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佛學問答(第一輯)

  1.教主釋迦牟尼佛,何年何月何日誕生人間?地點何處?其父母名字爲何?……

  2.釋迦牟尼佛主張不殺生的意義何在?

  3.釋迦牟尼佛主張不偷盜的意義何在?

  4.釋迦牟尼佛主張不邪淫的意義何在?

  5.釋迦牟尼佛主張不妄語的意義何在?

  6.釋迦牟尼佛主張不飲酒的意義何在?

  7.真有輪回嗎?

  8.何謂中陰身?中陰身壽命維持多久?

  9.投胎轉世情況是怎麼一回事?

  10.“隔陰之迷”如何解釋?

  11.何謂頓教?何謂漸教?有何差別?

  12.“理雖漸悟,事須漸修”,其意義何在?

  13.內心徹底清淨,結果如何?

  14.聲聞、緣覺、菩薩、佛應修何因才能得此果報?

  15.“六根門頭一真人,朝朝暮暮伴隨君;可惜諸君不相識,害得永劫受苦輪。”何義?

  16.“心能轉物即同如來”,是何義?

  17.“恒順衆生”,意義何在?

  18.中阿含經所載,女人有五事不得當,何等爲五?

  19.“心是衆善之門,也是衆惡之門”,是何道理?

  20.心即萬法,萬法即心,是何意義?

  21.若欲出家修道前,應注意那些事項?

  22.社會上流傳:“老子幹掉你,二十年後後又是一條好漢!”這論調是否正確?

  23.出家修行是消極的嗎?

  24.歸依叁寶有禁忌嗎?

  25.請師父慈悲,將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,一般經文節錄,寄發給我研習參究如何?

  26.觀世音菩薩到底是男或是女呢?

  27.布施者,內心存何等心才能達到布施解脫?

  28.叁界輪回淫爲本,六道往返愛爲基。

  29.共業與別業如何解釋?

  30.學佛者爲什麼對正見那麼重視?原因何在?

  31.罪從心起將心忏,心若滅時罪亦亡,心亡罪滅兩俱空,是則名爲真忏悔。其真義爲何?

  32.菩提本無樹,明鏡亦非臺,本來無一物,何處惹塵埃,其真義爲何?

  33.自從我學佛以來,四周的人不斷障礙我,我該如何是好?

  34.吃叁淨肉,叁淨肉是什麼意思?

  35.常聽到涅槃這兩個字,到底是什麼意思?

  36.涅槃境界有何層次之說呢?

  37.佛門中時常提到佛陀有十大弟子,有那十位大弟子呢?

  38.真有極樂世界嗎?

  39.觀音、文殊、普賢、地藏等諸大菩薩,有何意義?

  40.何謂“叁量”?

  41.何謂“阿鞞跋致”?

  42.女衆每個月皆有生理期,在生理期期間,常流不淨,是否可上大殿禮佛上香?

  43.父親得肝癌,我是叁寶弟子,是否可告訴家父?他堪受得了嗎?

  44.人剛命終,如何處理才得體?

  45.佛菩薩那麼多,到念那一尊比較好?

  46.鬼附身,真有這麼一回事嗎?

  47.吃素與吃齋有何不同?

  48.朋友與親戚有病苦,當我欲前往探望病人之際,相命的人告訴我說,會犯煞!……?

  49.依大乘佛法而言,佛有叁身,何等爲叁?

  50.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,千手千眼象征著何種意義?

  51.從事殺生業者,是否可歸依佛門?

  52.佛陀爲什麼奉勸我們不要殺生,意義何在?

  53.佛門殺生之罪,等級如何?

  54.常聽別人說:“夭壽”這兩字,不知其義?“夭壽”如何構成的?

  55.修行當中,口業很難守,守口業有什麼好處?

  56.常見佛見中有放生的善舉,請問“放生”實際意義何在?

  57.我們一家人常吵架,甚至冷戰與熱戰都搬出來,苦不堪言,如何維系下去呢?

  58.學佛最終目的是什麼?

  59.請問佛法的道理,是否與宿命論之說相同?

  60.“阿羅漢”如何解釋?

  61.我業障深重,念佛念不下去,有何辦法下功夫呢?

  62.人死亡之後,行火葬之際,對亡靈來說是否會燒痛他呢?

  63.佛菩薩爲什麼都坐蓮花,而不坐其它之花呢?

  64.最近幾年來,常常走倒楣運,該如何解危?

  65.天天念佛,業障還是頻頻而來,是何道理?

  66.念佛的原理能否敘述一下?

  67.明珠投于濁水,濁水不得不清;佛號投入亂心,亂心不得不佛,是何意義?

  68.何謂“叁乘”?

  69.聲聞乘與緣覺乘要證成果位,要曆經多久的劫數?

  70.佛陀是大覺者,是否可堪稱萬能者?

  71.過去未學佛之前,只憑著一股善良之心,曾經布施建神廟,不知功德還是罪過?

  72.善惡難分,如何正見善惡?

  73.何謂“超度”?

  74.人死亡之後,多久時間以內超度有效果?

  75.請問燒香拜拜的人,都是佛教嗎?

  76.作夢好不好?是否有善惡之分?

  77.何謂業障?業障能維持多久?

  78.“忏悔”如何解釋?

  79.我已受過五戒,乃至菩薩戒,但淫欲之火不易克服,如何是好?

  80.請問五戒與菩薩戒有何不同處?

  81.發菩提心爲何那麼重要?

  82.佛教徒反對自殺嗎?

  83.念佛或持咒有何功德?

  84.做完早晚課,或完成一件功德,爲什麼要做回向?

