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認同者,你善根不成熟都難哪。如本再念一次:
「一切衆生從無量劫來,不出法性叁昧,常在法性叁昧中,著衣吃飯,言談祇對,六根運用,一切施爲,盡是法性,不解返源,隨名逐相,迷情妄起,造種種業,若能一念返照,全體聖心。」
見佛聞法都是一種方便,你若開悟證果以後,見佛也好,不見佛也好,聞法也好,不聞法也好,這都是自心的分別。達到已無所見時才是你自身佛顯露的時候。所以一位開悟聖僧說:
「見佛聞法,皆是自心分別,不起見者,是名見佛。」
說的好,見佛聞法都是我們自心的分別,這是凡夫衆生因地的說法,是針對凡夫、初發心的人、剛學佛法初起步的人而言。尚未開悟證果的人需要聽經聞法、看佛祖菩薩,因爲你還沒有開悟證果要依賴叁寶,依賴佛、菩薩和叁藏十二部教典。就如同過河,你不能不走到橋上去,因爲有橋,你才能過這條溪,沒有這座橋,溪水湍急你涉水而過,可能會被湍流沖到大海去淹死,所以渡河需要過橋。等你有神通願力,有能力時飛過去,乘坐飛機過去或用其他的方法過去,這樣不用橋就沒關系了。但是你還沒有這些種種方便的時候,橋對你而言是相當需要的。
同樣的理由,凡夫衆生需要見佛、見菩薩,需要叁藏十二部教典,需要聽經聞法,等到開悟證果以後,就不用見佛聞法,都是自己心的分別了。「不起見者,是名見佛。」你還見法需要聞法,需要修行,需要刻意用功,這全都是凡夫衆生。當達到無修無證「無所見」時,自性佛顯露,見到自性佛的時候了,叫做「不起見者,是名見佛。」就是說,當你還沒開悟以前需要見佛聞法,因爲見佛,佛爲你講經說法,開悟聖僧、善知識爲你說法,不透過諸佛菩薩爲你講經說法以前,你如何了解佛理呢?佛經是文言文,佛經的義理很寬闊很深奧,有果地也有因地,你要摸清楚沒那麼容易,所以需要見佛聞法以此法來度生死,以此法來度過叁界,跳出二十八重天來開悟證果。法有需要,在因地需要靠橋來渡河,靠佛法渡過生死。到了果地的時候,有法也好,無法也好,要用的時候隨時可用,不用的時候,法就消失找不到蹤影了。
「皆是自心分別」是說你若開悟證果以後,見佛也好,沒見佛也好,聞法也好,沒聞法也好。爲什麼?如果你今天開悟證果了,你們何必見佛見法呢?不用了,自性就是佛,自性就有法,何況凡夫衆生的時候,你要知道佛是佛,你是你,與你有什麼相幹呢?不就是自己自心的分別嗎?何況我在因地,佛祖在果地,在此情況之下,佛爲你放光讓你看到蓮花,種種感應,你如果自性迷沒見到本性,你仍然是凡夫衆生。所以佛是佛,你是你,你還沒有開悟證果,佛祖開悟證果出離叁界。所以心外求佛求法,全都是自心的分別,與你的生死了無痛癢。所以他說見佛聞法全都是自心的分別,那是指在因地而言,你若開悟證果了,見佛聞法都是多此一舉。
他才告訴你「不起見者,是名見佛。」達到「見無所見」,「無所見」就是見到自性的時候。因爲在果地你的自性是不見一法、萬法不立、一塵不染、清靜的法身
