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見性成佛 第十叁天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,你就漸漸入道了!這樣修行就輕輕松松不用吹灰之力,弄到死去活來、弄到汗流浃背。會修道的人,對所有的人事物、所有的煩惱事、所有世上的人情等一切包袱,會輕輕松松把它丟掉。不會修行的人呢?弄到死去活來、弄到脖子粗、弄到耍脾氣,見不了性成不了佛,反而可能造了一堆業。因此會不會修道,道理要先通達,通達以後漸漸步入無生法忍,由真如法門進去。我們再將此開悟聖僧的語錄念一遍:

  「諸佛寂滅相,不可以言宣;

  若心行處滅,是真如法門。」

  說得非常詳細,讓我聯想到【仁王護國經】釋迦佛陀曾針對這個問題說明,來看佛陀怎麼說:

  【仁王護國經】雲:「心心寂滅,無身心相,猶如虛空。」

  是說你起任何一個動念、任何的心意識當下是寂滅、寂靜的,當下是不生不滅的,當下是解脫的、是涅槃的。條件就是要達到「寂滅、寂靜」,隨時隨刻看到你的佛性,看到你的本來面目。沒有身心相,身就是我們的肉體四大五蘊之體,了解它幻化無常、無自性,何曾有一個相貌之存在呢?它之所以存在,就是幻有的、假有的、暫時有的,構成緣起而已。他不會把這個緣起的身軀肉體當作是常而不變的,身體沒有身體相,心無心相,猶如虛空。能夠觀此身體如虛空、觀身心無身心相,此人不解脫是不可能的了。所以空閑之余觀我們的身心,幻化空性猶如虛空,此人漸漸入道了!我們之所以無法解脫,是生活在有念、有心當中,也就是生活在妄心當中。今天若能達到無念無心,當下就見到真如本性了。

  唐朝有一位金碧峰禅師,他是修到開悟見性的人,一生當中沒什麼罣礙和執著。但是他很中意皇上送的玉缽。他常講經說法度無量衆生,堪稱是一位聖僧,但是就是放不下這個玉缽。有一次坐禅入定心包太虛量周沙界,因陽壽已盡,牛頭馬面奉閻王之命要來拘他,禅師今生雖然沒有造業,但多生累劫有造業故,也逃不過業力的報應,二位硬要把他拖入地獄。牛頭馬面來到金碧峰禅師的禅房時,看到一個人坐在那邊好好的,但是卻找不到他的心,他光明解脫的佛性找不到。怎麼說呢?心猶如虛空沒有身心相,身心寂滅啊!既然身心寂滅沒有身心相,當然猶如虛空看不到他的心,抓不到他的人。

  因此找了一個下午、等了一個下午,就是找不到看不見,無法向閻王交代的情況下,牛頭馬面回去讓人打了卅大板,世間人說「咒到牙齒酥掉」,抓不到人無法交差啊!任務失敗,被閻王打了卅大板。第二次再來就在旁邊觀察,嗯,還是看到一個人在那邊坐禅,坐得好好的,雖有肉體的存在但也只是軀殼而已!爲何他的心識找不到、看不到、抓不到呢?正在頭痛,這時旁邊來了一位土地公,土地公扮演壞人,他說:想要抓金碧峰,英文叫做「impossible」絕對不可能的事情。我來教你,你要抓到金碧峰其實很簡單,他的床下左邊兩吋的地方藏了一個玉缽,這個玉缽是當今皇帝送他的,皇帝很尊敬這位聖僧,金碧峰禅師一生都解脫了,只剩執著這個玉缽的心念而已,他很愛這個玉缽只有這一項沒有解脫。我告訴你,到他房間把這玉缽拿出來,在他耳邊敲叁下,锵锵锵這樣事情就成熟了。牛頭馬面聽完這啓示後,真的去房間拿玉缽在他耳邊敲叁下,锵锵锵!喔,說時遲那時快,禅師馬上出聲說:「誰拿了我的玉缽?誰拿了我的玉缽?」緊張的很,本來他的心是解脫如虛空,一霎時身心又收回來。本來無念變有念,無念就無心;有念就有心,有心就有形相,就摸得到、抓得到有感覺啊!于是就把他抓起來。被抓起來後金碧峰禅師說:「這災禍難逃啊!既然是我多生累劫造的業當然要受報應,雖然開悟證果也免不了要受業力之報啊!」不錯!金碧峰禅師很聰明,就告訴牛頭馬面:「不如這樣,我既然被抓到了,實在沒話說,雖然是一代聖僧仍免不了在劫難逃啊!這樣好了,反正要被抓去給閻王審判,我有一個心願,這一生中只喜歡這個玉缽,想再看它一下,你是不是讓我再摸一下?」牛頭馬面就像「蒼蠅沾龍眼殼︵臺語:不知死活︶」不知金碧峰禅師的用意,心想讓你摸一下、看一下也無妨,反正抓到了,要抓到閻王殿了。金碧峰禅師靠近假裝要摸一下,卻突然將此玉缽打落在地,掉在地上摔破了,玉缽碎了以後金碧峰禅師就不再罣礙了,哈哈大笑說了四句話,他說:

  「若要抓我金碧峰,猶如鐵鏈鎖虛空;

  虛空若能鎖得住,再來抓我金碧峰。」

  這下子天下都是他的了,自性解脫如虛空了。意思是說你若要抓我金碧峰,沒那麼簡單!就像鐵鏈要鎖虛空,諸位,虛空是摸不到、抓不到,連手都摸不到了,何況鐵鏈怎麼鎖得了?鎖不住啊!如果你有能耐用鐵鏈鎖住虛空,鎖得住時,你再來抓我金碧峰。他的自性徹底沒有塵埃,沒有罣礙這個缽了,連一點執著都沒有了,自性百分之百解脫如虛空了。牛頭馬面說:「唉呀!這下完蛋了!」澎湖人說的:「我完了,我完了。」沒辦法交差,回去又會被打卅大板。

  所以我們修道能夠修到「心如同虛空」的話,還有什麼事可以罣礙、執著、放不下呢?還有什麼事能構成生死輪回呢?實在都沒有了。所以釋迦牟尼佛講經時,常用虛空比喻我們的心,實在有道理。「心如虛空」但是虛空不是心,心不是虛空。由這個比喻漸漸進入解脫的法門,就這樣而已。心如虛空比喻虛空用刀剖、殺它、剁它虛空不傷大雅不受影響,用黑白紅綠的油漆潑虛空,虛空也不會沾上黑紅白綠的油漆,不動,不爲所染。你對虛空稱贊、贊歎,虛空也不會搖尾巴高興表示歡迎。你咒罵虛空,虛空也不會回應你難聽的話,永遠不動不會受你影響。由此比喻可知「心如虛空」有什麼不能解決呢?還會有什麼構成你生死輪回呢?實在都沒有了。

  用虛空來代表金碧峰禅師自性解脫,是一種美德,說出來讓世間人了解、學習。再將他解脫的法語念一次:

  「若要抓我金碧峰,猶如鐵鏈鎖虛空;

  虛空若能鎖得住,再來抓我金碧峰。」

  所以修道如何達到心性的解脫,完全看你是否達到「心行處滅,言語道斷。」可見語言之物,我們從頭講到現在將近四十分鍾,在四十分鍾當中生生滅滅,會修道者在生滅當中見到真如,在生滅幻化當中,悟到不生不滅的涅槃自性。所以有人不會修道,離開心意識要如何修呢?實在沒辦法修。何況佛門說一句很莊嚴的話「煩惱即菩提」就是這個道理。離開煩惱菩提如何得呢?由煩惱覺悟,煩惱即菩提;菩提沒有覺悟,那麼菩提就是煩惱。

  經過世間大風大浪的人,這種人比較容易覺悟。溫室裏的花朵耐不住強風吹襲很快就雕零,在外面受盡風霜曆盡苦楚的人,只要一聽聞佛法很快就開悟了,因爲煩惱就是菩提。之所以無法覺悟,原因之一爲在世間沒有受苦的經驗,或是太好命很難覺悟。所以釋迦牟尼佛在【華嚴經】講了幾句話:「不入煩惱大海,不能得一切智寶。」道理在此。煩惱多的人當他遇到善知識,或遇到明師爲他指點「化煩惱爲菩提」,覺悟以後哈哈大笑,所以受一些煩惱,吃一點苦何嘗不是菩提的增上緣呢?沒錯,所以在苦惱環境中的人,菩提的原動力比較強這是真的。處在風平浪靜,好命的人若要覺悟除非多生累劫有修,否則受到好命的業束縛,他菩提的原動力就比較弱。所以我們在世間吃一點苦、受一些煩惱,學佛開悟就快多了。

  過去許多高僧在一生中吃盡苦楚曆盡一切滄桑,乃至他的背景是坎坷的,這種人要開悟證果是很快的,所以佛法還是落實在生活中,在生活中覺悟才是我們真正的訴求。我們修行也一樣,在心意識裏淨化,當下就是涅槃自性,所以【華嚴經】佛陀說:

  【華嚴經】雲:「離一切心意識分別,無所取著,猶如虛空。」

  心意識也就是你的六識七識八識乃至前五識的淨化,才是修道當今之務。我們前五識比較沒有利害關系,六識的分別、七識的執著,這是我們必須淨化的,化妄想爲平等心、解脫心,這是重點所在。所以,離一切心意識分別而達到心無所取著,猶如虛空的話,嗯,這個人有希望了。一切的一切都是心的問題,心若處處和虛空相應,此人若叫他不解脫,那是不可能的。「萬法唯心」所以一切萬法不能離開心,心能生萬法,我記得【華嚴經】佛陀說:

  【華嚴經】雲:「若人欲了知,叁世一切佛,應觀法界性,一切唯心造。」

  「若人欲了知」如果有人想知道十方叁世諸佛如何來成佛?「應觀法界性,一切唯心造。」六凡四聖在十法界裏,之所以會變現十法界,全部是萬法唯心所造,成佛離不開心,在菩薩的法界也離不開這顆心,在聲聞緣覺也離不開這顆心,離開心如何做聲聞緣覺呢?天神在天上享受無盡美妙快樂,也沒有離開這顆心。阿修羅有天之福無天之德,也沒有離開這顆心,長得漂亮莊嚴也沒有離開心的造作,萬法唯心。墜入地獄畜牲餓鬼也沒有離開你的心。今天上升有機會做人,也是多生累劫堅守五戒,不殺生、不偷盜、不邪淫、不妄語、不飲酒堅守五戒,因此今生才保持人身,也沒有離開這顆心。所以心是萬法之本,自性能生萬法,萬法不離此心。所以【華嚴經】佛陀才說:「若人欲了知,叁世一切佛,應觀法界性,一切唯心造。」道理在此。

  如果有人問你一個問題:「佛法是以何爲本?」心爲根本。善惡不離心,好壞是非不離心,上升墮落不離心,成佛成魔不離心,關鍵所在全是心。所以修道不能與心相應,離開心向外追求一切法全是外道,所以修道只是將此妄想意識之心、分別汙染之心淨化而已。不去執著,然後見到你本體之性,此時猶如虛空。虛空你不能說是黑的紅的白的綠色的,虛空你不能說它是圓的四方形橢圓形,它沒有顔色沒有形狀,我們的本性如同虛空只是一種比喻,由此比喻去見到不生不滅的菩提自性。所以千經萬論佛陀時常比喻「心如虛空」,「虛空」容易比喻,容易入手,容易使你覺悟。所以佛陀在【華嚴經】說:

  【華嚴經】雲:「離一切心意識分別,無所取著,猶如虛空。」

  有時我們在世間免不了遇到得失取舍,或令你高興痛苦快樂的事情,我們不要將這些得失取舍、苦樂的事情永遠放在心中,因爲回想過去的一段往事會讓我們的心軟化,沒有力量向前沖。未來的事也不要想,晚上想了一牛車,白天要做又沒半件,接近這個道理。萬法唯心所生,所生的一切法不能消化、淨化,沈迷在留戀愛惜中會阻礙你向前走,何況心所起的一切萬法,當下是幻化虛妄之法,怎麼可以將虛妄幻化之法,積在心裏生病致使生死沈淪呢?這樣不劃算。所以自從你懂事以來,遇到多少煩惱事如今何在?已經變成無常幻化的往事了。遇到多少快樂、稱心如意的事,如今又何在?也是緣起生滅法又變成過去的曆史了。所以多少快樂事、多少煩惱事、多少讓你心滿意足的事,會隨著歲月、時間的流轉消失在世間,一切都會變成曆史。

  現在的你大概有二、叁十歲了,四、五十歲了,甚至六、七十歲了,過去的往事教你拿,拿得出來嗎?你沒有能力拿出來,爲何拿不出來?變成曆史了變成過去的事了,這些過去的事想要挽回,時光是不可能倒流的。所以時間在消逝,歲月在過往是很無情的,活在無奈的世間,我們要找出一條能讓我們解脫生死的路。今生如此,過去生中何曾不是如此呢?過去生中一直到現世都過那種生滅無常的生活,在六道中沈淪載浮載沈,是不究竟的。我們要證悟永恒不變,不生不滅的真如,也就是由生滅達到不生不滅,由煩惱達到菩提,由生死達到涅槃,然後轉凡入聖。這是每一位佛弟子當今之務,不可懷疑的事實,如果能認同這一點,嗯,此人善根不成熟也由不得他了!

  

  

《見性成佛 第十叁天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