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佛學問答(第七輯)▪P15

  ..續本文上一頁隨衆機宜而使皆得證悟之謂。

  

  叁、念無失,佛修諸甚深禅定,心不散亂,心于諸法無所著,得第一義之安穩。以上叁法指身、口、意叁業(梵語trini-karmani)皆無過失。

  

  四、無異想,佛于一切衆生平等普度,心無簡擇。

  

  五、無不定心,佛之行住坐臥常不離甚深之勝定,攝心住善法中,于諸法實相中不退失。

  

  六、無不知己舍心,于苦等諸受,佛念念之中覺知其生住滅等相,而住于寂靜平等。

  

  七、欲無減,佛具衆善,常欲度諸衆生,心無厭足。

  

  八、精進無減,佛之身心精進滿足,爲度衆生恒行種種方便,無有休息。

  

  九、念無減,叁世諸佛之法,一切智慧,相應滿足,無有退轉。

  

  十、慧無減,指佛具一切智慧,又叁世智慧無礙故,于慧無缺減。

  

  十一、解脫無減,佛遠離一切執著,具有爲、無爲二種解脫,一切煩惱之習悉盡無余,即于解脫無缺減。

  

  十二、解脫知見無減,佛知見諸解脫相,了了無障礙。

  

  十叁、一切身業隨智慧行。

  

  十四、一切口業隨智慧行。

  

  十五、一切意業隨智慧行。以上叁項,乃佛造作身、口、意叁業時先觀察得失,後隨智慧而行,故無過失,皆能利益衆生。

  

  十六、智慧知見過去世無礙無障。

  

  十七、智慧知見未來世無礙無障。

  

  十八、智慧知見現在世無礙無障。上叁者謂佛之智慧照知過去、未來、現在叁世所有一切之事,皆通達無礙。佛子若依佛之智、行佛之願、證佛所證,如佛度生,叁覺圓滿,究竟成佛也。

  

  

  

  

  

  85. 何謂九品往生?

  

   九品往生,又作叁輩生想。修習淨土法門,上、中、下叁根皆得往生,依此叁根分爲九品。

  

  一、上品上生,先發叁心,即「至誠心」、「深心」、「回向發願心」,次修叁業,即「慈心不殺,具諸戒律」、「讀誦大乘經典」、「修行六念」。此人精進勇猛,臨命終時,觀世音菩薩執金剛臺,與大勢至菩薩至行者前,阿彌陀佛放大光明照行者身,與諸菩薩授手迎接。

  

  二、上品中生,亦發叁心,然于大乘法不能受持讀誦修行,唯能解了第一義谛,深信因果(梵語hetu-phala)。此人臨命終時,阿彌陀佛與觀世音、大勢至等無量大衆,持紫金臺,授手迎接。

  

  叁、上品下生,亦發叁心,然于大乘法不能受持讀誦解義,唯信因果。此人臨命終時,阿彌陀佛與觀世音、大勢至及諸眷屬持金蓮華,化作五百化佛授手來迎。

  

  四、中品上生,受持五戒(梵語panca silani),持八戒齋,修持諸戒,不造五逆,無罪過惡。此人臨命終時,阿彌陀佛與諸比丘眷屬圍繞,放金色光,至其人所;其人見已,心大歡喜,見己身坐蓮花臺。

  

  五、中品中生,一日一夜持八戒齋,或一日一夜持沙彌戒,或一日一夜持具足戒,威儀無缺。此人臨命終時,見阿彌陀佛與諸眷屬放金色光,持七寶蓮華至行者前。

  

  六、中品下生,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,孝養父母,行世仁義。此人臨命終時,遇善知識爲說阿彌陀佛國土樂事及法藏比丘四十八願,至心信樂即得往生。

  

  七、下品上生,或有衆生作衆惡業,雖誹謗方等經典,多造惡法,無有慚愧。此人臨命終時,遇善知識爲讀大乘十二部經題,除卻千劫極重惡業,複教令合掌叉手,稱「南無阿彌陀佛」名號,除卻五十億劫生死重罪。爾時彼佛即遣化佛、化觀世音、大勢至菩薩來迎。

  