虛空自性解脫。「虛空」就較好比喻,「虛空」你說半空中住一朵花,虛空增加了嗎?不增。這朵花拿掉後,虛空有減嗎?不減,不增不減。用水潑虛空,虛空也不會濕。用紅漆潑虛空,紅漆也不會著在虛空。青色的潑向虛空,虛空也不會變成青色的。用刀割它虛空也不會破。用炸彈投它,虛空也不會碎掉。虛空就是這麼自在潇灑解脫。我們的心也一樣,那怕用原子彈炸,全身碎掉了,佛性不傷大雅,不增不減也沒有粉碎,碎的是肉體臭皮囊而已,四大碎掉他的精神界,他的佛性沒有碎。你斥責他咒罵他,佛性不增也不減,也無清淨也無汙垢。所以用虛空來比喻佛性,比較容易了解,修道人如果可以「心如虛空」,這種形容你能了解時,你要悟入解脫之道就易如反掌了。
總之,我們在修道的過程中,你的佛性不是因果法,佛性不是黑的、紅的、青的、白的,它是無顔色的,佛性是無形相的,你要了解這一點。如此來修道才有一個入門之處。他的果地是如此,如果有一天你真的登上聖道,也就是成佛的時候,佛性是一塵不染,萬法不立。如果說佛性是紅的、白的、粉紅色,那這個人當下著魔,不知佛祖的心境是如何。所以【楞嚴經】有四句名言:
【楞嚴經】雲:「不作聖心,名善境界;若作聖解,即受群邪。」
修道不可以自稱「我已經成佛了。」如果成佛的人他不會這麼講。「不作聖心,名善境界」本性是不垢不淨的,成聖就成聖了無可說。「言語道斷,心行處滅」你還有一個「我已經成聖成佛了」的心理,「若做聖解,即受群邪;不作聖心,名善境界。」成佛以後「涅槃的境界、不生不滅的境界、無生法忍與空相應。」這些都不能落入文字落入形式,不能落入種種形色就對了。如果還有語言文字「即受群邪」何以故?因爲我們的佛性非因果法,非色非心非形,所以若成佛以後實在是無話可說了。你開悟以後實在不能講了,若講話只是方便而已。所以【楞嚴經】才說「不作聖心,名善境界,若作聖解,即受群邪。」道理在此。
我們用功修道的時候,「法」全都是方便之法,你若執著一切法,你這個人變成迷人了。所以「法」是讓我們度過生死的方便而已,達到開悟證果登彼岸後,法要舍掉,一切都是真真假假、假假真真,不要太認真,但不認真也不行,所以這種修行的拿捏,剛剛好才是真功夫,知道假,假也能成真啊!知道真,真也是虛幻不實啊!在真真假假中,處理起來剛剛好,這才是真的功夫。
開悟聖僧雲:「明明無悟法,悟法卻迷人,長伸兩腳睡,無僞亦無真。」
莊嚴嗎?明明沒有悟法,悟法的時候卻成了迷人。這是什麼意思?今天你是已見性之人,你是過來人,你是倒駕慈航的人,你是開悟證果的聖者,他知道「悟,不悟」之法對他而言可有可無。明明沒有悟法啊,還有悟法者,你心裏有一塵,還有法塵的話,被法塵絆住了又變成迷,又沒有悟了。所以悟法、迷法,有悟、無悟,對聖者而言全都不能說了。但是聖者也可說悟法、不悟法,他的說法可以這麼講,對他的心境來說可有可無。在凡夫而言你不能不悟法,沒悟法如何登彼岸呢?就聖人而言你若已悟入法,登彼岸以後,還有悟法存在他心裏,還罣在那裏的話,那就並沒有悟,而變成「迷人」了,好莊嚴的解脫,沒有法綁住。「長伸兩腳睡」你若已開悟證果,是無事道人「梵行已立,不受後有,所做該辦。」他該做的都辦好了,什麼叫做辦好了?沒有生死,沒有輪回,頓斷六道,是清閑自在解脫之人,世界那麼廣闊任他遨遊,無罣無礙,自性一塵不染的時候了,叫做「長伸兩腳睡」。睡在床上兩腳伸直,看要怎麼睡都沒有關系,整個床要如何輾轉,隨他自由了,代表「無事道人」了。否則你想要做什麼?還有修有證,還在凡夫的因地,還有次第,還沒有證果。
