有为法,人天的果报而已。所以论功德要从自性去见,见自性才是清净皎洁、光明自在的功德。所以六祖的话我们再念一遍:

  六祖惠能大师云:「迷心外见,修行觅佛,未悟自性,即是小根。若开悟顿教,不执外修,但于自心常起正见,烦恼尘劳常不能染,即是见性。」

  我们修行,佛法在生活当中,你有没有悟到?他告诉你在日用中,在行住坐卧当中,吃饭喝茶当中,在言谈当中,那些作用当下就是「性」。什么叫做「佛法」?「佛」梵语叫做「觉」。觉悟,觉悟之法就是佛法。所以你的生活若没有觉悟,你的生活就是世间事。你的生活一点一滴若觉悟,当下就是佛法。佛法没有离开世间法,世间法觉悟了,世间法就是佛法。如果佛法没有觉悟,佛法当下就是世间法。世间就是有生灭、有为、如梦幻泡影,世间就是有污染、有取舍、有得失叫做世间法。佛法就远离这些尘劳,远离这些污染,所以佛法叫做觉法。

  佛法不能离开我们生活的一点一滴施为动作。我们用吃饭来做比喻,比方说我问你:「你会吃饭吗?」「会啊!如果不会吃饭,我现在已三、四十岁,五、六十岁,七、八十岁了呢?我比谁都会吃饭。」但是我问你:「你这餐饭吃得漂亮吗?干脆吗?爽快吗?自在吗?解脱吗?」你说什么才叫做解脱?什么叫做漂亮呢?我的问题很简单,你吃一餐饭,有没有被这餐饭的境界转去?有没有被这些菜色转去?我再说深入点,当这餐饭,菜煮得太咸,你有没有苦恼?这菜你太太没有加盐太淡了,你有没有苦恼?吃一餐饭当中,把太太骂个半死,把你的儿子、媳妇、女儿念得让他没面子,让他起懊恼。所以吃这一餐饭是失败的饭,你吃这一餐饭是不成功的,吃这一餐是苦恼无量无边的饭,所以这一餐饭是失败的。

  有一次弘一大师让人家请吃饭,有一位居士陪大师吃饭,吃了太咸了,有一盘菜咸了一点。他说:「喔,这盘菜可能最近盐降价了太咸了。」意思是加了太多盐,很咸就是了。弘一大师在旁边笑咪咪的说:「咸有咸的滋味。」这位居士在旁边再夹菜,夹到一盘很清淡,他说现在盐又涨价了,涨价了就不敢加盐,加盐下去本钱高。所以他说:「喔,这盘菜太淡了。」弘一大师笑咪咪的告诉他:「淡有淡的滋味。」两句话一说出口,居士就领悟了。弘一大师吃这一餐饭没有被这些饭、这些菜转走,心能转境不为境转,即同如来。所以菜,淡有淡的滋味,咸有咸的滋味,吃这一顿饭并没被境转走,能转境,自性自在解脱光明。这位居士,大师尚未告诉他以前,吃这餐饭的时候,被饭菜给转走了,所以这餐饭是失败的一餐饭。弘一大师吃这一餐饭能转境,是很爽快豪迈、自在解脱的一餐饭,因为他没有染味尘,他没有在这餐饭菜好吃的当中取舍得失被它转走,功夫就看这窍门而已。

  你说会吃饭,从小你阿爹、阿娘、太太或是你的媳妇,煮多少饭菜给你吃?问你自己就好不必问佛祖,也不用问如本法师,也不必问开悟圣僧。你被饭菜转走,那么你这餐饭是失败的,这餐饭被境转走了。佛法就是在这个地方得到啊!但是并非咸和淡被它转走以后,意味你不能讲,可以,但是对太太好好的说,不要因此生瞋恨心、起懊恼心,心耿耿于怀顿断不了,这样被境转走了。严重者还打太太耳光、侮辱她,那是不行的,可以好好的讲,切不可因这餐饭而生瞋恨心,记恨啦、忘不了啦,动不动就旧事重提,那就是你的心种下瞋恨心的种子,这顿饭永远失败。用这吃饭为例,就是说佛法在吃饭当中,去体会去悟它而已。所以佛法在生活中,离开生活并无佛法,能转境就是佛法,吃一顿饭很清凉很快活,就是成功的一餐饭,也就是佛法在此处运筹起来刚刚好,自在解脱。

  佛法在言语交谈当中自性解脱,为人处事与人谈话说得刚刚好,不多也不少很中肯,不会染到你言谈的一切,中道解脱。譬如说,讲话的时候,你很会赞叹别人,那么你就是口业供养人家。有人讲话,对别人讽刺、挖苦、揶揄,让人在你身边很没安全感,不知何时会被挖苦,不知何时会被作弄让他难堪,就像一颗不定时炸弹,人家在你身边怕死了,你看他造了多少口业?所以如果口业能够多称赞人家适当的赞叹,…

《见性成佛 第二十四天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