  八、下品中生,或有衆生毀犯五戒、八戒及具足戒(梵語upasampanna),偷僧祇物,盜現前僧物,不淨說法,無有慚愧,以諸惡法而自莊嚴,如此罪人,臨命終時,地獄衆火一時俱至。遇善知識爲贊阿彌陀佛十力威德,除八十億劫生死重罪,地獄猛火化爲涼風,吹諸天樂,華上皆有化佛菩薩迎接此人。

  

  九、下品下生,或有衆生作五逆十惡,具諸不善。此人臨命終時,遇善知識種種安慰,爲說妙法,教令念佛。如是至心,令聲不絕,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。于念念中,除八十億劫生死重罪,即見金蓮花猶如日輪,住其人前。

  

  九品往生,乃隨觀念之深淺,或隨念佛之多寡,修行福德之厚薄,或信願行資糧高低,或奉行大乘正法(梵語sad-dharma)與體證第一義之深淺等皆有等同關系。唯願我佛弟子能正覺淨土法門之殊勝、莊嚴、共登淨土彼岸,親近叁聖,同證佛道。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86. 何謂「四無礙辯」?

  

   大聖佛陀弘宗演教,大轉*輪,度化無量人天,辯才無礙,法音宣流變化,普讓大地衆生,證悟聲聞、緣覺、菩薩果位者不可計數,佛陀弘法布教,其大智慧、大慈悲辯才口若懸河,梵音滔滔不絕,天女散花,諸佛贊歎,龍天護持,言語表達能力無所障礙,猶如春雨,大地蒙潤,佛陀度生即具足這無量劫修來之四無礙辯。

  

  四無礙辯(梵語catasrah pratisamvidah)。略作四無礙、四解、四無礙解、四辯,即指四種自由自在而無所滯礙之理解能力(智解)及言語表達能力 (辯才)。均以智慧爲本質,故稱爲四無礙智;就理解能力而言,稱爲四無礙解;就言語表達能力而言,稱爲四無礙辯。又此爲化度衆生之法,故亦稱四化法。

  

  俱舍論卷二十七載:一、法無礙解,又作法無礙智、法無礙辯、法解、法無礙、法辯。謂善能诠表、領悟法之名句、文章,並能決斷無礙。二、義無礙解,又作義無礙智、義無礙辯、義解、義無礙、義辯。謂精通于法所诠表之義理,並能決斷無礙。叁、詞無礙解,又作詞無礙智、詞無礙辯、詞解、詞無礙、詞辯。四、辯無礙解,又作辯無礙智、辯無礙辯、樂說無礙解、樂說無礙智、樂說無礙辯、應辯。謂隨順正理而宣揚無礙;或亦稱樂說,系爲隨順對方之願求而樂于爲之巧說,故稱樂說。

  

  成唯識論卷九,稱四無礙解中,初地以上之菩薩僅得其中一部分,第九地得其四,至佛果時,始圓滿完成。

  

  

  

  87. 禅宗只破不立,何謂「破執法」?

  

   禅宗參證過程主張「只破不立」,破萬法而顯真空之理,稱爲破;若見性悟道,論萬法之緣起而顯妙有之義,法身(梵語dharma-kaya)妙用無方,稱爲立。破立,又作遮照。

  

  禅宗法門在入道見性大前提之下,唯破不立,目的在「破相顯性」、「從假入空」、「直探心源」,絕無拐彎抹角,證入不生不滅之涅槃爲宗,是故法門殊勝、莊嚴、幹淨俐落,毫不留情,直達法身本體,終極破無所破、空無所空、淨無所淨、離無所離、證無所證,這乃禅宗「只破不立」無上大法,亦稱「破執法」。

  

  大般若經雲:『一切法皆畢竟空,畢竟空中,都無有法可名能證、可名所證、可名證處、可名證時,何以故?諸法皆空,若增若減,都無所有,皆不可得。』

  

  大般若經雲:『過去現在未來諸佛,住十方界,爲諸有情宣說正法(梵語sad-dharma),無不皆用本性空,本性空即是佛眼。諸佛出世,皆說本性空義,化導有情;要聞佛說本性空義,乃入聖道得聖道果;離本性空,無別方便。』