若開悟證果以後,達到絕對無學,世間人叫「絕學」。若還有什麼要學的就還在因地。「長伸兩腳睡」好好睡個飽覺,因爲你沒事了,沒什麼事了?沒有生死的大事。「無僞亦無真」是說你自己開悟證果以後,無僞就是非假,每一件都是真的,一真一切真,一假一切假。你今天已經開悟證果了,不假,你已見到如來藏性,見到涅槃性,見到開悟的自性你都見到了,叫做「無僞」或者稱爲「非假」。不能說它假,也不能說它真,叫做「非真」。你說它真,那麼拿出來看看,拿不出來,佛性在那裏呢?看不見。摸看看,摸不著。唯有「冷暖自知,唯證相應」,用語言文字再怎麼形容,都無法形容佛性的自在,但是有善根的人,從語言文字的表述當中,去會、去見,叫做「非真」。
「無僞亦無真」我們修道就是修這個竅門而已,修到開悟證果的人,叫做「長伸兩腳睡」你是無事道人,要睡就睡久一點沒關系,好幾百千萬億劫都沒關系,沒事了嘛。若沒有開悟證果就不可以這樣喔!你睡太多會睡出問題來,因爲貪、瞋、癡叁毒這條蛇,還在你的心裏,你睡它跟你睡,你醒它跟你醒,趕快用智慧之
,將貪瞋癡的毒蛇
出來,淨化掉,否則你沒有資格睡。做佛的弟子,如果修道貪睡,因貪睡空過一生啊,浪費歲月。難怪修道人有一個心聲:「還未開悟證果,他心裏惶惶不安。」爲何不安?因爲人生無常啊,何時要「休掉、包起來」沒人知道。所以在有生之年,他怎麼能悠悠哉哉呢?他一定是惶惶不安很謹慎,很注意,他的心不安,他要真正能安心,需要達到「無僞亦無真」達到「長伸兩腳睡」,這才真的是無事道人。「梵行已立,不受後有,所做該辦。」這種人自然就是無事道人了。
開悟證果以後,他不會執著一切法,執著一切法反而被法綁住,但是還未開悟證果以前,實在需要一切法,沒有法就沒有標准,沒有法就無法登彼岸,沒有法又如何脫離叁界?實在有需要。你登到二樓就需要樓梯,需要坐電梯,沒有樓梯也沒有電梯,用跳的用飛的竄上去,沒有那個本領。所以「法」是方便法,方便法等你開悟證果以後,方便法又變成可以不用了,可以不用時,你強將他執著會變成被法綁住,又變成有生死有輪回。
所以法是對治法,我常說黑是對白,男是對女,天是對地,強是對弱,聖人是對凡夫,佛是對魔,全都是對治法,佛說八萬四千法門,是對治衆生八萬四千煩惱,衆生如果沒有八萬四千煩惱的話,如來何必說八萬四千法門呢?因爲衆生有無量的病態,佛才說無量的法門。如果沒有一切病,八萬四千法門全都是多余的。如何說?舉一個例子,你很我慢貢高,兩只眼睛都長在頭頂上,看人不夠重非常我慢貢高。那麼你要多禮佛,禮拜叁寶,因爲禮拜叁寶、多禮拜的人能消除我慢貢高之心。有人看到叁寶頭低不下去,拜不下去,身體一拜下去全身叁百六十幾塊骨頭劈啪作響,很勉強,心拜不下去就是拜不下去,我慢貢高。看到聖人,有看到當作沒看到,那種自傲、傲慢的人,佛祖教你多禮佛能消除我慢,法是對治法。
你看,有人很有學問很客氣很平易近人,與他在一起很有安全感,就很喜歡和他在一起,因爲他不會占我的便宜,不會我慢,不會端架子又棱棱角角,若這樣就不對了。低聲下氣的人,這種人我們就很喜歡和他相處。有人棱棱角角的很會擺姿勢︵架勢很高︶,這種人就沒人喜歡和他相處,走得比跑還快︵趕快離開︶。再者,你若很會毀謗人家,佛祖說你要多贊歎人家,對治法啊!有人開口沒叁句就開始毀謗,說人家的是非,這種酸葡萄心理的人,世間到處都是。只要還未開悟證果大家多多少少,只是強弱比較明顯或不明顯,有人毀謗人家較藝術化而已。佛祖告訴你都不對,再怎麼藝術,你騙得了別人騙不了自己,你這句話裝飾的那麼漂亮,其實是在挖苦人家、毀謗人家,不論怎麼裝飾、修飾、包裝,總是你比誰都清楚,你的心理是酸葡萄心理,是毀謗的,說得藝術點如此而已。所以佛祖說這樣不對,你的毀謗,要用多贊歎人家多稱贊兩句,可以消除你毀謗之心。
