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见性成佛 第十三天▪P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,你就渐渐入道了!这样修行就轻轻松松不用吹灰之力,弄到死去活来、弄到汗流浃背。会修道的人,对所有的人事物、所有的烦恼事、所有世上的人情等一切包袱,会轻轻松松把它丢掉。不会修行的人呢?弄到死去活来、弄到脖子粗、弄到耍脾气,见不了性成不了佛,反而可能造了一堆业。因此会不会修道,道理要先通达,通达以后渐渐步入无生法忍,由真如法门进去。我们再将此开悟圣僧的语录念一遍:

  「诸佛寂灭相,不可以言宣;

  若心行处灭,是真如法门。」

  说得非常详细,让我联想到【仁王护国经】释迦佛陀曾针对这个问题说明,来看佛陀怎么说:

  【仁王护国经】云:「心心寂灭,无身心相,犹如虚空。」

  是说你起任何一个动念、任何的心意识当下是寂灭、寂静的,当下是不生不灭的,当下是解脱的、是涅槃的。条件就是要达到「寂灭、寂静」,随时随刻看到你的佛性,看到你的本来面目。没有身心相,身就是我们的肉体四大五蕴之体,了解它幻化无常、无自性,何曾有一个相貌之存在呢?它之所以存在,就是幻有的、假有的、暂时有的,构成缘起而已。他不会把这个缘起的身躯肉体当作是常而不变的,身体没有身体相,心无心相,犹如虚空。能够观此身体如虚空、观身心无身心相,此人不解脱是不可能的了。所以空闲之余观我们的身心,幻化空性犹如虚空,此人渐渐入道了!我们之所以无法解脱,是生活在有念、有心当中,也就是生活在妄心当中。今天若能达到无念无心,当下就见到真如本性了。

  唐朝有一位金碧峰禅师,他是修到开悟见性的人,一生当中没什么罣碍和执着。但是他很中意皇上送的玉钵。他常讲经说法度无量众生,堪称是一位圣僧,但是就是放不下这个玉钵。有一次坐禅入定心包太虚量周沙界,因阳寿已尽,牛头马面奉阎王之命要来拘他,禅师今生虽然没有造业,但多生累劫有造业故,也逃不过业力的报应,二位硬要把他拖入地狱。牛头马面来到金碧峰禅师的禅房时,看到一个人坐在那边好好的,但是却找不到他的心,他光明解脱的佛性找不到。怎么说呢?心犹如虚空没有身心相,身心寂灭啊!既然身心寂灭没有身心相,当然犹如虚空看不到他的心,抓不到他的人。

  因此找了一个下午、等了一个下午,就是找不到看不见,无法向阎王交代的情况下,牛头马面回去让人打了卅大板,世间人说「咒到牙齿酥掉」,抓不到人无法交差啊!任务失败,被阎王打了卅大板。第二次再来就在旁边观察,嗯,还是看到一个人在那边坐禅,坐得好好的,虽有肉体的存在但也只是躯壳而已!为何他的心识找不到、看不到、抓不到呢?正在头痛,这时旁边来了一位土地公,土地公扮演坏人,他说:想要抓金碧峰,英文叫做「impossible」绝对不可能的事情。我来教你,你要抓到金碧峰其实很简单,他的床下左边两吋的地方藏了一个玉钵,这个玉钵是当今皇帝送他的,皇帝很尊敬这位圣僧,金碧峰禅师一生都解脱了,只剩执着这个玉钵的心念而已,他很爱这个玉钵只有这一项没有解脱。我告诉你,到他房间把这玉钵拿出来,在他耳边敲三下,锵锵锵这样事情就成熟了。牛头马面听完这启示后,真的去房间拿玉钵在他耳边敲三下,锵锵锵!喔,说时迟那时快,禅师马上出声说:「谁拿了我的玉钵?谁拿了我的玉钵?」紧张的很,本来他的心是解脱如虚空,一霎时身心又收回来。本来无念变有念,无念就无心;有念就有心,有心就有形相,就摸得到、抓得到有感觉啊!于是就把他抓起来。被抓起来后金碧峰禅师说:「这灾祸难逃啊!既然是我多生累劫造的业当然要受报应,虽然开悟证果也免不了要受业力之报啊!」不错!金碧峰禅师很聪明,就告诉牛头马面:「不如这样,我既然被抓到了,实在没话说,虽然是一代圣僧仍免不了在劫难逃啊!这样好了,反正要被抓去给阎王审判,我有一个心愿,这一生中只喜欢这个玉钵,想再看它一下,你是不是让我再摸一下?」牛头马面就像「苍蝇沾龙眼壳︵台语:不知死活︶」不知金碧峰禅师的用意,心想让你摸一下、看一下也无妨,反正抓到了,要抓到阎王殿了。金碧峰禅师靠近假装要摸一下,却突然将此玉钵打落在地,掉在地上摔破了,玉钵碎了以后金碧峰禅师就不再罣碍了,哈哈大笑说了四句话,他说:

  「若要抓我金碧峰,犹如铁链锁虚空;

  虚空若能锁得住,再来抓我金碧峰。」

  这下子天下都是他的了,自性解脱如虚空了。意思是说你若要抓我金碧峰,没那么简单!就像铁链要锁虚空,诸位,虚空是摸不到、抓不到,连手都摸不到了,何况铁链怎么锁得了?锁不住啊!如果你有能耐用铁链锁住虚空,锁得住时,你再来抓我金碧峰。他的自性彻底没有尘埃,没有罣碍这个钵了,连一点执着都没有了,自性百分之百解脱如虚空了。牛头马面说:「唉呀!这下完蛋了!」澎湖人说的:「我完了,我完了。」没办法交差,回去又会被打卅大板。

  所以我们修道能够修到「心如同虚空」的话,还有什么事可以罣碍、执着、放不下呢?还有什么事能构成生死轮回呢?实在都没有了。所以释迦牟尼佛讲经时,常用虚空比喻我们的心,实在有道理。「心如虚空」但是虚空不是心,心不是虚空。由这个比喻渐渐进入解脱的法门,就这样而已。心如虚空比喻虚空用刀剖、杀它、剁它虚空不伤大雅不受影响,用黑白红绿的油漆泼虚空,虚空也不会沾上黑红白绿的油漆,不动,不为所染。你对虚空称赞、赞叹,虚空也不会摇尾巴高兴表示欢迎。你咒骂虚空,虚空也不会回应你难听的话,永远不动不会受你影响。由此比喻可知「心如虚空」有什么不能解决呢?还会有什么构成你生死轮回呢?实在都没有了。

  用虚空来代表金碧峰禅师自性解脱,是一种美德,说出来让世间人了解、学习。再将他解脱的法语念一次:

  「若要抓我金碧峰,犹如铁链锁虚空;

  虚空若能锁得住,再来抓我金碧峰。」

  所以修道如何达到心性的解脱,完全看你是否达到「心行处灭,言语道断。」可见语言之物,我们从头讲到现在将近四十分钟,在四十分钟当中生生灭灭,会修道者在生灭当中见到真如,在生灭幻化当中,悟到不生不灭的涅槃自性。所以有人不会修道,离开心意识要如何修呢?实在没办法修。何况佛门说一句很庄严的话「烦恼即菩提」就是这个道理。离开烦恼菩提如何得呢?由烦恼觉悟,烦恼即菩提;菩提没有觉悟,那么菩提就是烦恼。

  经过世间大风大浪的人,这种人比较容易觉悟。温室里的花朵耐不住强风吹袭很快就雕零,在外面受尽风霜历尽苦楚的人,只要一听闻佛法很快就开悟了,因为烦恼就是菩提。之所以无法觉悟,原因之一为在世间没有受苦的经验,或是太好命很难觉悟。所以释迦牟尼佛在【华严经】讲了几句话:「不入烦恼大海,不能得一切智宝。」道理在此。烦恼多的人当他遇到善知识,或遇到明师为他指点「化烦恼为菩提」,觉悟以后哈哈大笑,所以受一些烦恼,吃一点苦何尝不是菩提的增上缘呢?没错,所以在苦恼环境中的人,菩提的原动力比较强这是真的。处在风平浪静,好命的人若要觉悟除非多生累劫有修,否则受到好命的业束缚,他菩提的原动力就比较弱。所以我们在世间吃一点苦、受一些烦恼,学佛开悟就快多了。

  过去许多高僧在一生中吃尽苦楚历尽一切沧桑,乃至他的背景是坎坷的,这种人要开悟证果是很快的,所以佛法还是落实在生活中,在生活中觉悟才是我们真正的诉求。我们修行也一样,在心意识里净化,当下就是涅槃自性,所以【华严经】佛陀说:

  【华严经】云:「离一切心意识分别,无所取着,犹如虚空。」

  心意识也就是你的六识七识八识乃至前五识的净化,才是修道当今之务。我们前五识比较没有利害关系,六识的分别、七识的执着,这是我们必须净化的,化妄想为平等心、解脱心,这是重点所在。所以,离一切心意识分别而达到心无所取着,犹如虚空的话,嗯,这个人有希望了。一切的一切都是心的问题,心若处处和虚空相应,此人若叫他不解脱,那是不可能的。「万法唯心」所以一切万法不能离开心,心能生万法,我记得【华严经】佛陀说:

  【华严经】云:「若人欲了知,三世一切佛,应观法界性,一切唯心造。」

  「若人欲了知」如果有人想知道十方三世诸佛如何来成佛?「应观法界性,一切唯心造。」六凡四圣在十法界里,之所以会变现十法界,全部是万法唯心所造,成佛离不开心,在菩萨的法界也离不开这颗心,在声闻缘觉也离不开这颗心,离开心如何做声闻缘觉呢?天神在天上享受无尽美妙快乐,也没有离开这颗心。阿修罗有天之福无天之德,也没有离开这颗心,长得漂亮庄严也没有离开心的造作,万法唯心。坠入地狱畜牲饿鬼也没有离开你的心。今天上升有机会做人,也是多生累劫坚守五戒,不杀生、不偷盗、不邪淫、不妄语、不饮酒坚守五戒,因此今生才保持人身,也没有离开这颗心。所以心是万法之本,自性能生万法,万法不离此心。所以【华严经】佛陀才说:「若人欲了知,三世一切佛,应观法界性,一切唯心造。」道理在此。

  如果有人问你一个问题:「佛法是以何为本?」心为根本。善恶不离心,好坏是非不离心,上升堕落不离心,成佛成魔不离心,关键所在全是心。所以修道不能与心相应,离开心向外追求一切法全是外道,所以修道只是将此妄想意识之心、分别污染之心净化而已。不去执着,然后见到你本体之性,此时犹如虚空。虚空你不能说是黑的红的白的绿色的,虚空你不能说它是圆的四方形椭圆形,它没有颜色没有形状,我们的本性如同虚空只是一种比喻,由此比喻去见到不生不灭的菩提自性。所以千经万论佛陀时常比喻「心如虚空」,「虚空」容易比喻,容易入手,容易使你觉悟。所以佛陀在【华严经】说:

  【华严经】云:「离一切心意识分别,无所取着,犹如虚空。」

  有时我们在世间免不了遇到得失取舍,或令你高兴痛苦快乐的事情,我们不要将这些得失取舍、苦乐的事情永远放在心中,因为回想过去的一段往事会让我们的心软化,没有力量向前冲。未来的事也不要想,晚上想了一牛车,白天要做又没半件,接近这个道理。万法唯心所生,所生的一切法不能消化、净化,沉迷在留恋爱惜中会阻碍你向前走,何况心所起的一切万法,当下是幻化虚妄之法,怎么可以将虚妄幻化之法,积在心里生病致使生死沉沦呢?这样不划算。所以自从你懂事以来,遇到多少烦恼事如今何在?已经变成无常幻化的往事了。遇到多少快乐、称心如意的事,如今又何在?也是缘起生灭法又变成过去的历史了。所以多少快乐事、多少烦恼事、多少让你心满意足的事,会随着岁月、时间的流转消失在世间,一切都会变成历史。

  现在的你大概有二、三十岁了,四、五十岁了,甚至六、七十岁了,过去的往事教你拿,拿得出来吗?你没有能力拿出来,为何拿不出来?变成历史了变成过去的事了,这些过去的事想要挽回,时光是不可能倒流的。所以时间在消逝,岁月在过往是很无情的,活在无奈的世间,我们要找出一条能让我们解脱生死的路。今生如此,过去生中何曾不是如此呢?过去生中一直到现世都过那种生灭无常的生活,在六道中沉沦载浮载沉,是不究竟的。我们要证悟永恒不变,不生不灭的真如,也就是由生灭达到不生不灭,由烦恼达到菩提,由生死达到涅槃,然后转凡入圣。这是每一位佛弟子当今之务,不可怀疑的事实,如果能认同这一点,嗯,此人善根不成熟也由不得他了!

  

  

《见性成佛 第十三天》全文阅读结束。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