  85.衆生沈淪苦海,于六道中輪回不休,我悲心很切,想發願來生來人間度衆生,行得通嗎?

  86.修行與度衆生何者重要?

  87.我時常道心提不起來,何以如此?

  88.請慈悲開示“明心見性”的重要性?

  89.“無明”如何解釋?

  90.天臺宗所立之叁惑,何謂叁惑?

  91.在家弟子入大殿應注意那些規矩?

  92.何謂“叁智”?

  93.佛陀常說五眼,何謂五眼?

  94.大聖佛陀度化衆生,存著什麼理念而化導有情?

  95.在家弟子有優婆塞、優婆夷之稱,是何意義?

  96.我們常說菩薩,而菩薩真正的含義是什麼?

  97.往生西方淨土要具備什麼條件?

  98.大善根之人可以往生淨土,那麼大惡之人是否可以求生淨土?

  99.我業障深重,去過神廟問過神,還是沒有解決,何以故?

  100.何謂“福慧”莊嚴?

  101.何謂我執與法執?

  102.佛門弟子有七衆,何謂七衆?

  103.我念佛很精進,爲什麼沒有見佛見光,或感應呢?

  104.什麼叫做“心猿意馬”?

  105.佛既然神通廣大,佛法無邊,爲什麼不把天下惡人全度脫?

  106.求生西方淨土,心要悲切,悲切如何提起?

  107.王陽明前生當和尚之因緣,請慈悲開示!

  108.宇宙的存在,佛教的看法如何?

  109.叁論宗依何論而闡揚如來正法?

  110.何謂“叁藏十二部”?

  111.何謂“叁輪體空”?

  112.天臺宗創立叁觀,何謂叁觀 ?

  113.願消叁障諸煩惱,何謂叁障諸煩惱?

  114.何謂“四無礙法界”,如何解釋?

  115.請出家僧寶開示佛法,禮儀應該如何做才如法?

  116.菩薩行六度中,爲什麼稱五度如盲,般若爲導?

  117.何謂“叁解脫門”?

  118.佛法中時常提到“畢竟空”,是何意義?

  119.有爲法與無爲法,有何差別?

  120.“見性”如何見?

  121.見佛的條件如何?

  122.大聖佛陀爲弟子廣說“空”的道理,其意義何在?

  123.修行者爲什麼特別重視“心地功夫”,原因何在?

  124.小乘戒何種因緣失戒體?

  125.大乘菩薩戒何種因緣失戒體?

  126.何謂天人“五種衰相”?

  127.見性後的生活如何?

  1.佛教教主釋迦牟尼佛,何年何月何日誕生人間?地點何處?其父母名字爲何?其妻子名字爲何?幾歲入涅槃?于世間弘法利生幾年?

  釋迦牟尼佛(梵語Sakya-muni buddha)誕生于周昭王二十六年四月八日。出生在北印度迦毗羅衛國(梵語Kapila-vastu),父親乃彼國之國王,名字淨飯王,母親摩耶夫人。釋迦太子在皇宮未出家前曾娶妻生子,妻名耶輸陀羅,子名羅侯羅。八十歲入涅槃。大聖佛陀世間弘法利生四十九年。

  2.釋迦牟尼佛主張不殺生的意義何在?

  斷命曰殺,有情曰生,斷有情生命叫殺生(梵語pranatipata)。爲何釋迦牟尼佛(梵語Sakyamuni Buddha)要爲弟子們製定不殺生呢?其意義有五點,何等爲五?

  (一)殺生害命,罪業深重,不能入佛門解脫正道。大智度論雲:“諸余罪中,殺業最重;諸功德(梵語guna)中,放生第一。”

  (二)殺害衆生,違背大慈悲心。行菩薩道沒有廣度一切衆生,已經違失菩薩風範了,又何況廣行殺業呢?

  梵網經雲:“夫食肉者,斷大慈悲佛性種子,一切衆生見而舍去。”

  (叁)六道衆生悉具佛性(梵語buddha-dhatu)。一切衆生皆具有佛性不可殺,在佛陀證悟境界,看一切衆生將來修行業淨,皆可成佛道。

  梵網經雲:“當知汝是未成之佛,諸佛是已成之佛。”

  (四)衆生皆爲過去生中父母。因果(梵語hetuphala)循環,冤冤相報,周而複始,輾轉無盡故。

  梵網經雲:“一切男子是我父,一切女人是我母,我生生無不從之受生,故六道衆生生,皆是我父母,而殺而食者,即是殺我父母。”

  殺生之果報分叁等罪,何等爲叁?分別如下:

  (一)五逆罪:

  1.殺父(梵語pitr-ghata)2.殺母(梵語matr-ghata)3.殺阿羅漢(梵語arhad-ghata)4.破和合僧(梵語samgha-bheda)5.出佛身血(梵語tathagatasyantike)

  (二)殺人爲重罪

  (叁)殺畜生爲輕罪

  犯殺生得四種惡報:一.墮叁惡道。二.若生人間,多病夭折短命。叁.心懷恐怖惡夢,命終之際恐怖惡死。四.殺生者來生還殺生,因果絲毫不爽。

  持不殺生戒果報得五種善法:一.少病,長壽。二.煩惱(梵語klesa)減輕,增長智慧(梵語jnana) 。叁.慈悲心增長,相好光明。四.任何時處,人天愛戴。五.早成佛道。

  梵網經雲:“佛子!若自殺、教人殺、方便殺、贊歎殺,見作隨喜,乃至咒殺、殺因、殺緣、殺法、殺業,乃至一切有命者,不得故殺,是菩薩(梵語bodhisatt…

《佛學問答(第一輯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