我曾看過一個人,從來不曾稱贊、贊歎人家的,突然贊歎稱贊人家以後,他好幾天好幾夜都想不開,向人家稱贊、贊歎很正常的啊。他卻想不開,好象掉了一塊肉,人矮了一截吃虧很多似的,覺得在大衆人群中沒面子。其實這樣就不對,真正的偉人他很會稱贊你,稱贊不是虛僞喔,他會很適當的找出符合你的條件,符合你的情況給你稱贊、贊歎,令你生歡喜心,這是偉人。如果講話削來削去好象他占便宜,他贏了,其實他輸得慘兮兮,你對人家削來削去,對方就反感不喜歡,他不說而已,他對你有防備心以後對你就打折了。所以向人家美言幾句、稱贊幾句,你反而贏了。來,我說贊歎有什麼好處。第一你向人家多稱贊,縮短彼此間的距離,你多贊歎人家會消除彼此之間的對立,多贊歎人家的人,你心裏就沒有病。相對的,你嫌人家、毀謗人家、說話對人家削過來削過去,你還沒傷到對方以前,你的心就先黑掉了,誰比較吃虧呢?所以毀謗對你而言,全都沒有好事啊!百害無一利。所以佛祖說多稱贊、贊歎別人的人,這是爲自己消除毀謗之心最好的消炎藥。
接下來,你很會嫉妒別人,什麼叫做嫉妒?別人比我強,我就不高興。別人比我厲害,我就不高興。別人有一片天,別人比我強勢,別人比我美貌,在臺灣社會比我勢力還大,因此就生嫉妒心,世間人說酸葡萄心理就生出來了。佛祖教你,要給人家隨喜,就如我說的「成功有條件,失敗有原因。」人家成功之所以成功,是付出多少代價,他的前因你看到了嗎?你現在看到他富有,有一片天的果報,你看到果沒看到因哪。你了解真相以後,要向人家稱贊、贊歎,人家當初付出多大的代價勞心、勞力,拚的死去活來,你要對人家稱贊啊。不向人家稱贊反而嫉妒、怨妒,這種人在別人尚未給你嫉妒到時,你的心就已經生病、先黑了,你再怎麼說都是吃虧了。所以,你要給人家隨喜,一來可以增進彼此間的距離,人家對你也有好感。嗯,和他在一起他會爲我隨喜贊歎,你對他就沒有防備心,對他有安全感,很喜歡和他相處,因爲他會給我美言,給我講好聽的話。
例如你和一個人出來,他吃飽沒事都扯你後腳、對你吐槽、對你毀謗、對你嫉妒,說一些話揶揄你、削來削去的人,你和他出去會放心嗎?唉唷,在這場合不知會不會給我漏氣?在這種場合不知會不會給我吐槽?因此,他走得比跑的還快了。我有一個同學,他這種人就比較有嫉妒心,比較不會替人家隨喜贊歎,會給我吐槽,所以我當年就不愛和他連絡。不會給我們稱贊,盡在豆腐中挑骨頭,當然我們怕得要死,這個人也沒有朋友交往啊。所以佛祖說「我慢」的人要多禮佛,多拜叁寶。會給人毀謗的人,要多贊歎人家。較有嫉妒心、怨妒心會吃醋的人,要多給人隨喜。這樣叫做對治法,重要嗎?非常重要。所以修道如果知道門路,我們修行就知道如何入手了。
《見性成佛 第二十叁天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