  

  佛陀于經文曆曆所載,宗旨無非破諸法無我而顯自性法身之本體;一一確定諸法假名(緣起)而非實有,凡聖染淨之法一切皆空,本無所有,設見一法過涅槃者,亦如夢如幻,故禅宗「破執法」中,處處絕四句百非,千七公案,在在說明法身纖塵不染,萬法不立,不見一法,即見佛入道之無上大法。

  

  禅宗苦口婆心之「破執法」,道道地地普令禅林不可計數之禅者見性悟道,「破執法」實乃無上醍醐,至寶甘露也!「破執法」是禅宗「破初關」或「破本參」之大法,亦是禅林中之「透叁關」之最初一關,叁關,指叁種由低而高之參禅境界。行者若能凡情銷盡,徹見諸法之虛妄不實及悟得自己之心性本源(本來面目、本地風光),則稱爲「破初關」,或稱﹁破本參﹂,又作見性。

  

  其次,在見性之後,再用功修持,則不但不爲「有」所礙,而且亦能不執著于「空」,此稱爲「透重關」,又作大死大活。此後,再用功磨煉,乃能達寂照不二、空有無礙、真空妙用不二之境,雖五欲當前,亦運用自如而不失本性,法身如如不動,此爲「透末後牢關」。

  

  總括而言,禅宗只破不立,乃至破執法,其究竟目的在于見性爲宗旨,終極修證果地在「透末後牢關」,亦即佛地是也。

  

  

  

  

  

  88. 爲何修行人大多數皆「棲心淨土」,「心歸極樂」?

  

   十方諸佛皆有淨土,淨土乃諸佛接引衆生之聖域,十方淨土中實乃以「彌陀淨土」最殊勝、最莊嚴、最圓滿之淨土,何以故?無量壽佛經所載,法藏比丘是國王出家後之法號,世自在王佛隨法藏比丘之大願力,而變現十方世界二百十億清淨國土,令法藏比丘親自目睹,法藏比丘具足五劫思惟抉擇,而取其最微妙、最清淨光明、最殊勝、最莊嚴、最神聖、最尊貴、最至上、最圓滿之微妙境界,而濃縮發四十八願,成就如今之西方極樂世界(梵名 Sukhavati)。故曰:十方淨土中,阿彌陀第一,威德無窮極。

  

  換言之,極樂淨土所擁有微妙境界,他方淨土未必有之;而他方淨土擁有微妙處,則彌陀淨土全有之,能往生彌陀淨土,一即無量,無量即一,是爲殊勝之一也。生彌陀淨土即可遊曆諸佛淨土,若生諸佛淨土未必能遊曆彌陀淨土,是爲殊勝之二也;生彌陀淨土即可見諸佛世尊,但生諸佛淨土未必能見彌陀世尊,亦爲殊勝之叁也;若生彌陀淨土即得無量壽,一生成佛,生十方佛淨土未必能一生成佛,爲殊勝之四也。

  

  淨土聖賢錄雲:『但見阿彌陀一佛,即已遍見十方諸佛;但生西方極樂一土,即已遍曆十方佛土,何以故?即一即多。唯此法門,我釋迦世尊金口所宣,十方恒河沙諸佛所共贊,諸大菩薩流通護持,輾轉無盡。』

  

  略說如是,廣說無盡,是故,此娑婆世界與他方世界諸衆生,無不棲心淨土,心歸極樂,其真實意義顯矣!畢竟彌陀淨土功德乃集十方淨土之極,故殊勝、莊嚴(梵語vyuha)、圓滿無有倫比!

  

  法照大師雲:『西方進道勝娑婆,緣無五欲及邪魔;成佛勤修諸善業,華臺端坐念彌陀;五濁修行多退轉,不如念佛往西方;到彼自然成正覺,還來苦界作津梁;萬行之中爲急要,迅速無過淨土門;不但本師金口說,十方諸佛共傳證;此界一人念佛名,西方便有一蓮生;但使一生常不退,此華還到此間迎。』

  

  

  

  89. 六祖惠能大師立「無念爲宗」、「無相爲體」、「無住爲本」,其意境如何?

  

   禅宗欲令參悟者見性悟體,首先只破不立,凡是一切萬法皆空無自性,離一切相、離無所離,即名諸佛,以破執法,一破再破,破無所破,令入究竟空寂,自性(梵語svabhava)法身佛不顯而顯,不見而見,不會而會,以此立宗、立體、立本。

  

  六祖雲:「我此法門,從上以來,先立無念爲宗,無相爲體,無住爲本。無相者,于相而離相;無念者,于念而無念;無住者,人之本性。于世間善惡好醜,乃至冤之與親,言語觸刺欺爭之時,並將爲空,不思酬害。」

  

  念念之中不思前境。若前念今念後念,念念相續不斷,名爲系縛。于諸法上,念念不住,即無縛也,此是以「無住」爲本。無住當下即是性也,非離無住另有性,無住即是性,性即是無住。

  

  于諸境上心不染,曰:「無念」。于自念上,常離諸境,不于境上生心。若只百物不思,念盡除卻;一念絕即死,別處受生,是爲大錯。學道者思之!若不識法意,自錯猶可,更勸他人;自迷不見,又謗佛經。所以立「無念」爲宗。

  

  外離一切相,名爲「無相」,能離于相,則法體清淨,此是以「無相」爲體。

  

  自性本無一法可得,若有所得,妄說禍福,即是塵勞邪見,故此法門立「無念」爲宗。真如自性起念,六根(梵語sad indriyani)雖有見聞覺知,不染萬境,而真性常自在。故經雲:「能善分別諸法相,于第一義而不動。」

  

  引據壇經經文大意,即知六祖句句一針見血,一語道破,學人之迷,皆令學道之人,當下承擔—「無住」爲本、「無相」爲體、「無念」爲宗之頓教門。此乃釋迦世尊所傳心法,代代祖祖所留之教外別傳,正法眼藏,實相無相無無相之法身本體,吾人之涅槃自性,人人本具,常住無生滅之頓教無上大法。

  

  無念、無住、無相,其義理無別,更有異曲同工之妙,共指離相,離無所離、念而無念、住無所住之真如。性上若有一念一相一住皆處因地;果地究竟解脫空寂,纖塵不染,萬法不立,靈光獨耀,真空妙有,已破我法二執、破六七二識、轉八識爲大圓鏡智之境地是也。

  

  金剛經雲:『我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,乃至無有少法可得,是名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(梵語anuttara-samyak-sambodhi)。』

  

  川禅師雲:『有相有求俱是妄,無形無見墮偏枯,堂堂密密何曾間,一道寒光爍太虛。』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90. 何謂「即心即佛」?

  

   十方諸佛共指心(梵語citta)即是佛,佛由心成,由心成佛;諸佛亦由心而成故。即心即佛,又作是心即佛。無論凡夫心、佛心,其心之體與佛無異,此心即是佛。此系由華嚴經雲:「心佛及衆生,是叁無差別」之思想而來。

  

  傅大士心王銘雲:「了本識心,識心見佛,是心是佛,是佛是心,念念佛心,佛心念佛……自觀自心,知佛在內,不向外尋,即心即佛,即佛即心。」

  

  約禅宗立場而言,若不解即心即佛,則猶如騎驢而覓驢。禅宗大師馬祖道一專用此語接引學人,後世禅宗公案亦常有此語。馬祖因大梅問:「如何是佛?」祖雲:「即心是佛。」

  

  開悟聖僧雲:『佛是自心作得,因何離此心外覓佛!前佛後佛只言其心,心即是佛,佛即是心,心外無佛,佛外無心。不覺不知自心是佛,若知自心是佛,不應心外覓佛,佛不度佛,將心覓佛不識佛,亦不得將佛禮佛,不得將心念佛;若欲覓佛,須是見性,見性即是佛。

  

  衆生應知,佛性本自有之,迦葉尊者只是悟得本性,本性即是心,心即是性,性即同諸佛心,前佛後佛只傳此心,除此心外,無佛可得。衆生性即是佛性,性(梵語prakrti)無二別,性外無佛,佛即是性,除此性外,無佛可得,佛外無性可得。性即佛,即心即佛。』

  

  

《佛學問答(第七輯)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